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
中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
中山市(Zhongshan City),古称“香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城市之一。中山市主要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纺织服装等为支柱产业,以装备制造为新兴产业,以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为特色产业。
名称衍变
中山市,古称为香山,在古代为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的岛屿,“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宋朝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也因盛产沉香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编写的《香山县志》曾对香山的取名说法作了注释:“旧《志》云:以地宜香木得名。”唐贞观年间香山岛上就曾建有“香林寺”。南宋时期,香山五桂山出产的沉香是贡品,亦是与海外交往的重要礼品,需通过港口转运,因此就有了与香有关的香山场、香洲、香江、香港等地名。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纪念去世的孙中山,故改称“中山”。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古代香山(中山,1925年前称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境域仅为五桂山和凤凰山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即石岐城区至澳门一带地域。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屿捕鱼打猎和半定居。
春秋战国时期,香山岛为百越海屿之地。当时聚居在广东地区是被称为“南越”(百越的一种)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畲族黎族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属南海郡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之番禺县地。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属东官郡地。南北朝时期,改属东莞郡。
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东官郡改为宝安县,香山岛属宝安县地。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香山属东莞县地;东莞县在香山岛上设置文顺乡,为地方行政单位,并在文顺乡的驻地濠潭(今珠海市山场)设置香山镇,为戍边军事单位(镇将品级与县令相等)。至北宋,整个文顺乡改称为香山镇。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建立香山寨,隶属东莞。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香山改镇为县,隶属广州,沿至元、明、清三代。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省撤销广州府,香山县直属广东省长公署管辖。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逝世。同年四月十五日,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经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批准,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示纪念孙中山。1929年2月,国民政府确定中山县为全国模范县,实行模范县制(特别县),至1937年12月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中山县,属佛山地区管辖。
1950年3月,中山县隶属珠江专区,并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珠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驻地。1952年11月,珠江专区撤销,中山县隶属粤中行政区。1955年8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山县人民政府改为中山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1月,中山县隶属佛山专区。1959年7月,中山县人民委员会从石岐学宫移驻孙文中路91号。
1980年9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撤销中山县革命委员会,恢复中山县人民政府。
1983年1月19日,中共中山县委员会、中山县人民政府提出改县为市的建议。1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1984年1月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委托佛山市代管中山市。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中山市升格为地级市,列入中国大中城市行列的第47位,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处。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行政管辖面积1784平方千米。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千米,东南至澳门65千米,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
气候
中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55小时,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392.6小时(1955年),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448.2小时(1994年)。常年(1991-2020年)平均气温为23℃,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为14.6℃;7月最高,为29℃,平均气温年较差为14.4℃,极端最高气温39.1℃(2005年7月19日),极端最低气温-1.3℃(1955年1月12日)。年平均降水量为1927.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42.2天,最多达186天(1975年),最少为105天(2003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888.2毫米(2016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000.7毫米(195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4-9月,6月雨量最多。
