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是以
中医的
脏腑、
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
西医的
解剖和
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
病理状况,达到
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
保健按摩、
运动按摩和
医疗按摩。
汉语词语
基本解释
用手或器械来回摩擦、揉捏或敲打身体的表面部分的行为,用于治疗和保养。
详细解释
亦作“按摩”。
1.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以促进血液循环,通经络穴位,调整神经功能。
《
素问·
血气形志》:“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
韩诗外传》卷十:“ 子同药,子明灸阳,子游按摩。”
《
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按摩法: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
百喻经·师患脚付二弟子喻》:“其师患脚,遣二弟子,人当一脚,随时按摩。”
宋·
陆游《
闲中作》诗:“呼童按摩罢,倚壁欠伸馀。”
2.指一般的揉摩。
周而复 《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 赵得宝怯痛地叫了一声,他的左手连忙去按摩着右胳臂。”
中医学名词
定义
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
肌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这种方法,叫做
按摩疗法。
中国史记上记载先秦时名医
扁鹊,曾用按摩疗法,治疗虢太子的
尸厥症。秦代到今已两千多年,可见按摩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中国最早的按摩专著,当推《黄帝按摩经》(十卷,见《
汉书·艺文志》),可惜早已失传。但现存的古典医书《
黄帝内经》在许多地方谈到按摩:如《
血气形志篇》、《
异法方宜论》等。古代很早就已掌握用按摩疗法来治疗肢体麻痹不仁、
痿症、
厥症、
湿症和寒热等症。
历史背景
按摩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方法。按摩,又称推拿,古称按硗(指按摩矫捷,舒畅筋骨)、案杌(案,通按;杌,通玩。案杌,即按摩)等,是我国
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总结认识和发展起来的。
在
原始社会,原始人在
生产劳动时或与野兽搏斗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发生。出现疼痛,他们自然地用手去抚摸,按揉逐步收到效果;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
出血时,人们便本能地用手按压以止血;当损伤使局部部位隆起时,人们又本能地通过抚摩、揉动使隆起变小或消失,从而缓解了肿痛。另外人们发现,用石片等刮擦某些部位能缓解一些特定的病痛,人类本能地重复应用一些能够祛病的抚摸按揉手法,
经过时间的延续,这些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在长期的认识实践过程中,按摩逐渐从无意识的偶然动作演变成为人们自由运用的系统的治疗方法。约在几千年前,我国祖先就为按摩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学科。
从商代
殷墟出土的
甲骨文卜辞中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有“按摩”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文献《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说:“上古之时,医有
俞跗,治病不以
汤药……而以
桥引、案杌、毒熨等法”。这些记载中的“案杌”、“桥引” 都指的是按摩。
春秋战国及其以前时期,《
庄子》《
老子》《
荀子》《
墨子》等著作也提到了锻炼及
自我按摩的方法。《
周礼疏》中记载的
扁鹊治愈虢太子
尸厥的医案,不仅说明这种综合性治疗产生的奇特效果,而且说明按摩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典《
黄帝内经》,共36卷162篇,其中《
素问》9篇论及按摩,《
灵枢》有5篇论述按摩。《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按摩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的作用和应用,对按摩疗法有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为后世继承和发扬按摩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指出了经络不通,
气血不通,人体中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疾患,在治疗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曾有按摩工具的记载,《
九针》中的“
圆针”,既用于针灸,也用于按摩,常配合使用。秦汉时期,按摩已经成为人民医疗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
汉书·艺文志》记载,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皇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在此时期问世。
