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是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特点: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
管理制度和规定的
教学内容。学校的产生是在社会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
社会分工和
剩余产品,文字发展比较成熟之后。通常认为,产生于
奴隶社会初期,由非专门教育机构逐渐演变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学校按水平可分为
幼儿学校、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按性质可分为
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
专门学校。
简介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详细释义
学校教育是与
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和
高等教育。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指
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
协调发展,为入小学接受小学阶段的教育作好准备。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
托儿所、幼儿园、附设在小学的
学前班等,其年限从1年至3年不等。
学前教育是
终身学习的开端,是
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
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
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
初等教育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
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
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
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
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
规则意识和民主
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
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
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中等教育
是在
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这种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类中等学校,普通中学为其中主要部分,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各类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
中等专业学校,包括
中等技术学校,
中等师范学校,担负着为
国民经济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各类中等学校的办学情况直接影响着一国教育建设和劳动力的培养质量,影响着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和巩固,因此日益引起
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中等教育普通中学学制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对学生实行全面的普通文化
科学知识技能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按
国家需要实施农、工、交通、技术、卫生、财贸等专业
技术教育;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工人。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
中华文化,继承
革命传统,弘扬
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
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
公民意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高中学段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
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
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等教育
是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详细内容见“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指大学、考研、读博等。
其他信息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
文化知识、
社会规范、
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
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弊端
学校教育的弊端给年轻一代带来以下不良影响:一是感觉钝化。教育目标的偏狭、
教育内容的繁难、学业竞争的激烈,迫使学生每天想着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常常对周围的一切不是无暇他顾就是熟视无睹。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令他们对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无动于衷,进而造成感觉的麻木与钝化。二是疾病增多。疾病主要是由心理的失衡、锻炼的减少和活动的单调引发的。面对学习与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往往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恐惧,进而引发失眠、
头痛、焦虑、抑郁、
免疫力下降等功能性、
器质性疾病。专家所发现的“
感觉综合失调症”、“注意力缺乏综合症”等稀奇古怪的病症,也与学生巨大的
学习压力有着直接的关联。三是人格扭曲。我们的教育一向声称是培养人的,但事实上,在由机械操练、强行灌输所构筑起来的教育模式里,学生原本鲜活可爱的人格被割裂、被剥蚀,
风格迥异的个性被忽视、被压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成为这种模式的必然结果。这些情况,加上
独生子女的日益普遍,这样在学生中间,就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孤僻、自私、自闭、自傲、自卑、消沉、怯懦、情感冷漠、言行过激、意志脆弱、性别倒错等人格的扭曲和不健全。四是能力不强。教育本来是要促成人的
全面发展的,要使人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和谐、自由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却畸型发展了学生的部分能力,而置其他许多能力于不顾。且不说学生的
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自制能力、生存
适应能力等相对较差,就是与学习有关的搜集和
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也未得到有效的培养。我们教育出来的许多学生,已逐渐成为不会生活、没有激情、不会创造的一代人。
压抑个性
(一)现代学校教育,对男孩发展更不利
男孩和女孩不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对于体内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
睾丸素的男孩,却要求他保持与女孩一样的规矩,不要打打闹闹。
(二)学校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核心目标
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
教育制度,工业化时代的
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决定了现代的
学校制度和
人才培养模式。已故国家
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对此感叹:“跟
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
现代学校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是工厂,教室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生命,不需要个性,只要具备特定功能,能够满足预期需要即可,同样的生产线生产出同样型号、具备同样的功能的产品。学校教育用这种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大规模、大批量地
生产制造完全相同的产品——学生,不管他们的天性如何,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们被相同的
教育模式规范教育成同一类型的人。
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教育就是书本学习,几乎否定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其他途径,如动手实践。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否定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对孩子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强迫从事的艰苦劳动,而不是充满乐趣的身体和心智成长过程。可以说,现代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它的核心目标。因此,
男孩危机不仅仅是
男孩教育的危机,而是整个
教育体制的危机。
男孩与女孩在许多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及其影响。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许多。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横平竖直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笨或迟钝,这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麦吉尼斯博士甚至还指出: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
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导致现行学校教育漠视、忽视或者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从而危害到男孩的学业以及其它方面。在的学校,学习常常是一种模式化的
智力活动,活泼好动的男孩身体被固定在座位上,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更无处张扬;不管男孩的身体和心理
发展速度与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的优势智能又表现在多么不同的方面,他们只能与女孩在同样的年龄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张华认为,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两种有差异的儿童文化。“既然有差异,我们就不能简单以女孩为标准来衡量男孩,或者反过来以男孩为标准来衡量女孩。”
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吵、爱跑动,这些
行为倾向都与男孩体内更高水平的
雄性激素分泌有关。一味地限制只能让他们感到不满和受挫,最终被严重伤害。
学会交往
(1)
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85%则靠他的人际处理能力。”能够和自己厌恶的人相处的很好是人际关系达到最高境界。 (2)发展人脉:什么是“人脉”?“人脉”就是经由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人际脉络。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动物,人与人在
社会互动中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和
利益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人脉”。人脉资源根据其形成的过程可分为:血缘人脉、地缘人脉、
