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1879年10月12日—1951年6月22日),出生于
广东番禺,汉族,名仑,字剑父,中国近现代
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
人物生平
1879年10月12日,高剑父出生于广东番禺。
1883年,就读于广州私塾。
1890年,在广州黄埔一族叔指导下初学绘画。
1892年,拜居廉(古泉)为师,正式学画,并寄宿于居氏十香园内的啸月琴馆。
1893年,投考广东水师学堂,半年后辍学,后重返居氏十香园学画。
1895年,在居廉的指引下到东莞可园观摩、临摹居廉早期作品。
1899年,拜伍德彝为师,并寄居于伍氏万松园之镜香池馆,得以观摩、临摹伍氏所藏古画。
1900年,入读于澳门岭南学堂,课余时间向法国画家麦拉学习素描。
1905年,任广东公学、时敏学堂、述善学堂图画教员。在述善学堂与
何剑士、
潘达微、
陈垣等创办《时事画报》。后任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图画教员。并赴日本东京进修美术,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及水彩研究会。
1908年,返回广东并从事革命活动。并在广州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09年,任香港同盟会广州通讯处负责人之一。并创办“美术瓷窑”与“博物商会”,作为在粤同盟会会员聚会与制造、储藏武器弹药之所。
1911年,参加“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1912年,赴上海参与高奇峰主持的《真相画报》的工作。另在江西景德镇开办“中华瓷业公司”。
1913年,在上海参与高奇峰创办的“审美书馆”的工作。
1914年,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举办画展。由审美书馆印行《剑父画集》。
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
1918年,在由
陈炯明任总司令的粤军中任参议,随军开赴福建漳州。
1919年,协助宋铭黄开办“上海女子刺绣院”。
1920年,参加“天马会”画展。在上海美术学校作题为“中西画之异同及变迁”的演讲。任广东工艺局长、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校长。
1921年,任“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副会长、展览筹备处处长。
1923年,在广州府学西街创办“春睡画院”。另参加上海中日美术联展。
1926年,创办佛山市立美术学院,并任院长。
1928年,受聘为“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筹备委员。
1929年,作品《江关萧瑟》《绝代名姝》参加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并获得最高艺术纪录荣誉奖。另参加“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并任鉴别委员。
1930年,与
陈树人、
陈之佛、
丁衍庸、
倪贻德等在广州组织“艺术协会”,并任会长。开始南亚之行,从广州启程,经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到达印度加尔各答。在印度贝拿勒斯大学参加“全亚细亚教育会议”。
1931年,在印度孟买发起并举办“中印联合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先后在印度及尼泊尔、不丹、锡金、新加坡等地旅行写生。在阿旃陀石窟考察、临摹古代壁画。攀登喜马拉雅山并写生。
1932年,结束南亚之行,先返广州,后赴上海。
1933年,为纪念“一·二八事变”一周年创作作品《淞沪浩劫》(后改名为《东战场的烈焰》)。
1934年,受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1935年,赴上海任“伦敦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另在南京举办个展。作品参加德国柏林“人文美术馆揭幕展”和法国巴黎“中国绘画展”。作品《松风水月》为德国政府购藏。
1936年,在南京受聘为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教授。先后在南京及上海举办“高剑父师生国画展览会”。并任中华美术协会主办的“第一届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任教育部主办的“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筹备委员。
1937年,在中央大学组织“亚风画会”,推行“新国画”运动。抗战爆发,南京沦陷,返回广州。
1938年,在广州参加“寒夜济民展览会”。
1939年,在澳门举办“春睡画院留澳同人画展”,在香港举办“春睡画院十人展”。
1940年,任香港“广东文物展览会”顾问,发表《居古泉先生的画法》一文。
1941年,在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作题为“我的现代绘画观”的演讲。在香港参加“东江兵灾赈济义展”。在澳门与冯康侯、杨善深、容漱石等成立“协社”,并举办书画义展赈灾。
1944年,澳门各界举办“筹赈难童书画义展”,被公推为主席。“协社”举办书画义展。
1945年,在澳门举办“高剑父庆祝世界和平画展”。
1946年,从澳门返回广州,创办“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在广州中山图书馆举办画展。