在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出现
膏摩、火灸。名医
华佗曰:“
伤寒得始,一日在皮肤,在膏摩火灸即愈。”他还根据虎、鹿、熊、猿、鹤是动作,创造了最早的按摩
导引术——
五禽戏。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
按摩科,又相应建立了按摩医政。《
隋书·五官志》中有
按摩博士2人的记载,这说明隋代已设有按摩博士的官职。《
旧唐书·职官志》载有按摩博士1人,
保健按摩师4人,
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按摩博士在保健按摩师和按摩工的协助下,知道按摩生学习按摩导引之法,开始了在官府重视下有组织地开展按摩
教学活动。此时有按摩专着问世,如《按摩导引经十卷》。隋代的《
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均有导引按摩之法;《
千金要方》云“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卤上及足心,甚逼风寒。”;《
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系统的按摩疗法。
宋、金、元时期,按摩疗法得到了进一布的发展。这时,不仅其治疗范围扩大了,而且还将按摩用于妇科催产。宋代
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间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咛间生一男子。”这说明当时按摩对处理
难产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到了明代,
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
十三科之一。随着按摩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按摩专着相继问世,以
小儿推拿方面的专着居多,如中国现存最早似的
小儿按摩书籍《小儿按摩经》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小儿推拿秘诀》等。
清代,“崇儒尊道”的
封建礼教占据统治地位,认为按摩“有伤大雅”,属劳力者的“贱技”,系非“奉君之道”,
遂使按摩术遭到政府的冷落。但由于按摩疗效显着,故在民间仍有发展,特别是小儿推拿比较盛行。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小儿推拿专着,如
熊应雄的《
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优科推拿法》、钱怀村的《小儿推拿直录》、
张振钧的《
厘正按摩要术》、
夏云集的《
保赤推拿法》等。这一时期对伤科病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
医宗金鉴》中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
八法。随着经验的丰富,在理论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按摩的治疗法则和
适应证也有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
国民政府崇尚西医,1929年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的方针,又在1936年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据”,一律不许执业,从而排斥了中医的
社会地位,按摩更被人们视为医家小道。于是,从事按摩行业者寥寥无几。与此相反,巫神之道却趁机行事,假借按摩手技为其说教涂脂抹粉、故弄玄虚,严重歪曲了按摩疗法。真正的按摩疗法仅仅停留在家传
口授的窘地。
1949年以后,各地办起了按摩推拿学校、专科医院。按摩推拿的治疗范围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时还开展了按摩作用和治病机理的初步研究,以及按摩推拿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出版了《
按摩疗法》、《中医推拿讲义》、《
中医按摩学简编》、《中医按摩脏腑图点穴法》、《新推拿十八法祥解》等按摩专著。
20世纪70年代末,进一步重视中医的发展,其中按摩教育和医疗机构也纷纷建立或恢复。
上海、
北京、
河南、
陕西、
山西等市相继恢复兴办了按摩学校,一些
中医院校增设了针推系,培养了数已千计的按摩人才。1980年代,
长春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新疆中医学院、
北京联合大学,相继开办了
盲人按摩大专班和本科班。1990年代,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盲人按摩中心对盲人
保健按摩和
医疗按摩实施规范化
行业管理。
分类
概述
从按摩的内容上,可分为医疗按摩、保健按摩、
运动按摩。
按摩根据其作用主要分为保健类按摩和休闲类按摩和治疗类按摩三大类,保健类按摩主要目的是恢复肌肉神经的活力,摆脱
亚健康状态,提振精神。典型的有
中式按摩,日式
指压按摩,
泰式按摩,
足部按摩等;治疗性按摩主要是治疗一些肌肉神经的损伤,配合
火罐,刮痧,艾灸等传统中医手段,经过一定得疗程,达到康复和好转的目的,目的是强调治疗后的效果,促进机体恢复的目的。典型的有中医
推拿手法,
整骨按摩等。对技师的专业知识和
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休闲型按摩:主要强调对人体精神的放松,除按摩手法外,强调人对视,听,嗅等感觉氛围的整体影响,通过柔和舒适的装潢,灯光,优美的音乐,和清新芳香的空气,营造一种高雅舒适的氛围,是
