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
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
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内容简介
该书提倡
兼爱、
非攻、尚贤、尚同、天志、
明鬼、非命、非乐、
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
军事学、
工程学、力学、
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
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旧本题宋
墨翟撰。考《
汉书·艺文志》,《墨子》七十一篇,注曰名翟,宋大夫。《
隋书·经籍志》亦曰宋大夫墨翟撰。然其书中多称子墨子,则门人
之言,非所自著。又诸书多称墨子名翟,因
树屋书影则曰墨子姓翟,母梦乌而生,因名之曰乌,以墨为道。今
以姓为名,以墨为姓,是老子
当姓老耶?其说不著所出,未足为据也。宋《馆阁书目》称《墨子》十五卷六十一篇,此本篇数与《汉志》合,卷数与《馆阁书目》合。惟七十一篇之中仅佚节用下第二十二,节葬上第二十三,节葬中第二十四,明鬼上第二十九,明鬼下第三十,非乐中第三十三,非乐下第三十四,
非儒上第三十八,凡八篇,尚存六十三篇,与《馆阁书目》不合。
陈振孙《书录解题》又称有一本止存十三篇者,今不可见。或后人以两本相校,互有存亡,增入二篇欤?抑传写者讹以六十三为六十一也。墨家者流,史罕著录,盖以孟子所辟,无人肯居其名。然
佛氏之教,其清净取诸老,其慈悲则取诸墨。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
孔子差不多。由于墨子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
《
汉书班固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关于《墨子》的佚失情况,一种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另一种说法是
南宋时佚失10篇,其余8篇是南宋以后佚失的。批评
儒家的礼乐和天命观念,揭示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述,非仁人之言也”,肯定了“强力从事”的命题。但同时主张“明鬼”、“天志”,反映了
墨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汉代以后,
墨学几成绝学,直到清代,才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品目录
《墨子》原书根据《
汉书》记载应有71篇,而当前
通行本《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
作品思想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
政治思想、伦理思想、
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
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政治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贤》、《
尚同》、《
非攻》、《节用》、《
节葬》、《
非乐》诸篇中。
墨家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它说,做官的不能永远都是高贵的,老百姓也不能永远都是下贱的。它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统治者发动的
侵略战争,声援被侵略的国家,并为此而奔走
呼嚎,勇敢地主持正义。墨子对统治者过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极为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要进行限制。对死人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些客观上反映了广大
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伦理
《墨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
兼爱》、《
亲士》、《
修身兼相爱,交相利阶级性,带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却是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压迫、呼唤自由的心声。
墨家重视生命的价值,他从下层民众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观点。墨子所说的利不是个人私利,是有益于他人的利益,是普天下大众的大利,他明确反对亏人自利,对他人有利的事就做,不利就立刻停止,“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把对方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墨子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是最大的祸害,诸侯争霸战争相互杀伐,毁家无数,劳民伤财,使劳动力大量锐减,战争对大国不利,对小国也无益,对百姓更为不利,他渴望和平,希望每个国家平等友爱交往。墨子希望统治者多为百姓办实事,多造福人民,使民众的利益得到保障,墨子从下层民众的生存之利出发,倡导爱要不分你我、不分阶层的爱,以求得最广泛意义的天下之利。因此,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重要思想多是有利于维护广大平民的利益。
哲学
《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
贵义》、《尚同》、《天志》、《
明鬼》、《
墨经》诸篇中。墨家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
认识论唯心主义的
先验论。
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