1947年,创办“广州市立艺术专门学校”,并任校长。任粤穗书画界联合举办的赈灾书画展召集人。
1948年,先后在广州广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和香港圣约翰堂举办联展。
1949年,移居澳门。
1951年,在香港举办个展,另在澳门举办联展;6月22日,在澳门逝世,享年72岁。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高剑父出生于广州番禺员岗村的一个乡下郎中家里,高剑父的祖父高瑞彩,父亲高保样擅长医学、武术,亦能书画。高剑父共有兄弟六人,他排行第四。高剑父少年丧父,家境萧条。在族叔高子元的推荐下师从花鸟画家居廉学画;1889年,五弟
高奇峰出生;1893年,幼弟
高剑僧出生。
婚姻家庭
1913年,高剑父与
宋铭黄结婚;1935年,娶
翁芝为庶室,高剑父儿子的名字是
高励节。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艺术思想
高剑父反对清末以来中国画因循守旧的流弊,中国画应随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提倡“艺术革命”,主张吸取西方写实绘画的经验,进而将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华熔为一炉,创造出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新国画”。这一思想被后人概括为“折衷中西,融会古今”,成为岭南画派的特征。
艺术综述
高剑父的绘画理论是强调在继承中国画用笔用墨及用色的传统基础上,吸收现代绘画技法,融会中外画学长处。他的作品贴近生活,注重实际,表现出真切的情感及民族精神,他的绘画追求透视、光线、气候、空间的表现,尤重色彩的渲染,使人感到亲切优美。同时,他对绘画工具的使用亦有新的突破,如排笔、纸团、破布、竹签等都成了绘画的使用工具,还从前人的方法中创造出新奇的办法,如搓纸法、撞粉法、局部矾水法等,他以探求表现物象的形貌及精神为目的。
高剑父摒弃了某种纤柔与质弱,直抉雄奇和劲健,通过如刀削斧砍的笔触,来塑造对象棱角峻硬、锋锷峥嵘的形象,强调线条的凌厉、张扬的力度和艰涩凄厉的美感,追求极度的自由不羁,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独具苍劲沉郁的艺术风格。
高剑父除了研究古今大家的笔墨长处,还从其他艺术中汲取养料。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在差异对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在吸收外来艺术精华的同时,注重保留民族艺术。融合传统绘画中的多种技法,又借鉴日本画、西洋画技艺,重视透视和立体感,并注重写生。
花鸟作品
高剑父的花鸟画革新了传统中国画,借鉴西画的技艺技法,融西入中,创造出不一样的意境之美。
山水作品
高剑父的山水,气势磅礴,笔法近似马远、夏圭一派,横砍竖劈,干笔飞白,于秀逸中见刚劲。所作朝阳夕照,风雨晦冥,烟霞云雾之景。作品多用水墨渲染,用笔泼辣,时作没骨法,除树石局部略用线条外,天色、水光和云雾都以水墨渲染,墨卷波涛,笔缩云烟,深浅远近,诗意盎然。用色彩和水墨的渲染来表现形象和质感。
人物评价
“高剑父是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传统美术的革新者和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者。”(清华大学教授
陈瑞林评)
“高剑父是近现代中国画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进程中的先驱者之一,也是近现代岭南文化史上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一人。”(《
羊城晚报》评)
“他(高剑父)构筑了锐意进取的‘新国画’理论,并与其气势强雄的绘画实践相融合,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广州艺术博物院评)
“高剑父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
中国文化报》评)
“高先生(高剑父)有白作画之历史,本包有正、反合三期,二十岁以前,精习国画,正也;其后,游日本,研究西洋画学,反也;其后,揭着‘折衷派’的‘新国画’,于国画中吸收西洋画之特色而兼采埃及、印度及波斯之作风之作风以佐之,融合贯通,自成一家。”(中国近代教育家
蔡元培评)
“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大家辈出,而高剑父无疑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一位。他成名早、造诣高、成就大,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传统美术的革新者和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文旅中国评)
后世纪念
纪念展馆
高剑父纪念馆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861号,原址是高剑父创办的春睡画院旧址,该馆是为纪念高剑父而建,是一个研究高剑父以及岭南画派艺术发展的场所。
竖立铜像
2019年8月10日,高剑父纪念铜像在广州市越秀区春睡画院旧址“其命惟新”广场落成。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高剑父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