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
信息素养纳入
教育目标,培养适应
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
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
教学管理与科研,注重教育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简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
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
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
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
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信息化在未来将在教育
云平台上进行展现,随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应用,根据教育部的
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将为现有的
教育网、校园网进行教育信息化升级,新一代教育网必然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未来的教育云平台,将实现互联网、
电信网、广电网等
跨平台使用并且支持
移动应用。
详细说明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
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
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
通过对国内已有教育信息化定义进行整合,并参照国家信息化定义,不妨对教育信息化重新作一界定: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基本含义
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
二是国家及教育部门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要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定义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以克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性,规划和组织的主体应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二是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实现教育现代化;三是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范围——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四是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
五是将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离不开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各个领域的应用必然以“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基础,其“应用”过程本身并不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因此,在本文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定义中均“隐藏”了这些“必然”的内容,以使该定义的表述更加简练,也更具概括性;
概念溯源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一词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0世纪70年代,德国、
欧共体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
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
1993年9月,美国
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俗称“
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
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其带动之下,许多
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
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基本特点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
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
可共享、活动时
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
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从
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
开放性、
共享性、
交互性与
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教学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至少有四大特征:
信息传递优势。现代经济学认为,获取信息是克服人类“无知”的唯一途径。
信息搜寻要花费代价(即
交易费用),其中,信息传递成本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传统教学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完全面接方法,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一种社会
资源浪费。
网络教学高速度的信息传递功能,无疑地大大节约了全社会的信息传导成本。
信息质量优势。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学生可以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信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知识传导者的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
接受者获得的信息质量也就大有差异。远程教学由最优秀的教师制作课件,可以有效保证所传输的信息质量。
信息
成本优势。包括接受教育在内的权力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
目标值之一。但是,由于人们现实的
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差异,无论政府还是
民间团体和个人如何努力,仍有相当多的青少年和成人难圆“大学梦”或“继续教育梦”。远程教育学生可在学点或家中利用在线网上
教学平台,按照相关专业的教学安排,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工作、
生活环境,进行“到课不到堂”的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低成本运行费用,带来了新的教育市场变化,大大增加了满足更多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以及因谋生而不得闲暇的成人们圆梦的机会。
信息交流优势。教学方式现代化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式,形成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方式。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
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教学平台随时点播和下载网上
教学资源,利用网上交互功能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双向视频等系统共享优秀教师的远程讲授及辅导,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开展学习活动。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进而成长为具有探索求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本质属性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
现代教育理论把学校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培养
创新人才的环境”等观点。实际上,在回答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什么之前。
首先必须弄清楚教育信息化、本质和信息化的本质三个基本概念。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前面已有论述。至于本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的现象所表现出的事物的内在
规定性;而“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
知识共享”。
其次,应该透过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人们的感官能够直接感知的教育信息化的外在表象,通过思维来把握深藏于教育信息化现象背后一般的、共同的和相对稳定的内在规定性。第三,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表述应具有
简练性和高度
概括性。对另有界定的概念,如教育、教育的本质、信息化、信息化的本质、教育信息化等概念可
直接引用。综合以上几点,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
信息化教育”。这一表述的依据主要有四:第一,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要回答“教育信息化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本文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教育信息化其实就是在教育接引用了位于其“底层”的另有界定的若干基础概念。其表述更加简练,也更具概括性。
基本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培养适应
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四是促进教育现代化。
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
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
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教育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战略目标和
战略步骤相适应,才能为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逐步建立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因此,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源于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大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其中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信息社会的发展不仅对人才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
