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B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的核心是
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
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
北京“
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
城市布局和
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
网络系统,扩大
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
产业升级转移,推动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
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发展过程
提出背景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
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
首都经济圈、推进
区域发展体制
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
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
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
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习近平指出,
北京、
天津、
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
土地面积有21.6万
平方公里,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
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
合作共赢理念,以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要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共赢发展。
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
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
功能定位、产业分工、
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
重大问题,并从
财政政策、
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
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
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
协调机制的作用。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
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
联动机制,对接
产业规划,不搞
同构性、
同质化发展。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
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
承载能力和内涵
发展水平。五是要着力扩大
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
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
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
水环境治理、
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
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
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
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
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协同历史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施
国土整治战略,将
京津冀地区作为“四大”试点地区之一(其他是沪苏浙、
珠江三角洲和“三西”煤炭
能源基地),要求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开展全面的国土整治工作,以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治理
生态环境、开展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和
人口布局,实现
区域协调发展。这次
区域合作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
土壤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以后的区域合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是本世纪初,为配合
北京市新的功能定位和天津
滨海新区大规模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河北
廊坊举行了的京津冀三方和政府、企业和学者等各界人士参与的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坛,并达成了著名“
廊坊共识”,提出了在
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
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此后,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一直在据此起草有关合作规划和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该规划几经调整和修改,还是没有出台。
2018年7月26日,
2018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丛亮在论坛上介绍,一是积极稳妥有序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将严格实施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推动区域性
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和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有序疏解。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
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
河北雄安新区和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探索
超大城市、
特大城市等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
大城市病”的优化开发模式。
2020年5月28日,从
河北省财政厅了解到,河北首次冠名发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债券”,重点支持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150亿元,为
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2023年12月25日,据央视新闻消息,京津冀三地在雄安新区共同签署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并共同发布系列协同创新成果,以务实举策推进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
2023年12月26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签署《京津冀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京津冀“一卡通”建设,加快实现三地
社保卡跨省通用、一卡多用、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发展。
2024年2月22日,京津冀联合办组织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亮出了协同发展10年“成绩单”。数据显示,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针对百姓关心的交通方面,交通协同专题工作组介绍,京津冀地区“1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下一步将加快雄商、雄忻、津潍高铁、京滨城际(南段)建设。
共同倡议
京津冀地区同属
京畿重地,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
