谢稚柳(1910年5月8日—1997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常州,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中国近现代书画家、鉴藏家、诗人。
人物生平
1910年5月8日,谢稚柳出生在江苏常州一户读书人家庭,3岁时,父亲、伯父相继过世,不久,家中遭遇火灾,祖母将少年谢稚柳托付给
钱名山,谢稚柳进入钱名山经营的“寄园”书院,开始了六年的读书、画画生涯;1924年,进入肖溪专科学校读书。19岁时,倾心于明代画家陈老莲画风,专攻花鸟草木。
1929年,由族叔
谢仁冰举荐,进入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成为一名管理档案的职员。工作之余,仍不忘对于古画的观摩与学习;1930年,参加
张大千在上海的书画展,结识了
张善子、张大千兄弟。
1931年,通过
朱家济得以到故官博物院看古代书画真迹;1932年,在南京临摹
巨然所作《秋山问道图》。
193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应邀同张大千、
徐悲鸿、
于非闇等画友同游黄山。黄山行旅之后,谢稚柳开始以宋人山水为格,追溯静谧浑厚的艺术基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政府机关西迁,经武汉、长沙入三峡进入重庆,一路饱看祖国河山名胜。同时,受聘为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受到时任监察院长
于右任赏识,结识了
沈尹默、
章士钊、
潘伯鹰等,对此后书法产生影响;同年,作品《山茶》参加爱第二届全国美展。
1942年,在成都举办个人画展,渐为美术界同道认可;同年,追随张大千来到敦煌,深入石窟,悉心研究临摹。历时一年,完成了包括莫高窟309个编号、西千佛洞19个编号、榆林窟29个编号、水峡口6个编号在内的大批敦煌石室的测量、考察和记录。
1943年,完成有关敦煌石窟的艺术叙录几十万字;4月,结束敦煌壁画的考证和研究,返回重庆,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专题讲述敦煌壁画的学术考察,开始整理和誊写《敦煌石室记》;1944年,在昆明举办展览,另创作作品《南无观世音菩萨》《扑蝶图》《柳阴清暑》。
1945年,在西安举办个人画展,期间结识
张伯驹,并观摩其所藏古代书画名迹。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国民政府东迁,寓居上海,在文博系统供事,结识诸多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学者。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文化艺术领域也亟需有识之士的参与,谢稚柳的精力开始转移至书画鉴定领域。
1946年8月,在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举办谢稚柳画展,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同年,创作作品《春愁图》《峨眉香炉峰》。
1947年,创作作品《槲树猿啼图》《红叶竹禽》,《谢稚柳画集》第一集出版,收入作品12幅;4月,任“上海市美术馆筹备处”征集委员,为
潘伯鹰创作作品《江干垂柳图》《北苑笔意山水》《仿燕文贵〈溪风图〉》《秋山云水图》。
1948年,《谢稚柳画集》第二集出版,收入作品12幅;同年夏,在《京沪周刊》发表文章《论大千画》。
1949年2月,刊行《敦煌石室记》;同年,创作作品《四美图》《竹涧山泉图》《仿黄鹤山樵图》《碧嶂乔柯图》《绿竹伯劳图》;1950年,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纂。
1951年,创作作品《调鹦仕女》;1952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遭诬陷,被隔离抄家,抄走宋人《仙人楼观图》,
赵孟頫《竹禽图》,及陈老莲、石涛等人作品。
1954年,为陈佩秋创作作品《十幅图》,由
章士钊、
沈尹默、潘伯鹰、
冒广生左题跋,《水墨画》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55年,在《敦煌石室记》基础上,将其修订为“概述”,与“石窟叙录”一起,写成了《
敦煌艺术叙录》,并由上海出版公司初版,两年后,(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再出新版。
1956年,获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57年,《唐五代宋元名迹》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另创作作品作《粤北山色长卷》。
1958年,与陈佩秋合作创作作品《闵行一条街》;1959年,发表文章《唐周昉〈花仕女图〉的时代特性》《关于石涛的几个问题》。
1960年,《唐宋元明清画选》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创作作品《荷塘鹳鸰》《拒霜沙禽》《竹禽图》。