学缘人脉、事缘人脉、客缘人脉、随缘人脉等。人脉是事业发展的情报站。在这个时代,拥有无限发展的信息,就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信息来自你的情报站,情报站就是你的人脉网,人脉有多广,情报站就有多广,这是你事业无限发展的平台。人脉是事业的
助推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命中能不时出现一个“贵人”,在关键时刻或危难之际帮我们一把。贵人相助确实是我们成功的道路上宝贵的资源,他可以一下子打开我们机遇的天窗,让我们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直接进入成功的序列与境界,大大缩短我们成功的时间。
学会冒险
温州人的海洋性:温州地处东海之滨,温州人不怕海,飘洋过海是平常事。海上有风浪,有海盗,出门就得冒险。故温州人不怕冒风险。利用海洋走的更远,拓宽自己的
生存空间,最早发展的有
造船业。 汉代,温州能造扁舟、轻舟、楼船。三国时期(公元239年)温州为江南主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唐贞观21年,造船征
高丽,温州造船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温州辟为通商口岸,最早是英国,后有德国、
瑞典、
西班牙、美国等相继在此设立领事馆。温州人出现了第一次出国高潮。抗日战争结束后,温州解放前夕为了避乱,出现了第二次出国高潮。改革开放之后,温州人第三次出国高潮,主要是经商,有少数留学。可能出现第四次出国高潮,比较富裕的人送子女出洋留学。温州人胆大、敢闯、重朋,造就不少温州人老板梦。悖论:文化不高、外语不通,最多只能做苦力,不去做苦力就只能去当老板了!你有文化、懂外语,就可以找一份好工作,就不用去冒险,你就不能当老板。
打造集体
班级品质是班级成员思想意识的共同体:
班集体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
班风学风,正气充盈、积极向上的班级才能在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良好的班风学风,其它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但良好的班风学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
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讲:‘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
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凡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把人格、道德精神放在第一位。……人,人的精神是世界上第一个
可宝贵的因素。”我给学生提出“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的口号。把班级宣言张贴在教室前面的电视箱上,让他们铭记在心,增强了班级的
凝聚力。
学会健体
(1)重视身体健康:要把身体健康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
工作任务。---------一位董事长这样说:学生的身体锻炼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时不我待。 (2)参与身体锻炼: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为不了
刘翔,但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可能有人会妨碍你的成功,却没有人能阻止你的成长。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能
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你可能一世努力也成不了
姚明,但是你可以享受在篮球运动中与人配合、与人斗抗带来的快乐,在篮球运动中锻炼了身体。你可能爱好打乒乓球,虽然难以成就为一代国手,但是你可以因此去结交你身边的朋友。你有某种爱好,不一定要显赫于江湖,完全可以自娱自乐,有益于身心健康,何乐而不为?
播种希望
人生一帆风顺是幻想,遭遇奔波坎坷是常态,,希望就是在曲折中奋进的原动力。人生就是一个追求梦想的过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者不仅要传承
人类文明,而且要播种
社会理想。当孩子能看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并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质疑、探索、创新来提高智能,开发潜能。希望是人生命中的太阳,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孩子就能在关爱感受自己的生命荣光。希望是人前进中的旗帜,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生命,就能在未来创造出祖国的灿烂辉煌。
教育目的
1996年国际21世纪
教育委员会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
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
四大支柱。
1.学会认知 .(1)“知”在这里不仅是指“知识”,包括了在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的对象。(2)“认知”不仅是书本上的,课堂上的,包括学会认识,学习各种
社会学习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3)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
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有科学的
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
科学方法。 (4)学会认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2.学会做事 .(1)学会做事,将从传统意义上的掌握某种狭窄的
劳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劳动者的
综合能力。 (2)学会做事,主要不仅指获取
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
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
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 (3)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过程中养成
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
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 .(1)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 (2)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3)学会共同生活,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4)学会共同生活,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
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
4.学会生存 .(1)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 (2)学会生存,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
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
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发展。
教育特点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惟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并且懂得
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
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
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
有效性。
2.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
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
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
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又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有专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务后勤、文体活动等专门组织机构,还有一系列的严密的教育
教学制度,如此等等,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作用的
全面性 .学校教育对
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
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也往往只侧重在某些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
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而这一职责也只有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来。
4.内容的系统性 .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
连续性和系统性。
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注意
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5.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如声像影视等
直观教具,实验
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这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所无法全面提供的。
6.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
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当然,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它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变化。稳定不是僵化,如果把相对稳定看作是墨守成规、僵死不变,那就必然要走向反面。 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且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
主导地位。
历史发展
人文学科
首先从
社会结构中分化出来的学校教育,是与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传统
人文学科教育,因此,最早诞生的学校是
宫廷学校、
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
文士学校。
古埃及的这些学校极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尊
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以造就文士为重要目标,即训练继起的统治者和他们御用的爪牙;同时教授书写、词令。中国
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别上下,分尊卑,维护世袭
等级制的
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书”是
语言文字的读、写以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以及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奴隶制社会的学校教育是脱离
生产劳动的,主要让
奴隶主子弟学习礼义等统治之术。
孔子的话可谓很好的注脚,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②而整个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
五经”③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欧洲奴隶社会中,从
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到
