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头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最常见于发热性疾病、
高血压病、
脑动脉硬化、颅脑外伤综合征、
神经症等。此外,还见于
贫血、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低血压、
药物中毒、
尿毒症、
哮喘等。抑郁症早期也常有头晕。头晕可单独出现,但常与头痛并发。头晕伴有平衡觉障碍或空间觉定向障碍时,患者感到外周环境或自身旋转、移动或摇晃。偶尔头晕或体位改变而头晕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持续性头晕伴行走不稳、视物不清或复视,可能是脑血管病的先兆,应引起重视。
疾病分型
采用既有解剖部位又有疾病性质的分类方法分为前庭周围性头晕/眩晕和前庭中枢性头晕/眩晕。其中大部分为周围性头晕/眩晕疾病,占50%~70%,预后常常较好;小部分为中枢性头晕/眩晕,占20%~30%,预后常常较差,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在头晕/眩晕疾病的临床诊治中,要优先检出危害大的恶性中枢性眩晕。
主要为前庭周围器官和第八对颅神经病变引起,患者眩晕程度常较重,但平衡障碍程度轻,常急性起病,持续时间短,常伴明显的
耳鸣、
耳聋,以及恶心、呕吐、
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不伴其他中枢神经症状和体征,无意识障碍。
主要为前庭中枢性结构病变引起,包括前庭神经核以上传导通路(常为脑干、小脑或前庭皮层及皮层下白质)。患者眩晕症状相对较轻,但平衡障碍明显。如为占位性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起病缓慢,持续时间长,恶心、呕吐少见,耳鸣和听力下降少见,病情进展可伴脑干、小脑症状和/或体征,如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复视等。如为急性脑血管病(如
后循环梗死或脑干小脑出血),常为急性起病,伴随前述症状体征,严重者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由于各种原因损伤维持平衡的其他系统,如眼部和颈部本体感觉系统,患者表现多为头晕和姿势性症状。
流行病学
不同病因所致头晕的患者比例大约40%为外周前庭功能障碍;10%为中枢脑干前庭病变;15%为
精神障碍;25%为其他问题。大约10%的患者不能明确诊断。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病因分布存在差异。在老年患者中,中枢性眩晕的占比较高(接近20%),大多由
脑卒中所致。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前庭、本体以及视觉等多种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影响平衡功能,头晕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老年人头晕/眩晕、前庭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的发病率分别为36.2%、10.0%和14.2%,因头晕/眩晕到急诊就诊的患者中老年人所占比例约10%,由于耳石颗粒在内耳脱落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因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老年人中很常见,60岁以上人群BPPV的患病率为3.4%,80岁时其累积发病率可达10%。
病因
人体平衡的维持主要依靠由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组成的平衡三联,其中前庭系统是维持平衡、感知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最器官。大部分头晕/眩晕疾病主要由该系统通路病变损坏或受刺激后导致。引起头晕的原因常见以下几种:
如脑缺血病变、小脑病变、脑部病变、脑外伤、某些类型的癫痫等。此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某些神经症的患者也会常常感到头晕。
如耳内疾病影响到平衡而引起头晕。
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各种心脑血管病、贫血、感染、中毒、低血糖等。
有时感冒可能会有头晕的症状。
由于长期姿势或睡姿不良,造成颈椎增生、变形、退化,颈部肌肉扯紧,动脉供血受阻使脑供血不足,是头晕的主要原因。常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头皮手指发麻、发凉,肩痛,有沉重感,甚至伴有恶心、心慌等症状。
如有头晕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考虑贫血的可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
失眠、耳鸣、
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脑动脉硬化使脑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临床特点是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三大症状,还有顶枕部头痛、轻瘫、言语障碍情绪易激动等表现,一般病情缓慢发展,此类头晕的特点是在体位转变时容易出现或加重。
