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
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森林
人工林指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森林。人工林的经营目的明确,树种选择、空间配置及其他造林技术措施都是按照人们的要求来安排的。其主要特点是:①所用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是经过人为选择和培育的,遗传品质良好,适应性强;②树木个体一般是同龄的,在林地上分布均匀;③用较少数量的树木个体形成森林,群体结构均匀合理;④树木个体生长整齐,能及时地、划一地进入郁闭状态;郁闭成林后个体分化程度相对较小,林木生长竞争比较激烈;⑤林地从造林之初就处于人为控制下,能适应林木生长的需要。我国人工林达6933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重要的人工林树种有桉树、泓森槐马尾松杉树等。
简介
人工林是采用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等方法和技术措施营造培育而成的森林。根据其繁殖和培育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播种林、植苗林和插条林等。按用途分为人工用材林、人工薪炭林、人工经济林、人工防护林等。按树种分为人工马尾松林、人工泓森槐林、人工杉木林、人工杨树林、人工桉树林等。人工林均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和人们需要的林种,集中营造在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并普遍采取选育良种、适地适树、密度适中、抚育管理等集约经营措施进行营造和培育。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具有生长快、生长量高、开发方便和获得效益早、木材规格、质量较稳定、便于加工利用等特点。在中国衡量人工林营造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已成林造林地面积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造林成活率、造林保存率等。
人工林由人工造林或人工重新造林建立。其可以是引进新品种或是对本土树种的加强管理,其特征为:1-2个品种,龄级相同,平均间距。
有林规模
人工林有林地面积277.94万公顷,其中,人工林分面积194.03万公顷,占全省林分面积18.25%,占人工林面积的69.81%,蓄积6041.14万立方米,占全省蓄积的4.36%;人工疏林面积22.75万公顷,蓄积145.08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面积、蓄积的8.19%和2.40%;人工经济林面积68.03万公顷,占人工林面积的24.48%;人工竹林面积15.88万公顷,占人工林面积的5.71%。此外,全省尚有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99万公顷。
按林种划分,用材林面积172.90万公顷,蓄积5 454.16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林分面积、蓄积89.11%和90.29%;防护林面积19.69万公顷,蓄积564.39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林分面积、蓄积10.15%和9.34%;薪炭林面积0.48万公顷,占人工林林分面积的0.25%;特用林面积0.96万公顷,蓄积22.59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林分面积、蓄积的0.49%和0.37%。
按龄组划分,幼龄林面积71.00万公顷,蓄积751.54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林分面积、蓄积37.11%和12.44%;中龄林面积79.24万公顷,蓄积2 726.06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林分面积、蓄积40.84%和45.12%;近熟林面积28.37万公顷,蓄积1 487.75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林分面积、蓄积14.62%和24.63%;成熟林面积13.46万公顷,蓄积1 011.98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林分面积、蓄积6.94%和16.75%;过熟林面积0.96万公顷,蓄积63.81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林分面积、蓄积0.49%和1.06%。
按权属划分:国有人工林林分面积45.67万公顷,蓄积2 046.54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林分面积、蓄积的23.54%和33.88%;集体人工林林分面积148.36万公顷,蓄积3 994.60万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林分面积、蓄积的76.46%和66.12%。
2024年12月,“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刚过5%提高到13.84%。
截至2023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
区域树种
恩施州人工造林
自建国以来至2002年累积面积达77.66万公顷,占森林总面积的48.15%。人工造林的形式主要有四旁植树、公路绿化、城镇绿化、基地造林、飞播造林、义务植树、工程项目造林等。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用材林为杉木、马尾松、柏木、檫木、马褂木、油松、云杉、黄山松、楠木、桦木、白杨、泡桐、柳杉、水杉、香椿、日本落叶松、巴山松等;经济林为板栗、核桃、银杏、黄柏、杜仲、厚朴、辛夷、山楂、杨梅、柑橘、茶叶、漆树、梨、桃、李、柿、橙、棕榈、盐肤木、山胡椒、油桐、乌桕、桑树等;防护林为枫杨、柳树、刺槐、紫穗槐、软阔、硬阔等及楠竹、金竹、水竹、慈竹、雷竹等。
陕西人工造林