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响应国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参加两市一省规划学(协)会和城市科学研究会、规划设计院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京联合召开的“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论坛”与会者,就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与
区域治理达成共识。现发出如下倡议:
1、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
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
人居环境。以区域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大气
环境承载力等为约束,严格划定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红线,明确城镇发展边界,合作推进“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区域性
生态廊道建设。提高城镇的用地集约利用效率,实现“存量挖潜、增量提质”,构建生态、生产、
生活相协调的城乡
空间格局。加强城乡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塑造,保护
传统村落,共同构建区域
文化网络体系。
2、坚持区域一体、协同发展的原则,谋求城镇体系、区域空间、重大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与布局。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
规模结构,着力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开发地区。强化京津
高端服务功能合作对接,京津冀共同构筑面向国际的
开放平台。加快建立“网络化、低碳化、安全化”的区域交通
运输体系,提升天津、石家庄等中心城市的客货运枢纽地位,与北京共同构筑国际门户和国家
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京津冀地区各机场之间的分工协作,立足
北京新机场建设服务于区域的立体
交通运输体系与国际
物流基地。着重完善互联互通的
城际轨道网。
3、破除阻碍区域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和制度障碍,促进多种形式的跨地区合作。重点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的跨区域合作交流,推进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通过区域治理创新,促进
共建共享,建立区域竞合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两市
一省应合作开展支持
冀中南地区、张承地区
绿色转型发展的研究。
4、建立跨
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的新体制、新机制。应充分发挥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平台作用,开展
专项规划对接,加强重大空间
布局问题的协商沟通。充分利用区域内
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群
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的创新。
“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论坛”全体与会者
2014年7月10日
日前,记者从
天津市政府获悉,《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简称“方案”)已获官方通过,标志未来5年天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明确“路线图”。
据了解,天津方案涵盖提高先进制造研发水平、构筑交通网络、改革开放、推进
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五方面。
天津方案将“提高先进制造研发水平”置于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措施首位。未来五年,天津将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形成
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
产业集群,建成
先进技术、
创新要素、
高端产业的承接地和聚集地等,支撑和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
在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方面,方案指出,天津将以海空两港为核心、
轨道交通为骨干,全面提高航运服务辐射功能和全球
资源配置能力;在改革开放方面,该市将充分利用
自贸试验区、自创示范区和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形成
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投资贸易高度便利、示范引领作用强劲的
改革开放先行区。
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天津将打造水绕津城、城在林中、天蓝水清;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方面,该市将提升中心城区,增强
滨海新区龙头带动,做强辅城和中等城市。
天津师范大学自由经济区研究所所长孟广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
工业城市,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上述方案突出了制造业,符合天津特色。
孟广文认为,天津制造业不仅应成为生产与
加工装配基地,还应该向自主创新和
总部基地方向发展,以形成处于
高端制造业价值链的
产业群,带动天津及区域经济发展,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写入河北司法机关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0日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河北高院“)自觉把法院工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大局中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坚持以
法治方式保障
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捍卫
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写入了
河北省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一是积极稳妥有序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将严格实施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推动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和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有序疏解。
二是以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规划和建设
雄安新区。加快推进雄安新区改革开放工作,选择一批符合规划方向、条件成熟的轨道交通、水源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尽早启动建设。
三是高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平稳有序推进北京市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向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搬迁,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
廊坊北三县协同发展。
四是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优化京津冀地区的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强化区域污染的联合防控治理,积极稳妥推进
煤改气、
煤改电等工作,继续压减过剩产能,加快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项目。
五是以交通一体化为重点,强化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眼于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以及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立体化、网络化交通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运输
市场格局,不断提高京津冀地区交通一体化水平。
政策突破
加快推进沿海开发,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向河北
曹妃甸、
黄骅等沿海港区延伸,切实提高产业和
交通设施的协同聚集能力,逐步引导京津冀人口向
沿海地区的转移,缓解人口向北京过度聚集压力。
建设张承地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
资源税和
碳排放税改革,建成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生态旅游