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
言有三表 (《墨子·非命上》)墨子还反对
儒家天命论尚力唯物主义客观存在,这就不免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这说明墨家的
唯物论思想还有缺陷,还不彻底。
军事
《墨子》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
备城门》、《
备高临》、《
备梯》、《备水》等篇中。由于
墨家学派非攻逻辑
《墨子》的逻辑思想,主要反映在《经》上下、《
经说》上下、《
大取》、《
小取》6篇中,这主要是
后期墨家的思想。在《
墨经名实的道理,判别利害,解决疑似。还阐述了辩论的几种方式,对推理的研究也甚为精细。后期
墨学建立了相当严谨完整的逻辑理论,在
中国逻辑思想发展史上起了开创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直到今天,它仍是人们学习中国逻辑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基本内容 后期墨家逻辑以辩为核心,其中包括名、辞、说三种基本的
思维形式和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
逻辑推理。
辩具有名、辞、说三种基本思维形式。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对这三种思维形式的理解,相当于西方
传统逻辑墨家具体概念形貌之名抽象概念居运之名量数之名假言命题的前件或直言推理中的
小前提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
一般规律 逻辑规律
后期墨家对逻辑的基本规律也有比较明确的论述。在
同一律矛盾律的内容。后期墨家曾用矛盾律分析了当时流行的一些论点的
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
艺术特色
《墨子》重口述,不重著述;重内容,不重文采,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其没有文采。实际上,《墨子》全书文章质朴且逻辑性很强,并善于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论,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墨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发名学之首端,且又开论辩文之先河,对后来文学的发展影响颇深。
后世影响
中国影响
后期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逻辑可以同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古印度因明(见
印度逻辑史)相媲美的科学体系,在
中国逻辑史和世界
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墨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
统治阶级所赏识,到了
秦汉,墨学已没有多大影响,墨子的事迹已知之甚少,连史学家
司马迁为墨子作传,也廖廖数语。晋朝时,
鲁胜虽曾作《
墨辩孙诒让、
梁启超、
章炳麟、
章士钊、
谭戒甫等人才开始把墨辩
逻辑与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进行
比较研究,从而使后期
墨家逻辑思想重新受到了重视,并有了新的发展。
《墨子》同《孙子》《吴子》《六韬》等经典共同构成了先秦情报体系,规范了中国情报思想的面貌与特质,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情报思想。尤其是在守备御敌方面,《墨子》的情报思想更是独树一帜。
国际影响
《墨子》在西方世界译介已有50多年历程,先后出现过11个英译本(含节译本)。其中,2006年由我国典籍翻译家汪榕培和王宏合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墨子》译本是世界上首个英语全译本。
《墨子》最迟在平安后期就已传入日本,之后末木刚博、浅野裕一、渡边卓、冈本光生等人针对《墨子》中的哲学、科学等思想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随后,墨学在亚洲各国也传播开来,墨子开始被亚洲人所认知,墨学逐步传入朝鲜半岛、东南亚各国。1959年,越南语版《墨子》出版;1972年,韩文版《墨子》由韩国明知大学出版部排印。深受《墨子》的影响,越南语培训机构多引用《墨子·辞过》中的句子“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珮”。
作品争议
《墨子》书十五卷、五十三篇,不仅所涉内容极为广泛,且编写体例及
写作风格也不尽一致。有关《墨子》一书的作者和真伪问题,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看法:
三项分类法,
把《墨子》全书分为“内,外二篇”及“杂篇。”
汪中这种分法从全书中另辑“杂篇”一组,完全打乱了原书的篇章次序和结构,似不可取。
五组分类法
第一组是《
亲士》到《
三辩》,共七篇。皆后人假造的......。前三篇全无墨家口气。后四篇乃根据墨家的余论所作的。根据
胡适之《
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考证,当为魏晋时认为是儒家作品,新
中国国学爱好者认为,乃汉末一介儒家学者,
无名氏托名墨子进谏君主如何取舍人才。
第二组:《尚贤》三篇、《尚同》三篇、《兼爱》三篇、《非攻》三篇、《节用》两篇、《节葬》一篇、《天志》三篇、《明鬼》一篇、《非乐》一篇、《非命》三篇、《非儒》一篇,共24篇。大抵
墨者演墨子的学说所做的,其中也有许多后人加入的材料。《非乐》、《非儒》两篇更可疑。墨子死后,墨家分成三派,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
邓陵氏之墨,因三派所传的学说不同,后人在汇编此书时,便把三派所传之学分上、中、下三篇并列。
第三组:《经》上下、《
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不是墨子的书,也不是墨者记墨子学说的书。......这六篇是
惠施、
公孙龙时代的“别墨”作的。......