陕西地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森林分布南多北少,极不均匀,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较多,这就决定了必须因害设防营造各种人工林。如在陕北风沙滩地区主要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渭北高原主要营造水土保持林;在河流的上游和水库周围,营造水源涵养林;在燃料、肥料、饲料缺乏的地区,主要营造薪炭林、肥料林和饲料林;在五大林区的中高山地带营造各种防护林;在低山丘陵、关中平原和居民点附近营造用材林、经济林和农田林网。总之,陕西营造的人工林种类较多,概括起来有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等。
用材林:营造了油松、华山松、马尾松、杉木、落叶松、水杉、杨树、刺槐、旱柳、泡桐等用材林15.77万公顷,林分蓄积量187.66立方米。
经济林:营造了苹果、梨、核桃、油茶、文冠果、花椒、油桐、油橄榄、水冬瓜、黄连木、山杏、山桃、板栗、枣树、柿树、漆树、乌桕、杜仲、棕榈等经济林17.15万公顷。
薪炭林:营造了栎类、刺槐、马尾松、沙柳、沙棘、马桑等薪炭林9595公顷。
此外,陕西省“四旁”植树保存有6.9亿株,其中用材树6.5亿株,经济树4154万株。在“四旁”还种植有各种乔灌木,用于绿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防止污染,有益人们的身心降。
树种分类
人工泓森槐林
泓森槐,属蝶形花科刺槐属的落叶乔木,其花、树皮、树叶均有广泛用途。它生长迅速,树干通直圆满,冠窄,托叶剌小而软,前2 年有剌,3 年以后剌基本脱落,叶色浓绿,花色白色,清香宜人,是一种市场潜力很大的速生丰产树种,其材质坚韧,耐腐蚀,可作为矿柱及建筑用材,也是制作家具、木地板的优质原材料。
泓森槐生长迅速,在满足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条件下,第一周年苗期可长高度4.5米以上,当年平茬苗高度达5米以上,三年年平均高生长量为2.8米,年平均地径生长量为3.52厘米。
泓森槐在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全国多省市及地均有种植。
人工马尾松林
马尾松(拉丁学名:Pinus massoniana Lamb.)乔木,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心边材稍明显。边材浅黄褐色,甚宽,常有青皮;心材深黄褐色微红。年轮极明显,极宽。木射浅细。树脂道大而多,横切面有明显油脂圈。材质硬度中等,纹理直或斜不匀,结构中至粗。干燥时翘裂较严重。
马尾松分布极广,北自河南及山东南部,南至两广、湖南(慈利县)、台湾,东自沿海,西至四川中部及贵州,遍布于华中华南各地。一般在长江下游海拔600~700m以下,中游约1200m以上,上游约1500m以下均有分布。是中国南部主要材用树种。经济价值高。
人工桉树林
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又称尤加利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常绿高大乔木,约六百余种。 常绿植物,一年内有周期性的枯叶脱落的现象,大多品种是高大乔木,少数是小乔木,呈灌木状的很少。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单叶,全缘,革质,有时被有一层薄蜡质。叶子可分为幼态叶、中间叶和成熟叶三类,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较小,心脏形或阔披针形。南方主要人工造林树种,由于种植过于单一,破坏水源和生态环境,部份地区已禁种或限制种植。
人工杉树林
杉树的树干纹理直,结构细致,材质轻柔,耐腐防蛀,广泛用于建筑、桥梁、造船、家具等方面。该植物为常绿、半常绿或落叶乔木,树干端直,大枝轮生或近轮生,树皮纵裂,成长条片脱落;叶、芽鳞、雄蕊、苞鳞、珠鳞及种鳞均螺旋状排列,极少交互对生(水杉属)。叶披针形、钻形、鳞片状或线形,同一树上之叶同型或二型。球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小,单生或簇生枝顶,偶生叶腋,或排成顶生总状花序状或圆锥花序状,雄蕊具2~9(通常3~4)个花药,花粉球形或稍扁,无气囊,在远极面上有一个明显或不明显的乳头状突起;雌球花顶生,珠鳞与苞鳞大部分结合而生或完全合生,或珠鳞甚小,或苞鳞退化,珠鳞的腹面基部有2~9枚直立或倒生胚珠。球果当年或翌年成熟、开裂,种鳞(或苞鳞)扁平或盾形,木质或革质;种子扁平或三棱形,周围或两侧有窄翅,或下部具长翅;胚有子叶2~9枚。染色体基数多为x=11,稀10或33。
人工林优点
人工林土壤有机碳
区域和全球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估算并量化区域乃至全球土壤碳储量已经成为碳循环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工林是重要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中国对小尺度区域内一个或数个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和储量等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缺乏对全国尺度下主要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近10 a内的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桉树(Eucalyptus spp.)、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杨树(Populus spp.)、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落叶松(Larix spp.)等9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53篇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估算了中国主要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储量等。结果表明,9种人工林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4.0~31.1 g·kg-1,平均14.8 g·kg-1;0~6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8~15.1 kg·m-2,平均8.7 kg·m-2;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介于28.2~158.1 Mg·hm-2,平均84.5 Mg·hm-2。以落叶松最高,毛竹、马尾松、桉树、杉木和油松等人工林居中,杨树和橡胶仅高于刺槐,刺槐最低。中国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较为明显的经度分布性,从西向东逐渐升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纬度分布性,大致表现为南低北高;9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虽明显低于同气候带的天然林,但仍具有很高的固碳潜力。人工林生产管理中,亟待寻找能有效增加土壤碳固定及减少碳损失的途径和措施。