欧美国家人士和
商务活动的首选:典型的有欧式
精油按摩。
又称推拿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主要应用按摩以达到治病目的的
物理疗法。除治疗
外科病(即伤科按摩)外,还可治疗内科疾病(妇科、内科、
儿科等),对于
慢性疾病、
功能性疾病、发育性疾病疗效甚好。
从事医疗按摩的主要是盲人按摩医院、盲人按摩诊所,以及中医院下设的按摩
理疗科。
保健按摩是指医者运用按摩手法,在人体的适当部位进行操作所产生的刺激信息通过反射方式对人体的神经体液调整功能施以影响,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调节体内信息,增强体质,健美防衰,延年益寿的目的。
保健按摩施术手法很多,如常用的表面按摩法、揉捏池颈法、棉布
摩擦法、背腰部的法、拍打法、四肢抽抖法等,它动作轻柔,运用灵活,便于操作,使用范围甚广,不论男女老幼、体质强弱、有无病症,均可采用不同的施术手法,进行保健按摩。
随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
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人们的健康的需要,各种保健按摩
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如国内的保健按摩、小儿保健按摩、
美容按摩、
减肥按摩、国外还有旅游按摩、情景按摩、宠物按摩等。现代保健按摩许多借助按摩器械,广泛用于家庭生活中。
体育与卫生相结合,两者必将相互促进和发展,按摩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也就随之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运动按摩。
运动按摩是以调整和保护运动员良好的
竞技状态,增进和发展运动员潜在体能,达到
运动成绩为其目的。国内外的一些实践表明,它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已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体育运动一般分为
运动训练和
运动竞赛,在这些活动之前进行的按摩,称为运动前按摩。它能促使人体的神经、肌肉、关节、内脏器官和心理情绪动员起来,以适应即将面对的运动的和心理的负担,从而预防伤病菌,提高体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2.训练前按摩
运动训练前的按摩,要求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作业的能力;帮助促进
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得于预防疾病,促进人体各系统的器官都动员起来,以适应即将参加的运动活动。在具体操作上,必须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进行。一些
能量消耗较多的运动项目,
中长跑、游泳、自行车、篮球、足球、排球等,如采用按摩的方法,来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
准备活动,这就为运动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3.赛前按摩
运动竞赛前的按摩,名赛前按摩。通常在起赛前 15 ~30 分钟完成。有时,当运动员在接到竞赛的通
知时,就出现了
赛前状态,有的人会出现不良情况,需要进行医学处理,这就是说,需要在竞赛前若干天就进行按摩。例如,竞赛前,运动员过分紧张,晚上不易入睡或入睡后
多梦易醒,或
恶梦不安等,影响运动员的睡眠休息。由于夜不得眠,出现白昼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食欲不佳等症状。这将影响运动员参加竞赛时所必须的良好竞技状态。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应该进行镇静安眠的按摩。
若失眠的时间较长,症状更剧的运动员,在用上法按摩之外,还要按摩
气冲穴,掐、揉
神门穴,掐
行间穴等。所有这些刺激,用力都不要过重,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度。通常要进行 20 分钟,或更长的时间。起赛前状态,运动员在起赛前过度兴奋,坐立不安,情绪激动,脉搏升高,呼吸迫促,甚至出现
多尿,动作的
准确性和
协调性也受到不良影响,其结果是妨碍
运动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
激烈的运动训练或竞赛之后,运动员的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代谢和
酸碱平衡等方面,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时破坏了机体
内环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达到新的平衡,这个新的平衡,通常都标志着机体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内环境各机能系统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有时出现迟缓环节, 一般的表现有:
精神过度紧张,失眠,
肌肉紧张,疲劳等。运动后的按摩,可以促使这些现象消除,加速内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加速提高对
运动负荷的能力,加速完成对后面运动负荷的准备。
运动后按摩所采用的手法、用力的大小、时间的长短等,
均应根据运动员的体质、性别、运动项目的特点,特别是要求根据运动
后反应出来的情况(如
头昏胀、欲呕、四肢乏力、