1962年,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对全国文物机构收藏的书画鉴定,历时半年,跨越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鉴别作品一万多幅。
1963年,在广东举办画展;1964年,中国书画鉴定小组继续工作,因张珩去世,与
启功、
刘九庵重新建组,赴重庆、成都鉴定书画。“四清运动”中,因购北宋
王诜《
烟江叠嶂图》受到批判,《烟江叠嶂图》被
上海博物馆没收;1965年,发表文章《论李成〈
茂林远岫图〉》,论证此画为
燕文贵手笔。
1966年,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文章《论书画鉴别》。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谢稚柳亦无幸免地被批斗和羁押,无形中给了他对书画、诗词和文物鉴定以思考和沉淀时间。随着“文革”的中止,步入老年的谢稚柳显示出面对新时代壮心不已的积极态度。
1967年,第三次被抄家,与陈佩秋一起被隔离审查;1969年,因眼疾、脑疾而撤销隔离,后开始研究徐熙“落墨法”;1970年,发表文章《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研究唐人书法。
1973年,发表文章《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南唐董源的水墨画派与〈溪岸图〉》,《水墨画》由香港中华书局重印发行,《鱼饮诗稿》打字油印版经友人帮助印发。
1978年,在上海展参加“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1979年,《
鉴余杂稿》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率上海书法代表团出访日本。
1980年3月8日,先后在上海朵云轩、香港集古斋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并出版画集;同年,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当选为院委。
1981年4月,《谢稚柳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另在香港中文大学作“吸收传统对中国画创作的关系”“中国书画鉴定”讲座;5月,在上海友谊商店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11月,“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在上海工业展览馆举办;12月,“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同年,赴日本参加“上海与大阪友好城市五周年联合书展”。
1983年,《壮暮堂诗词》刊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工作重新开展,谢稚柳任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组长,对全国博物馆及公共机构所藏历代书画藏品进行鉴定和整理,并造册出版。鉴定小组历时八年,对
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上海朵云轩、
广东省博物馆等208个单位所藏十余万件作品进行系统鉴定。
1985年3月,与
马承源等组团携上海博物馆馆藏明清书画赴日本展出;5月,赴美国参加“文字与图象:中国的诗、书、画”国际研讨会;9月,“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在安徽合肥举办,另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洛杉矶等地举办展览,其创作风格由花鸟而山水,由写实而写意。
1986年6月,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与陈佩秋赴香港参加“当代中国绘画展”和学术研讨会;8月,发表文章《再论徐熙落墨——答徐邦达先生〈徐熙“落墨花”画法试探〉》;12月,“谢稚柳、陈佩秋画展”在香港展览中心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集》由香港博雅艺术公司、深圳博雅艺术公司出版发行。
1987年,随全国书画鉴定工作组在杭州、合肥继续鉴定工作;同年,赴香港参加“敦煌文物展览展”开幕和学术研讨会。
1988年7月,“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10月,“谢稚柳书画展”在天津举办;12月,在广州举办“谢稚柳书画展”。
1989年,随全国书画鉴定工作组在广州、成都、重庆、武汉等地继续鉴定工作;4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谢稚柳八十纪念画集》;12月,“谢稚柳精品展”在
中国台北举办。
