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
福建省厦门市辖区
集美区,隶属福建省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北部,介于北纬24°25′~24°46′,东经117°57′~118°04′之间,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表现为夏季长而秋春连,既无酷暑又无严冬,总面积275.7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集美区辖4个街道、2个镇,区政府驻集美街道岑东路168号。截至2023年末,集美区常住人口109.6万人。
历史沿革
商代,属扬州地。
周代,为七闽地。
春秋战国时,属越地。
秦,属闽中郡。
西汉初,属闽越国,元封元年(前110年),属会稽郡。
东汉,属闽侯官县地。
三国时,属建安郡东安县。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东安县置同安县,区境隶属之。同年,同安县即废,区境属晋安县。
开皇九年(589年),属南安县。其后,南安县先后隶属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州)、建州、丰州、泉州(今福州)、武荣州、闽州(今福州)、长乐郡、清源郡、泉州,区境随县为其属地。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审知次子延钧在福州称帝,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此后,区境随同安县先后隶属泉州、泉州路、泉宁府、泉州分省。
明初,改泉州分省为泉州府,区境此后一直随县为其属地。
民国元年(1912年),同安县隶属南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易名厦门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直隶福建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福建事变时隶属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兴泉省,区境皆随而隶之。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隶属于福建省第五督察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隶福建省第四专员公署。
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区境随同安县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7月,改隶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晋江专区)。
1953年11月,集美乡改隶厦门市,改设集美镇。
1957年7月30日,合集美镇、灌口区的11乡及岛内禾山乡为郊区,设厦门市人民委员会郊区行政办事处。
1987年7月6日,从厦门市郊区划出禾山乡,更名为集美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2年7月,调整区划,境内属同安县第二、三区,设26个乡镇。第二区辖三社、西亭、锦园、前场、陈井、浦林、李林、双岭、上塘,灌口、杏林、西滨、高浦、马銮、登瀛等15乡。第三区辖石兜、后溪,城内、霞营、珩山、兑山、东埔、坂桥、集美、洪霞、潘涂、官浔等12乡。
1953年11月3日,集美乡划入厦门市,同时撒乡设镇。
1956年6月,区、乡合并,灌口区辖金山、东孚、鼎美、锦宅、旗山、海山、鹰山、铃亭、灌口、坂头、珩东、侨英、石兜13乡。同年7月,增设灌口镇,镇周围农村设张庄乡。
1957年7月28日,金山、锦宅2乡划入龙溪县,其余11乡改隶厦门市。合集美镇、灌口区的11乡及岛内禾山乡为郊区,设厦门市人民委员会郊区行政办事处。同年,郊区辖19个乡镇。
1958年8月,原属龙溪专区海澄县的海沧乡、新按乡划入郊区。同年,取消乡村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时郊区设前线、后溪、灌口、东罕、海沧和集美6个人民公社。同年8月,杏林被划作厦门市工业区,成立中共杏林工业区工作委员会。
1961年11月,集美公社复名集美镇。同年,新建杏林公社,隶属杏林工委。
1964年6月,撤销杏林工委,设立杏林镇,杏林公社划入郊区,郊区辖集美镇和前线、灌口、杏林、东孚、海沧、后溪6个公社。
1978年9月1日,杏林公社从郊区划出,与杏林镇合建杏林区。
1980年,郊区辖1个镇5个公社。杏林区辖杏林公社和杏东、杏西2个街道办事处。
1984年10月,改公社为乡镇,改大队为行政村。年底,杏东、杏西街道办事处合并为杏林街道办事处。
1987年7月6日,禾山乡从郊区划出,郊区易名集美区,辖集美、灌口、海沧3镇和东孚、后溪2乡。
1991年,东孚、后溪2个乡改为镇建制。集美镇撤销原第一、二、三居委会,设11个居委会。
1995年,全区面积358.36平方千米,辖5个镇、17个居委会、56个村委会。
1995年12月20日,海沧、东孚2镇划入杏林区,集美区辖集美、灌口、后溪3镇,16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杏林区辖杏林街道办事处、杏林镇、东孚镇、海沧镇。
2001年5月,后溪镇析出部分村(居)设侨英街道办事处,辖浒井、孙厝、叶厝、凤林美4个居委会和兑山、东安2个村委会。
2003年8月,杏林区易名海沧区,杏林镇和杏林街道划归集美区。
2004年1月,杏林镇改为杏滨街道,全区有22个居委会,32个村委会。同年3月,撤集美镇,设集美街道办事处。至此,集美区下辖灌口、后溪2个镇和杏林、集美、侨英、杏滨4个街道。
2006年,改高浦、杏林、内林、西亭、马銮、西滨、前场、锦园、新村、英村等10个村委会为居委会,是年,有32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
2007年,新设侨英街道乐海社区和杏林街道杏北社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集美区辖4个街道、2个镇:杏林街道、集美街道、侨英街道、杏滨街道、灌口镇、后溪镇,48个社区,21个建制村。区政府驻集美街道岑东路16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北部,介于北纬24°25′~24°46′,东经117°57′~118°04′之间,西北与漳州市长泰区交界,东北与厦门市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南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境域东起侨英街道东安村前占社,西至灌口镇深青村,长24.4千米;北起后溪镇黄地村的尖母仑山,南至马銮湾,宽19千米,总面积275.79平方千米。