地质
中山市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凹陷,中山位于北段。出露地层以广泛发育的新生界第四系为主;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出露有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主要包括寒武系、泥盆系、侏罗系及白垩系等,另外在北部还零星出露有元古界震旦系的古老地层。中山市的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北、粤东北、粤中坳陷带内的粤中坳陷。粤中坳陷又分若干个隆断束,中山则位于其中的增城—台山隆断束的西南段。
地形地貌
中山市地形平面轮廓似一个紧握而向上举的拳头,南北狭长,东西短窄。地形配置分北部平原区、中部山地区和南部平原区。平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68%,山地占25%,河流占7%。市境地势中高周低;中山市境内由低山与丘陵组成的主要山岭有五桂山山脉、竹嵩岭山脉,其中五桂山山脉为主要山脉,位于市境中南部,北面宽26千米,南面宽15千米,面积约300平方千米,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低山、丘陵、台地一般海拔为10~200米。中山地形是在华南准地台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气候变化和风雨侵蚀,形成了以冲积平原为主,低山丘陵台地错落其间的水乡地形地貌。平原基底是花岗岩,属淤积浮生平原。
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与海滩组成。层状结构明显,类型丰富多样;地貌形态明显受北东、北西走向的地质构造控制。地貌分为4大类、10亚类和29种微地貌。
水文水利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东临伶仃洋,珠江八大出海水道中有磨刀门、横门、洪奇沥等三条经市境出海。水系可以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明显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中山市市域范围内有外江13条,内河涌1041条,内河涌总长约2016.35千米,河网密布,流域宽广。全市1041条河涌划分为15个流域,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流域有6个,分别为岐江河流域、前山河流域、民三联围流域、小隐涌流域、五乡大南联围流域和南朗流域。
2023年年末,中山市有蓄水水库工程54宗,总库容8860.23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宗,总库容为5151.53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16宗,总库容3086.75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5宗,总库容486.82万立方米。山塘22宗。总库容135.13万立方米。2023年年末,中山市小(一)型及以上水库蓄水总量为4492万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952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1540万立方米。
土壤
中山市的土壤分类有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四级,分为5个土类、10个亚类、23个土属和36个土种。土壤主要类型为赤红壤。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
自然灾害
中山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霜冻、低温阴雨和暴雨等,滑坡、内涝等次生灾害也时有发生。内涝典型表现为片区短时雨量大、雨势急,河涌下游排水不及,导致水位快速漫过河涌两侧,片区低洼区域雨水短时聚集,易形成积水区域。4-9月是汛期雨季,是中山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高发季节。具有突发性强、规模小、危害性大等特征,截至2018年4月,中山市现有崩塌60处、滑坡69处,共计威胁人数共2062人,潜在经济损失达36810万元。2023年,受台风“苏拉”影响,9月1日傍晚到9月2日,中山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全市共59个气象自动站雨量超过100毫米,平均面雨量120.5毫米,其中坦洲快线五桂山段气象站录得全市最大累积雨量209.8毫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3年降水量为1875.6毫米,2023年年末,中山市地表水资源18.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7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8.77亿立方米。全市小(一)型及以上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492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952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2022年年末,中山市有耕地11.08万亩,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园地25.83亩,包括果园、其他园地;林地46.11万亩,包括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草地7.93万亩,包括其他草地;湿地0.53万亩,包括红树林地、内陆滩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5.2万亩,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村庄用地、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7.75万亩,包括铁路用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1.83万亩,包括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水工建筑用地。
矿产资源
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存查明储量的矿产地有7个,查明矿产7种,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固体可燃矿产:泥炭土是中山的燃料矿藏,分布在张家边,含油率一般在10%左右,部分高达16%至18%。质量较好,但储量仅100万吨左右,表土层薄,开采成本低,可供地方作小型露天开采。金属矿产有磁铁矿、黑钨矿、砂锡矿等,均因储量少,品位低,矿脉分散,开采价值不高。建筑矿产:蚝壳,大量分布在北部三角洲平原,埋藏深度不大,厚度可达2至4米,成条带状及层状分布,含丰富钙质,是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石材以花岗岩为主,主要分布在五桂山低山丘陵区;高岭土,主要分布在环城和张家边等地。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生物资源
