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
医学病症名称
急性骨髓炎 由化脓性细菌经血行感染引起骨髓炎症称为急性骨髓炎,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原发病灶多为脓肿,各种炎症引起败血症侵入骨髓所致。 急性骨髓炎多见小儿,任何年龄以及身体任何骨骼均可发生,易发部位为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其次为股骨上端和桡骨下端。症状取决于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范围、病程、年龄、抵抗力和细菌毒力。临床症状常见高热全身感染,局部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压痛和活动受限
概述
发病早期,经X线摄片显示软组织肿胀,10~14天后病骨出现不规则斑点状脱钙。以后随病变发展,破坏与增生可同时存在,可见新生骨及死骨形成
早期诊断及治疗办法
选用有效或对细菌药物敏感的抗生素联合应用,静脉注射。体温下降后改用口服或肌肉注射抗生素2~3周,同时施行全身支持疗法,包括高蛋白饮食、维生素、输血等,患肢进行牵引或石膏制动,达到减少痛苦,防止病理骨折。一旦穿刺有脓或高热不退,中毒症状严重要及时切开排脓
如何处理慢性骨髓炎伤口? 由于在急性骨髓炎阶段治疗不当或不及时,遗留死骨或脓肿溃破形成窦道,称为慢性骨髓炎。由急性到慢性骨髓炎是个连续过程,两者并无绝对的时间界限。慢性骨髓炎伤口不易收口,其原因是脓肿使髓腔内压力增高,血管栓塞或感染的肉芽推起骨膜,使骨组织失去血运而坏死,同时形成大量新生骨称为骨包壳,骨膜坏死发生穿孔,使日后形成的新生骨有缺口即骨包壳的一处或多处产生骨瘘孔,多通向皮肤流出脓液的窦道。
临床上患处死骨的异物刺激,可造成长期流脓发臭,时好时坏,经久不愈。
治疗原则
保持伤口排脓通畅,病变部位死腔的扩大引流,使死骨与病骨完全分离后,施行手术清除死骨,刮除肉芽组织,消灭死腔,同时进行全身治疗。部分患儿因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增加,促使肢体过长,相反骺板受炎症破坏可致肢体缩短或发生病理性骨折后的畸形愈合。 小儿患了骨髓炎,家长要耐心配合医生,定期复诊并进行伤口换药,争取早日康复。
x线表现
⑴发病两周内,为软组织改变:肌间隙模糊或消失;皮下组织与肌间的分界模糊;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纹影;软组织充血、水肿,累及关节,可引起关节肿胀 ⑵发病两周后,为骨改变:骨质破坏严重破坏出现病理性骨折;不同形式的骨膜反应骨包壳形成;死骨形成;一定程度的骨质增生
治疗措施
急性骨髓炎的治疗措施
1.全身支持疗法 包括充分休息与良好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少量多次输血,预防发生褥疮及口腔感染等,给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使用镇痛剂,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休息。
2.药物治疗 及时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药物,开始可选用广谱抗菌素,常二种以上联合应用,以后再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整。抗菌素应继续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周左右。大多可逐渐控制毒血症,少数可不用手术治疗。如经治疗后体温不退,或已形成脓肿,则药物应用需与手术治疗配合进行。
3.局部治疗 用适当夹板或石膏托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减少疼痛和避免病理骨折。如早期经药物治疗,症状消退,可延缓手术,或无需手术治疗。但如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如脓肿不明显,症状严重,药物在24~48小时内不能控制,患骨局部明显压痛,应及早切开引流,以免脓液自行扩散,造成广泛骨质破坏。手术除切开软组织脓肿外,还需要在患骨处钻洞开窗,去除部分骨质,暴露髓腔感染部分,以求充分减压引流。早期可行闭式滴注引流,伤口愈合较快。
急性骨髓炎的预防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附骨痈) 发病急骤,局部疼痛,全身不适,发冷寒战,体温急剧上升高达39、40oC,汗出而热不退,倦怠食欲不振,甚至有恶心呕吐,肢体搏动性疼痛加剧,不能活动,呈环状肿胀,皮肤微红微热,骨的干骺端压痛最为明显,附近肌肉痉挛,关节屈曲,拒绝被动活动及检、查,自血球总数可达3万以上,血沉增快,血培养阻性.舌质红,苍黄腻,脉滑数。
急性骨髓炎的预防措施
(1)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疖、疔、疮、痈以及上呼吸道感染都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且最易继发感染而致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因此预防疖、疮、痈及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对预防骨髓炎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其预防的主要措施是:
保持室内气流通,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青春期应多食蔬采水果,少用油剂润肤,以防止皮脂腺分泌物堆积或腺管阻塞。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防止感冒发生。
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必要时考虑手术摘除。
(2)预防外伤感染:外伤感染包括组织损伤后感染和骨骼损伤后感染,也是引起骨髓炎的常见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积极预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1:42
目录
概述
概述
早期诊断及治疗办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