人工林林区地表水
植被变化是当前森林生态水文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也是森林地表水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桉树人工林因其造林前的炼山、挖坑等营林措施,彻底改变了原有植被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同时,营林后频繁而强烈的抚育措施(追肥、除草等)、林木的快速生长等,致使新建的植被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持续发生剧烈变化, 水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1)桉树人工林林内空气最高温湿度和表土含水量的波动幅度以及土壤层剩余蓄水空间显著大于、表土平均含水量和林冠层雨水截留能力显著低于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桉树人工林林内环境稳定性较差,其林内环境特点可加快土壤养分周转速率,土壤肥力衰退风险高于其他森林。相比于MF,08EU林内日空气温湿度波动幅度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扩大了空气日温湿度极差以及降低了日最小温湿度,在秋冬季,桉树林内日最小空气湿度比MF低7.0%-10.6%,但两种人工林日平均空气温度和湿度差异不显著。桉树林冠层雨水穿透率(92.1%)比混交林(88.7%)大3.8%,其雨水最大截留量(8.8mm)比混交林(14.9mm)少6.1mm。08EU0-15cm土层最大蓄水量比MF高3.7mm,但有机层和0-50cm土层比后者少9.5mm。桉树人工林0-30cm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MF,降雨越少两者的差异越大。6月至12月,桉树林地0-15cm和0-50cm土层水分现存量平均值比MF的分别低15.0mm和20.0mm,剩余蓄水空间比MF的分别大18.6mm和10.5mm。(2)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蒸发速率显著大于混交林,桉树林龄越小土壤蒸发越强烈,本研究建立的以4个气象因子为变量的拟合方程对土壤蒸发的模拟效果好于Penman公式,更适用于我国南方人工林土壤蒸发模拟。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11EU、08EU和MF的蒸发总量分别为112.4、96.3和74.4mm,前两者分别比后者大38.0和21.9mm;7-9月为人工林土壤蒸发高峰期,1月为蒸发最弱月份,11EU、08EU和MF土壤蒸发最大月份日均蒸发量分别为0.786、0.766和0.579mm,为最弱月份的5.9-6.7倍;人工林土壤蒸发速率在雨后较大,雨前较小,但土壤蒸发速率与土壤水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与林内日均气温(Ta)、最高气温(Tm)、气温极差、湿度极差(Hr)以及土表温度显著正相关,与日最小空气湿度(Hm)显著负相关;相关度最大的4个气象因子(Ta、Tm、Hr和Hm)与土壤日蒸发速率的模拟方程为:y=0.0036Tα+0.0047Tm,+0.0015Hr,-0.0013Hm+0.257该方程对08EU和MF的土壤蒸发总量(9个月)模拟的偏差分别为-10.7%和+15.1%,对总量以及日蒸发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吻合度高于Penman公式。(3)桉树人工林产流量比混交林少60.9%(162.3mm),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均显著小于混交林,桉树林强烈的土壤蒸发以及表土较强的拦蓄能力是其重要原因;桉树人工林对区域水资源安全存在威胁,雨季降雨偏少情况下其对水资源安全的威胁更严重,实行桉树人工林面积总量控制、避免区域过度集中种植和减小连片种植面积可有效降低桉树人工林对水资源的影响。08EU和MF集水区暴雨—径流过程线形态相似,洪峰呈单峰型,涨落急促;暴雨和中大雨对08EU和MF总产流量的贡献率分别75.3%、74.1%和7.0%、5.7%;混交林基流量(或基流模数)显著大于桉树人工林,但桉树林在久旱后的首次暴雨(50mm以上)中易于产生地表径流,而在随后的连续降雨中,混交林洪峰流量增速比桉树林快。2011年6月至12月,桉树人工林径流系数为0.110,径流模数为486.1m3·d-1km-2,比混交林分别低54.4%和60.9%,地表产流量为104.0mm,比混交林少162.3mm。
中国人工林
中国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人工林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人工林保存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我国人工林发展仍然面临着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投入成本上升、立地条件差、林地供求矛盾紧张等问题和挑战。文中通过阐述中国人工林特点并与世界人工林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人工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工林多种功能的需求,从强化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优化政策、深化配套改革、多渠道增加投入、坚持工程推动、严格林地管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2022年3月12日是中国第44个植树节,中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
参考资料
第八次全国森林清查报告.国家林业局森林清查网.
森林百度百科.百度百科.2012-12-3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1:4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