中山市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2023年年末,中山市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98种,其中两栖类1目5科13种,爬行类2目10科40种,鸟类15目51科208种,兽类6目16科3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是白腹海雕、小灵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2种,包括虎纹蛙、蟒蛇、平胸龟、岩鹭、棉凫、松雀鹰、红嘴相思鸟、水獭、斑林狸、豹猫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
据2004~2005年中山市较全面的植物调查,全市有维管束植物222科916属1751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193科667属1225种,种类占广东省总数的六分之一。市内主要山脉——五桂山有维管束植物209科844属1539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178科573属1003种,分别占全市维管束植物科总量的96.3%、属总量的92.5%、种总量的 86.9%,占全市野生维管束植物科总量的95.7%、属总量的88.7%、种总量的81.2%;有野生沉香约4万株,约占全国野生沉香树存量的50%;五桂山人工栽植沉香约400万株。因拥有优质的沉香资源和深厚的沉香文化底蕴,中山市于2011年被中国林业部产业协会评为“中国沉香之乡”。
太阳能资源
中山市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45155.4焦耳每平方厘米,是广东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9月,中山市下辖15个镇、8个街道。中山市人民政府驻东区松苑路1号。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445.8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90.3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7.56%,比上年末提高0.54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57.52万人。有户籍人口208.13万人,户籍女性人口109.12万人。全年出生率8.03‰,死亡率3.22‰,自然增长率4.81‰。2020年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383175人,占53.94%;女性人口为2034885人,占46.0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0-14岁人口为693109人,占15.69%;15-59岁人口为3333171人,占75.44%;60岁及以上人口为391780人,占8.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64160人,占5.98%。
民族
中山市由汉族、壮族、瑶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和布依族等构成。2020年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以汉族为主,有408.08万人;少数民族51个,有33.65万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壮族,有18.69万人,其次是瑶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和布依族,分别有3.78万人、3.24万人、3.07万人、1.16万人和1.02万人,其余少数民族人口均少于1万人。少数民族以外来人员为主,占全部少数民族人口的95.5%,遍布全市各镇街。小榄镇(含原东升镇)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有8.12万人。
语言
中山市的方言种类多样,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粤方言分为4种,包括石岐话,主要分布在石岐地区、南区和南朗街道;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街道、坦洲镇、板芙镇及西区街道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和黄圃镇的个别村;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闽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张家边等地。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街道、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
宗教信仰
中山市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大宗教信仰。道教虽然无体系,但其宗教意识广泛渗透在民居的神位摆设(如设灶君、门口土地神等神位)和丧事的办理仪式中,也体现在民间庙宇内的神像神位的设置。“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宗教团体停止活动,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才逐步恢复。1980年,全市有寺庵及教堂15处,宗教教职人员25人,信教群众约3500人。2005年年末,中山市核准的道教场所2处,宗教团体有市佛教协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宗教活动场所在城区有8个,其他堂点分布在各镇(区)。
政治
经济
综述
中山市是大湾区“9+2”城市之一。中山市政府与香港新华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布局科创、制造、生态三大领域助力大湾区融合发展。主要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纺织服装等为支柱产业,以装备制造为新兴产业,以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为特色产业。2023年1-6月中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8113842万元,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1%,居广东省第一,进出口总额增长3.9%。2023年全年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850.65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4.13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965.92亿元,同比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90.59亿元,同比增长3.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4:51.1:46.5。