肌紧张、失眠等)来决定。需要遵守个别对待的原则,不可千篇一律。我们通常采用的手法,有抚摩、揉捏、推压、振动和抖动等。对体质强壮,肌肉丰满者,按摩力量应当重些,时间应当长些;反之,用力则要轻些,时间应当短些。运动员在十分疲劳的情况下,常采用
经穴按摩,其手法是按、压、分、揉、掐、推等,以疏通气血,内外通达,平衡阴阳,使
运动能力得到较快的恢复,并有所提高。
运动后的全身按摩:通常是一周一次的进行。在训练后休息1~2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后进行。最好是在温水浴后,在温暖、清静的室内进行。运动员舒适地躺在床上,裸露被按摩的部位,依照胸、腹、上肢、下肢的次序。顺血液和
淋巴回流的方向进行按摩。使用揉捏、推压、摇晃、抖动等手法,用力是由重到轻。同时根据各个部位的疲劳情况,循经取穴。施行揉、捻、推、掐等手法,以调和气血,更快地消除疲劳。如按摩进行到运动员快要入睡,应停止按摩,给被按摩者轻轻盖上被子,以防止
感冒。运动员睡醒之后,便会精神饱满,全身舒适。
优点
按摩简单易行,不需要什么特殊设备,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经济实惠,
健康生活。
按摩的优点很多,容易学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可代替药物。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奋,起到
兴奋剂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静下来,起到
镇静剂的作用。
按摩对身体的益处:按摩可以舒活筋骨;按摩可以减轻压力;按摩可以缓解
偏头痛,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可以排毒等等。
由于按摩有利于
循环系统和新陈代谢,对于一般
慢性病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对于不便吃药的孩子,按摩可增强
小儿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对于某些复杂疾病,还可配合针灸、药物治疗。但是,对于一些急性的或高烧的传染病,或脏器有病变,如伤寒、
肺炎、
肺结核等,按摩只能起
配合作用。如果患有
肿瘤,急性
化脓性阑尾炎、
肠穿孔、胆道
蛔虫引起的
胆囊炎等,发病凶急,应速去医院急诊。
按摩治疗的范围很广,在伤科、内科、妇科、儿科、
五官科以及保健美容方面都可以适用,尤其是对于慢性病、
功能性疾病疗效较好。
外科按摩学
内科按摩学
治疗范围包括心脑系病症(
不寐、
中风后遗症等)、脾胃肠系病症(
胃痛、
泄泻、便秘等)、肝胆系病症(
胁痛等)、其他病症(
头痛、口眼涡斜、青少年
近视、
儿童弱视、
儿童多动症、
儿童自闭症、
儿童抽动症、
焦虑症、
忧郁症等)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妇科按摩学
治疗范围包括月经病(
月经不调、痛经)、
带下病、
产后病(
乳痈等)、妇科杂症(
乳腺小叶增生、
更年期综合症)等。
儿科按摩学
治疗范围包括
感冒、
发烧、
咳嗽、
厌食、
疳积、呕吐、腹泻、便秘、
遗尿、
夜啼、
肌性斜颈等。
区别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按摩也与时俱进。除传统的按摩外,还产生了新的按摩方式——
电指按摩。这种按摩方式疗效更加明显。
适应症
扭伤、
关节脱位、
腰肌劳损、肌肉萎缩、
偏头痛、前头后头痛、
三叉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
股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腰背
神经痛、四肢
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指(趾)
关节疼痛)。颜
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
腓肠肌痉挛。因
风湿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
风湿性关节炎、关节
滑囊肿痛和
关节强直等症。
其他如
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
习惯性便秘、
胃下垂、
慢性胃炎、失眠、
遗精、
慢性腹泻、遗尿以及妇女痛经与
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考虑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禁忌症
各种
急性传染病、
急性骨髓炎、
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
皮肤病、皮肤
湿疹、
水火烫伤、肤
溃疡、肿瘤,以及各种
疮疡等症。此外,妇女经期,怀孕五个月以上的孕妇,
急性腹膜炎、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急性阑尾炎患者。某些久病过分虚弱的、素有严重
心血管病的或高龄体弱的患者,都是禁忌按摩的。
注意事项
1.按摩者的双手应保持清洁、温暖、指甲应修剪,指上不戴任何装饰品,以免损伤被按摩者的皮肤。
2.为了按摩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的体位应便于操作,被按摩者的肌肉应充分放松。
3.全身按摩时应注意操作方向,要顺着血液和淋巴液回流的方向。
4.按摩时,要注意顺序,用力要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而结束。
主要手法
手法分类
1.摆动类手法:
一指禅推法、各种
振法、各种
揉法、各种抖动法等。
2.摩擦类手法:
推法、运法、
擦法、
刮法、
搓法、摸法、
梳法等。
5.运动关节类手法;各种
摇法、板法、伸屈法、
端法、顶法等。
6.