1990年,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1991年,在澳门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同年,随上海博物馆考察团,赴新疆考察石窟壁画。
1992年,赴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博物馆参加“董其昌世纪展学术讨论会”;1993年5月,《荣宝斋画谱之八十五:谢稚柳写意山水》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1994年7月,赴日本大阪参加“谢稚柳、村上三岛合作书展”;8月,赴中国台北参加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上海当代水墨四大名家联展(谢稚柳、
程十发、陈佩秋、
刘旦宅)”。
1995年,《
壮暮堂诗钞》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96年6月,《敦煌艺术叙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7月,《鉴余杂稿》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增订再版。
1997年6月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谢稚柳出生于常州天王堂弄一户读书人之家,他的曾祖辈、祖父、父亲、伯父均中过秀才,祖母钱蕙荪亦出身于当地书香名门。谢稚柳的哥哥是书画家、词人
谢觐虞(
谢玉岑),工辞赋,善书画,其才学、游历、交往均对谢稚柳产生影响。
婚姻生活
谢稚柳的妻子是画家
陈佩秋,儿子的名字是谢定琨、
谢定伟(二儿子),女儿的名字是谢小珮(三女儿)。
个人作品
书画作品
出版图书
诗词选登
创作特点
绘画艺术
山水画是谢稚柳擅长的领域之一,其早期山水作品借鉴了宋代绘画的笔法,墨色淡雅,线条优美,体现出他对传统的继承与扬弃。晚年作品则注重落墨法,运用丰富的墨色和自由的笔触,将墨韵与意境完美结合在一起。
1930年,谢稚柳看到了
陈洪绶作品后,着迷于陈氏画风,并开始研究中国绘画史,鉴赏各个流派,他跳过明清直抵宋元,沿着
陈老莲的足迹,追溯到北宋画坛,开始了新探索。经过十几年探索,谢稚柳研究了
李成、
范宽、
董源、
巨然及
燕文贵等技法和风格,打破门户和地域偏见,兼收诸家之长,把李成的多姿和范宽的风骨结合起来,把江南、江北宗融为一体,同时对徐熙“落墨法”进行细研,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貌。
20世纪50年代以后,谢稚柳开始追求“试回谨密归豪放”,在花鸟画方面,以宋画为根基,吸纳山水画“落墨”技法,并渗入泼墨、泼彩手法进行创作。人物和花鸟创作技术层面,在线条勾勒及赋色方面,受隋唐敦煌画法影响,其重彩绘画中,线条与色彩的反复叠加的关系正是对敦煌壁画技法的继承,亦可以视作其重彩绘画的创新。
谢稚柳的人物画受敦煌壁画影响,将唐代壁画中的线条、开相与宋代趣味相结合,塑造出全新的仕女样式。谢稚柳成熟期的花鸟画、人物画的线条勾勒,吸收了敦煌壁画中的“复合线描”法。颜色下面隐约可见的起首线条与色彩表面复勾的线条相互交织,形成丰富而虚实相映的线条组合,克服了重彩画易板滞的弊病,令画面产生灵活飞动的“用笔”感。
书法艺术
谢稚柳的行草书创作,最为直观的是整体的韵律美。一幅幅作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任自然,一挥而就。作品的布局、主次、虚实,单字的结体、穿插、映衬,用笔的顿挫、徐疾以及墨色的干湿、浓淡,左右生姿、收放自如的线条,均是自然而成,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谢稚柳的草书主要学《
古诗四帖》,在整体上把握其内涵,取其精华,
张旭奇谲多变的线条在谢稚柳的笔下变得平和温厚,枯辣变为和润,锋芒减少,内蕴增加,中锋线条增多也更为浑厚饱满,更具立体感。
人物思想
鉴赏思想
谢稚柳鉴定侧重作品笔墨风格、时代风格、流派和个人风格等书画本身的鉴定,强调作品“笔墨风格、特性”的鉴别。他注重时代性在鉴定中的作用,鉴别一幅书画的时代性,要从笔墨分析,笔墨风格是鉴定的基础。主张书画鉴定宜厘清主体和“旁证”关系。在他看来,伪作有“换款”“添款”“接款”“半真半假款”等不同手法,而“旁证”包含了印章、题跋、著录、别字、年月、避讳、题款(看款)七个方面;他强调书和画在用笔、个性、时代性、流派的差异,指出书画鉴定的核心使命。建议从业者“最切实的办法是,认识从一家开始,而后从一家的流派渊源等关系方面逐次地扩展。一家认识了,开始与书画结下了亲密的关系,其他就比较容易过关了”。
谢稚柳提出“性格说”,他认为鉴定的标准,是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是它的本质。一个画家可以产生水准高的作品,也会产生低劣的作品。问题不在于标准高低、宽严,而在于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的认识。性格始终贯穿于优与劣的作品中,他认为对于书画作品出现特例时,即某一画家临时变换习惯性画风,或者是早年所作的不成熟样式等。
书学思想