第一产业
中山市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花木等。水果主要有香蕉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有草鱼(脆肉鲩)、乌鳢、南美白对虾等。
2023年,中山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08亿元,同比增长5.7%。各主要农产品生产稳中有增,粮食产量1.59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37.70万吨,增长1.1%;水果产量12.29万吨,增长5.4%。猪牛羊禽肉产量1.12万吨,下降9.8%。其中,猪肉产量0.12万吨,下降13.0%;禽肉产量1.00万吨,下降9.3%。全年水产品产量39.49万吨,增长6.4%。其中,海水产品0.07万吨,增长39.2%;淡水产品39.42万吨,增长6.4%。
第二产业
中山市第二产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纺织服装等为支柱产业,以装备制造为新兴产业,以食品饮料、包装印刷等为特色产业的产业格局。2022年1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山市5家企业共20个产品被评为绿色设计产品,2家企业被评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2023年,中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06.30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较前三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4%。分行业看,在产的34个工业行业中,增长面为64.7%,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6.7%,医药制造业增长29.2%。按现代产业看,先进制造业增长10.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0.1%,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7%,占比16.0%。
第三产业
中山市信息产业是全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
2023年,中山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明显改善,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47.7%、70.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2.5%;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4.3%。行业营业收入有所提升,1-11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23.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35.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8%。
2023年,中山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增速较前三季度回升6.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27.2%升至39.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3.2%,占比升至14.5%;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5.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3.4%。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6.0%。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5.9%。
2023年,中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限额以上单位主要零售商品类别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西药品类增长较快,零售额增速分别为78.1%、14.2%。网络零售持续活跃,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2.7%。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年末,中山市专利授权总量3.97万件,比上年下降8.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921件,增长50.6%。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86件,增长4.5%。
2022年年末,中山市高新技术企业约2864家,比上年增长8.9%。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24家。
教育事业
2023年年末,中山市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5.69万人,比上年下降1.9%;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1.13万人,增长6.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2.96万人,增长6.4%;小学在校学生37.82万人,增长5.1%;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5.81万人,下降4.3%。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0%,普通高考录取率为96.9%。
文化事业
2023年年末,中山市共有市级文化、文物行政事业机构11个。其中文化机构5个,文物机构6个。共有广播电台、电视台2个,有线广播电视用户76.07万户,全市有市级文化、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量721.45万册(件)。全年出版报纸9450万份,杂志12万册,图书(总印数)8.79万册。有市级和镇级档案馆共25个。202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40.0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
