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苗子(1913~2012.01),广东
中山人。当代知名
漫画家、
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
书法家、作家。早年就读于
香港中华中学,8岁师从
邓尔雅先生学
书法。先后任《
新民报》副总经理、贸促会展览部副主任、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曾担任过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
文联委员,第五六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据黄苗子个人官网授权方百雅轩消息,文化老人黄苗子于2012年1月8日11点27分在
北京朝阳医院辞世。
个人履历
黄苗子(1913年~2012年1月8日),本名黄祖耀,
黄苗子少时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在香港时就向报刊投稿所创作的漫画作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上海,继续从事美术
漫画活动,1932年至1938年任上海市政府租界办事处办事员,卫戍司令部中尉书记,上海市公安局科员兼大众出版社《大众画报》《小说半月刊》编辑,文艺活动,1939年至1949年任香港《国民日报》经理,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室总干事、中央秘书处秘书长办公室总干事,书兼广东省银行监察人、中国实业银行董事,中央银行秘书处副处长兼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秘书处处长、中央信托局秘书处处长。1950年后,定居北京。1949年后先在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任政务院秘书厅秘书,《新民报》总管理处副总经理,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理事,民革中央监察委会常委。20世纪80年代后,黄苗子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等。1992年以后,曾任澳大利亚昆士兰洲的格里菲斯(Griffith s Univ.)大学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等职。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成长经历
少时就读于
香港中华中学。在
香港时就向报刊投稿所创作的
漫画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
上海,继续从事美术
漫画活动。1932年至1938年任
上海市政府租界办事处办事员,卫戍司令部中尉书记,
上海市公安局科员兼大众出版社《大众画报》、《小说半月刊》编辑,任
上海市政府租界办事处办事员,卫戍司令部中尉书记,
财政部荐任秘书、简任秘书兼
广东省银行监察人、中国实业银行董事, 《
新民报》副总经理,黄苗子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全国
书法家协会常务委员、全国美术家协会委员等。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以后,曾任澳大利亚
昆士兰州的格里非斯大学
客座教授、
名誉教授。
20世纪80年代后,曾任澳大利亚昆士兰洲的
格里菲斯(Griffith s Univ.)大学
客座教授、
名誉教授等职。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其书画作品曾在日本、
英国、德国、
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
台湾、港澳地区和内地展出,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离家
黄苗子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黄绍昌系清末举人,曾在
张之洞创办的
广州广雅书院(清末时期广东的最高学府)教授词章;父亲黄冷观从师范学校毕业,却从业于报界,热衷于社会活动,鼓吹革命,是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会员。1926年,黄冷观创办
香港中华中学,成为香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1913年,黄苗子出生在这个既有深厚文化传统,又不乏革新思想的家庭。在家中13个兄弟姐妹中,黄苗子排行第五。
在黄苗子兄弟姐妹眼中,父亲是个非常严厉的人。但是,父亲对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在
香港的文化圈子,对黄苗子来说,一生受益无穷。