复合类手法:推
摩法、按揉法、振颤法、点
按法、牵
抖法、旋转法、摇按法等。
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
1、推法 2、擦法 3、揉法 4、揉
捏法 5、搓法 6、按法 7、摩法 8、
拍击法 9、抖法 10、
运拉法 11、
拿法 12、
滚法 13、刮法 14、
掐法 15、
弹筋法(
提弹法)16、拔法(分筋法)17、
理筋法(顺筋法)
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
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
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
1.轻推法时用的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的压力较重。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具有温经通络,
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
皮肤温度,增强
关节韧带的
柔韧性等作用。轻擦
法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手掌、
大鱼际、
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2.根据力量大小选择轻重手法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
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
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叠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较快,往返擦动的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
潮红为度,防止擦损皮肤。
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
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
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具有加速
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活血散瘀缓解痉挛、软化
瘢痕、缓和强手法刺激和减轻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于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于关节、
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
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
(二)动作要领
揉动时手指或掌要紧贴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摩动,手腕要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或整个手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动,不要过分牵扯周围皮肤。
揉捏法
拇指
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钳形,将全掌及各指紧贴于皮肤上,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边揉边捏边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进的手法为揉捏法。具有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能增加
肌力和防治
肌肉萎缩,缓解
肌肉痉挛,消除
肌肉疲劳和
活血散淤止痛等作用。多用于四肢、臀部等肌肉肥厚处,常与揉法交替使用。
搓法
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具有疏经通络,
调和气血,松弛组织,缓解痉挛,加速疲劳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适用于腰背、
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关节处最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阶段使用。
(一)方法与步骤
1.双手呈抱物形着力于肢体部位,挟住被按摩的部位。
2.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两手用力要对称,动作柔和而均匀,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2.运动前,若采用压力大、频率快而持续时间短的搓动,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运动后,若采用压力小、频率缓慢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搓动,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劳。
按法
用指、掌、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s),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具有疏筋活络,
放松肌肉,消除疲劳,活血止痛,整形复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适用于经络穴位,临床上常与拇指揉法相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应及缓解用力按压后的不适感,掌按法多用于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发紧、也用于关节处,如腕关节、
踝关节等。用
指端、
肘尖、足跟等点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指、掌、肘或肢体其他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
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最为常用。拇指或示、中、
环指面着力,按压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称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掌面或掌根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某一部位,称掌按法。
(二)动作要领
1.按压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操作时用力方向要与体表垂直,由轻逐重,稳而持续,使力达组织深部。
2.拇指按穴位要准确,用力以病人有酸、胀、热、麻等感觉为度。
摩法
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的手法为摩法。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
肠胃蠕动,活血散瘀和镇静、解痉、止痛等作用。刺激轻柔缓和舒适,常用于按摩的开始,以减轻疼痛或不适;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疗
脘腹胀痛,
消化不良,
痛经等病症。
(一) 方法与步骤
1.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省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