中山纪念图书馆成立于1935年,是中山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现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原市图书馆于2011年经中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在兴中道原址拆除重建。新馆采用宋庆龄先生题字“中山纪念图书馆”,项目投资4.82亿元,建筑面积72067平方米,地下二层(含夹层),地上七层,约拥有馆藏342万册(件),阅览座位2000个。中山纪念图书馆定位为市民大书房、城市会客厅、文化休闲驿站以及文献资源中心、知识媒体中心、信息资源交互平台、青少年阅读体验基地。2014年12月新馆动工建设,2017年9月建筑主体封顶。2019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对市民开放。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距中山市城区约20千米,距广州城区约90千米,距澳门约30千米,隔珠江口与深圳、香港相望。成立于1956年,管理范围约20万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核心景区。
医疗卫生
2023年年末,中山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17家,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医院6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11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0家,临床检验等其他机构7家。全市医院中,三级医院12个,二级医院25个,一级及未定级医院32个;基层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0个,门诊部(所)1174个,村卫生室7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31855人,增长9.1%,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230人、注册护士15290人。拥有医疗床位16683张,其中医院16594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9张。
体育事业
2023年年末,各类运动场所10888个,比上年增加192个。参加全国、全省竞赛94次,参加全国、全省竞赛人数1192人,获金牌132枚、银牌113枚、铜牌150枚。
环保事业
2023年,中山市水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新建污水管网1761公里,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2座、处理能力提升至216.5万吨/日,中心城区实现排水厂网一体化管理。黑臭河涌较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时减少63.7%,劣V类河涌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100%达标,省河长制考核获评优秀等次。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城市排第15。 “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快速平稳完成中心组团原生垃圾转运处置,实现零信访、零投诉、零事故。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三乡中心蓄洪湖工程有序实施,51个内涝点完成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获全省唯一A档评价。
社会保障
2023年年末,中山市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2.53万人,比上年下降0.5%。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0.82万人,增长17.4%。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99.78万人,下降8.4%。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24.22万人,增长2.6%。参加工伤保险194.15万人,增长5.3%。参加失业保险169.50万人,下降0.6%。参加生育保险173.50人,下降9.5%。
交通
综述
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位于广佛、深港、珠澳三大极点之间,拥有中山港、小榄港、神湾港、黄圃港四大港口。一小时内可达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形成由公路、水路、广珠城际铁路3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90千米半径内拥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五大国际机场。港口方面,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13万标箱,中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位于全国10强之列。
公路
中山市构建“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四纵”包括东部外环高速公路、广澳高速公路、广珠西线高速公路、西部外环高速公路,“五横”包括广中江高速、中江高速、中开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香海高速。
2021年年末,中山公路通车里程达3307.4千米(含群众出行“最后一千米”畅通工程),公路密度185.4千米/百平方千米,两项指标均比2011年末增长68.1%。
截至2022年9月,中山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9.3千米。完善“三环十二快”的高快速路网,G105、黄圃快线、三角快线等19个交通项目已实现通车。2015年至2016年,中山全面完成群众出行“最后一千米”畅通工程,两年共完成1444条608千米农村公路建设。
铁路
2020年年末,中山市有深江铁路、广中珠澳高铁、大湾区轨道,其中大湾区轨道交通(含国铁、城际、地铁)规划总里程超过9000千米,已建成超3000千米,大湾区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位居全国前列。洪奇沥水道特大桥为公铁合建桥。中山市有6个铁路车站,分别是中山站中山北站小榄站古镇站南头站南朗站
中山站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三等站,是广珠城际铁路首批开通站点,是中山市主要的站点之一。中山站于2009年开工建设;于2011年1月7日投入使用;2018年1月,中山站站场完成改造。
水运
“十三五”期间,中山市形成“一港五区”的港口格局。中山港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是广东省地区性重要港口。在货运方面,中山港与周边的三大国际枢纽港已建立喂给港和母港的关系,以高快速路、轨道交通和水运航线为依托,共享国际大港的设施和服务。在客运方面,中山市积极打造马鞍港新客运码头,依托水上航线、城市轨道、公路客运、公共交通等形成综合客运枢纽。
公共交通