第四组:《
耕柱》、《贵义》、《公孟》、《
鲁问》、《
公输》并5篇,乃是墨家后人把墨子一生的言行辑聚来作的,就同儒家的《
论语》一般。其中有许多材料比第二组还要更为重要。
第五组,自《备城门》以下到《杂学》共十一篇,所记都是墨家总结战国时期守城备敌的方法。分别有“
禽滑釐所受守城之法”说,“秦末所作说”、“伪作说”等。
研究墨家者,可
先读第二组和第四组,后读第五组,其余二组,可以不必细读。
此种分法对《墨子》书中篇章的分组比较细致,既顾及到作者,又考虑了各篇的内容以及它们在墨家研究中的地位,同时也保持了原书的篇章排列。分的甚好,因而被广为采纳。
因墨子中有道家之语,如《墨子》中的“铦者必先挫,错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正统十年(1445年),
张宇初奉敕,将《墨子》刻入《道藏》。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这些篇幅是因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录,才得以留传下来。
汪中将墨子书分为内外二篇以及诸杂篇,著有《墨子表征》一卷。现存《墨子》53篇,关于《墨子》的真伪一直是学界的大问题。清代《
四库全书总目》诸位学士考证《墨子》非墨子自著:“书中多称子墨子,则门人之言,非所自著。”
《墨子》非墨子自撰一说又有分别。一种说法是,全书皆为墨子门人乃至后人著录
纂集而成,甚至夹有伪作,根本没有墨子自撰的成分。
方授楚称:“墨子未尝自
著书也,今所传《墨子》书,乃墨翟弟子及其后学所记述缀辑而成者。”郭沫若说:“墨子自己并不曾著书.现存的墨子这书是汉人所纂集的,其中有些是墨家弟子的著录,有些还不是墨家的东西。”
另一种说法是,全书既有墨子自撰的篇章。也有弟子及后人的作品。
毕沅、梁启超等持这种看法。至于今本《墨子》中哪些篇为墨子自撰,哪些篇出自
墨子弟子或后学之手,以及那些是伪讹之作等,各家说法不一。
版本信息
版本流变
一、先秦竹书本
春秋战国时期,墨学被称为“显学”。先秦时期,简牍多用来写作,竹书本应是《墨子》最早的版本。《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墨家》中记录:“《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后。”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8年),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在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完成的,书中所记载的《墨子》七十一篇,是以汉中秘藏的先秦竹书本为底本,刘向将古字抄成隶书,定为七十一篇。据《说文解字》:“著于简牍者也,谓之篇。”“篇”表明了刘向所用的秘府藏本的书写载体为竹简,此本为《墨子》最早的版本。
二、 西汉末卷书本
刘向奉召校勘中秘藏书时,每校完一书就写下目录和提要,之后用隶书将原文写在缣帛上,即秘书的副本,卷是缣帛的计量单位,故刘向开创了《墨子》的卷书本。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父子校录的卷书本《墨子》共七十一篇,十八卷(含目录一卷)。东汉后期,高诱注《吕氏春秋·当染》云,“墨子名翟,鲁人,作书七十一篇”,与《汉书·艺文志》相合,却又与《吕氏春秋·慎大览》注云“墨子名翟,鲁人也,著书七十篇,以墨道闻也”不符。高诱所说“七十篇”者,可能取的是相似值,该情况在古书著录中较为普遍。后经董卓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到东晋初年,《墨子》卷书本已不存。
三、 隋唐本