15岁那年,黄苗子接触到由叶浅予主编,
张光宇、
张正宇、
鲁少飞等当时
漫画界几位中坚人物参与的《
上海漫画》周刊,更是为他的世界打开了一扇通往漫画创作的大门。
上海这座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也因为
漫画而使黄苗子觉得熟悉而亲切起来。
黄苗子觉得惟有画
漫画才值得自己花费精力,身边那些有趣的事只有在
漫画中才能体现出来。后来,受到岭南画家
黄般若等人的鼓励,他开始为
香港的《骨子》报、
广州的《半角
漫画》画
漫画。向报刊投画稿需要个笔名,
黄般若劝他说:你的小名“猫仔”,把两个偏旁去掉,“苗子”不是现成的笔名吗?从此,“黄苗子”的声名越来越响亮。
1929年,16岁的黄苗子创作的
漫画《魔》入选
香港学生画展。他把作品寄给了《
上海漫画》,没想到不久就发表了,而且接到漫画家叶浅予的回信。黄苗子喜出望外,这使他更加喜爱漫画,也对
上海无限向往。
父亲却极力反对黄苗子画
漫画。1931年1月,黄苗子从中华中学毕业,被父亲送进
香港华仁书院学习英文,让他苦不堪言。
1931年10月,黄苗子度过他的18岁生日。仿佛一夜之间,他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大人,应该走自己的路,
上海则是他的目的地。第二年,黄苗子拿着自己亲自到编辑部讨要到的稿费请朋友买了去
上海的船票,登船远行。
得知黄苗子离家出走,父亲黄冷观当即给时任
上海市长的同乡兼好友吴铁城拍电报,拜托他关照儿子。吴铁城是
国民党要员,他把黄苗子安排在
上海市政府任职。黄苗子没有正式加入
国民党,却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了高级公务员。
心在艺术
黄苗子身在官场,心在艺坛,认识了
漫画家叶浅予、
华君武、
丁聪、
张乐平等人。黄苗子常为叶浅予等主办的
漫画杂志《时代》投稿,以后加入《良友》漫画画报作编辑。黄苗子的才华、学识和活动能力给美术界特别是
漫画界人士留下了深
刻印象。他陆续在《生活》杂志、《良友画报》、《时代
漫画》、《
上海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还与叶浅予、
张光宇等人一起组织漫画界活动。
《小说》半月刊创刊于1934年5月,从第3期改版为大开本。也正是从第3期开始,版权页“编辑”一栏出现了黄苗子的名字,也正是从这一期始至终刊(第19期)封面画大都出自黄苗子之手(另有
梁白波、段蓬、韦度各画一期)。由于是彩色封面,加之开本宽阔,视觉诱惑力强,完完全全展示出海派风情。黄苗子在封面画下的签名很特别,“草字头”拆两半中间夹一个“田”字,横写。那一时期很流行这样的签名方式。
除了在各大
漫画杂志上发表作品,黄苗子还撰写了不少理论探讨性的文章和评论文章。20世纪30年代有一本汇集了
鲁迅、
胡风、
丰子恺、
郁达夫、
茅盾、
叶圣陶等诸多名家文章的《小品文和
漫画》,其中即有黄苗子的一篇《我的漫画理论——一个吓人的题目》。
漫画展
1936年夏天,黄苗子和
鲁少飞、叶浅予、
张光宇、
张正宇、
王敦庆一起发起筹备一个全国性的
漫画展览会,并且成为筹备委员,具体负责书记事务。这次展览是中国
漫画史上第一次全国漫画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以及海外华侨漫画界的600多幅作品。几年过后,黄苗子从一个漂泊来沪的
漫画爱好者,成为
上海漫画界的一个中坚人物。
夫人简介
郁风(1916年-2007年),原籍浙江富阳,著名文学大师
郁达夫的侄女,出生于
北京,中国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散文家。曾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民间工艺美术学会顾问、邮电部邮票评审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
媒婆
1936年前后,夏衍的话剧《赛金花》上演,黄苗子跟随叶浅予、
丁聪等一起到演出后台画速写,从而结识了身为共产党员的夏衍,后来更是成为知己。说起来,夏衍不但影响了黄苗子的人生走向,还是促成黄苗子与夫人
郁风美满婚姻的“月下老”。
上个纪30年代,
上海的霞飞路上有个“
漫画俱乐部”,是上海的
漫画家组办的,漫画家经常在那里聚会。黄苗子就是在俱乐部看到了文学家郁达夫和他的侄女
郁风。
郁风原籍浙江富阳,1916年生于
北京。初识黄苗子时,
郁风已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油画专业毕业,刚随家人从北平迁来
上海。
每次郁达夫从杭州到
上海,邵洵美都会打电话把黄苗子约出来,一起吃饭聊天。邵洵美是
上海“文坛孟尝君”,他创办的时代图书公司把当时有名的
漫画家
张光宇、
张正宇、叶浅予、
鲁少飞全都收罗进去。黄苗子有空就到时代图书公司,和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玩在一起。在这种艺术氛围中,黄苗子和
郁风逐渐熟悉起来。
好景不长,抗战爆发。1937年4月,黄苗子来到
广州。
郁风此时是
上海《救亡日报》的
漫画插图记者。
郭沫若是《救亡日报》的挂名社长,夏衍是实际主办者。
上海在1937年11月21日沦陷,