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
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
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为了能够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
发展速度,信息社会的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
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
信息加工的能力。”可见,“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
能力素质。”
基本范围
教育信息化与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经济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不同。
首先,教育信息化作为行业的信息化,其信息化的范围仅限于教育领域;
其次,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其建设、
资源开发及应用必然会涉及到
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管理等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第三,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发展必须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针下进行,同时还应处理好与其他行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既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的范围,同时也要避免孤立地看待教育信息化,明确这一点,对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本层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信息化也呈现出不同的
发展阶段和应用层次。
首先,从教育信息化的
应用领域来分,教育信息化可分为家庭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社会教育信息化三个层次,在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
教育体系下,首先实现信息化的将是学校教育。
其次是家庭教育,最后才是整个
社会教育的信息化。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来分,教育信息化可分为
教育媒体信息化、教育
产业信息化和教育行业信息化三个层次。教育媒体信息化是指教育
媒体产品所含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质比重日益降低,产品日益由
物质产品的特征向
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教育产业信息化是指各类教育媒体中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教育媒体产业链。教育行业信息化是指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设施、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等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的信息化。
在这三个层次中,教育媒体信息化是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产业信息化是教育媒体信息化的升级,教育行业信息化是教育媒体信息化和教育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来分,教育信息化可分为教育设施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中,教育设施信息化是基础,教育资源信息化是核心,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保障。
基本要素
网络
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
先决条件。我国已经建成并启用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
中国卫星宽带远程教育网络,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高校“数字校园”
建设工程、
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以及应用于学校教学的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
CAI教室、
网络教室、
语言实验室、
电子阅览室、闭路电视系统等都是教育信息化中信息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既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是用于教育和
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以教育
信息载体为核心的教育软件资源和以
管理信息系统的
基础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其中教育软件资源主要包括以
多媒体素材、各类CAI课件、
网络课程等为主的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以文献资料查阅和
检索服务为主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以教育信息资源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主的各种工具类资源以及浩如烟海的Internet资源等;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主要是指为实施现代教育管理而建立的以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及其支持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数据库资源等。
应用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目的。有了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这些基础条件之后,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便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角,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应用这一环节。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主要应做好四件事:一是做好与思想理论、方法密切相关的潜件建设,它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方向,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建立与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环境、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相适应的信息化
教育模式;三是必须提高人们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
基本技能;四是在不同层次上开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将其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任务。
产业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手段。即各种
信息媒体。如
印刷媒体、
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信息的数字化、
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柱,是教育信息化的
驱动力。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开展信息技术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新的更加有效的物态化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应用于信息化教育中,提高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信息技术产业主要指
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由于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作后盾,因此,在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应由不同的社会部门分工协作来完成。其中教育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业应动员教育系统、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等
互补性较强的部门共同参与,以便将教育系统从教育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以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的服务业。
人才
教育信息化,人才要先行。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
信息化人才。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人才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识型教育信息化人才,这是对在教育领域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其他服务的各类人员而言的,是对该领域全体人员信息技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要求;二是专业型教育信息化人才,主要是指专门从事教育信息物态化技术和智能形态技术的
研究与开发、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和维护的
专门人才。一般来说,对通识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要求是应具备基本的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而对专业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要求更高,分工更细,可以是高级软件人才、
网络工程师或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等。另外,作为信息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关注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为教育信息化培养通识型教育信息化人才和专业型教育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为整个社会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
教育信息化人才应该分为两个层面,