2.
肘关节要微屈,腕关节要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轻轻放在体表上;腕部要连同前臂在皮肤上作缓和协调的环旋移动。
(二)动作要领
2.每分钟频率约为120次。
3.用力不可太重。
拍击法
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法。常用的有
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3种手法。均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展肌筋,消除疲劳和调节神经肌肉
兴奋性的作用。多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处。缓缓的拍打和叩击,常用于运动
后加速消除疲劳;用力较大,频率较快,持续时间短的切击。,常用于运动前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单指或
多指的叩击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拍打时,两手半握拳或五指并拢,拇指伸直,其余四指的
掌指关节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叩击时,两手握空拳,尺侧面向下。也可用5个手指或3个手指或一个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击时,两手的手指伸直,五指并拢,尺侧面向下。
2. 两手有节奏地进行上下交替拍打。
(二) 动作要领
1.拍打时,肩、肘、腕要放松,以手腕发力,着力轻巧而有弹性,动作要协调灵活,频率要均匀。
2.叩击和切击时,以肘为支点进行发力。叩击时肩、肘、腕要放松;切击时肩、肘、腕较为紧张,力达组织深部。动作要协调、连续、灵活。
抖法
分肢体抖动法和肌肉抖动法两种。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肌肉抖动法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具有疏筋通络、放松肌肉、滑润关节的作用。多用于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关节,常用于消除运动后肌肉疲劳,是一种按摩
结束阶段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分肢体抖动法和肌肉抖动法两种。
1.用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快速抖动(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动,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动)。
2.用肌肉抖动法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
(二)动作要领
动作要连续、均匀,频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一般较快,用力不要过大。
运拉法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
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具有滑润关节,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关节粘连,改善
关节运动功能和纠正小关节处的微细解剖位置改变等作用。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腰部。常在按摩的后阶段使用,能增进关节的活动幅度和消除关节屈伸不利等疲劳性酸痛。
(一)方法与步骤
1.按摩者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关节近端肢体。
2.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运拉法。
(1) 肩关节运拉法
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
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后使肩关节作
外展、内收、旋内、
旋外及
环转运动,
(2) 肘关节运拉法
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轻轻托住
肘后,然后使肘关节屈伸及
旋转运动。
(3) 腕关节运拉法
按摩者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后使腕关节作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被按摩者取
仰卧位,髋、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后作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和环转运动。
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于膝关节上,然后使膝关节作屈伸与旋内旋外等运动。
(6) 踝关节运拉法
被按摩者取
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后作踝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二)动作要领
1.运拉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动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做到由小到大。
2.作环转运动时,可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
拿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缓解痉挛等作用。主要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拿
风池等穴位及颈项两侧部位,治疗
外感头痛;也用于运动过程中振奋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
2. 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要灵活,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用指面相对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3.拿法
刺激强度较大,拿捏持续时间宜短,次数宜少,拿后应配合使用轻揉法,以缓解
强刺激引起的不适。
滚法
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
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
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此为滚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和韧带的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本法压力较大、
接触面积较广,适用于肩背部、
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较肥厚的部位,常用于治疗
运动损伤及消除肌肉疲劳。
(一) 方法与步骤
1.用手指背侧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二)动作要领
1.肩臂和手腕要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即腕关节屈曲、前臂