郁风先去
香港,后到
广州,参与恢复出版《救亡日报》。在
广州,她与黄苗子之间的距离再度拉近。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
文艺、国事,感觉意趣相投。
次年10月21日,
广州沦陷。黄苗子工作关系去了
重庆,而
郁风随后赴
香港,两人不得不又分手。不久后,黄苗子被调回
重庆。他心中惦念着
郁风,给她写了一首诗:乳香百合荐华缦,慈净温庄圣女颜,谁遣梦中犹见汝,不堪重忆相聚时。诗中透露出思念、爱恋之情。
香港失陷后,
郁风辗转来到
重庆,不久后随徐悲鸿去成都青城山写生。在此次青城山之行期间,黄苗子与
郁风的关系开始热烈起来。
当黄苗子向
郁风求婚时,以革命者自居的郁风却觉得难以抉择,因为黄苗子这时依然在
国民党政府任职。为此黄苗子请夏衍帮忙。夏衍专程到盘溪徐悲鸿的美术学院找到了
郁风,并说服了她,从而玉成了黄苗子、郁风的“国共合作”。1944年5月,他们在
重庆天官府的
郭沫若的家里举行订婚仪式。
当年11月,婚礼在嘉陵宾馆举办。
书法家
沈尹默做证婚人,赠诗:无双妙颖写佳期,难得人间绝好辞。取譬渊明远风日,良苗新意有人知。柳亚子和
郭沫若合诗:跃冶祥金飞郁凤,舞阶干羽格黄苗。芦笙今日调新调,连理枝头瓜瓞标。
双子星座
一本精美别致的书画集,书分两面,从前往后翻是
郁风的画,名曰《小小画集》,从后往前翻是黄苗子的书画,名曰《我这本画册》。
郁风优美柔和的画面,配上黄苗子粗砺刚猛的
书法,刚柔相济。黄苗子和
郁风夫妇书画合璧,被誉为中国艺术界的“双子星座”。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他们彼此互为师友。黄苗子曾说,“我和
郁风走到一起,可以说是艺术做的媒,我们的结合完全是志同道合,然后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兴趣一致,心灵相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这是爱情、婚姻牢固的基础”。(03
家庭后裔
妹妹黄宝群的女儿梁爱诗,曾被
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委任为律政司司长,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出掌律政司的华人,也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黄苗子与
郁风有3个孩子,从自己的经历考虑,黄苗子与郁风不愿意让孩子吃艺术这口饭。老大老二都是理工科出身,老三成长时,社会环境好多了,黄苗子与
郁风也不管他了。老三考了北师大,后来在三联书店工作,算是在
文艺领域内。
成就
加按语
在
重庆,黄苗子最终作出了他一生中的重要历史选择。和当时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一样,他将共产党视为民主与自由的象征。在
上海时,黄苗子就开始接触夏衍、潘汉年等共产党员,与
郁风结婚,更可以看作是对政治选择的一种确定。皖南事变后,
国民党准备封闭八路军办事处和《
新华日报》,黄苗子看到文件后即通知
周恩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谈话公开予以揭露,
国民党只好中止这项阴谋的实施。
1945年9月下旬,黄苗子被安排接受了来
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毛泽东的接见。在这次会晤之后,黄苗子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交给
重庆《
新民报》副刊发表,还加上了编者按语,称赞这首词“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1949年9月,对新中国满怀欣喜的黄苗子与
郁风来到
北京,应邀参加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此后,他们先在
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次年毕业后,黄苗子被分配至政务院担任秘书厅秘书,翌年调任公私合营后的《
新民报》总管理处副总经理,以后又调任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
郁风毕业后被分配至
中国美术家协会办公室担任主任,后来兼任《
新观察》杂志副主编,后来曾任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黄苗子谈教育
我不是
教育家,没资格谈这个问题。但教育能够反映国民素质,举两个例子,在澳洲,一个按门铃送邮件的普通邮差,看到我在作画,很礼貌地问我是否可以进来看看,得到准许之后,他边看边和我交谈对中国绘画和
欧洲绘画的看法,头头是道。另外在国外,尊重隐私权的意识非常深入,家庭内部也不会有私自拆阅别人信件的事情。相比之下,尤其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够普及,特别是农村教育。这是在
蔡元培时代就有许多知识分子特别着急的事,那时国家没有那个力量。