管理层与执行层。管理层,是开展效能顶层设计的部门(机构)主分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实施提供战略层面的决策主导,明确教育信息化对本单位发展起到的变革性作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执行层,具体承办实施相关项目的计算机、互联网方面专业人才,一是对上层决策进行具体战术层面落实,并将执行情况形成有效数据依据,供管理层参考;二是对本单位师生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培养,使之掌握相关技能,服务教育教学与学习。
政策规划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还需要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或在相关的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内容涉及
现代远程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教育信息化
技术标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及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
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高校
网络教育学院管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
软件学院等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方面,在21世纪头10年,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
总体规划将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第三个层面是大力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特别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另外,中国还及时制定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
战略重点及主要任务等。
教育改革的政策
对于教育改革的支持政策一直在推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上,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手段和方向,提出要破解择校难题、减轻学生
课业负担、
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全国统考减少客户、部分文理科;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
成人高校的学分转换,并拓宽终生学习通道等。这些优化教育资源、增加
学习机会的改革途径都需要IT系统支撑。
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整理
从2012年以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2012年3月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而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
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
主管部门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的政策和指引明确了未来方向,就是在电教馆、宽带以及机房的基础上,建设更多的
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教务内容、管理教学资源、加强个人学习的针对性,同时建立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
为了落实相关政策,2012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其中56个地区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成为
区域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批试点
覆盖范围广、设计
面宽,以为这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真正的黄金发展期,这些试点区域的项目逐渐落实,将带动
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发展现状
美国联邦
电讯委员会不久前宣布,该委员会优先帮助全美所有中小学校实现走上
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准备拿出22.5亿美元,为中小学、图书馆和社区购置上网设备及支付上网费用。联邦电讯委员会主席威廉·肯纳德说,全美共有3.6万个单位提出申请,要求得到上网设备和费用,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将优先帮助全美所有中小学校。据悉,该计划将为100万个中小学教室配备电脑及相关上网设备。据
美国教育部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到1999年底,美国已有95%的中小学上网,平均每9名中小学生拥有一台上网电脑。报告说,在中小学的日常
教学活动中,电脑改变了学校过去单纯依靠教材和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书本知识与各种
社会知识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的现代
教学观念和模式,丰富了
教学内容,拓展了
教育空间。
日本:信息教育的实施状况
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实施状况:由于现行
学习指导要领中尚未明确信息教育的内容,各学校之间产生了很大差距。有些学校从培养学生“信息运用能力”的观点出发,统一性地、综合性地开展了信息教育活动;而有些学校则停滞在数学的反复练习或国语的汉字练习等单纯地提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更有一少部分学校甚至连一台计算机还没配置(1997年3月的统计结果为9.3%)。
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实施状况:在初中阶段,信息教育的核心是“技术·家庭科”中的
《信息基础》内容。1996年的调查表明开设这一选修内容的学校高达94%,但在第三学年(最后学年)开设的学校占83%,所以,《信息基础》的
学习成果,不能应用到其它学科。另外,平均学时数也只有25学时,几乎都用在了设备操作和软件利用的学习上。
高中阶段的信息教育实施状况:在高中阶段,许多学校通过数学、理科各科展开了计算机运用的教学活动,但尚未达到通过整体
学校教育活动来展开的程度。此外,较多的普通科高中开设了与职业有关的商业科的《信息处理》;也有的学校开设了数学、理科等学科以外的与信息有关的科目。另外,
职业学科、
综合学科高中一般将有关信息基础的科目定为原则选课科目。
意大利:银行放贷助学生置电脑
意大利总理府日前和
意大利银行联合会
共同决定,将向入学的高中三年级学生提供
无息贷款,使大约60万学生能以较便宜的价格每人购买一台
个人电脑。意大利总理府发布的公报说,凡2000年9月开学时
注册登记进入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均可在父母陪同下,凭入学登记证明在指定银行领取144万里拉(约合700美元)的专用支票,凭支票在指定商店购买个人电脑。这笔贷款为无息贷款,分24个月还清。公报说,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帮助青年学生熟悉电脑,使他们能更方便地上网,在国际互联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捷克政府日前决定,加快学校上网普及速度,让国际互联网进入每所学校。捷克内阁全体会议日前通过了国家加快信息网络技术
培训规划。规划要求,到2001年底,全国各类中小学、大专院校都要开设计算机课程,并普及国际互联网。为此,在今后5年内国家将拨专款70亿克朗(约36克朗兑1美元)用于此项计划。捷教育部长泽曼日前向
新闻界解释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时说,捷克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
信息网络技术培训工作严重滞后,整个信息事业发展大大落后于
西方国家。影响
网络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资金,二是缺乏人才。不少学校还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更支付不起昂贵的
电话费和上网费,多数教师也不懂计算机。
中国芜湖:引领当地及周边智慧教育升级
为满足群众对
优质教育的需求,
安徽省芜湖市作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城市,始终坚持硬件、软件、队伍和机制“
四位一体”整体协调的方式,推进当地教育信息化落实。如今,芜湖市中小学宽带接入率、
校园网建有率、班级
多媒体设备配备
覆盖率均达到100%,实现
教学点在线课堂全覆盖,并在全省率先利用网络同步视频技术开设“在线课堂”,已有144个教学点运用“在线课堂”开展教学。
发展趋势
互联网,
云计算,
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育的
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在高校的
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
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
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
数字教学的新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
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无论从
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逐渐紧密围绕“智慧”的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的“
智慧校园”。通过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
信息服务和应用的质量与水平,建立一个开放的、协作的和智能的
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不仅承载了教育行业自身的需求,还承载了整个社会进步对
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其整体的信息化需求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具体到教育行业用户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用户对
先进性的、性能突出并易于管理维护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有着较为明确的需求。众所周知,无论是
云计算、物联网,抑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
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始终都是重中之重,再好的架构如果没有可靠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事倍功半。此外,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扩大的
系统应用、不断增加的IT负载,也带来了系统复杂性以及对基础设施
可用性要求的提升。
第一个方面是,无论从
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还是从教育资源方面来看,都要从重视教,重视管理转到重视学生学。以前我们搞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或教育
资源库,软件建设都大量集中在支持老师管理,支持老师教学,逐步要支持学生学习,从教师教到学生学,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个方面,要从IT(信息技术)向教育回归。教育信息化的
产业价值链还要逐步上移,而不应该只停留在倒金字塔的形式。
第三个方面,要以硬件建设为主向以应用建设为主方面发展。