地质
集美区位于华南地块的武夷——戴云隆褶带的闽东火山断拗带内。闽东火山断拗带位于福建东部,政和——海丰断裂带以东,滨海断裂带以西,长乐——诏安断裂带纵贯该区。闽东火山断拗带又可分为四个次一级构造单元,集美区域为闽东南沿海变质带,随着燕山运动时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发生大规模断陷和拗陷,造成巨厚的中生代沉积和巨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距今1.75~2.02亿年),地壳厚度36.6~38.2千米。沿构造活动带发生强烈的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中生代岩浆广泛侵入。受其影响,区域地层以中生界侏罗系、新生界第四系为主。
地形地貌
集美区有滨海低山、丘陵台地平原滩涂等多种地貌类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分布于西、北、东部与长泰、同安交界处,为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和中山。高丘陵多分布在西部,海拔300~500米,坡度20~30度,主要为花岗岩和火山岩。花岗岩丘陵多呈孤立状,无植被,山体裸露,山坡石蛋发育,山顶常见蘑菇石、风动石。火山岩丘陵山顶浑圆,山坡和缓,似覆锅状,土层较厚,植被生长良好。低丘陵多分布于东、西界山附近,海拔200~300米,坡度15~25度,丘顶呈浑圆状。台地海拔50~200米,地表起伏,坡度平缓,零星分布于苎溪、许溪中游地带。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海岸沿线,海拔皆在50米以下,可分为海蚀平原和海积平原。平原外侧为海滩、沙洲和沙嘴。
土壤
集美区土壤母质以第四纪红色黏土为主,兼有洪积物、冲积物和海积物。土壤类型可分为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水稻土盐土风沙土6个土类,以下分为15个亚类、30个土属、35个土种。按垂直分布,可分为山地土壤、耕地土壤和水域滩涂。山地土壤以红壤面积最大,砖红壤性红壤次之,黄壤最少。耕地土壤分成旱作土壤和水田土壤。旱作土壤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兼少量盐土和风沙土。水田土壤可分为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和盐渍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多为梯田,地下水位低,属地表水型,耕作层较浅,质地以中壤为主,肥力中下,适于水旱轮作,主要用于水田及部分园地,“旱、瘠、薄”为此类水田的主要生产阻碍因素。潴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溪流、冲积平原和部分山垄田,分布较广,以灌口、后溪、侨英、杏林为多,质地以轻壤和中壤为主,肥力中上,是境内稳产高产的水稻土类型。潜育型水稻土分布于山垄谷地或冲积平原的低洼地,地下水位高,排水条件差,土壤长期渍水,土温较低,亚铁等有毒物质积累多,“冷、酸、锈”系此类土壤的主要特点。盐渍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的海积平原,由滨海盐土经洗盐种稻后形成,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但土质黏重,耕作困难,且易受海潮或地下盐分的威胁,主要生产障碍因素为“盐、碱、黏”。
气候
集美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表现为夏季长而秋春连,既无酷暑又无严冬。几乎全是无霜期,气温变化不明显,雨日不多日照长,季风跟着季节转,秋末偏北夏偏南。最热月与最冷月月平均气温相差不足16℃,秋温高于春温,夏季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数,多年平均仅5天,秋末日最低气温小于10℃的很少,故集美只有“冬天”而无冬季。夏季多雷雨并伴有台风,相对湿度大,全年多风且风力较大。
植被
集美区属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华南地区,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植物以热带、亚热带的成分为主,地带型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由于早期植被遭受破坏,原始森林早已绝迹,现为人工林次生林灌木丛草丛、农田、果园和观赏性植被类型。林地植被,人工林、次生林林相参差不齐,结构简单,树种单一,以马尾松为主,有少量杉木,其余为相思树桉树木麻黄木荷、枫香、乌桕等。灌木种类有桃金娘、黄瑞木、杜鹃、金樱子、小叶赤楠、鹅掌柴、枸骨柴等。草本种类有芒萁骨、五节芒、扇形铁线蕨、海金沙、地捻等。林地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和沿海地区,常以2~3种组成混合林,有灌木丛和草丛在其间共生。依林相可分为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经济林(木本栽培植被)和灌木丛、草丛。长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丘陵、台地,面积不大,且零星分布。长绿针叶林,区内分布面积最大,多数为人工林,少数为天然更新,分布于海拔500~900米的山地。混交林,境内呈块状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部分丘陵、山地。
水文
集美区境的河流多发源于西部丘陵山地,具有河面狭、河床浅、支流少、流程短的特点。境内较长的河流有后溪(苎溪)、深青溪和瑶山溪。此外还有北溪引水工程集美段和坂头水库的左干渠、右干渠和高干渠4条人工河流。后溪是境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戴云山脉与博平岭山脉交界处的后寮仑山白帆岭,从源头至后溪镇段称苎溪,与支流许溪汇合后称作后溪,注入杏林湾水库,全长23千米,流域面积209.3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坡降8.11‰。上游建有石兜水库(库容8500万立方米)和坂头水库(库容558万立方米)。许溪,发源于漳州市与厦门市海沧区交界的大岭,至后溪镇与苎溪交汇,全长12.1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深青溪,发源于仙棋山南麓,于西滨汇入马銮湾,全长11.84千米,流域面积15.64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0.4‰。瑶山溪,发源于小龙潭北侧山地,上源有两支,西支源于前山南侧,东支源于上塘,两支汇合后流入风景湖,于西滨汇入马銮湾,全长10.35千米,流域面积15.78平方千米,平均坡降8.31‰,河道宽3~10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集美区林业用地10429.73公顷(含国营坂头林场),约占土地面积的37.82%。林业用地中,有林地9747.01公顷,占林业用地的86.7%(其中经济林3266.13公顷);疏林地8.27公顷,占0.1%;灌木林地609.73公顷,占5.8%;未成林造林地111.47公顷,占1.1%;苗圃地22公顷,占0.2%;无林地631公顷,占6.1%;生态公益林面积1731.13公顷。
