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是指对
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
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
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
人文精神。
基本特征
(1)学校不再局限在培养
神职人员,而是为了培养懂得世俗学问、有
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和能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有些学校甚至把培养具有
资产阶级事业家的品质,有礼貌,仪态端庄大方,身心健康,具有开拓精神的资产阶级绅士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2)相信知识、学问和文化在促进道德提高、
社会改良与人类进步方面的作用。
(3)
拉丁文、
希腊文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
古典文学在
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地理被列入学校
课程表。有些学校,将数学和洗染科学作为重要学习内容。
(4)把游戏、体育视为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提倡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5)宗教道德教育逐渐解体,开始提倡
人道主义、
乐观主义、热爱自由、追求和平等以及合理享乐等新的
道德观。
尊重儿童和反对体罚成为一些教育家的强烈要求。
(6)古代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主张被重视,并逐渐付诸实践。
(7)
理论联系实际,向大自然学习,利用实物、
直观教具进行教学等思想被提出并在实际中运用。
(8)
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以及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最初提出。
定位
基本信息
正因为如此,人们不断地呼吁加强人文教育。但是,对于加强什么样的人文教育,我们却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定位。
一般来说,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公认的含义,而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
人文主义教育,二是
人文学科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特指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这是当时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从
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
人性论出发,冲破中世纪
经院哲学和教会
蒙昧主义教育的统治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歌颂
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提倡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为
教育理想并据此进行教育革新的一种
教育思想和
教育实践,在近代
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其基本精神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着有益的启示。然而,由于其历史的局限和随后发展中脱离现实的倾向,以及越来越注重于
知识掌握的目的,这种教育思想对当时以及以后欧洲的教育也产生过一些不利影响。
六艺七艺教育传统中就已有体现。早期的人文学科教育更加重视其心智训练和
情感陶冶的价值,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然而, 随着
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教育的专门化日益显著,人文学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断专业化的道路,脱离了它的初衷。同时人文学科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也常常受到
文化视野的局限,仅仅囿于纯人文学科的范围,这对人文教育的开展也形成了不应有的障碍。
片面发展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近代以来以
人本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学所采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以及
文化素质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这一教育思想的体现。当然,这一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关于人本位和
社会本位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综述
科学文化的统一性,树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并在价值观上确立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观,强调基础
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一体性而不是
分离性 界定
界定基本信息
二、人文教育的界定: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文人教育与
人文精神。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给人文教育作如下尝试性界定:
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
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
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人文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理解。第一层面是人文主义教育,第二个层面是人文学科的教育,第三个层面是“成人”教育。
首先
孔子子路问成人。子曰:'若
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
之言性善论和
性恶论都有失偏颇,人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也许正因为有前者,人才
需要教育 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其次
其三
这一界定是用
整体文化的视野与
知行统一观来看待人文教育的,而不是仅就人文文化而言的,也不仅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的,基于此,界定中提出了人文教育目的的达成过程,它是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达成的。通过人文教育涵养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灵觉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内在生长和文化化成的过程,是一个 知行统一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内在生长过程,也不是纯粹的文化化成的过程,当然,更不是一个知行脱节或者知而不行的过程。
相关误解
长期以来,教育认识与实践中有一种误解,以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毫无疑问,人文学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如果只限于此,那就不仅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内容,而且误解了教育本身,是在人的教育中置广大
教育工作者包括专业教师与
教育管理工作者于无所作为的地步,也把
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经典著作置于阅读范围之外,致使人文教育的对象缺少了必要的滋养成分,也使人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其结果对人文教育的开展极为不利,也影响了人文教育的实效。我们必须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扩大教育的视野,确立正确的
教育观,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其中,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开设必要的经典导读课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
其他资料
另外,我们的人文教育常常重在课堂、重在教,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予以忽略。从这个角度分析,文理科较强的
综合大学有着学科文化的优势,并无声地影响其校园文化氛围,而单一的工学院、科技学院、甚至
理工学院,都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以致常常花很大气力也难以营造应有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又降低了学生自我体验的文化蕴涵。更严重的是,这种缺陷还深深地印在
学校传统中,深刻地影响着教职员工的心理,形成某种不利于人文教育的
思维定势。
所有这些考虑,力求给现代人文教育一个合理的界定。但由于力所不及和
缺乏深度的思考,其不足在所难免。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界定是描述性的,这种描述也期待着通过人的认识的发展而加以深化,如同人文教育的多种表达一样,具有其历史和认识的流动性。
核心学科
三、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
诚然,这里将进行人文教育的视野放在整体文化观上,即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而且涉及文化氛围与学生体验;学科上也不仅限于人文学科,而且包括人类在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领域里所沉淀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思想精华,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撞击;而且所有这些,都要透过其层层外壳而深入到内核去吸取其中的精神养分。这是前面已经讨论过的。这里单列一个问题要讨论的是:从学科上讲,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什么?答案是: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人文类学科。也就是说,人文教育尽管涉及人类文化的广泛
知识领域,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但就学科范围而言,它仍然有自己的核心学科,这就是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类学科。
研究对象
《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类活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总之,人文学科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它构成一种特殊的知识,是研究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学问。正如
杜维明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
终极关怀都是紧扣
人的存在、人的
生存条件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
人文学科的思维模式既区别于自然科学,也区别于社会科学,这是由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这种特定的研究对象---人、人的价值、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世界具有某种特殊性或个别性,它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重复地进行实验,难以采取完全量化的分析方法,因为人文
社会现象包含着人的思想、情感、
价值观念等,具有个别性、不确切性,不可能被纯粹客观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因此,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是其根本的研究方法。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帮助人们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
人际关系和社会上各种
复杂问题。
社会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社会功能历史纪录事实的无情性,令其他学科难以比拟。因此,人文学科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对人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对人性的提升与人格的塑造,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
总结
正是上述因素,即人文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特的
思维模式和
研究方法以及特别具有的
批判精神,说明就学科范围来讲,人文学科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应当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对人文学科的专业教育应予重视。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所指的人文教育是一般意义的,不是专业意义的,但却与专业意义的人文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专业意义下的人文学科教育能为一般意义下的人文教育提供有深度的课程,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改善人文氛围,因而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
专升本
培养目标
适应新世纪我国
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
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技能,具有一定
理论素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胜任中学综合文科“人文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又能适应历史、中文、政治分科教学需要,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高级
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宽厚扎实的历史、中文、政治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中学语文、历史、政治、人文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
社会适应能力和继续提高和深造的
基本条件。
主要课程
自然地理、中国地理、
世界地理、
人文地理、地理教材分析、地理
微格教学、中国历史、
中国文学史(含中国现当代
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世界历史、
古代汉语、政治经济学、文学基本原理、
史学理论与方法、
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献教程、中学人文学科教学论、
人文科学概论、中外历史
比较研究、中国思想
文化史、社会学、现代汉语、
地理学概论、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论文写作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基础教育文科教师,从事中小学综合文科、
历史与社会等人文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政府机关、
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员、新闻、秘书等其他
社会工作,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门,旅游、各类企业、服务业等
经济实体从事多方面的管理或服务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