第四个方面是,
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要逐步提升。带有一些决策支持,带有一些推断、推理、知识重构的智能性
辅助决策系统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其他信息
因特网发展
因特网(internet):随着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兴起的一种新的
信息传播环境。它应国防、科研的需要起源于美国,又因商业的介入而在全球范围得以推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是由遍及世界各地大大小小各种网络按照统一的
通信协议组成的一个全球信息
传输网。
Intranet:Intranet是采用因特网技术所建立的一个较小地域中的网络,该网络运行于自己的高速
网络介质上,它的服务对象是自己。
可以利用现有的内部
网络硬件、软件和服务器,采用因特网技术和标准来建立自己的Intranet。当前业界
权威人士公认的Intranet所包括的八项服务是:Web
电子出版、
目录服务、
电子邮件、安全性管理、广域
网络互连、文件传输、打印和
网络管理。
WWW:World Wide Web的简称,又称为3W或Web,它是因特网上的多媒体页面呈现环境。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
LAN,是处于同一建筑,同一学校或方圆几公里远地域内的
专用网络。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或者称
WAN,是一种跨地域的网络,通常包含一个国家或省市。
中国教育科研网:简称CERNET(China Education &Reserch Net)主要由全国各大学、
科研机构、教育机构连接而成的网络。
北京
教育信息网:覆盖
北京市所有区县的教育教学单位,提供多种可选的接入方式,向学校、老师、学生提供一个共享的、可
实时交流和沟通的信息平台。与因特网、
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首都
信息化平台、北京科教信息网高速互联;它面向全市
教育系统及社会,形成易于管理和维护的、安全可靠的、开放的多媒体
信息网络系统;使用统一标准域名,可实现北京市教育系统办公信息的传递,教育信息的发布和共享,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检索,可实现校园网络互连和开展现代远程教学、网上教育等。
骨干网:北京教育信息网骨干网采用当代先进、成熟、可靠、标准化的
计算机技术和高带宽的
通讯线路,支持多种应用
服务系统,为首都教育系统提供一个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广域网,为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提供
网络接入和信息服务。以骨干网中心节点为核心,连接市教委职能机构、主要直属单位、大学和区县中心节点组成高速网络。
区县区域网:以区县中心节点为核心,连接区县教委职能机构、由主要直属单位、校园网组成的网络。
校园网:指校园内信息装置互联运行的
局域网络。是由
计算机、
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等构成的为
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的集成
应用系统,并可通过广域网的互联实现远距离
信息交流和
资源共享。
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工具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存储、检索、下载等)的技术。
现代
远程教育:随着现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以计算机技术,
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
教学手段,进行跨时空教学。
远程教学站点:具备计算机终端、
电子白板,声像
输入输出设备等条件,与北京教育信息网连通,并实现实时双向式
交互教学的教学点。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lS):
教育应用管理软件,具备
学籍管理、
人事管理、教学管理、
安全管理、
财产管理等多种功能。通过公共接口使学校、区县、市教委的
管理信息得以流通、交换,构成统一的、规范化的学校管理
网络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管理
基础数据库和
资料库。
教学课件:又称
CAI课件,指为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软件。
共享: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同类人员共同拥有同等访问
网络信息资源权限的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以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
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教育或培训。
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中通过使用
个人计算机或
网络终端为学习提供支撑环境的手段或方式。
网络教学资源库:便于使用者从网上直接存取教学信息的数据库。
电子白板:用于远程教学,它是网络中的交流界面,相当于传统教室里的黑板,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各个教室的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相互间讨论问题。对教学用图表讲解并加注,方便进行实时双向式
交互式教学。
电子学籍智能lC卡:作为MIS的组成部分,是应用MIS的重要工具。之所以称
电子学籍,是因为在卡的
只读存储器和学籍管理
数据库服务器中存储了完整的学籍信息。智能是指
IC卡本身带有
中央处理器,可以实现多种智能化操作。
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15日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正式批复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部在其
官方网站公布了首批试点单位名单。
据悉,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是在新形势下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的新举措。教育部要求,试点必须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应用导向,探索机制与模式创新,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教育部批复的第一批试点包括区域试点、专项试点及中小学、职业院校和
本科院校试点多种类型。
区域试点强调侧重信息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优质资源
共建共享途径和机制、跨区域网络协同教研等方面进行探索;专项试点强调侧重省级教育信息化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中小学试点强调侧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模式、
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
应用模式、优质资源应用模式、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职业院校试点强调侧重信息化环境下校企合作新型教学模式、网络
学习空间应用模式、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本科院校试点强调侧重信息技术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智慧校园建设机制、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
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加强对本地试点单位的
组织领导、
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支持;要求各试点单位要在申请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确定的试点工作重点内容和
专家建议,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细化试点内容、试点目标,形成试点工作的
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教育部将会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抽查、中期评估和交流等活动,并根据检查评估结果对试点单位进行动态调整。
教育部:要以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3日教育部在其网站公布了2013年
工作要点。文件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要完成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
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
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进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
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并提供服务。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化
标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机制。总结推广
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
制订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
加快建设高等学校
精品视频公开课和
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
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
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
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直接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同时也为
学习型城市的构建创造了物质条件基础。未来十年,我市将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提升效益”的原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一是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
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
数字校园建设。加强数据、资源与服务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形成覆盖城乡,满足学校、社会、
家庭需求的
远程教育网络。二是完善数字化教育
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和丰富的
数字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与学模式,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校内外学习,支持个性化与
开放式的
数字化学习与服务平台。完善北京学习型
城市网建设,搭建服务全社会的开放式
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
终身学习服务。三是推进教育
管理信息化,搭建服务首都市民的教育
政务服务平台,提升首都
教育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