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
商品交换的产物。在
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
实物货币。一般来说
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
货币职能,而
农业民族以
五谷、
布帛、
农具、陶器、
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的实物货币。
渊源与由来
概述
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
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
殉葬物;
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
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
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
牲畜不能分割,
五谷易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人们在实践中最后选择了
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
颈饰,有
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
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
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
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
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
金属货币。至
西周晚期除
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
铜锭等金属
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
货币形态是
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先秦货币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
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
不适应,而被
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
布币、刀货、
环钱、
蚁鼻钱四大
货币体系:
1、
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镈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
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
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
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
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
尖足、圆足等类别,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
尖足布、圆肩
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
楚国和
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
刀币。刀币分“
燕明刀”和“
齐刀化”两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
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
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
秦惠文王,
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
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
铜贝称
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 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
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
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
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
纺轮等劳动
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
货币区,也是诸侯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
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
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
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
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
铜铸币为主,是以秦“
半两钱”和汉“
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
银本位体系,下
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
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
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
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
方孔圆钱从此成为
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
天圆地方的
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
秦币由宰相
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
御书钱。
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
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
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
货币流通量不足,故
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
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
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
榆荚半两八铢半两,
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
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
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
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
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
铸钱,造成币制混乱,
物价上涨,威胁
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
上林三官”即
钟官(掌铸钱)、
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
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
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
法定货币。因五
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
泰国的
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货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
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
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
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
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纬学说,在他夺取
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
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
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戍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