古罗马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以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历史、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在
封建社会,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
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
七艺”④,各个科目都贯串着神学精神,以此来培养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与政权、进行
宗教活动的教士。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教育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现代学校教育迅速步从生产实践过程中分化、独立出来,尤其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 发展较快。但在自然科学先是隶属
自然哲学,后又依附于神学的时代,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大大削弱了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使自然科学冲破了
宗教神学的桎梏,并获得迅猛发展。“随着
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⑤正是这样的时代,要求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既有培养统治人才的任务,又有培养
生产技术人员的任务,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被广泛引入学校,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从下面一张表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和在这个时代影响下的后来几个世纪里,自然科学普遍发展,总结人们知识成果的学科不断增加并日益分化。
自然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加强,引起了学校教育形式、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的相应变化。
班级授课制,实验、演示、实习等教学方法以及幻灯等教学手段被广泛地采用,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自身发展。在中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新的
生产力的出现和西方自然科学的大量引入,
学校课程除
传统学科外,也增加了算术、地理、博物、物理、化学、农业等自然科学课程。
职业技术
马克思曾经说过,“
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
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⑦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以
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的
产业革命,但在这一
因果链条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中间环节,即科学向技术的转化。随着各种
先进技术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采用,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对近代学校教育产生冲击,要求它尽快改变与生产实践隔绝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技术师徒间的技术传授并开始在生产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效益。职业技术学校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建立的教会星期天学校和
手工业星期天学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职业教育也发展起来。在20世纪初,一些国家纷纷颁布职业学校
教育法规。如德国工会于1919年通过了一项关于学徒规定的声明,被看作是广泛解释
学徒培训问题和职业教育法的第一个草案⑧。美国于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士法》规定,由
联邦政府拨款兴办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⑨。英国1918年政府法令规定,凡完成
义务教育而离校的儿童,还须在
补习学校继续受教育二年。各种职业学校因此有所发展⑩。法国1919年7月《
阿斯蒂埃法案》规定:一个市镇必须设立一所职业学校;18岁以下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⑾;雇主有使学徒上职业学校的义务。1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在学校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日本、德国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初、中、高等相当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到1990年底,全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已发展到16000多所,在校生超过600万人。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已接近1:1。⑿职业技术教育从物质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加速了学校教育在
社会成员中的普及,展示了
现代教育向多层次和复杂结构发展的趋势,因此,它构成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科学教育
当代社会日益发展成为高度科学化的
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围墙内的教育了。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而且从家庭、
社会生活中接受的
信息量与日俱增,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强大有力的教育。如学生的知识、品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电视节目、书刊报纸、参观、旅游和各种
社交活动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形式,也扩充了教育内容和情境。这一变化,引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
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校教育的效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与
社会隔离的封闭状态。
世界进入20世纪末,一股倡导
人文教育与
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思潮正在悄然兴起。
从历史上看,偏执的人文教育虽弘扬了人类的理性,但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延缓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影响了人类物质
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偏执重视科学和科学教育,忽视人类理性的提升,也同样会给社会带来祸患,因为科学技术既可给人类带来生产的突破和生活的飞跃,也可给人类带来数不清的灾难。没有理性把握的科学技术会成为灾祸之源。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强化人文与科 学融合的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
制度改革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
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
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
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
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
管理制度。
教育的普及性。教育的
公平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实用性。
具体的教育
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
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
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
依法行政等
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
行政许可法》和其它
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
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
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
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
自主性、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论及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时,杨东平等专家认为,当前包括教育在内的
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存在三种不同的动力和价值。
一是
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
国家主义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惯性,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公共
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
中央政府所代表的
国家利益,强调效率和发展。为此,
习惯性地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家掌控资源,实行集中计划,在资源配置上存在
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
民办教育等价值特点,形成
教育系统城乡之间、
重点学校与
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
二元结构”。
二来自市场的动力和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育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使
市场机制、
市场价值等极大地影响了
教育发展。
教育消费、
教育成本分担、
教育投资、
教育服务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的
教育权利和
教育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它主张
经济效益和
管理效率,倾向用
企业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动了入学机会和标准的多元化,同时具有将利益交换原则引入教育的倾向,试图用“金钱面前的平等”改变“分数面前的平等”。它推动了教育地方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所谓的“地主效应”,如各地名牌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
三是教育
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
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
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的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
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
部门利益及
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
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们对市场化方向的怀疑。
基于上述认知,专家们强调,当前最突出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教育责任,奠定教育
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