“十四五”时期,在建设大湾区一体化的形势要求下,对标周边城市,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山市公共交通升级,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向更好发展。对骨干公交线路快速公交17条、大站快线20条、城区支撑线28条、镇内及跨镇主干线8条、镇内及跨镇支线36条进行线路优化调整及加密组织优化;规划马鞍港客运码头—深圳西站、市博览中心—深圳宝安机场等深中跨市公交;新开公交线路15条,新增运营里程600公里,购置600辆纯电动公交车,更新公交车型,提升公交形象;结合公交客流热点地区,逐步建设一批公交站场;完善开发项目配套建公交场站移交流程,逐步投入使用;升级改造智能候车亭900个。
历史文化
综述
中山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在本质上集中体现了广府文化的主要特征,这里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中山市人文底蕴深厚,境内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
广府人主要自唐宋时期经粤北南雄珠玑巷迁入珠三角地区的中原江南移民所形成。香山(地域范围涵盖今中山、珠海、澳门)是珠三角广府地区后起之秀,在明代即崛起于岭南文化版图,与一般人认为的广府文化核心区南、番、顺相比毫不逊色,在清代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更是盛极一时、无与伦比。
据统计,自唐朝到清末香山县共产生138名进士,其中文进士67名、武进士71名。尤其在明清两代,香山县经济、教育有较大发展,录取进士的数量不断增加。明代276年间香山籍进士16人,到清代267年间中进士者多达105人。比较知名的有明朝文献学家黄佐、大学士何吾驺、礼部尚书李孙宸、河南兵备道伍瑞隆,清朝有四川总督曾望颜、闽浙总督何璟、探花刘其昌、广东水师提督何长清等。
镬耳屋是广府民居的代表,是珠三角广府村落的建筑标识,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而镬耳状山墙在江南民居中称为“观音兜”。小榄镇旧城区大街小巷保存的古建筑,其中有一些还有个特点,就是人字形的两侧山墙都砌成镬耳状,这种屋叫做镬耳屋或者镬耳楼,只有有功名或者有官职的人才能建造,小榄现存最古老的鑊耳屋是李氏大夫第,它是明朝的建筑。小榄昭武第是拥有270多年历史的镬耳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一位李姓武官的五进大宅。
南宋时期,小榄开始种菊。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菊花栽培过渡到整形盆栽。1782年和1791年,各大姓氏先后联合举办了两次大型的菊花会。清嘉庆甲戌(1814年)再次举办大型菊花会,乡绅约定,为纪念先辈南宋咸淳甲戌定居之功,以后每逢甲戌年便要开一次盛会。至1934年,共举行了三次菊花大会。大会之间,每年或数年举办一次小型的菊花会。1994年,为秉承传统,各村联合举办了甲戌菊花大会。小榄菊花会是中国菊文化较集中的体现,群众参与性较强,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上世纪70年代前,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桑基鱼塘”是中山等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农耕模式,其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促进的循环。小榄镇历史上桑基鱼塘星罗棋布,形成“三基六水一分田”的三角洲水乡特色,使小榄镇成为了中山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
白口莲山歌是五桂山客家山歌中历史最久、流传最广的一种。白口莲山歌产生于五桂山区与沙田水乡交界的地方,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白口莲山歌的显著特征。如它用客家白话唱咸水歌调,吸收了山歌高亢和咸水歌柔美的特点;它的歌词所用的“啊”、“啊咧”、“嗳”和“啰”等衬字,男唱“妹啊哩”、女唱“兄啊哩”等衬词,都是从咸水歌吸收而来。
疍家人以捕鱼为生,过去捕捞作业船只小、条件差,而海上风云变幻莫测,他们每次出海都要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新中国成立后,疍家人上岸定居,河涌里的疍家艇逐渐消失,疍家人也从水上游民转变成陆地上居住的常驻居民。
中山市沙田区妇女劳动时喜用毛巾包头,称此毛巾为津头布;山区妇女则用布包头,称为包头布。沙田区和部分民田区妇女都习惯用围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区的围裙多用小银元作裙扣,或在裙边绣花,图案别致;沙田区的围裙则比较简朴,但也有用银元作装饰的。
中山市沙田地区的居民多在河涌两岸形成聚居点,房子简朴,以草寮居多,主要是泥墙禾杆寮及小部分杉皮棚寮;砖木平房只是少数。但是七十年代以后已有很大改变,茅寮已逐步消失,代之以混凝土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两三层楼房或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有厅房各一,房边设一走道通后门,厅房之间开通花窗透光,有的在屋内搭建木板全楼或半楼,厨房厕所多建于屋外,房子前面一般辟有空地。粮食习惯囤放在屋外门前,以减少草寮经常失火造成的损失。
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是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广东中山坦洲镇的民素有从事农业劳动或行船时对唱互驳、斗歌竞唱的习俗,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往往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中山咸水歌的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和叹家姐等。
地区象征
中山市市花是菊花。中山市市树是凤凰树,凤凰木树型优雅、高大挺拔、树冠开展花期长、花色美有热烈向上、英雄花寓意展示着城市形象和精神。2016年12月19日,中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决定,将凤凰木确定为中山市“市树”。
文物古迹
2020年年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孙中山故居、茶东陈氏宗祠群、中山纪念中学旧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陆皓东故居、杨殷故居、程君海故居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年末,中山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5项,包括中山咸水歌、龙舞(醉龙)和龙舞 (六坊云)、小榄菊花会等。
美食特产
中山市石岐和民田区居民的喜庆家宴一般为八菜一汤,俗称“九大簋”(粤音鬼)。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个字以上,忌用三个字。“九大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大体包括如下的九道菜:乳猪拼盘或金猪成盘(或红烧乳鸽);发菜扒鸭或发菜蚝豉(或发菜配猪腿猪舌,粤语称猪腿为猪手,猪舌为猪脷);豉汁蟠龙蟮(或蒜子焖大蟮);蜜饯(或白灼)大虾或鸡肉;酥炸或清蒸鲜蚝(或带子);香芋扣肉(或果仁鸡丁);清蒸海鲜鱼;时菜炒杂;瑶柱粟米羹。
