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校
在公立学校中办私立学校
简而言之是:在公立学校中办私立学校。具体就是:由国家立法来禁止“一所学校两种制度”即“校中校”问题,这对于遏止高额收费,减轻群众负担无疑是一个好的消息。所谓校中校,说白了,就是打着公办名校的旗号,又收取私立高额学费的学校。可以说绝大多数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名校,都办起了分校。教育界称之为“名校办民校”,而老百姓把这种学校称作“校中校”。
概况
除了硬件设施之外,“校中校”主要是靠公办名校的品牌和声誉等无形资产。正因为“校中校”办学模式既违反了也严重影响了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享用,事实上为教育不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各地都出台了文件清理和整治“校中校”。据我所知,天津、河北等省市都对“一校两制”说“不”。2006年1月13日结束的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周济说,停止审批义务教育新的体制改革学校,不准搞“一校两制”,更不准以改制为名高收费。此次国家更以立法的刚性举措来制止“校中校”的存在。
现状问题
可以这么说,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催生了“校中校”的存在。以我所在学校为例,我所在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我校年轻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把自己的小孩送去重点学校读书的,为此,他们要多付出几万元钱。不能说他们都有钱,或者他们都心甘情愿要缴这笔钱。是事实上存在的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让他们被迫为之“买单”。
如果国家不能尽快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化,即使国家立法解决了“校中校”问题,老百姓仍然会被迫为这种教育不公平买单。因为,只要教育不公平依然存在,教育差距也就会依然存在,也就会有各种新的教育乱收费现象存在。
典型案例
宜丰二中
江西省教育厅向各市、县(区)教育局下发通知对江西宜丰二中举办“校中校”的有关情况予以全省通报批评。
据调查了解,2002年宜丰二中剥离高中,于2003年向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请申办“优教班”。县教育局出于抑制可能出现的“校中校”现象,未予以批复。之后,宜丰二中与社会投资方合作举办民办桂丰实验学校,获得县政府批准,并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开学。学校共聘教师31名,其中聘任宜丰二中教师24名,其他公办学校教师2名,面向社会聘任教师5名。所聘任的宜丰二中教师已和宜丰二中脱钩,没有在宜丰二中拿工资,县里发给这些教师的工资,用于宜丰二中改善办学条件,弥补办学经费不足。桂丰实验学校现有教学班11个,在校初中生513名(初一年级5个班,学生244名;初二年级5个班,学生243名,初三年级1个班,学生46名)。学校每学年向学生收取学杂费3800元(每学期1900元)。
宜丰二中利用学校品牌和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四独立”(独立法人、独立经费核算和人事管理、独立校园和校舍、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的要求进行管理,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引起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不满。
日前,针对此问题,宜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具体整改措施,正全力抓好整改工作。对宜丰二中、宜丰教育局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学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予以通报批评。
安平中学
2021年7月,河北衡水,公立安平中学被指借私立安平育才中学招高价生办校中校,学费最高达3万元,招生老师称用私立学校招生系躲避监管。衡水教育局称对3万学费一事“管不着”。
记者走访
在办学体制改革试点过程中,一些基础好、教育资源丰富的公办重点初中、小学,纷纷借改制之名实行“一校两制”:本部接收就近入学的学生,分校则借“民办”这块牌子收取高额择校费。“名校办民校”现象在全国已是普遍存在。
就近免试入学,本是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择校”便成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
“对待改制学校的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分析。”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康万栋教授说:“这些年改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利用社会资金促进了教育发展,弥补了政府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缺陷,对教育的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
康万栋认为,包括天津在内的全国一些省市此次对“校中校”说“不”,缘于人们对“校中校”“变味”的强烈不满。义务教育非均衡化导致的教育不公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品质和声誉。
一些学校老师告诉记者,因为容许改制学校收费,不少公办学校不断扩大其“校中校”的办学规模,把优质教育资源向“校中校”倾斜,其本部班级规模不断缩小。在天津,有的区改制初中占了7成,有的甚至达到9成。有些初中校本部一个年级仅保留一个班级,名义上学生可以就近入学,实际上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家长只能为孩子选择收费的改制学校。
由于重点校、名校办的改制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不按地域择优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强化了家长的择校心态。失衡的供需关系导致的结果是:有钱的交钱,有“关系”的走后门,普通群众“望名校兴叹”。在天津市,一张相关领导和教育部门开出的上名校“条子”,在市面上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
一位家长痛心地说,“校中校”已经成了腐败的温床、权力寻租的滋生地、身份的代名词。一位母亲愤愤地说:“上小学竟要初试、复试,其实全是幌子,实际上就是让没有门路家庭的孩子上不了好学校!”