《隋书·经籍志·子部·墨家类》记载:“《墨子》十五卷、目一卷,宋大夫墨翟撰。”此本可能为东晋后南北两朝流传的本子,一共十六卷。南朝梁庾仲容辑钞《子钞》时,《墨子》已为“十六卷”。《子钞》所言《墨子》十六卷中,当有目录一卷,六朝至隋代期间,目录曾独立成卷。唯中唐马总《意林》著录“十六卷”,《文献通考·经籍四十》云,“马总《意林》,一遵庾目,多者十余句,少者一二言,比《子钞》更为取之严、录之精,且约也”,即《意林》系丛钞而成,内容与庾氏《子钞》相似,“十六卷”很可能不是《墨子》当时的实有卷数。《旧唐书·经籍志》子部著录墨家:“《墨子》十五卷,墨翟。”《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九子部著录墨家:“《墨子》十五卷,墨翟。”和《隋书·经籍志》《子钞》相比,到唐代,目录一卷已不再著录。后代目录书多为十五卷,如《宋史·艺文志》在子部墨家类著录:“《墨子》十五卷,宋墨翟撰。”《通志·艺文略》第五《诸子类·墨家》曰:《墨子》十五卷。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志·卷七·墨子六卷》中记载:“按隋、唐《志》以下,墨子皆十五卷。”
四、宋刊本
北宋景佑中,崇文院所藏《崇文总目·卷三》著录墨家类:“墨子十五卷,墨翟撰……墨家者流,其言贵俭、兼爱、尊贤、右鬼、非命,上同此墨家之所行也。”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一》中记载:“墨子十五卷,右宋墨翟撰。战国时为宋大夫,著书七十一篇,以贵俭、兼爱、尊贤、右鬼、非命、尚同为说。”十五卷本为宋时的一个传本系统。
南宋陈骙撰,赵士炜辑的《中兴馆阁书目辑考·馆目考四》,记载《墨子》“自《亲士》至《杂守》为七十一篇”,“亡《节用》《节葬》《明鬼》《非乐》《非儒》等九篇”以及目录一篇,实存六十一篇。又载:“一本自《亲士》至《上同》凡十三篇。”[10]12-1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记载:墨子三卷,宋大夫墨翟撰。……七十一篇。“馆阁书目有十五卷六十一篇者,多讹脱不相联属,又二本止存十三篇者当是此本也”。宋王应麟《玉海》卷第五十三《艺文·墨子》记载:“《书目》十五卷,自亲士至杂守为六十一篇,亡九篇;一本自亲士至上同凡十三篇。”[12]1054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八《艺文略第六·墨家》记载:墨子十五卷,宋大夫墨翟撰……又三卷,乐台注。由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王应麟《玉海》、宋郑樵《通志》等诸本的记载可知,当时既有十五卷本又有十三篇的三卷本,三卷本当为宋时节选本,属于另一传本系统,流传价值不大。
五、明清十五卷道藏本
明道藏本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仍完整保存的《墨子》版本,也是明以后各家版本的直接蓝本。明《道藏》本《墨子》,即梵夹本,由张宇初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奉敕校刻。《道藏目录详注》卷四沛字号计十三卷:墨子卷一至十五,墨翟著书七十一篇。这是十五卷本的流传系统。道藏本是明代刻本的底本,而嘉靖之后的刻本多以嘉靖本为底本进行刊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一十七《杂家类一·墨子提要》曰:“考《汉书艺文志》:《墨子》七十一篇。……宋《馆阁书目》称:《墨子》十五卷,六十一篇。此本篇数与《汉书·艺文志》合,卷数与《馆阁书目》合。”
另外,民国赵尔巽《清史稿·艺文志三·杂家类》记载:“墨子经说解二卷,张惠言撰。墨子注,十五卷目录一卷,毕沅撰。墨子间十诂五卷,目录一卷附录后语二卷。”《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墨子》也多为十五卷本和十六卷本。
现存藏本
作者简介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人称“布衣之士”,自称“鄙人”,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位知识渊博,又比较接近工农的小生产者的士。墨子也是位能工巧匠,据说,他发明过一个飞鹰,在天上能飞一天的时间。既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知识,又有高深的科学理论知识,是个生产者,又是个士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