辛亥革命近百年来,我们主要在解决两件事,就是吃饭问题和教育问题。在教育经费、提高师资方面,有关当局要担起责任,拿出办法。
除了国民素质我总感觉城市教育是较为普及了,对饱经忧患的祖国十分关切和热爱,我中学毕业后赶上淞沪
抗日战争,就偷偷离家去
上海打算参军,我哥哥是1938年抗战爆发之后跑到
延安去的,其后在
陕西参加左权部队牺牲了。那时青年人精神颓废的极少,在国家艰危的时候都奋发向上,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前途连在一起。是为将来个人前途做准备,好像与社会的事情、国家的事情关系不大,家长培养孩子进大学也是这样考虑多。这些年生活安定了,但不能不讲奋斗精神,不讲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当然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应该是一种融进血液中的精神动力。我们的民族精神也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体现。教育是立国的根基。
我的作品具有“
青铜器铭文和大篆风格”,但在晚年后有变化,与国外交流和长居
澳洲的经历,从而我的文化观、教育观有了决定性的变化,我在艺术上受
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但是与国外文化的接触令我想起
陈寅恪先生说过的话,不要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高的,样样都是世界第一。各国历史、社会、文化有差异,也有许多成就很高的东西值得借鉴。如古希腊的
雕塑比我们的早,我们无法拿维纳斯像和
秦始皇兵马俑相比。文化和教育都应该有不断吸收和融合世界文化的思想。当然就文化来说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融合的,但总不能看不到人家的好处,否则就无法进步。我的某些
书法就是尝试把欧洲现代艺术的感觉融进中国古文字,许多用中国传统原料的
书画家也在或多或少地尝试。但也不能过分,有些艺术太离谱,完全没有根基,就荒唐了。
教育更应该不断吸收东西方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列入课程。改革开放后,什么文化思潮都来了,需要对我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进行
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真正让学生接受、吸收先进的文化,融入飞速发展的世界,这种融合应该有利于培养国际人才。我的孙女9岁随父母到
澳大利亚,她在接受国外教育的同时,家庭的中国文化影响使她感到浓厚兴趣。她读了法国
罗曼罗兰的《米开朗其罗传》,就用中文写论文、评论,深入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
鲁迅、郁达夫、
沈从文的著作也看了许多。她在这种中西文化环境中成长得比较健康,眼界开阔。总之,国际化的人才应该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我们
闭关锁国那么久,要赶上去不开放不行,中国要长成强大的民族,必须面向世界,把世界文明的精华灌输给我们的下一代。当然民族的子孙应当立根于中国,并不是我们把孩子早早送到国外就好,留学最好还是在积累了一定的本土文化和树立一定的民族意识之后。
个人作品
美术论著
《美术欣赏》《吴道子事辑》《古美术杂记》《画家
徐悲鸿》《八大山人传》《
画坛师友录》《艺林一枝》等
画册
书法
《黄苗子
书法选》《中国书法精品选——黄苗子》《草书木兰词》《苗子杂书》等
其书画作品曾在
日本、英国、
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
香港和内地展出,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散文集
《货郎集》《无梦庵流水账》《
青灯琐记》《风雨落花》等
诗集
《牛油集》《三家诗》等
杂文集
《敬惜字纸》
系列著作
《苗老汉聊天》6本:《雪泥爪印》《世说新篇》《茶酒闲聊》《人文琐屑》《书虫小札》《野史杂文》
出版图书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逝世
据黄苗子个人官网授权方百雅轩消息,文化老人黄苗子于2012年1月8日11点27分在
北京朝阳医院辞世。在黄苗子个人官网授权方百雅轩网站上,黄苗子先生的三个儿子黄大雷、黄大威、黄大刚发布致各界朋友的公开信,表示谨遵父亲公开发表的《遗嘱》,不举办任何追悼活动,不留骨灰,也不设灵堂。
公开信中谈到,他100岁了!在他走完人生最后之路的时候,他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黄苗子的三个儿子在公开信中对各界朋友说,只要记住父亲的幽默、达观、谦和就够了。 年近百岁的黄苗子,
为了追思悼念黄苗子,特此建立网上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