疾病早期,症状尚轻,有人可能没有胸闷、心悸、气短等显著不适,只感觉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精神不易集中、耳鸣或健忘等。心脏停搏、
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
心室纤颤等心脏病可导致急性脑缺血,表现头晕、眼花、胃部不适、
晕厥等。
以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的中毒为多见。患者除头晕外还有眩晕和耳蜗神经损害所致的感音性耳聋。慢性铅中毒多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头晕、头痛、失眠、健忘、乏力、多梦为主要症状,又有体温减低、食欲减退等。
亦可引起头晕、心慌、虚弱感,在空腹或用力时可有震颤,有时出现
抽搐,意识丧失等。情绪紧张或过度换气时,由于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脑细胞缺氧,引起头晕、乏力,患者并感到面部和手足麻凉,间或有恍惚感。
常因情绪紧张、疼痛、恐惧、出血、天气闷热、疲劳、空腔、失眠等而促发。患者常有头晕、眩晕、恶心、上腹部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时血压下降,脉搏微弱。血管抑制性头晕多见于体弱的年轻妇女。直立性低血压指站立时出现头晕、眼花、腿软、
眩晕,甚至
晕厥等,常伴有无汗、大小便障碍。
症状
头晕涉及的疾病种类众多,不同的症状表现或者相同症状持续时间不同都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的信息。
头晕主要包括4种情况(1)头昏:为头沉、头重脚轻及头脑不清晰感;(2)失衡:为不稳感,或行走不稳;(3)晕厥前状态:头晕,多伴眼前发黑、心慌等;(4)眩晕:患者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呈旋转、直线、倾斜或升降等运动,其实质是一种运动性错觉。另外头晕、眩晕常伴有植物神经兴奋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就医
如果头晕情况不是很严重,可以先卧床休息,建议测血压、血糖和体温,排除一些常见的病因;如果头晕严重,有明显的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特殊表现,尽快来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急诊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
诊断依据
相关检查
(1)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体温。(2)神经系统筛查:意识/精神状态的一般评估。(3)颅神经检查:瞳孔、眼球运动、复视、眼震、面瘫、构音障碍、视野缺损、粗测听力。(4)重点检查HINTS(凝视诱发性眼震、头脉冲试验、眼偏斜)、粗测听力。(5)评估运动功能:单侧/双侧肢体无力,反射不对称和上下肢运动不协调。(6)评估步态:走直线不能、共济失调步态。(7)位置试验包括Dix-Hallpik试验和Supine Roll试验。
检测外周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筛查贫血或电解质代谢紊乱,必要时检查甲状腺功能、免疫学指标筛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免疫功能异常,检查心肌酶学除外心肌梗死等。患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可能需要检测血糖和电解质。
包括视频眼震电图、温度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头脉冲试验、转椅试验,筛查不同频率的水平或垂直半规管功能;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检测椭圆囊、球囊功能。
纯音测听、声导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耳蜗电图。对所有眩晕患者,尤其伴随耳鸣、听力下降或耳闷胀等症状者,均应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单侧听力下降者更应予以重视,根据纯音测听图,可以很好地区分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经性聋。
不建议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但是有异常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时,包括不对称或单侧听力损失,都需要行CT或MRI检查,以评估脑部或内听道病变。对于急性眩晕起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高度怀疑为小脑出血时首选头部CT检查。颞骨岩部螺旋CT可用于骨迷路检查、内耳迷路MRI及其水成像可用于膜迷路检查。此外,颈部和脑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检查有助于评估脑血管情况。
进行相关焦虑抑郁测评,如汉密尔顿焦虑抑郁测评,头晕残障量表(DHI)、人格气质测评等。
有提示晕厥或晕厥前状态的患者应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及其他内科疾病相关检查等,怀疑癫痫性眩晕时可行脑电图检查。
鉴别诊断
急性眩晕不伴听力下降且持续数日,常伴恶心、呕吐、振动幻视以及身体不稳感等。查体可见自发性朝向健侧的水平扭转性眼震,站立身体向患侧倾倒。本病无听力下降,注意听力检查;与中枢性病变鉴别,注意患者的意识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可伴发耳石症,注意与前庭性偏头痛急性发作鉴别。