水资源
集美区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1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2亿立方米,地下水0.35亿立方米。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926千瓦,可开发总装机容量1605千瓦。
生物资源
集美区森林覆盖率40.7%。被列入国家I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为蟒蛇和白颈长尾雉,国家II级保护的动物有猕猴、穿山甲、小灵猫、鬣羚(别名苏门羚)、红隼、仓鸮草鸮、猫头鹰;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II级保护的动物有眼镜蛇。其他森林野生动物尚有松鼠、白鹭、燕子、喜鹊、山猪、豪猪、獐、狐狸、野兔、白环蛇等。全区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294株,其中榕树249株,杧果枫香黄连木各11株,樟树5株,榆树2株,龙眼、伊兰、蔷薇、红豆、薄姜木各1株,树龄最长的为540余岁。
人口
集美先辈移居海外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迄今海外侨胞六万多人。
2017年(计生统计年度),集美区总人口742549人(厦门会晤前流动人口大清查数据),其中户籍人口275638人、流入人口466911人;出生17910人,其中户籍人口5898人、流入人口12012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集美区常住人口为1036987人。
截至2023年末,集美区常住人口109.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1.16%。人口出生率7.40‰,人口死亡率3.43‰,人口自然增长率3.97‰,比上年下降0.85个千分点。全区户籍人口45.76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7.2%;流动人口71.84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37.64万人,乡村人口8.12万人;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219485人和238111人,性别比为92.18(女性为100)。
政治
经济
综述
2019年,集美区地区生产总值789.37亿元,增长7.7%;2019年,全年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89亿元,增长9.6%;
2020年,集美区地区生产总值(GDP)822.41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总量3.08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总量400.1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总量419.23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为0.4:48.6:51.0。
2022年,集美区地区生产总值(GDP)956.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1亿元,比上年下降5.0%;第二产业增加值484.00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469.47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3:50.6:49.1。
2023年,集美区地区生产总值(GDP)993.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亿元,下降4.4%;第二产业增加值441.27亿元,下降4.6%;第三产业增加值549.22亿元,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3:44.4:55.3。
2023年,集美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1.2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6.6%,其中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87亿元,同口径增长0.6%。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14亿元,比上年下降7.0%。
2023年,集美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21.6%。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9.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6.2%。
2023年,集美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32元,比上年增长4.1%,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0905元,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31元,比上年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0961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6元,比上年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7841元,增长5.9%。
