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是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
中等专业学校。
历史沿革
世界上较早的公立师范学校1795年在法国
巴黎设立。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许多国家都设立师范学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
义务教育延长,
欧美一些国家要求小学教师至少应接受2年的
大学教育。
于是,一些中等师范学校或升格为
高等师范学校,或者停办。从此以后,一些
小学教师由
高等师范学院、高等师范大学、
综合大学培养。
中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是
张謇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江苏通州创办的私立
通州师范学校(今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
清朝末年,在清廷的支持下,
盛宣怀加紧了对
南洋公学的筹备。不久,
南洋公学在
洋务运动的声浪中诞生了。
盛宣怀首立四院,分层设学。他十分重视基础,把师范和小学放在学堂的首要地位。于1897年
南洋公学首先招收
师范生,设立
师范院,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师范学校,标志着中国
师范教育的开始。
南洋公学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
教育体制的学校。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末甲午科状元、我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
实业家、教育家
张謇(1853-1926)在江苏
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私办和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它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专设机构的起点。
文化典故
在我国
古典文献中,“师范”最早出现于汉朝
扬雄编著的《
扬子法言》:“师者,人之模范也。”
在中国古文献中,所谓“师范”,意为“可以
师法的模范”。西汉
杨雄在《发言·字行》中说:“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最早把“师范”二字并用的,见于《后汉书·文苑传·赵壹》。内云:“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仰高希骥,历年滋多。”世人遂把教师职业的特征概括为“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
办学成效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为缓解中小学教师缺乏,选拔初中毕业生到中等师范学校,学习3年或4年后再分配到中小学任教。初中毕业上中师,是不少高分学生的选择。
一些初中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等师范学校。中师学生在
基础教育领域大放异彩,主要原因就是培养目标清晰,“学生毕业以后就是当小学教师”,基础课学得非常扎实,“可以说‘
吹拉弹唱’什么都行”。
198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中等师范学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到1988年,全国中师学校数量达到高峰,扩展为1065所,到1995年,全国仍有中师学校897所,在校学生人数高达80多万。改革开放后的20余年间,中师培养了数以百万计合格毕业生,为普及初等教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师范大学
到2008年,中等师范学校缩减至192所,高师院校则增至139所,全国范围内的中师学校纷纷在“撤并挂升”的转型改制中逐渐退出了教育历史舞台。例如:毛泽东曾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五年的中等师范学校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于2000年升格为专科层次的普通高校,2008年升格为
本科院校。
“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师范生曾主要由中师培养,
本科学校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些师范大学2000年左右才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不少师范大中专院校办成综合大学后,师范教育的优质资源被稀释了。”教师培养是实践导向型,而传统本科教学,学生实践操作比较欠缺。“师范生专业能力下降严重。”师范教育要“回归”师范属性,“中师生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全科教育
中师生
基础课学得非常扎实,“‘吹拉弹唱什么都行”,“老中师生”是“十八般武艺精通”。
“一专多能,全学科全方位发展是中师培养最大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师教育是真正的全科教育,学校不分系,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能满足小学各科教学之需的课程。
招生对象
招收对象为:小学毕业生的
师范生,学制一般为6年~7年;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师范生,学制一般为3年~5年。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5年。
近10年来,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加速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加强
规范化管理,使校园环境达到了净化、绿化、美化,
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
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和
师范性;根据小学教育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合格毕业生,为普及
初等教育,特别是普及广大农村的初等教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主要课程
中等师范学校一般设置课程由
必修课、
选修课、
教育实践、
课外活动等4部分组成。
必修课主要开设:
教育学教程、
心理学教程、教师口语、书法、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
数学教材教法、小学科学教材教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体育、
音乐、美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
通用技术、劳动技术)、电教基础等等,
民族师范学校还有民族语文。
选修课根据服务区域小学教育的需要,开设有利于拓宽和加深学生知识,发展学生广泛兴趣和特长的课程,以及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类课程等。
教育实践包括参观小学、
教育调查、
教育见习和实习等。
课外活动主要通过举办讲座、组织
兴趣小组,开展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技、艺体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特色
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
自觉性、创造性,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其基本组织形式是
课堂教学。
学校现状
中等师范学校大部分合并于
高等师范学校(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等的
初等教育专业或者是
小学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也叫做幼儿师范专业)。
院校任务
中等师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文化与专业知识、技能,热爱儿童,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
教育事业服务,身体健康的
小学教师。
同时,中等师范学校还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承担培训在职小学教师的任务。
学校管理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
中等师范学校规程》,中等师范学校的设立、变更与停办,由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并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
中等师范学校由省、市、自治区教育局(厅)根据国家的
教育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实行统一领导,省、地两级教育行政部门
分级管理。省、市、自治区直属师范学校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其余师范学校由地、市(州、盟)教育行政部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