旋后时向外滚动约80°,腕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时向内滚动约40°。
2.着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滚动的频率每分钟约140次。
刮法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的手法为刮法。松解粘连,消散瘀结,改善病变部位的营养代谢和促进受伤组织的修复。常用于治疗
髌骨张腱
末端病。
(一)方法与步骤
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币、匙等代替)着力于病变部位上。
2.拇指端屈曲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
(二)动作要领
1.刮动时用力要均匀。
2.刮时可蘸些水,切勿损伤皮肤。
掐法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的手法为掐法。具有消肿,防止粘连及开窍醒脑,提神解痉,
行气通络的作用,适用于消除局部肿胀。常用于急救,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指端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2.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
(二)动作要领
1.用于局部消肿时,必须从肿胀部位的
远心端开始,以轻巧而密集地手法向下切压皮肤,依次向
近心端移动,移动的速度宜缓慢,用力不可过大。
2.用于点掐穴位时,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示指桡侧缘,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针)着力于穴位上,用力逐渐加重,以引起“得气”为度,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感。
3.用于急救时,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肤。
筋法(提弹法)
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为弹筋法。具有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解痉止痛,对局部神经有强
刺激作用。一般用于治疗
肌肉酸痛和肌肉痉挛等。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拿住。
2.象木工弹墨线一样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
(二)动作要领
1. 用指腹着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内掐。
2.用力要由轻到重,刚中有柔,每处每次可提1~3下,然后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因提弹而引起的不适感。
用双手的拇指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
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拨动的手法为拨法。具有分离粘连,消肿散结,解痉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损伤。拨与揉结合,即拨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双手拇指或单拇指的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
2.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
(二)动作要领
操作时拇指端要深按于韧带或肌肉、肌腱的一侧,然后做与韧带和肌纤维成垂直方向的拨动,好象弹拨琴弦一样。也可沿筋内的一端依次向另一端移动弹拨,使局部有酸胀感,并能耐受为度。
理筋法(顺筋法)
用拇指指腹压迫
伤部,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的手法为理筋法。具有调和气血,顺筋归位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急性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
2.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伤部应尽量放松,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伤部的健侧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着韧带、肌纤维和神经行走的方向向患端顺理,也可以从伤部的上端向下端顺理,反复数遍;
2.用力必须均匀持续,指腹移动必须缓慢。
捏法
1.用拇、食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称为捏法。
2.用力较轻,适用于浅表的肌肤组织。
3.捏法应用于脊部称为“
捏脊”。较长用于幼儿,可治疗消化不良。
1.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称为扳法。
2.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四肢
关节功能障碍及脊椎关节小关节错缝等症。
3.常有:颈椎扳法、腰椎扳法、肩关节扳法(内收、上举)。
拉法
1.拉法属于牵拉、拔伸的方法,故也称为
牵引法或
拔伸法。
3.应用时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一突发性的猛力;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牵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4.常有: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
指间关节拔伸法。
10大按摩法
泰式按摩
泰式按摩是各种按摩中最激烈的,由
泰国御医吉瓦
科库玛根据
古印度西部传入泰国的按摩法和当地中国移民的一些按摩手法创造而来,当时作为招待皇家贵族的最高礼节。其技法还被铭刻在
瓦特波
卧佛寺的
游廊壁上,那里被称为“泰式按摩基地”。
坊间流传日式按摩源于中国,在前朝交流时由中国商人带至
东瀛。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得到明确证实,但连日本医学专家也承认,日式按摩与中式按摩的手法惊人相似。不过,按摩师跪在体验者背上用膝盖进行按摩等方式还是很有日本风格。
欧式按摩源于
古希腊和
古罗马,被称为“贵族的运动”,当时平民百姓是禁止享受这种保健方式的。
工业革命之后,这种按摩方法开始在欧洲各国逐渐盛行。
中式按摩
中式按摩历史悠远,以保健、治病为主要目的,是
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
战国时代的
神医扁鹊是其发明者,经过几千年的医学探索,这种按摩方法已经比较完善。
丁香按摩
韩式按摩由韩国家庭按摩改良而成,是一种价位适中的美容按摩方法,在美容界也被称为“
韩式松骨”。除了“松骨”这一大显著特点,推油和热敷也是韩式按摩的主要内容,此外韩式按摩还常常包括洗头、修甲、中草药沐浴。
港式按摩是广东医生在南方沿海地区按摩手法基础上,吸收西方
推油按摩手法,新创的一种按摩方法。主要包括拇指指腹按压法、踩背法和推油法。
热石按摩
1993年,美国按摩大师玛丽·纳尔逊推出了这种热石搭配特制精油(根据个人体质调配)的按摩法,一出现就吸引了大批好莱坞明星。
body-fit按摩
按摩细节按摩师先替体验者全身去死皮;然后配合精油从脚部开始向上轻柔按摩腿部、腹部、臀部,最后放松性的按摩背部。通过按摩过程中与体验者的交流,按摩师会对气血不畅的特殊部位施以不同力度和手法。
TOUCH-LIFE按摩
按摩细节按摩前,按摩师先和体验者交流,以便有的放矢地按摩;接着,按摩师使用按摩油,用揉捏、抚摸等手法放松身体不同部位。体验者要平静、有节奏地呼吸,便于按摩师将按摩速度与其配合一致。