第一产业
2023年,集美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2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4.50亿元,下降1.9%;林业产值89.2万元,增长61.5%;牧业产值0.51亿元,下降13.1%;渔业产值0.27亿元,下降2.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3亿元,增长7.0%。
2023年,集美区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3.46万亩,比上年下降10.1%。粮食播种面积3327亩,下降4.2%,粮食总产量1342吨,下降4.1%;蔬菜播种面积2.77万亩,下降5.1%,蔬菜总产量4.70万吨,下降4.8%;水果总产量2.59万吨,下降9.2%。肉类总产量706.92吨,下降24.2%;禽蛋总产量438.84吨,下降13.8%;乳品总产量91.95吨,下降1.6%。至年末,全区家禽存栏数18.97万只,下降13.9%,家禽累计出栏数48.97万只,下降18.1%。
第二产业
2023年,集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2家,全年实现增加值297.77亿元,比上年下降1.5%,实现工业总产值1181.63亿元,下降2.7%。亿元以上企业20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81.66亿元,增长0.3%。其中十亿元以上企业22家,实现产值523.57亿元,增长7.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4.3%。前三大行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合计实现产值479.67亿元,下降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127.74亿元,产销率为95.44%。出口交货值371.96亿元,下降13.6%。
2023年,集美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52.0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630.61亿元,增长11.2%;安装工程产值18.81亿元,下降10.0%。当年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640.40亿元,增长58.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16.86万平方米,下降6.9%。
第三产业
2023年,集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09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63.04亿元,增长2.3%,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7.6%;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78.05亿元,增长9.6%。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48.22亿元,增长0.4%,零售额超亿元的批发零售企业有36家,实现零售额122.26亿元,下降2.7%;零售额超千万元的住宿餐饮企业有23家,实现零售额9.33亿元,增长18.7%。
2023年,集美区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77.35亿元,比上年下降4.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6.83亿元,增长10.5%;粮油、食品类零售额2.67亿元,下降24.3%;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4.38亿元,增长6.7%;通讯器材类零售额3.05亿元,增长45.0%;日用品类零售额4.26亿元,增长2.9%;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4.35亿元,下降32.6%;金银珠宝类零售额0.60亿元,下降19.1%;化妆品类零售额2.84亿元,增长160.5%。
2023年,集美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31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1家,较上年增加10家,实现营业收入250.01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31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6.70亿元,占服务业总营业收入10.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16.80亿元、29.21亿元、13.22亿元、14.04亿元和16.90亿元,分别增长31.2%、15.6%、6.6%、6.6%和-5.1%。
2023年,集美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18个,新增外资项目245个,增资项目27个,减资项目10个,合同利用外资2.8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8.5%;实际利用外资1.04亿美元,下降55.4%。
2023年,集美区共接待游客2841.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0.9%,其中,景点景区共接待游客2289.25万人次,增长157.0%;宾馆酒店共接待游客552.42万人次,增长21.0%。实现旅游收入184.70亿元,增长131.3%。全年酒店平均住宿率69.40%。
交通运输