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突然发生听力下降,可伴耳鸣、耳闷胀感、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查体Rinne/Weber试验:感音神经性聋,单向水平扭转性眼震,固视抑制成功。患者眩晕症状较严重,应主动询问的听力情况和有无耳鸣,后循环梗死偶可早期表现为突发性听力下降,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随梗死范围扩大而出现在听力下降后。
表现为突发耳部疼痛,常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鼓膜穿孔前多有疼痛,较剧烈,穿孔后患耳有脓液流出疼痛可缓解,耳鸣、耳闷并伴听力轻度下降。查体可见鼓膜充血肿胀,如有穿孔,可见脓液从穿孔处溢出,耳后乳突部可有压痛。如并发迷路炎或颅内感染,患者可伴有剧烈眩晕建议转诊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治疗。
可首发表现为急性听力下降伴眩晕症状,查体Rinne/Weber试验:感音神经性聋,对于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突发性聋复发的患者应注意排除此病。
表现为急性头晕/眩晕、言语欠清晰、肢体无力或面部肢体麻木、视物成双、行走或持物不稳、跌倒发作等,查体可见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偏瘫、交叉性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跌倒发作。应注意以头晕或眩晕为唯一表现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或出血很少见,但在一些特殊区域的较小病灶,或小脑下部的较大面积病灶,临床症状酷似前庭神经炎,很容易误诊延误治疗。
表现为突发持续性头晕/眩晕,恶心、呕吐,早期出现意识障碍,查体可见脑干、小脑受累体征,头CT检查可确诊。
表现为突然出现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 1 min),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时出现,可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查体位置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眼震特点符合相应半规管兴奋或抑制的表现。出现以下情况应注意除外中枢性病变:考虑BPPV但反复复位效果欠佳,位置试验诱发出的眼震不符合相应半规管兴奋或抑制的表现,多个位置试验中出现位置性眼震、但无法确定责任半规管,同时出现周围和中枢性位置性眼震,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但未观察到眼震。
表现为发作性旋转性眩晕,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无意识丧失,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且逐渐加重,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查体发作期或中晚期神经性聋。需注意梅尼埃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必须依据完整详实的病史和必要的听-平衡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部分患者的耳蜗症状和前庭症状不同时出现,中间有可能间隔数月至数年。
可表现为头晕、眩晕、姿势不稳或前庭-视觉症状,伴或不伴偏头痛,持续5 min~72 h,常伴恶心、呕吐,畏声、畏光。查体非发作期无明显阳性体征,发作期可见各种类型眼球震颤。有头痛、眩晕病史和家族史有助于鉴别。
表现为慢性持续性症状,以行走或站立时不稳为主,可伴有行走或头部/身体快速运动时出现运动诱发的视物模糊或振动幻视,也可伴有黑暗环境中或地面不平时上述不稳症状加重,静坐或平躺时症状消失,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查体头脉冲试验可显示双侧前庭眼动反射阳性,Romberg睁目稳,闭目不稳。治疗以前庭康复锻炼为主。
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平衡障碍,病变侧听力下降,查体可见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中枢损害的体征,治疗以手术为主。
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平衡障碍,查体可见眼球运动异常、躯干和肢体共济失调。以进行性行走不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查体应注意眼球运动及共济失调检查。
表现为非旋转性头晕及不稳感持续3个月或以上,症状大部分时间存在,部分患者几乎每日均有症状,但时轻时重。诱发或促使症状加重的因素包括:可在急性或发作性头晕/眩晕疾病之后出现;可以间歇性发作开始,逐渐平稳;站立、暴露在运动或复杂的视觉刺激、主动或被动的头部运动会导致头晕不稳加重。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需注意和其他与体位相关的头晕类疾病进行鉴别,如直立性低血压、双侧前庭病、颈椎关节不稳、共济失调早期等,避免因过分关注患者并存的焦虑抑郁情绪而漏诊潜在疾病的可能。