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
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 “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
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
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
三国吴、
东晋、
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
北魏“
太和五铢”,“
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
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
隋文帝铸造“
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 | 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末战乱而已。
唐朝起方孔圆钱
唐代是一个
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
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
通宝”即流通的
宝货。其在
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 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
欧阳询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
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
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
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
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
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
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
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
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
混乱时期。
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两宋到明清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
十六国时四川成都
李寿的“
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
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
洪宪元年,当十
铜元。”此钱随
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
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
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
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
宋哲宗年间
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
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
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
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
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
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
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
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
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
北宋的纸币主要有
交子,
南宋有
会子、
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
西夏等北方
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
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
政治腐败,皇室奢侈,
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
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
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
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
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
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
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
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
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
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
制钱,质材由青铜转
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
平钱。清代铜钱中以
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
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
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
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
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
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
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
光绪年间的“
光绪元宝”,俗称“
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
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
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
银本位制的
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
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
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
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
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
铲币、
刀币、
圜钱、
楚币(
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
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
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
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
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
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
统一管理,这是
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
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
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
民国通宝”。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
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
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
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
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
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修复和归类
对纸币进行初步加工处理是集币的首要工作,因为纸币一旦进入市场,经流通之后,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污染,表面会很脏并附着很多细菌,如果不对其进行初步加工,细菌在
潮湿地便会发霉、产生
霉点,这样便会污染集钞本,影响收藏效果,也会降低收藏品的
品相和价值,减少其保存寿命。可见,一套行之有效的归类整理方法对于纸币收藏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对于各种品相的纸币,有以下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对于未流通过的全品相纸币,可以直接进入集钞本。对一些中、高档品还应进行塑料袋包装,以免用手触摸时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塑料真空封装以隔绝空气。
(2)对已弄脏了的纸币,要经过浸泡、吸水、干燥等清洗工序对其进行修复。浸泡时间应由纸币的好坏决定。切记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
清洁剂都不被允许加入水中浸泡纸币,否则会使纸币脱色或变色,那样后果不堪设想。用清水浸泡后,要随时更换已经变黄的水,然后用能吸水的纸张垫在清洗过的纸币下面,均匀轻压使
吸水纸吸去附着的多余水份,之后让它自然晾干,切不可用
熨斗或其它加热机进行加热干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类似旧私贴这种用旧式老棉纸印制的纸币,则不能进行水浸,以防纸化开、破损,只能用沾湿的棉花弄湿纸币的
四边和角,把卷曲部份展平清洁。
(3)对于透明胶条粘贴过的纸币,该如何进行处理呢?粘贴纸币的透明胶条,时间长久之后,变黄、硬化且有所卷曲,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处理,将其揭下来。此时最好的
处理方法便是用建筑行业调油漆用的稀释料把胶带弄湿,用
钳子慢慢将胶条撕下,而对于纸币上残留的胶,可用稀释料轻轻擦拭去掉。
(4)对于已破损或断开的纸币,则可用相同颜色的旧棉纸如(旧以契等)修补破损部分和断开处。对于一些有缺损的纸币,应选找有类似花纹、颜色相同的老纸币,在正面加以贴补,对于高档纸币,则建议最好请专门从事纸币修补行业的技师对其进行加工修补。
钱币收藏
人民币收藏
各版
人民币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若说具体各套人民币中的具体高价值品种,应属以下品种:
1951年版一万元“
牧马图”券(60万元)、五百元“
瞻德城”券(30万元)、五千元“蒙古包”券(20万元);
1953年版三元券(7000元)、五元券(6000元)、十元券(65000元);
1960年版壹角券(1100元)、1962年版“背绿水印”壹角券(9000元)、1962年版“背绿”壹角券(600元);
1980年版50元券(125元)、100元券(120元);
正在发行流通,尚无珍稀品种。
红军纸币收藏
正面上方刊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12个字,左右各印五星,中间及四角由对称
花饰组成,并有纪值“伍角”二字,下方注明“凭票贰张兑换银元壹圆”。背面以花饰为主。
票幅67毫米×103毫米,正面呈浅紫色,背面呈浅红色。纪年:1933。从票面设计内涵分析,尤其是将
东半球和
西半球地图分别嵌入“伍”和“角”这两个字的圆圈之内,以示将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据笔者查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1932年3月在江西
瑞金叶坪成立,毛泽民任行长。当时打算发行1角、2角、5角、1元、5元、
10元7种面额的纸币,但由于战争的原因,5元和10元纸币没有发行。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国家银行
随军长征,并一度
停止发行货币。红军到达
遵义,为筹集物资,又发行纸币作军饷发给战士,离开遵义时,用银元和实物收回。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政府成立了西北办事处,
国家银行也成立了西北分行。1937年1月,西北分行随中央政府机关迁至延安后,为进一步适应
统一战线形势的需要,统一使用
法币,从而停止了国家银行货币发行工作,并全面回收
苏区纸币,因回收彻底,留传至今的属凤毛麟角,收全一套难度极大。
清代纸币收藏
清代印刷的“
户部官票”和“
大清宝钞”,多为
木版或
铜版印刷,与宋、元、明时相仿。票 面呈竖方形,尺幅较大,虽为二色或三色
套印,但色彩单调,印刷技术并不复杂。民间多能 仿制。当时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间伪造,又无
技术措施,只好在票面上加盖官府
印鉴,用以保 证信誉和增强可靠性。这在中国印钞史上,尚属早期、简单的仿伪措施。与此同时,政府还 制定了维护钞票信誉的法律,通过对伪造者和揭发报官者进行惩罚和奖励的法律条款,来防 止和制裁伪造者,以保证钞票的流通和信誉。
不兑现纸币
不兑现纸币是由政府发行的不能兑换成黄金或白银的纸币,其
购买力源于政府的权威和信誉。
纸币造假
1、造假者用
电子分色原理仿制印刷
解放区纸币和
第一套人民币,由于电子分色印刷采用的样板是真品,而解放区纸币和第一套人民币又大多使用
平版印刷,防伪效果较差,因此,
伪币的乱真程度相当高,若将伪币与真品放在一起,几乎难以分辨。集币爱好者在收藏这类纸币前应对解放区纸币和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背景要有所了解,真品当年在全国各地分散印刷,所用的纸质、规格不一致,且真品币面上的
阿拉伯数字编号有多种规格,无一重复;而伪币所采用的纸张基本上选自同一产地,纸质相似,且伪币上的阿拉伯数字编号仅一至两种规格。
2、
第二套人民币壹分、贰分、伍
分币有两种版别,第一个版别是1953年原版纸币,
罗马字母后面有一排阿拉伯数字编号,俗称“带号码”,第二个版别是8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缓解
流通市场找零的困难,利用原1953年版
纸分币的钢模,隐去阿拉伯数字,重新印制的壹分、贰分、伍分币,俗称“无号码”。造假者看准了钱币市场上原版“带号码”纸分币价格近100元一套和再版“无号码”纸分币价格仅1元一套之间的差价,于是在再版纸分币上加印一排阿拉伯数字,冒充原版“带号码”来蒙骗一些识币不精的集币爱好者。所以,人们在购买“带号码”纸分币时应仔细观察阿拉伯数字编号与纸币上的文字、图案、颜色是否自然一致。
3、
第三套人民币设计新颖、制作精美,历来是造假禁区,过去从没发现过赝品。来造假者采用高科技手法将第三套人民币中的壹元、市价为4元,贰元、市价为45元的普通
五角星水印改制成五角星和古钱币水印、市价壹元为50元,贰元为140元。
它是
一般等价物用英文来说就是Money is any marketable good or token used by a society as a store of value, a medium of exchange, or a unit of account. Money objects can meet some or all of these needs. Since the needs arise naturally, societies organically create a money object when none exists. In other cases, a central authority creates a money object; this is more frequently the case in modern societies with paper money
有关文化
俗语
财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钱!用得当,可驱鬼推磨;钱!用不当,必遭鬼缠身!
有钱之后不是为了更有钱。
富可敌国,但不可游戏人间。
财不露白。
朋友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对金钱的贪婪自私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对钱的需求以及钱对我们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死心眼的爱情逻辑
向钱看,向厚赚。
成语
变贪厉薄 不贪为宝 好酒贪杯 桀贪骜诈 激贪厉俗 嫉贪如雠 恋酒贪花
狼贪虎视 狼贪鼠窃 蝼蚁贪生 怕死贪生 起早贪黑 使贪使愚 贪财好色
贪多嚼不烂 贪多务得 贪得无厌 贪而无信 贪夫狥财 贪夫徇财 盆满钵满
腰缠万贯
富甲天下 陶朱之富 多钱善贾 钱可通神 百万富翁 黄金万两 家财万贯 财大气粗
钱的几种别称
1、
青蚨。传说中的虫名。《
太平御览》卷九五○引 汉
刘安 《
淮南万毕术》:“
青蚨还钱:青蚨一名
鱼伯,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瓮中,埋东行阴垣下,三日后开之,即相从。以母血涂八十一钱,亦以子血涂八十一钱,以其钱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钱皆自还。”后因用以指钱。
2、布泉。《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汉
郑玄 注:“布,泉(钱)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钱财、货财。
3、孔方。即
孔方兄,又称家兄,钱的谑称。旧时铜钱外圆,中有方孔,故名。又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
音同,于是“称兄道弟”。语出 晋
鲁褒 《
钱神论》“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
4、
货泉。
王莽代汉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字有“金、刀”,而“刘”字的正是由“卯、金、刀”组成(皆指