春节家宴一般将九大簋中一菜更换为发菜蚝豉烩猪脷;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
中山市居民喜欢饮茶、打边炉(吃火锅)、吃风鳝(鳗鱼)、吃麻鸭、吃蟛、吃田螺。传统食品有杏仁饼、白莲蓉月饼、濑粉、荼薇酒、菊花肉、荼薇蛋卷、石岐乳鸽、三稔包、龙头环豆豉等。
黄圃腊味产于中山市黄圃镇,现有60多个品种,有腊肠、腊肉、腊鸭、腊鱼凤凰盏、腊鸭肠等品种。黄圃腊味是广式腊味的典型代表。虽品种多样,食法不同,然而传统的食法仍是饭面蒸腊味、腊味糯米饭(煲仔饭)、腊肉炒菜(瓜),腊鸭炆芋(茨)仔、腊味芋头糕等。秋冬时节,还有腊味火锅、腊鸭肾西洋菜或白菜干汤。2006年,“黄圃腊味”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成功申报成为广东省著名商标。 2008年,黄圃腊味生产取得“地理标志产品——黄圃腊味”广东省地方标准。2009年,“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岐乳鸽”可追溯至百年前。据《中山市志》记载,1915年,有旅美中山华侨回国时带回了王鸽、仑替鸽和大贺姆鸽等名种,与本地鸽配对杂交。其后,又有华侨从日本带回来了“钦麻鸽”,从澳大利亚引进了“澳洲地鸽”,经过长期培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终于培育出集合上述几种名鸽优点、适合本地饲养的一种大型肉鸽新品种。因其产自石岐及其周边地区,故被称为“石岐鸽”。石岐鸽适应性强、容易饲养,经济上易于推广。石岐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多样,有吊烧鸽、生炸鸽、卤水鸽等。经过百年的发展与传承,石岐乳鸽已经成为中山美食的形象代表之一。
在中山的土特产中,以咀香园杏仁饼最为有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为鼎盛期,产品远销至美洲和东南亚各国。1935年在美国檀香山国际食品展览会上夺得金鸡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49年,制饼工艺经过改革而更负盛名,荣获省优质产品和部优产品称号,1988年香港国际博览会上,咀香园杏仁饼参与了世界食品群雄的角逐,再获金奖殊荣。
风景名胜
综述
中山市旅游景点主要以孙中山故里、红木文化博览、陶艺、古镇灯文化、历史民俗为特色。2023年年末,中山市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29个,其中AAAAA级景区1个,AAAA级景区3个,AAA级景区23个,AA级景区2个。
重要景点
孙中山故居,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外表仿照西方的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环下雕绘有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正门上挂一副对联,曰:“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据传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边设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此。
中山市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设有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山收音机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
中山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9月28日,馆址位于石岐街道孙文中路197号。新馆于2022年5月18日建成对外开放,馆区总占地面积1742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832平方米。馆区内保存有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侨立中山公医院旧址和中共中山县委一三九招待所旧址、郑藻如旧居两处不可移动文物,整体采用园林式布局,新旧建筑与园林和谐共存,融为一体。
中山詹园,又名中山大宅门,坐落于中山市南区北台,是岭南最大的私家庭园。中山詹园始建于1998年,是由园主黄远新先生(澳门人士)亲自设计,聘请数百名苏杭能工巧匠历时5年为父母建造的一处淡雅精致、颐养天年的静心居所。为彰显严爱、永志慈恩,园主以以父名命桥,以母姓冠园。詹园以“孝”文化闻名岭南乃至全国,享誉海外。巧夺天工的园林设计、青砖黛瓦的古典建筑、 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构成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
詹园经过十余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塑造,已经成功转型为一座集旅游、文化、教育、文字创意产业、礼乐传播、博物研究和收藏于一体的新兴文旅综合体。中山詹园现享有:广东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位于中山市石岐街道。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孙文路。马路两旁是经历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建筑物体,至今仍然保留着古建筑艺术色彩。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两侧的低层建筑风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混和,建筑学上称为“南洋风格建筑”,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从1997年起分两期对孙文西路进行施工改造,至1998年9月19日全面竣工,并将孙文西路更名为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融多种商业形态于一体,同时具备购物、游乐、观光、休闲等功能,满足了市民和游客不同的消费习惯和需求。
景区旅游点包括: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思豪大酒店旧址、永安公司旧址、兴中广场、幻彩摩天轮、滨江岭南风情酒吧街等。2021年被评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023年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城市简史.中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中山概况.中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中山年鉴2023.广东省情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25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