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城市病,指的是在大城市里出现的
人口膨胀、
交通拥挤、住房困难、
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症状”。由于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日益严重,很多上班族不得不逃离“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到二
三线城市寻求新发展。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
城市规模扩大,“堵车”这一“大城市病”正快速由
中国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传染”。中小城市堵车的速度一点也不亚于
GDP增长速度。南京上班时间早晨
六点半除了交通堵塞之外,已经背负着
一线城市高房价的中国人还发现,一些二三线城市逐渐出现了“一线房价”。借钱也要先
买套房子!这里房价涨得这么快,得早下手。
“
看病难”在一些中小城市同样存在。
乌鲁木齐市民王海英早晨5点起床后,便匆匆赶往新疆中医院排队挂
专家号,而当地上班时间是上午10点。
为了防止“大城市病”的重现,中国许多中小城市因地制宜探索了不少办法,“新城区”“老城区”“城市西扩”“市中心东移”等等,都是各地应对“大城市病”的努力与实践。一些城市在反思“大城市病”的同时,开始追求“
幸福指数”、“
健康城市”、“绿色城市”,以减少“大城市病”的深度传染。
2015年7月11日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的意见》。其中,涉及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些重磅信息首次向社会披露:北京将聚焦
通州,加快市行政
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控”与“疏”双管齐下,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
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
北京从单中心模式变为多中心模式,解决人口拥挤、交通拥堵、
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的困扰,是政府和社会达成的共识。但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变化敏感而复杂。此次会议透露的信息意味着,北京真正在功能疏解方面实现历史性破局。
一些专家指出,近些年,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向城市的快速集中,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越来越不堪重负。当人们逃离大城市转向
中小城市生活的时候,实际上同时也把大城市的压力转移到中小城市。一些中小城市复制或被传染了“大城市病”。对此,不少部门和专家已经表示,要警惕二三线城市患“大城市病”。
在大城市发展中,为避免“大城市病”,需要建立起大城市内部
多中心、网络化的
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