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现璠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
黄现璠(1899年11月13日—1982年1月18日),原名甘锦英,壮族,祖籍广西扶绥县。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
人物生平
黄现璠(1899年11月13日—1982年1月18日),国际知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注1)和社会活动家。原名甘锦英,壮族,祖籍广西扶绥县。1922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受教于陈垣钱玄同等名师,经预课、本课、研究院九年学习。1935年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研究院,导师为日本东洋史学大家和田清加藤繁。留学期间,经师友原田淑人教授介绍,结识当时滞日的中国学者郭沫若,时常往来论学,互受切磋之益。
1937年11月从日本归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等校史学教授,为我国“壮族首位大学教授”。(注2)曾先后兼任广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大学训导长、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等职。抗战期间,应邀担任《国防周报》编撰委员,发表了不少抗日文章。在广西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期间,1943年8月组织“黔桂边区考察团”,任团长;1945年4月,组织“黔南边民考察团”,任团长,多次深入黔桂两省少数民族地区展开广泛的学术调查活动,成为我国现代少数民族田野调查先驱之一。1951年6月任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团长费孝通),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和调查。1952年3月,带领助手前往都安东兰南丹一带调查;1953年6月,在广西大学组建“桂西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教局历史文物调查工作组”,任组长,带领调查组成员深入南丹、天峨、河池罗城忻城等地,先后访问调查了瑶族毛难族苗族、壮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收集到大量文物和史料。1956年8月,参与组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任副组长兼壮族组组长,实际负责全组学术调查工作,领导开展了广西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深入的少数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调查,收集到一大批珍贵史料,为壮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全方位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广西民族研究所的建立和后来壮学研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三个阶段的工作里,费孝通、黄现璠、夏康农……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界和民族学界的名家。以及大批学者、民族工作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是基于全国民族识别工作的研究成果,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中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加上汉族总共56个民族。通过科学研究和民族自愿原则决定民族成分,成为中国民族研究工作的创举,同时也引起了国际民族学界的广泛注意,得到很高的评价。”(注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现璠作为广西文化教育一代表,当选为第一届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后改名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注4)1954年后相继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先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桂西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7月,出席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
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出决议,“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注5)从而被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头号大右派
1979年,右派冤案得以彻底平反后,黄现璠相继当选为第一届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注6)《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第一、二届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为协助政府的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工作。