许多全身系统性疾病,如低血压、贫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药物源性也会表现为慢性持续性头晕,尤其老年人需注意鉴别。
治疗
眩晕发作急性期可使用药物治疗,恢复期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常见病因导致的眩晕类疾病治疗详细内容应参照相关疾病诊疗规范。
急性期治疗
(1)前庭抑制剂:如抗组胺类、苯二氮类或抗胆碱能类等药物,可有效控制眩晕急性发作,原则上使用<72 h。急性期的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药,否则会抑制中枢代偿机制的建立。
(2)糖皮质激素:前庭神经炎急性期、突发性聋急性期或梅尼埃病急性期眩晕症状严重或听力下降明显者,可酌情口服或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
(3)对症支持治疗:眩晕急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且伴有严重恶心呕吐者,应予止吐剂等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补液支持治疗。
(4)改善微循环药物:突发性聋伴眩晕急性发作期、梅尼埃病发作期可给予银杏叶制剂、倍他司汀、天麻素制剂等药物。
(5)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明确的患者,建议进行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复位时根据不同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方法。
(6)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的患者,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及静脉溶栓药物。
手术治疗
根据引起眩晕的不同疾病选择相应符合适应证的手术治疗,如听神经瘤、规范药物治疗无效的中耳炎、乳突炎或梅尼埃病、大量小脑出血、脑干小脑占位性疾病等。
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训练方法,通过中枢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导致的后遗症。不同种类的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各种眩晕类疾病的或辅助治疗方式。如可作为BPPV耳石复位无效以及复位后仍有头晕或平衡障碍患者的辅助治疗,如果患者拒绝或不耐受复位治疗,则前庭康复训练可以作为替代治疗。也可用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稳定期、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辅助治疗。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前庭功能低下的慢性头晕/眩晕患者,前庭康复训练均可能使其受益。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相对简短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行为改变和认知重构来识别和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和认知。研究表明可以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成人头晕。
预后
大多数头晕经过治疗预后良好,部分头晕疾病反复发作,少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头晕预后较差。
预防及日常护理
1、基础设施管理:由于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是在家中跌倒的,最常见于卧室。因此,平衡障碍的患者,家庭装修方面要有诸多注意,防滑地板,马桶扶手,室内照明充足,不乱堆放杂物,地面无电线,家具不宜太低、太软、棱角分明,常用物品触手可及。
2、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1.2~1.5 g·kg-1·d-1。
3、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训练:可以通过舞蹈、
太极拳等运动实现。太极拳已用于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并有所成效。老年人通过太极拳训练,可增加远端肢体的运用意识,从而增加对远端肢体的感知。太极拳对有跌倒风险的老年人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
4、前庭康复训练:前庭康复训练时,无论门诊还是家庭训练,都要考虑跌倒的因素,训练中尽量减少这些风险因素。前庭康复训练主要包括4种训练方法组合而成:凝视稳定性训练:通常也被称作适应性训练和替代性训练;习服性训练:通过反复暴露某种症状诱发性刺激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平衡与步态训练:利用视觉和/或本体觉功能替代缺失的前庭功能;行走训练:虚拟现实技术(VR)常包括一般性锻炼,例如提高耐力的步行运动或有氧运动。训练核心是伴随躯体姿态变化及活动的头-眼运动和减少支撑面站立的同时,进行头部和躯体变化并尽量维持平衡,不断重复执行可以诱发眩晕的活动。具体训练根据患者眩晕的病因及前庭中枢代偿功能状态而制定。一些设备可用来辅助进行平衡和步态锻炼,如游戏技术、视动鼓和虚拟现实系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