谢稚柳的书法有着诗人的魅力,有一种读书破万卷的风格,他的作品以及写作内容并不是陈词滥调,这些内容代表了他的思想观念,也与他的内心情感相同,作品中有着“学者”风味。无论是诗还是画,都可以作为他书法的支撑点,其中草书更是完成的统一。无论是艺术品味,还是诗人的情怀特色,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并且在情感的宣泄上面,也丰富了作品内涵。诗句的本身与书法相辅相成,作品当中能够品味到一种“学术”品味。
美学理念
谢稚柳的艺术灌注其真实情感,追求契合秉性的美学理想。他的绘画艺术的精进不只是对传统技法的吸纳、融汇和整合,而是表现了他内心的情感精神和审美意蕴,他所崇尚的美学意趣是平淡、华滋、清劲、秀雅,这既有接受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根基,同时也是他个人文雅、豁达、平和、淡泊人格秉性在艺术实践上的反映。从而,使他的艺术从技艺层面,进入到表现美学理念的精神层面。
主要成就
鉴革“落墨法”
谢稚柳根据研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五代画作《
雪竹图》,考订出其为
徐熙传世作品,重新发现并诠释了五代徐熙“
落墨法”,将这种原本属于花鸟画技法应用于山水画实践,为山水画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和风格。
人才培养
谢稚柳指导培养的学生有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黄纯尧,时任
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书法家
韩天衡,画家
吴灏,书画鉴赏家、画家
劳继雄等。
人物纪念
展馆设立
1992年, 常州市人民政府在常州博物馆内专设“谢稚柳艺术陈列馆”,用以展示谢稚柳艺术成就。
2012年,“谢稚柳陈佩秋艺术馆”开工建设,2016年9月正式开馆,展馆内固定展示谢稚柳、陈佩秋书画作品70余件。
组织命名
2013年,“常州市谢稚柳书画研究会”成立。
人物图书
人物轶事
艺术萌芽
谢稚柳从小喜爱书画,长期沉缅书画,他八、九岁时就爱临摹汉碑,爱从印刷品上模仿古画,基本上属于自发,有时甚至受到阻止。满手的墨痕、满包的乱纸,曾遭塾师“打手心”的惩罚,但他回家却以更多地画作为“报复”。
与张大千友谊
张大千曾说:“吾所生平最佩服者,吴(
吴湖帆)、溥(
溥心畬)二人之外, 半个是谢稚柳矣”。谢稚柳与张大千的交往大约始于1929年,谢稚柳的哥哥
谢玉岑曾在上海南洋中学任教,与时居上海的
张善孖、张大千俩兄弟同住西门里,互为邻里,又互相仰慕,常以诗画雅谈,成为要好的朋友。谢稚柳由南京到上海看望哥哥,便与张大千相识。 1934年夏,谢稚柳与张大千同游黄山。1935年,谢玉岑病重,临终前将谢稚柳相托于张大千,张大千此后也履行了对挚友的承诺。1942年,两人曾在敦煌相处一年。1948年,俩人一别竟成永诀,此后三十多年间两人虽不曾相见,音信却未曾断绝。1964年,张大千旅居巴西时,曾用英国某地产黄牛的耳内毫毛制笔50支,分别赠给了他最珍视亦是自己认可的好友,其中包括谢稚柳。 1983年,张大千在台北病逝,谢稚柳赋《悼大千》七绝一首。1992年,谢稚柳访问台湾,来到亡友故居摩耶精舍,禁不住老泪纵横,挥泪赋诗曰:“知己犹存海内亲,云天万里隔苍溟。今来洒泪梅丘土,恨不重逢是此生”。这一对画坛挚友,古今无双。
人物评价
“谢稚柳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成就卓著的艺术与学术大师。”(
齐鲁壹点评)
“君之鉴别古迹真赝,往往望气而知神遇于牝牡骊黄之外。鉴既定,如南山之不可移,人或不信,但久而后君言卒验,予曰君古迹之九方皋也。”(历史学家、书法家
王蘧常评)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谢稚柳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少耽格律波澜细,老去粗豪是本师’,这是他回顾人生,总结其纵览画史,参悟造化的真知灼见,也为后世学人开启了门径。”(《
美术报》评)
“纵观谢稚柳的一生,虽然他在中国画坛和书画鉴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声誉,最为世人瞩目,但在敦煌学领域,更确切地说是敦煌艺术学史上,也是早有建树、当之无愧的名家。”(
奔流新闻评)
“谢老是人品高、画品也高,有不寻常的家国情怀,是我学习的榜样。”(时任
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书法家
韩天衡评)
“谢稚柳是当代书画鉴定界巨擘,极有建树的美术史论研究学者,书画创作成就卓著的大师。他在美术史上提出的理论见识,所建立的古书画鉴定方法论及具体鉴析意见,在学术界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他的书画艺术在近代艺术史上占有耀目的地位。”(美术史论家、评论家
单国霖评)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
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谢稚柳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