“名校办民校最大弊端在于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陈柳钦认为,“校中校”已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道理很简单,没钱的读不起高价校心理不平衡,交了钱的嫌收费高不服气,一旦超出心理承受极限,人们就会把牢骚和不满指向政府。
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当务之急
“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和免费性,改制校回归公办是政府责任的归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说,而以前在义务教育问题上,我们有意或无意淡化、弱化了政府的责任。
然而,现实的状况却令王敏勤担心。这些年,由于忽视公办学校的建设,改制学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扩大了义务教育资源的“贫富差距”。在天津市一些郊区县,全县的在岗特级教师加一起也才只有两三人,而市内有的重点校就有十几个特级教师。一位普通小学校长向记者诉苦道,以前由于择校的原因,他们每年只能招两个班。由于资金欠缺,学校已经欠暖气费十多万元,所以只能将部分校舍出租。
对此,王敏勤说:“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问题,就会出现以一种不公平取代另一种不公平现象。老百姓仍会不满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片内没有好学校的家长偷偷地将户口迁到名校较多的和平区、南开区和河西区,有的还在这几个区买了房。河西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谢丽津说,新政策出台后,他们差不多每隔十几秒就能接到家长的问询电话,多是表达孩子能去哪所学校上学的担忧。
康万栋说,义务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要实现起点上的教育公平,进而推动社会公平。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最终实现“无差别教育”。
不少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建议,充分借鉴国外一些好的做法,如不论城乡,都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学校,实施校长、师资流动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和教师的轮换、交流制度,鼓励好的和比较好的学校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等等。
天津市河西区已提出设想,以改制学校为中心把全区划分为五个联合学区,实施“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办法,让优质学校资源辐射周边学校,实行校际之间的帮扶。在谈到这一设想时,谢丽津说:“必须尽快对教育资源进行调整、充实,逐步实现均衡化。目前还做不到让所有家长满意,但是这第一步必须迈出去,越早越好!”
“校中校”背离了教育公平。“校中校”名义上是对教育资源的优化,实际上却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极大不公,“校中校”是少数有钱人才能享有的贵族学校,绝大多数家庭、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校中校”破坏了基础教育的公平竞争格局,加剧了基础教育的不平衡状态。
“校中校”排挤了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必要补充的民办教育力量还相对弱小,政府应确保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科学有序地竞争。可事实上,“校中校”是拿着雄厚的“公家”优质教育资源与薄弱的民办力量竞争,致使不少民办学校陷入“生源差——实力弱——生源更差”的恶性循环之中,长此以往,民办教育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校中校”导致教师等级化。“校中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诸方面比其他公办学校教师优越是不争的事实。久之,易使“校中校”老师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在客观上打击了普通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长远角度说,不利于教育、教师的全面发展与共同进步。
“校中校”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校中校”的办学实力明显优于一般学校,教学成绩自然相对好一些,这样易使一般学校的学生把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片面归因于学校、老师,而不从自身方面找寻原因。如此,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校中校”让教育沾染了铜臭。“校中校”打着教育改革旗号,行高收费之实,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正形象。
“校中校”易滋生教育腐败。“校中校”与高收费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收费过程中难免存在“人情”关系与钱权交易;另一方面,收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通常不够高,民主监督普遍不够到位。所有这些,都成为了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校长的小金库。
从这个意义上讲,叫停“校中校”有利于明晰政府责任,为教育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4 17:33
目录
概述
概况
现状问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