黄现璠一生著述丰硕,曾编、著、译有《中国通史纲要》(合著)三册、《高中外国史》(两册)、《元代农民之生活》《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广西僮族简史》《古书解读入门》《汉族的形成》《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合著)《侬智高》《壮族通史》(合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等著作,相继发表过《周代无井田制》《我国坐俗古今之变》《吸烟风俗传播考》《我国服装演变之研究》《黔桂边区教育散记》《殷周社会初考》《土司制度在桂西》《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民族调查与研究近40年的回顾与思考》《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等史学及民族学论文80余篇,研究范围涉及中国通史、先秦史、中古史、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民族学、语言学、壮学等领域,学术造诣精深,开拓性学术成就斐然,所著《唐代社会概略》被公认为20世纪第一部关于唐代社会史研究的专著;所著《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被公认为20世纪第一部关于中国学生运动史研究的专著;他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大量有关社会生活史研究的论文,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先驱成果;所著《广西僮族简史》和《壮族通史》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简史和通史;所撰《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探讨》一文,被公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推出的第一篇主张“无奴隶社会”论文,影响十分广泛;所著《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一书,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学术界主张中华民族史“无奴隶社会”的第一部专著;所撰《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论文,为建设中国生活学这一学术新学科提供了重要指南。他最早提出的“广西壮族土著说”、“侬智高起兵反宋正义说”,皆为后学宗之,现已成为定说;他主张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跳跃论”,受到史学界极大关注。由于黄现璠在民族学、壮学和史学等方面卓有成就的开创性贡献,被学术界称为“壮学宗师”、(注7)“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注8)“桂海学术泰斗”,(注9)被尊奉为“八桂学派领袖”、(注10)“无奴学派(又称无奴派)导师”,(注11)学术声誉名扬海内外。
黄现璠一生从事高等教育,桃李满园,晚年曾创办漓江业余大学,任校长,开了中国当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先河,为我国现代学术和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11月,广西师范大学隆重举办“黄现璠教授诞辰一百年纪念座谈会”,会后编印《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和出版了《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中学分别设立有“黄现璠少数民族奖学金”和“黄现璠奖学金”。(注12)
简历注释
注1:引自《歌颂“壮族人民的好儿子”一一黄现璠遗作〈韦拔群评传〉出版》报道文,《南宁日报》,2008年10月20日。
注2:引自《壮族第一位教授》,《广西民族报》第381期,1999年12月31日;《壮族首位大学教授为英雄韦拔群立传》报道文,《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0月22日。
注3:引自梁黎撰《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对新中国的贡献》,《中国民族》,2008年第5期。
注4: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成立于1954年5月3日。会长:楚图南,理事有郭沫若、赵朴初、马寅初、黄现璠、茅盾、曹禺老舍夏衍田汉丁西林贺绿汀马思聪梅兰芳焦菊隐、阳翰生、周扬、胡愈之、范长江、竺可桢钱端升、钱伟长、华罗庚等等。
注5: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前一天(1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中的右派分子黄绍竑等十人的职务的建议》,请大会予以审议。建议如下:“关于右派分子章乃器、潘大逵曾庶凡、黄绍竑、陈铭枢、黄现璠、费振东乔传珏、马哲民、章伯钧、叶笃义程士范、潘锷鏱、罗隆基、费孝通、储安平、钱伟长、钱孙卿欧百川王天锡、韩兆鹗、丁玲张东木谢雪红、杨子恒、郑立齐、黄琪翔、李伯球徐铸成黄药眠王毅斋张轸、张云川、朱君允、毕鸣岐、谭志清、龙云、李琢菴38人的代表资格问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已经向大会提出建议,认为他们已经丧失继续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合法根据,不应当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因此,常务委员会决定建议大会罢免黄绍竑、龙云、陈铭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张云川、陈铭枢、黄绍竑、黄琪翔、谢雪红、罗隆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案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龙云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罢免黄琪翔国防委员会委员的职务。”2月1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作出了“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的决议,结果,黄现璠被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头号大右派。(参见《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中的右派分子黄绍竑等十人的职务的建议》,《人民日报》1958年2月2日第1版;谢扶民撰:《两年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基本总结》,《民族研究》,1958年 第1期。)