集美区地处厦门的几何中心和厦漳泉三角地带中心位置,是厦门岛通往内陆的重要门户和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拥有4条铁路、3条干线公路、3条海堤、3座跨海大桥、2条高速公路、3条地铁,拥有国家东南交通枢纽——厦门北站,在全国规模居前的前场铁路大型货场;集美中心城区到东渡港仅6千米、到海沧港仅12千米,距离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纵横交错、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使集美成为现代化的交通枢纽。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集美区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70所,学年初招生数7.59万人,在校学生数29.1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所,学年初招生数(含研究生)3.70万人,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14.03万人;普通中等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初中、完中、高中、中职)21所,学年初招生数1.30万人,在校学生数3.69万人;小学(含小学、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54所,学年初招生数1.48万人,在校学生数7.67万人;幼儿园184所,学年初入园人数1.10万人,在园人数3.7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年初招生数36人,在校学生132人。在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中任职的专任教师8924人。
截至2023年末,集美区各级学校拥有教学及辅助用房311.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05万平方米,其中普通教室(活动室)110.20万平方米,增加4.09万平方米,实验室72.51万平方米,增加0.80万平方米,图书室25.78万平方米,增加0.22万平方米。
科学技术
截至2023年末,集美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66家,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9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87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335家。软件和互联网行业中,未来独角兽企业7家、省级瞪羚企业16家、厦门火炬瞪羚企业5家。
截至2023年末,集美区累计专利授权量7272件,其中发明1277件、实用新型4475件、外观设计1520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255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集美区区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街道文化站6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0个。图书馆每周开放63小时,全年365天无休开放,为群众免费提供图书借阅、资料查询等服务,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39.40万册,全年共借阅图书47.00万册次(其中分馆7.40万册次),全年共接待读者30.97万人次(其中分馆2.51万人次),开展各类读者活动近92场(其中分馆12场),参加读者2.37万人次。
2023年,集美区共举办全区性文化活动41场,基层文体活动33场。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集美区庆元宵文艺晚会、“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时代”集美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优秀书法作品展、新时代文化馆:开放·融合·创新”——“街艺星秀·点亮集美”集美区街头艺人秀、“新时代的我们”集美区戏曲进基层巡演、“新时代的我们”集美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4周年书画摄影精品展、集美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4周年暨第十五届福建省音乐舞蹈节优秀作品展演等特色活动7场次。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8场,比上年增长33.3%,展览总面积0.5万平方米,增长40.0%。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集美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5个,其中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卫生院2个、门诊部6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疾控预防控制中心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35人,其中执业医师1889人,执业助理医师137人,注册护士2158人。医疗机构实有床位2036张,其中医院1917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19张。
体育事业
2023年,集美区举办“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2023年“集美学村杯”第十二届全球华人羽毛球团体锦标赛、2022-2023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德文厦门工学院马拉松2023秋季赛、2023年集美区全民健身季暨体育进社区活动等体育赛事。
社会保障
2023年,集美区城镇新增就业2.54万人。全年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08万人,促进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604人;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945人次,其中本地失业人员培训982人次,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682人次,实名制就业登记的非本市户籍农民技能培训118人次。