淋巴按摩
按摩细节按摩师沿着体验者淋巴流向推擦,并以拇指指腹或其余四指并拢在
淋巴系的每个位置上反复推擦约1分钟。由于
淋巴腺很敏感,且按摩目的在于加强
淋巴循环的律动,而非缓解肌肉疲劳,因此按摩时用力较轻。
其它
用脚踩,肘推。
派生于中国。应用阴阳五行原理。
瑞士式按摩
脊柱矫形
西方医学将用双手对患者脊柱
椎骨进行推拿,按摩和调整,目的是减轻椎骨对神经的压迫的施术者叫
脊柱矫形师(Chiropractor)。
加拿大凯思通学院客座讲师Dr.Trevor Kilian柴凯林博士点评脊柱矫形和中国按摩明显不同的是:
中医按摩是建立在
经络学说的基础上,点穴和8大按摩手法为主,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西方脊柱矫形是建立在
人体解剖学基础上,注重精准的脊柱的椎骨之间的大小关节和人体3个生理弯曲的精细调整(
adjustment)。脊柱矫形师对椎骨
半脱位(
subluxation)的患者利用
物理学的杠杆力学原理进行关节的调整,通常较有效。
按摩要讲科学
手法按摩推拿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
治疗措施之一。它的
治疗作用能够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的活动,松解
神经根及
软组织的粘连,加宽椎间隙,扩大
椎间孔,缓解对神经血管的刺激与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收到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缓解症状的效果,同时,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还可以减少肌肉萎缩,防止
关节僵硬和
关节畸形。
中医的按摩推拿方法较多,譬如颈椎的被动伸屈旋转、穴位推揉、棘突点压及弹拨、手法牵引、重压按摩等均为有效的疗法。西医的按摩手法主要采取被动活动的方法,包括对颈椎的推压震动、对颈椎的旋转及肌肉放松按摩等,这种手法操作轻巧,病人容易配合。它不但能够减轻疼痛及麻木,而且可以明显地改善颈椎的活动功能,这是西方流行的一种治疗方法。病人除接受治疗外,还应该主动锻炼,通过
医疗体操锻炼颈项肌,可以做颈伸、颈屈、旋转、侧屈等各方向的活动,每次15分钟,每天进行4次,动作宜缓慢平稳,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具体可参照本书有关章节的内容。
手法按摩推拿的治疗应在有经验的
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以防出现意外。但是,由于大多数的按摩医生并不是骨科医生,很多人并不非常清楚颈椎病的病理以及颈部解剖结构特点,对于在颈椎病病人身上进行的重手法推拿按摩可能导致的危险性也没有清除的认识。我们反对在颈椎病病人身上应用强烈的旋转
复位手法和提端摇晃手法等重手法的推拿按摩。因为在颈段
椎管内外有不少重要的神经与
血管组织,在发生颈椎病后其回旋余地已是十分有限,如果手法不当,少数病人可能造成脊髓的
不可逆性损伤以致瘫痪、死亡等。所以,提醒患者特别注意,不可接受粗暴的推拿治疗,轻柔的按摩有时是可以接受的,但手法绝对不可太重。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一般认为
脊髓型颈椎病禁忌按摩及
手法治疗,我们在临床上可以见到,有相当一部分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人,因接受手法推拿按摩,特别是重手法的颈部推拿治疗后,病人症状加重以致
四肢瘫痪,即使接受
手术治疗也难以恢复到比较良好的状态。
另外,由于有明显的颈椎节段性不稳定的病人,接受颈椎的手法推拿按摩后,可能会加重颈椎的不稳定,并有可能出现
脊髓损伤以致四肢瘫痪,或者颈部疼痛、
头晕加重等,因此也列为手法推拿按摩的禁忌;同时伴有发育性
颈椎椎管狭窄,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钙化以及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椎管内的脊髓的回旋缓冲余地太小。常人能够忍受的颈部晃动和振荡。他们却无法耐受,在手法推拿按摩时可能加重脊髓损伤以致发生四肢瘫痪。因此,也是手法推拿按摩的禁忌证。
简单易学的手部按摩
1.从根部到指尖,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在左手手背画小小的圈做按摩。
2.手掌的部分,同样以拇指画圈的动作按摩,对肌肉和肌腱的放松都有好处。
3.以左手为例,用右手的拇指在左手手背上画小圈做按摩,以此方法再按摩右手。
按四穴位可治疗感冒
迎香穴。该穴位位于鼻沟中间,按摩该穴位顺时针和
逆时针各50次可缓解因感冒产生的
流鼻涕现象。
大椎穴。该穴位位于脖子后方一块大的骨头突起下方,按摩100次可缓解高烧
发热症状。
尺泽穴。该穴位于肘关节内次凹陷处,用力交替按压双手尺泽穴可缓解咳嗽。
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的下缘,距离耳朵后部约两个手指宽的一凹陷处。按摩2分钟可缓解头痛。
每天按摩保长寿
1.脚底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科学家认为,人的脚底有成千上万个
末梢神经,与大脑和心脏密切联系,与人体各部脏器密切联系,所以将脚称为人的“第二心脏”,可见脚保健的重要性。经常弯弯脚趾、散步、踩
鹅卵石、温水泡脚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流畅。把远端血推向心脏和全身,调节
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寿。一台
足浴盆就能轻松解决坚持
脚底按摩的难题,不仅结合了按摩和温水泡脚的功能,还能通过
臭氧杀菌,只要舒舒服服躺在座椅上,它就能为您
做全套的脚底按摩。
刺激腋窝可促进血液循环。腋窝是血管、淋巴、神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奥秘之处,在于受刺激后会使人大笑;笑时使各器官都能得到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使各器官充分得到养分和氧气的交换,使大脑、心脏以及肺都受益匪浅。故专家们称之为“腋窝运动”。
3.前胸
摩擦前胸可增强身体免疫力。科学家发现,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
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
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
免疫活性肢物质,能监视体内变异细胞,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同时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对
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每天坚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穴上至须部下至
心窝部穴位100至200次,可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4.脊柱
脊柱可滋养全身器官。脊柱是养生学家极为关注的区域,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中
督脉的行经之地。脊柱两侧的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经常按摩脊柱,则可激发经络的疏通,使
气血运行、血脉流畅,滋养全身器官而健身。
5.肚脐
肚脐常被养生学家营为保健“要塞”。肚脐为神团穴,中医常用药物贴敷肚脐,治疗
心绞痛、
消化不良等病。经常按摩肚脐有预防和治疗
中风的作用,能玄病健身、
益寿延年。 由此看来,常按以上部位,能有效的帮你
延长寿命,更能养生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