经济区和京津冀的大数据支持中心。通过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切实缓解京津冀地区过重的燃煤消耗压力;同时通过
资源税改革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加快建设京津的生态后花园和
休闲旅游通道,起到扶贫开发的积极作用。
实施京石走廊地带的协同发展工程,促使北京中关村创新政策向该地区延伸,以
正定新区为突破共建
产学研体系。北京应积极帮助石家庄、
保定、
邯郸、
邢台等地区的
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压缩。
由国务院牵头编制首都地区(以北京为中心周边地区60-80公里范围区域)
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北京及其周边的开发建设,共同划定
生态红线和推进生态
修复工程,共同推进区域轨道网络和新城建设。
2016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就服务和保障京津冀发展提出了18条举措。
《意见》根据功能疏解、
产业升级转移等要求,作出相应规定。《意见》明确,将建立健全京津冀法院工作联络机制,以“协同司法”保障“协同发展”。
改革重点
一是推动
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包括推进
金融市场一体化、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技术和
信息市场一体化等;二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等;三是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培育和发展两个
增长极。
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
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
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
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把北京市和
天津市作为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双增长极。北京市通过发展
总部经济、充分发挥
后奥运经济的能效、加快发展
第三产业,将北京市发展为中国的“
硅谷”、世界的“
文化产业中心”。将
天津港和
河北省几个临近港口进行整合、功能定位、职能分配,共同将天津市打造成中国北方的“马六甲”。借助中央给予天津市的
金融改革试点的政策和机会,将天津市发展成为中国资金输往海外和外国资金进入中国的
中转站,成为中国的“华尔街”。
主要问题
三地
市场壁垒仍然存在,京津冀统一要素
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协同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京津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在于硬件,更在于软件。
京津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具有较强的
二元经济特征,京津强烈的“空吸”作用和较差的
辐射带动力,可能会导致没有
经济腹地。经济腹地与
经济中心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就谈不上经济中心和
中心城市现代化,只能产生孤岛型中心城市。京津冀都市圈内低等级城镇数量过多,
中等城市偏少,能够接受核心
经济辐射的能力有限,无法充分分享中心城市的发展成果,也难以很好地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梯度转移。
目标举措
到2017年:有序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
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
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到2030年:
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
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
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
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推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
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
产业分工要求、立足
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
区域分工和
产业布局为重点、以
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
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中央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推动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产业对接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在交通一体化方面,京津冀三地与铁总
共同出资成立
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编制了城际铁路网规划(2015-2030年)。三地谋划了10条
高速铁路和
城际列车,已经打通了京昆、京台等多条
高速公路及一批省内干线、
农村公路“
断头路”、“
瓶颈路”。保津、
张唐铁路年内通车。
京津城际延伸至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从
北京南站到于家堡站,只要1个小时。
津保铁路年底通车,天津到保定只要40分钟,且与
京广高铁连通,天津到石家庄从4个多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京滨城际、京唐高铁率先在天津
宝坻站开工,整个线路预计全线开工。
港口方面,成立了
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在北京和河北设立了10个
无水港。机场方面,北京新机场开工建设,天津民航在京津冀地区将建成20座城市
候机楼,推出
空铁联运、
陆空联运等多项服务。天津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有望超过1400万人次,这里面增加的
客流量绝大部分来自河北和北京。通关一体化改革深化,已有超85%的北京企业选择以京津冀跨
关区一体化方式通关,天津经北京空运
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北京经天津海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和
运输成本均节省近三成。
在产业对接协作方面,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2015年1-10月,北京企业在天津
投资项目327个,到位资金1172.7亿元;在河北投资项目2896个,到位资金2381亿元。1-10月,北京、河北在天津投资资金到位额超过1520亿元,占天津利用内资的43%。
北京与河北共建
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设立了200亿元的首钢京冀协同发展
投资基金,20多家北京企业到曹妃甸落户发展。
北京现代第四
工厂落户河北
沧州并实现开工建设。推动
中关村示范区、亦庄开发区与津冀合作共建大数据走廊、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
科技园区,加快打造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促进三地创新链、产业链、
资金链、政策链、
服务链深度融合。
在生态方面,深入实施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成全年建设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10万亩任务的90%;北京
PM2.5累计平均浓度74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16.6%。河北在全国率先开展“拔烟囱”等专项行动,对612家重点
污染企业都安装脱硫脱销除尘设施。1-11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了24.5%。天津投入4亿元支持
沧州、
唐山两市治理大气污染。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保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
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
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召开首次京津冀环境执法与环境应急联席会议,并启动区域环境执法联动
工作机制,实现统一
人员调配、统一执法时间、统一执法重点。
一方面,严控增量。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禁限比例达55%,
城六区禁限比例达79%。全市不予办理的
工商登记业务累计12300件。另一方面,疏解存量。出台了全国力度最大的差别
水价和全国最严的
差别电价政策,运用
经济手段推动疏解。