注6:《学术与学会的里程——李绍明先生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 11总第195期;“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第一届顾问有吴泽霖、黄现璠、李安宅、杨堃、吴文藻、刘咸、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费孝通、李有义——按出生年序排名。
注7:见《广西民族研究》本刊编辑部撰《开拓壮学 真诚奉献——纪念壮族著名教授黄现璠诞辰100周年》,载《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莫君撰:《壮学宗师黄现璠》,载《广西日报》,2002年9月3日;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韦纯束撰“序一”,冢田诚之撰“序二”、“马克·本德尔撰“序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注8:见黄现璠遗著《韦拔群评传梁成业撰“代序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注9:见《为学贵自辟一一忆桂海学术泰斗黄现璠》,载《肝胆相照》第232~271页,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2007年12月第1版;黄现璠遗著《韦拔群评传》黄荣撰“代序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注10:见陈吉生撰《试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广西社会科学》第7、8、9、10期,2008年7—10月。
注11:见陈吉生撰《试论壮族著名史学家黄现璠对20世纪中国“新史学”实践与建设的贡献》,载《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注12:上述简历摘自黄现璠遗著《韦拔群评传》内收“作者小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学术贡献
1、黄现璠著《中国通史纲要》为20世纪冠名《中国通史》的第一部通史巨著,达百万馀言,开拓意义斐然。
2、黄现璠撰《唐宋时代之转运使及发运使》“现代关于转运使的研究较多,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黄现璠,他对唐代的转运使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讨论了其与发运使的区别。”(引自胡戟、张弓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第78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3、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为20世纪学者所撰的第一部关于唐代社会史研究专著。
4、黄现璠著《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为20世纪学者所撰的第一部关于青年学生运动史的专著,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黄现璠史学”。
5、黄现璠于20世纪40年代发表了《吸烟风俗传播考》等大量社会生活史研究论文,故被史学界称为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先驱之一。
6、黄现璠著《广西僮族简史》为20世纪学者所撰的第一部关于壮族历史的专著,故被民族学界称为壮族史研究开拓者和奠基人。同时自成“黄派”。
7、黄现璠著《侬智高》为20世纪学者所撰的第一部关于壮族人物的专著。
8、黄现璠著《壮族通史》为中华民族第一部壮族通史,故被称为“壮学宗师”,由此形成独具一格的“黄氏三重证据法”。
9、黄现璠著《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为论证中国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专著,故被学术界称为“无奴学派”(简称无奴派)导师。
10、黄现璠著《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编者按:构建“中国生活学”是黄现璠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已提出的构想,在中国史学界属首倡,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食衣住行生活后,受当时倡议“史界改革”的新思维意识的影响和“日本生活学”相关方面研究的启示,黄现璠先生对“中国生活学”的研究对象、定义、学科设置以及研究方法或手段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提出了框架构想。黄现璠先生学林耕耘、辛劳艰苦,拳拳之心令人景仰,切切之意发人深思。本刊刊发此文,既是为了让世人了解黄现璠先生的“中国生活学”研究历程与相关成果,又是为了引起学界对构建“中国生活学”的关注、探讨和研究。”(引自《广西社会科学》[特稿]2007年第3期)
11、黄现璠开创了民族学的八桂学派,故被称为“八桂学派”导师。
12、黄现璠著《韦拔群评传》为现代史的一部革命烈士评传。
相关评介
②甘文豪、甘文杰:《人生默示录——纪念黄现璠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③《壮族第一位教授》(头版),载《广西民族报》第381期,1999年12月31日。
④莫君撰:《壮学宗师黄现璠》,载《广西日报》,2002年9月3日。
⑤《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韦纯束撰“序一”,冢田诚之撰“序二”、“马克·本德尔撰“序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发行。
⑥冢田诚之撰、甘文杰译:《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壮族论述的比较研究》——以刘介与黄现璠的名著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⑦沈丰明著:《历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画集》第147页,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陈吉生撰:《试论壮族著名史学家黄现璠对20世纪中国“新史学”实践与建设的贡献》、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一期(总第87期),80页一104页。
⑨陈吉生撰:《为学贵自辟一一忆桂海学术泰斗黄现璠》,载《肝胆相照》232~271页,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2007年12月第1版。