2023年,集美区新增办理养老退休待遇5988人、失业保险待遇12733人、工伤保险待遇2685人。至年末,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98906人、383965人、381573人,分别比上年末下降9.4%、9.9%、10.0%。三项社会保险基金全年收入55.17亿元。
2023年,集美区累计共有城镇低保家庭1109户、1494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1978.77万元。全年累计发放救助补助1384(1户)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4862.28万元(含低保金),其中残疾人补贴578.95万元,护理补贴1843.85万元。全年区慈善、老年福利协会共接收捐赠款122.34万元,为辖区累计约1807人次计各类困难群众发放救助148.57万元。
环境保护
2023年,集美区空气质量指数呈优的天数达231天、良的天数130天、轻度污染0天,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100.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38,比上年改善0.4%,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SO2:0.004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二氧化氮(NO2:0.019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一氧化碳(CO:0.600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细颗粒物(PM2.5:0.016毫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7%、可吸入颗粒物(PM10:0.032毫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0.3%、臭氧(O3:0.122毫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0.3%。
2023年,集美区城区建设用地面积80平方千米,拥有公园113个,占地面积48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595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4.94%;污水集中处理率100.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00%。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集美原名“浔尾”,以地处浔江之尾而得名,至明代雅化为“集美”。
宗教信仰
集美区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传入始于唐末五代时期,境内佛教信徒除出家的比丘(俗称和尚)、比丘尼(俗称尼姑)和在家修行的男女居士外,尚有在寺院带发修行的出家女,通称“菜姑”。境内信佛者多而出家者少,住僧大多来自惠安、南安等地,信徒6000余人。本地历代较有名望的僧人有宋代的孙应祖师(孙厝人)、清代的释佛化(灌口人,俗姓林),居士有集美社陈敬贤、后溪兑山李博用等;较有名望的寺院有圣果院、白虎岩、寿石岩、西竺寺等。基督教、天主教于晚清时传入,2019年有基督教堂5所、活动点2处、天主教堂1所,牧师、传道等神职人员和教徒、慕道友1000余人。集美民间信仰有神祇信仰、物灵信仰、巫术信仰和祖先崇拜等。寺庵宫庙或大或小,大者如宫殿,小者仅容一人祭拜,村中路旁、山脚田边,随处可见。供奉的神灵有保生大帝、土地公、关帝爷、真异大师、屿仔尾公、王姬娘娘等60种之多。以主祀保生大帝的庙宇为多,境内产生的神为真异大师、屿仔尾公,境内特有神为王姬娘娘、南岳圣侯、陈姓王公等。土地公在集美民间颇受尊崇,几乎村村社社均有土地庙,商店店面窄小便在墙上开一小龛,供奉“福德正神神位”,点燃电光长明烛。关帝在集美被视为财神,犹受商家崇祀。物灵信仰有龟、虎、石、犬、榕树、水等。龟在集美极受崇拜,民间敬龟、爱龟,但不食龟。每年正月十五日或重要祭神日,多用糯米或面粉做成“龟馃”,向神上香、礼拜后,默述心愿,祈神赐龟。墓冢亦做成龟背状。榕树枝繁叶茂,生长快、寿命长,在集美受到普遍崇拜。端午节,乡人向树祷告后,折其枝叶插于门框,以避邪、驱鬼、防疫。有将土地公神位安放在榕树下或树洞中,同受乡人祭拜。
对台交流
两岸一家亲,未来在青年。研学,成为集美区深化两岸融合的一项有益探索。厦门(集美)对台研学旅行基地是全省首批对台交流基地,也是全国首个对台研学基地,2019年海峡论坛正式发布的《厦门市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要“持续提升厦门(集美)研学基地,吸引更多台湾青少年来厦开展研学交流,打造大陆最大的对台研学旅行基地”。
集美区内有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分别于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享受厦门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时两个台商投资区予以保留。在台商投资区20年开发建设中,集美区人民抓住机遇,以“开明、守信、竞争、开拓、奉献”的特区精神,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成功开发了集美北部工业区、杏北工业区、灌南工业区、中亚工业城、杏南工业区等。
据了解,作为福建省级两岸融合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区,集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近年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高效优质的服务措施,吸引了大量台湾青年到集美就业创业,截至2021年底,辖内台资企业有1054家,其中台湾青年创业企业516家,占50%以上,就业创业的青年近2000名。同时,每年在集美就学的台湾大学生超过200人,中小学生有200人左右。
风景名胜
集美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西北部山地生态旅游景点,又有东南部的滨海生态旅游环线;既有风光优美的自然景观旅游圈,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旅游集群,集山、岩、谷、海、岛、潭、池、桥、瀑、动物、植物、园林、名胜古迹、特色建筑等各种景观之大成。西北部山地生态旅游景点有万宝山、越尾山、双龙潭、白虎岩、东辉大峡谷等。东南部的滨海生态旅游环线,包括陈嘉庚纪念胜地集美学村厦门园林博览苑龙舟池和散落其间的集美寨遗址、延平故垒、李林园、水族馆等景点。中部腹地人文景观,有凤山庙、山口庙、深青古桥、黄庄古桥、贞寿牌坊、深青驿遗址、笔架寨遗址、皇渡庵、皇帝井、圣果院、苎溪桥、观音院、白虎岩、寿石岩、城内城遗址等,新建景点有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灵玲国际马戏城、嘉庚剧院、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厦门老院子民俗文化风情园等,形成一个人文景观集群。