下一步,北京将继续推进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北京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这三大重点任务。同时将加快
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通州的建设。有序把北京的市属
行政事业单位部分或全部搬到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机构将带头疏解,要在2017年底得以实现。如何把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好,北京市将重点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搞好功能定位。我们把市行政
副中心定位为行政办公、
文化旅游、
商务服务。这个定位必须明确,功能也不能太多。
二是做好科学规划。牢牢抓住“
三块地”:生态环境用地、居住生活用地、
产业发展用地。这三块地要牢牢地抓在政府的手上,真正做到心中有规划、手中有土地、发展有政策。
三是控制好
人口规模。通州的
户籍人口是87万,我们最终规划的人口不能超过200万。将严格控制
房地产开发,严格做到
职住平衡。
四是依法管理城市。市行政副中心决不能出现新的大城市病。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高标准,依法管理必须是严而又严,真正做到服务首都工作,连接京津冀发展。
2017年3月23日,北京市
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北京市2017年重点工程计划》,指出2017年重点工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一共安排了62个项目,计划投资约577亿元:
铁路项目方面,2017年将继续推进
京张铁路、
京沈客运专线、京霸铁路、
京唐城际铁路的北京段工程和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
丰台火车站改建工程、
丰沙铁路入地改造等7项重点铁路
续建项目。
建设方披露,备受关注的城际铁路联络线(即此前的S6线)将先建一期4站,主要
服务保障新机场。
京冀交界的新机场也是协同发展的亮点。2017年,新机场
航站楼计划投资约68.5亿元。根据工程进展,3月中旬已实现航站楼核心区及指廊工程的混凝土结构封顶,全面转入
钢结构安装阶段,年底前航站楼将完成封顶封围;
市政配套项目第一至八标段已于3月初全面开工,主要包括道路、桥梁、管廊、雨水、污水、供水、
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管线、
电力管沟和通信
管沟等工程,
总造价43亿元。
同时还将加快新
机场交通配套工程实施,起步稍晚的
机场北线高速计划四季度开工,将串联新机场高速、
京台高速和京开高速。京开高速拓宽工程力争年底前完工,主路将从两上两下拓宽至三上三下,
辅路也将有所拓宽。
推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
首先要推动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在制定完成相关政策意见、
实施方案基础上,逐步推动形成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向外疏解。
第二是推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取得新突破。保持历史耐心,围绕打造
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做深做细雄安新区总体规划、
起步区控制性规划、
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容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
保护规划等,推动新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创造“
雄安质量”。
第三是推动北京
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取得新突破。在深化城市副中心
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加快
行政办公区和公共服务、轨道交通、生态治理等配套
工程建设,为北京市级机关搬迁工作做好准备。同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要求,做好
通州区与“北三县”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四是推动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机制,着力抓好清洁
能源供应、化解过剩产能、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等重点工作。
第五是推动以交通一体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把跨区域重大轨道交通
项目建设作为当前推进交通一体化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骨干线路和重要站点建设,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签署文件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
重点是实施5大行动共16条具体举措,其中包括: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协同提升行动、实施三地港口协同发展互联互通行动、实施金融创新协作发展行动、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协作推进行动、实施资源 便捷流动协同促进行动,明确了今后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创新成果
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的“1+5+18”系列协同创新成果,即1个《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报告》、5个分领域专题报告和18个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制度创新案例。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报告》
梳理总结了三地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产业发展、通道物流、政务服务、要素流动等5个方面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
5项分领域专题报告分别是《京津冀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一体化的报告》《京津冀海关协同推进自贸试验区跨境贸易便利化的报告》《京津冀深化政务服务协同合作的报告》《京津冀联合编制〈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指引〉的报告》《中国(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跨省市共建“一二三”发展模式的报告》,总结了近年来相关领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战略合作
此次合作协议,北京为雄安推出一批
交钥匙工程在雄安布局落地。北京还受雄安委托为其代管这批教育医疗机构,帮助雄安新区建设高起点的
公共服务设施。
取得成绩
2024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指出,自2014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经济发展量增质升。2023年,京津冀经济总量从2013年的55340亿元提升至1044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3年为9533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80元。承接疏解纵深推进,北京首都功能布局不断优化。10年来城市“留白增绿”超90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雄安新区城市框架基本显现。4000多座楼宇拔地而起,“四纵三横”的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进入了大规模建设和承接非首都功能并重的新阶段。
协同创新动力增强。2023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支持课题95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2.4亿元。区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0.3万件,是2013年的6.7倍。公共服务和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持续推进。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64.2%、57.3%和64.3%,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动态达到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民生服务共建共享。10年来,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建立多个跨区域职教联盟和高校联盟,联合推动社保“一卡通”建设,异地就医备案全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