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腹地
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
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
简介
如果没有经济腹地,经济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没有经济腹地,也就无所谓经济中心。以上海为例,其狭域经济腹地是上海市域,而其广域经济腹地则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腹地是产业链赖以形成的基础,二者唇齿相依。
例如:珠江三角洲,其经济腹地狭小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案例分析
淮河流域经济作为一块区域经济,只能是经济地理上的概念区域,而不是运行和管理上的实体区域。在这种格局下,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构建流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1)首先,区域经济有三大构成要素,即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其中,城市是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会有效地优化资源与要素的空间配置,沟通城市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从广度到深度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规律表明,淮河流域必须以城市为中心,构建流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2)其次,从区域经济的增长规律看,在农业社会区域经济增长是以农村为主导,在工业社会,区域经济增长是以城市为主导。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发生由农村为主导向城市为主导的根本性转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率先实现了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淮河流域要走出“经济谷地”,也必须推进这种转变。
(3)第三,淮河流域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城市体系,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城市已成为不同空间范围的区域经济中心,不同程度地发挥集聚与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程必定认为,以城市为中心构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地级市起着关键作用。淮河流域有33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平均管辖5个县、500万人口。要充分发挥地级市的作用和功能,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以地级市为中心的流域经济发展新机制。根据经济中心辐射强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边界相适应的原则,淮河流域的一些地级市适度调整行政区划,也是很必要的。
(4)此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还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的区域空间现象,就是城市经济圈城市群经济圈的出现。在淮河流域,已形成了三大城市经济圈:一是以蚌埠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二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三是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蚌埠市位于淮河干流与京沪铁路的交汇点,是淮河流域皖北地区的首位城市,向来就是淮河中游两岸和皖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徐州市位于淮河流域中部的苏皖鲁三省交汇处,为京沪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交汇点,是南京与济南之间的首位城市,向来是淮海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和经济中心,位于淮河流域的西北部,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在此交汇,河南省境内的淮河流域地区都在郑州市的辐射与吸引范围之内,是淮河上游流域的经济中心。蚌埠、徐州、郑州三大中心城市各与相邻的中小城市乃至小城镇形成了联系密切的经济网络和经济圈。淮河流域要走出“经济谷地”,必须培育三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拓展三大城市经济圈的经济联系、产业联系和市场联系,优化淮河流域的资源与要素配置和区域经济空间秩序,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8 17:21
目录
概述
简介
案例分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