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精神
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
价值体系,即
价值观念、办学思想、
群体意识、
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
物质文化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校园
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
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
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
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
教育价值观。
精神文化
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
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
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
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
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展示于校园生活各个角落,包括学生们在路上的行走及
行为规范等。
(1)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
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
校徽和
校旗上。
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
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
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
心理特性最协调的
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
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
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3)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
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
道德品质、文化
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
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
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
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
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
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
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建设方案
1.校园文化改造
校园是每个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漫步林荫大道,与同学们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激扬文字那种豪迈之情;走进
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内,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你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享受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怀;一方池塘,芬芳的花香,让我们感受
那花园般的清新。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就是对校园的整体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子们有着更好的学习
生活环境。
环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飞未来,教学楼走廊墙面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正如
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
2.校园文化宣传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
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
价值观念、
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
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校园文化多种多样,其主要形式:一是宣传教育,即以形势政策、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报告、讲座、媒体宣传等。
二是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
社会服务等。四是社团活动,既有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活动。五是
社区文化活动,即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
宿舍文化活动等。六是心理咨询,即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校园文化的推行除了对内加强宣传,也要加强对外的
宣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将校园文化的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主要类别
以学校文化的呈现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
显性文化
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
场地布置、
校园活动仪式等。
1、校园建筑具有德育价值:学生在不会“说话”的校园
建筑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
2、校园仪式具有德育价值: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学校仪式,既是
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隐性文化
1、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人际环境。
班级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会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建立友爱、信赖、关心、负责、和谐的
校园人际关系,就是最有德育价值的
校园隐性文化。
2、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
3、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
书香校园”,通过开展
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读好书,在阅读生动感人、充满人性美的道德文选或文学作品中,激发对真善美之情以及对
假丑恶的憎恨感。
从学校德育的对象来进行划分,可以将学校文化分成
教师文化、
学生文化等
学生文化
1、尊重
学生权利。学生文化是学生孕育
理想信念的摇篮。
2、尊重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实现
人的发展的教育目的。
相关知识
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
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
渗透性、
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
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
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
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
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
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
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3.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
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
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规划理念
校园
建设规划的
理念创新主要包括规划理念的转变,规划立足点的转变,投入观念的转变以及
功能分区理念的转变等内容。在模式转化的过程中,十分明显地产生出两个“社会化”,即一是部分校园职能的社会化,二是校园内的
后勤服务体系的社会化。这样,与之相应,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搞“
校中校”的规划与设计,而是要从校园总体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生活区、后勤区的规划与设计;同时,还要从学校与所在城市两者的发展高度,从结构优化与功能分区的角度来考虑建设规划。
以往,在实际的建设规划中,人们往往强调如何保持和体现出某种设计的
流派风格,而如今,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我们则应该在继承传统
建筑风格和校园原有风格的同时,着重强调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和
办学特色、教育与
教学目标、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诸多元素与环节。应该说,这是一个建设规划立足点的转变问题。具体来说,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要体现出特定的
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氛围,而且它还要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优化环境。这些体现即是校园规划建设理念的创新。同时,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我们还应具有对内、对外的
开放意识,突出
公众参与理念、特色理念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突出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知识经济的
技术支撑和
物质技术基础是网络,因此,人们又把知识经济称作
网络经济或
信息经济。在这一宏观背景下,21世纪校园建设规划的投入应该是重在智能化的投入,应该是主张建设智能化的校园,即通过
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投入,把校园的各个方面整合成一个系统,并和
外部世界连成一块,实现
网络管理。
实践证明,这种校园远比求全求大更有效,因为,它既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运用先进手段,集中学科化优势,发挥大学最基本的学科的最大作用,同时,又能节约人力、财力和
智力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大学校园的基本特征是“校园趋向城市化,校园建筑趋向一体化,校园功能趋于综合化气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模式开始由封闭型向分散、开放型转变。这表现为:
学科建设不断分化、综合,学科教学用房不便交流向有机开放型转变:许多高校形成了校园社区化的格局,校园空间内外开放;科界线被打破,交叉融合发展。校园基本特征的上述转变,要求在规划理念上,应该由传统的机械功能分区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区域互动。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则把教室、教学楼和教学区作为重点。而当今的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其实践能力为目标,既重视
课堂教学,又重视课堂外的教育。显然,与之对应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就应该同时重视教学空间和非教学空间、内部空间和
外部空间的联系,重视校园、校舍自身与社会
不可分割的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