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
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
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
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
国际经济竞争和
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
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意义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
2.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
3.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4.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定义
由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仅有短短的30年时间,因此,很多问题尚在探讨之中,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及主要内容一直存在仁智互见现象。我国
台湾省学者黄政杰认为,所谓教育现代化从字面来看,是指让教育从传统迈向现代,而与现代社会同步之义。教育现代化隐藏的假定是教育不够现代,它是老旧的,是需要更新的。由于现代化社会的特质是自由化、民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科技化、本土化。国际化及未来化,因此,教育现代化应当以这些特质作为努力的方向。台湾省另一位学者
杨国赐认为,教育现代化乃是配合国家社会的需要,产生许多新的措施,使
教育事业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触媒作用,进而加速推动国家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我国大陆学者
冯增俊认为,应针对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范围及模型来作出几种定义:世界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例如国家教育现代化是指落后国家如何变革教育,使之实现现代化,赶上
发达国家的进程,重点解决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问题。我国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
现代性”的实现,这种教育“现代性”是一种
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教育的情怀、理想和终极追求,如“教育要使所有的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另一些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指教育
现代性的实现,更重要的是指
教育形态的不断变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的不断增长的过程,如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等。还有人认为,教育现代化是
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活动适应社会转型(变迁)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
特征
(1)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有较高的教育
普及率和较高的
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具有
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
(3)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强调要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要求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以保证扩大
教育规模,为教育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保证。
基本内容
用
自然经济的传统
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
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
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
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
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
教育投资是
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
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二)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
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
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一个
社会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
开放性表现在:①教育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打破小学--中学--大学这种单一纵向的学校
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更多地向企业、向社会招生,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来扩大教育场。②对
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和
评价标准向实践效益开放,向社会
经济效益开放。③
教育经费来源从国家财政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开放。除
义务教育阶段外,国家无偿性的
财政拨款,将逐步改为有偿的
价值补偿。学校是
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应该是信息
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教育要做到“
三个面向”,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实行开放办学。
开放式办学就是在信息上与外界交流,有吸收也有输出。
进程
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代化起始于19世纪中叶,它是大
工业革命的产物。当时,为使
教育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从体制到课程、从教育规模到教育投入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例如课程方面,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
学科体系得以确立,理化、生物等学科首次取代了传统的
人文学科(如
拉丁语、
希腊语等)成为学科体系中的“高地位知识”;与此同时,现代国语、现代外语也成为重要学科,这一切都是为适应当时
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需要而出现的变革。
19世纪末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段时期,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二个
发展阶段。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为现代化
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例如美国,在
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观的影响下,20世纪初的课程是以儿童的
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而编制的,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生活关系密切,怎样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来编制课程。经验主义课程观一直影响美国的课程改革,德国在本世纪初出现的“
合科教学”运动也出于适应
科技革命时代的迫切需要。
本世纪扣年代以后,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
信息革命为标志,高科技含量空前之高是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60年代发端于美国、而后波及世界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日等国)的课程改革运动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经典
性教育现代化运动。此次运动以“
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着眼于充分反映当代科学成就,强调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掌握科学的方法的
课程设计。例如
美国高中理科课程改革在美国科学财团和产业界的巨额资助下,设计出了PSSC物理、CBA化学、ESCP
地球科学、BSCS生物等具有“现代化”内涵的课程。80年代以后,
世界各国,特别是
第三世界国家,如
拉美、
东南亚一些新兴的
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开始着手进行教育现代化运动,从教育设施的改善到教育规模的扩大、从
多媒体辅助教学到
远程教育的开播等等,
教育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国家政策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
学习型社会,进入
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规划)在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劳动年龄人口受
教育年限明显增加”。
新华社北京2019年2月23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实施方案》指出,今后5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
时代主题,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聚焦
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紧迫性问题和
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统筹实施各类
工程项目和行动计划,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着力补齐短板、优化结构,更好发挥
教育服务国计民生的作用,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教育目标任务,为推动
高质量发展、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