陈嘉庚纪念胜地由嘉庚公园、嘉庚故居、陈嘉庚纪念馆、归来堂、归来园、鳌园组成,总面积16万平方米,是第四届全国文明旅游风景区、福建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鳌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园中的陈嘉庚陵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集美学村位于厦门集美半岛,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民国二年(1913年)始倾资创办,于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学村总建筑面积达三千余亩,拥有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炉,体现了典型的闽南侨乡建筑风格。在学村中的龙舟池,常在节假日举行赛龙舟,鼓乐齐鸣,南音悠扬。
龙舟池于1955年由陈嘉庚先生倡建,池面接近长方形,现东、西最长约800米,南、北最宽约183米,池畔四周建有数座仿古建筑的琉璃瓦顶楼台、廊庑和亭榭,两端连以双层八角亭攒尖顶,中为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均为琉璃瓦屋面。
龙舟池的池畔建有式样各异的“启明”“南辉”“庚”及“左”“右”“逢”“源”七个亭子。池畔四周建有数座仿古建筑的琉璃瓦顶楼台、廊庑和亭榭,以北岸居中的“南辉”亭为主观景台和指挥台,建筑为廊庑式,长48米,宽8.5米,两端连以双层八角亭攒尖顶,中为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均为琉璃瓦屋面。龙舟池周围亭台具有深受东南亚文化影响的具有强烈的闽南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是龙舟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端午节都会在此举办赛龙舟。
厦门园林博览苑位于集美中洲岛。园博苑规划片区总面积10.82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5.5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为5.27平方千米。主要包括园博苑主展区、生态湿地公园、水景及水上运动、温泉度假村等商业配套设施。园博苑片区规划以半岛、岛屿的形式进行总体布局,由九个岛屿和两个半岛组成。其中五个为展园岛屿,四个小岛为生态景观岛。以此为基础,分期规划建设东边的自然原生岛、西侧的杏林苑、中部的教育之园、石文化园和北侧的山林休闲园,形成一片中央公园式的大绿地。
著名人物
陈嘉庚,又名甲庚,字科次,集美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卒于1961年8月12日,享年88岁。他倾资兴学,捐资1亿多美元,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助和支持发展的学校达118所;成立南洋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国筹募抗战经费30余亿元,劝募救国公债1500万元,寒衣30万件,代雇回国服务机工3200余人,是海外华侨中的杰出代表,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嘉庚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曾呈奎,号泽农,灌口李林村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6月18日,卒于2005年1月20日,享年97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名誉博士,第三届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荣誉称号
2019年,集美区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9年10月,集美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0年11月,集美区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2020年12月,集美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2021年5月14日,集美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6月21日,集美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9月,集美区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1年10月,集美区入选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福建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2021年10月12日,集美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2年6月,集美区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名单。
2022年6月,集美区位列“数字乡村”百强县榜单第22位。
2022年8月,集美区入选福建首批省级试点公示名单。
2023年11月,集美区入选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99。
2024年9月,集美区入选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96。
2024年12月,集美区入选天和2024年全国百强区,排名第90。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5 09:4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