繁体字),王莽便改称钱为“货泉”。“泉”字由“白、水”两字组成,故又称“白水真人”。
5、阿堵物。典出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规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阻碍)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阿堵”是当时方言,“这个”的意思。“举却阿堵物”意即“拿开这个东西”。
6、没奈何。旧指特大
银锭,言难以动用。宋代
洪迈《夷坚支志》记载,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盗取,为此,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
大球,称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
7、上清童子。
古钱的别称。相传唐朝贞观年间,
岑文本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
元宝”进见。语毕,送之出亭,于墙下忽然不见。掘地,得古钱一枚,乃悟“上清童子”为铜名,“元宝”为钱文。见唐代
谷神子《博异志·岑文本》。后遂以“上清童子”为钱的别名之一。
8、邓通。在西汉时期,有人把邓通作为钱的别称。《
金瓶梅》三十回中有“正是
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的诗句,邓通就是钱的别称,邓通是西汉
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
铸钱,因而
邓通钱遍布天下。因此后世“邓通”成为钱的别称。
9、王者。又称老王、王老,钱的别称。 唐代李冗《
独异志》卷中:“ 唐富人
王元宝,
玄宗问其家财多少?曰:‘臣
请以一缣系陛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穷。’时人谓钱为‘王者’,以有‘元宝’字也。”
10、鹅眼,或称“鸡目钱”。
北宋司马光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八卷:“梁末丧乱,
铁钱不行,民间私用
鹅眼钱。
甲子,改铸
五铢钱,一当鹅眼之十。”
南朝宋代沈庆通家私铸的钱,一千钱长不满三寸,被称为鹅眼钱。比鹅眼钱更劣的钱,称为綖(音延yán)
环钱,
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商贾不敢行用。
11、腰缠。古人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囊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
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
盘缠”(同今天“腰包”之意),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借指金钱,古代还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故事。
12、
铜臭。本义为铜钱的臭气,后常用来讥讽惟利是图的人,也特指金钱。西晋
司马彪 《
九州春秋》:“
崔烈,
廷尉卿。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烈时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幸者曰:“恨不小靳,可至千万。”程夫人於傍应曰:“崔公,
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於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者:“论者嫌其铜臭耳。”
13、不动尊。称藏钱不用,如佛之安生不动,而把钱叫做“不动尊”。宋代陶彀 《
清异录》:“郎君家库里有许多青铜,教做不动尊,可惜烂了。”钱为铜铸,也多有称钱为“青铜”,或“铜”的。
14、钞票。起源于金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宋太宗初年,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交易的扩大,当时使用的铁钱已经不能适应交易的需要,于是在四川成都由十六家富商
联合发行了一种纸币,当时被称作“交子”。与宋朝大致相同时期的这个金朝,也在公元1154年也发行了纸币
交钞。交钞是金代盛行的纸币
流通券,发行时间大约有80年,曾经流通
金国,在金代货币中始终占据
主导地位,也叫钞引,分为
大钞、
小钞。我们把纸币称为钞票或简称钞,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15、
袁大头:民国初年,因发行的银币上有
袁世凯像,钱就被称为“袁大头”。
16、
大团结:
新中国成立后十元面额
人民币面上印有“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图案,钱被称为“大团结”。
古代的钱币
铸币: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
流通手段的
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
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
针首刀,
尖首刀,
明刀和齐刀,
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
平肩弧足空首布,
斜肩弧足空首布和
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比轮:东晋时沿用
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小
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以此类推》
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贯:一千钍称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背:钱币的背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广郭:指内部较宽者
狭郭:指内部较狭者。
重郭:指两重内郭。
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
粟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出文:指钱身方孔四角有
阳文延伸至郭外,又称四出,四道。
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
外轮,肉郭,边郭。
狭缘:外部较狭,又称狭轮,狭边。
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无
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指钱背之凸起的圆圈,又称日文
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
仰月,向下称偃月
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旋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环读。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
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所致。
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
传世古: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之钱表面的颜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泽,又称
黑漆古。
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黄色等多种。
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之一种银白色氧化层,又称水银锈,
水银沁。
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钱币模型,又称
祖钱。
铁范铜: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称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钱:
剪边钱与
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饼钱:王莽时厚型
货泉的俗称。后来在北宋时宽缘厚型的咸平,祥符钱也称饼钱。
对钱:指钱文对称之钱,其钱文,轮郭,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始于
南唐,
盛于两宋。
公式女钱:
南朝梁武帝时所铸无外郭的五铢钱,也称
女钱。
红钱: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因红铜岳而得名。
厌胜钱:属压邪取吉性质的非用钱,多作吉庆,
上梁,供奉,悬挂,佩带之用,又称
压胜钱,押胜钱。
宫钱:封建时代皇宫内节日庆典作装饰,赏赐用的特制钱。
佩钱:古人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品的钱币。
供养钱:寺观内作为
供品的钱币,一般藏天佛像腹中或挂于
佛龛之旁,又称佛脏钱。
金背:明代用四火铜(经过四次熔炼的铜)铸的铜钱。
火漆:明代用二火铜铸的铜钱。
恶钱:唐代劣质
私铸钱的称谓。有铁锡,铜沙,铜荡,穿穴等名目。
钱范:铸钱模型,印钱币正面的称面范,印背面的称背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