潘荣才撰:《黄现璠和他的壮族通史》,载《广西文史》2000年第1期。
醒世恒言
1.“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所有意欲建设‘文化共同体’的企图,无异于‘黄粱美梦’。”
2.“发现问题不予指出,人云亦云,众口一词一调,以他人之见为己之见,什么都‘自古以来’,张口‘五种生产方式论’,闭口‘五种社会形态说’;动笔‘马列导师语’,落笔‘政治领袖说’,作为学者,那您还研究什么?”
3.“不学‘千人之诺诺’,而作‘一夫之谔谔’。”
4.“由原始社会阶级社会,最初的一般的是奴隶制(即家庭奴隶制)社会,不是奴隶社会,乃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各国历史必经之路,是世界的通例。欧洲的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变为奴隶社会,就不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世界通例,而是历史特例。”
5.“盲目拿西方民族理论进行不合国情的‘本土化’实践,只能是削足适履。”
6.“凡研究一事一物,欲得其完全的知识,不外三种方法:第一,科学研究法;第二,哲学研究法:第三,历史研究法。”
出版图书
学术年表
附录一:黄现璠先生学术年表
1899年11月13日出生于广西省新宁州六都渠思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渠旧镇三合村渠思屯),原名甘锦英,生父甘新昌。
1908年9岁,入蒙馆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
1911年12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所学至老光能成诵。
1913年14岁,入初级小学就读。
1916年17岁,为能续学,入赘富家黄氏,遵俗改姓黄,将乳名“阿美”之美字改为“璠”,以黄家“现”字辈排名,取名“现璠”。后以“黄现璠”传世。
1917年18岁,入扶南县渠黎振式高级小学,开始系统接受新式教育,学习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课程四年。
1921年22岁,渠黎振式高小毕业,返回家乡任小学教员。
1922年23岁,2月,入扶南县萃英学校补习英文;8月,考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该校著名教师有叶非英等人)。
1926年27岁,8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就读,课余好阅《日知录》、《鲒埼亭集》等书。
1927年28岁,春,初访梁启超先生,请教历史和民族问题
1928年29岁,8月,升入北师大史学系本科,听陈垣“史学名著选读”课,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课、邓之诚“中国通史”课、陶希圣“中国社会史”课、陆懋德中国上古史”课、萧一山“清史”课。
1929年30岁,9月,听课之余,在萧一山创办的私立“文史政治学院”以及北平私立文治中学、北平私立平中中学兼教历史、国文,持续三年。同年发表论文《女子财产承继权实行后的宗法社会和妇女道德》。
1930年31岁,7月,与同学刘镛着手编著《中国通史纲要》。
1932年33岁,4月,发表论文《元代之农民生活》;5月,发表论文《元代之奴隶生活》;8月,北师大史学系本科毕业,获“教育学士学位;9月,出版《中国通史纲要》(合著)上册;10月,因学业优异,并有所成,免试升入北师大研究所历史科学门当研究生,师从陈垣考据学钱玄同音韵学张我军研习日文,兼北师大研究所纂辑处纂辑及北师大教育研究会助理干事等职;10月(16日),曾与清华、北大等校历史系同道谭其骧朱士嘉等人共同发起组织“北平史学会”,16日当天在中山公园召开成立大会,邀请陈垣、顾颉刚邓之诚萧一山等史学界名流参加,连同会员一百多人,影响颇大,会议由谭其骧任主席,黄现璠、朱士嘉为副主席兼会议记录,并拟聘陈垣、陈寅格陈受颐、顾颉刚、邓之诚、陶希圣洪业胡适等18人组成编辑委员会,定于1933年元旦出版会刊;11月,发表论文《东北之历史考察》。同年初访章太炎(炳麟)先生,请教历史、国学。同年与学生李石锋刘盛亚、张天授等人共同发起创立“蓓蕾学社”(正规出版社兼学社团体),创办了进步文艺旬刊《菡萏》、《蓓蕾》,以“蓓蕾学社”名义前后出版书籍数十种,内容包括数学教材、文艺小说、史学、外语文法等方面。
1933年34岁,7月,发表论文《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出版《高中外国史》两册;12月,发表论文《唐宋时代之转运史及发运史》。
1934年35岁,1月,出版日文译著《元代农民之生活》;4月,出版《中国通史纲要》中册;7月,出版《中国通史纲要》下册,全书上、中、下三册,独自完成上、中册,同窗刘镛完成下册,共达百余万宇;8月,发表论文《唐代之贱民阶级》。
1935年36岁,11月,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留学,师从日本东洋史学权威和田清加藤繁两导师治中国史,听池内宏原田淑人辻善之助中村孝也诸师课;常访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津田左右吉有高岩(巌);互受切磋之益;与日本学者后藤朝太郎、榎一雄宫崎市定等人结为学友。同时成为“东京文献学派”重要成员之一。
1936年37岁,2月,发表论文《南宋末年河北山东之义军》、《北宋亡后北方的义军》(与陶希圣合撰);3月,出版专著《唐代社会概略》(陶希圣作序);8月,获广西省官费留学资格,攻硕士学位;10月,出版专著《宋代大学生救国运动》(邓之诚作序,因其为中国第一部研究学运史的专著,由李敖先生主持文星书店后,收入其策划出版的《文星集刊》第一辑100种名著之中)。
1937年38岁,2月,商务印书馆再版其专著《唐代社会概略》;7月,发表论文《中国发装考略》。留日期间,始着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常访在日学者郭沫若,相互探讨中国古代社会问题,受切磋之益。因七七事变起,抗日军兴,11月归国。
1938年39岁,1月,任南宁高中教员;8月,应广西大学校长白鹏飞之邀,入广西大学文史地专修科任助教;10月,编成《中国通史讲稿》;11月,任广西大学文史地专修科讲师,授“中国通史”课。
1939年40岁,11月,与前妻登报离婚,与西大附小教员刘丽华结婚,所生子女当中儿子随祖父甘新昌姓“甘”,以继甘家血脉,女儿随其姓“黄”;12月,编成《秦代通史》书稿一卷。
1940年41岁,8月,升任西大文史地专修科副教授,授“中国上古史”课;12月,撰成《魏晋南北朝通史》书槁一卷。
1941年42岁,治学一变,重点转向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研究。2月,发表论文《我国礼节之形态与变迁》。《再论礼节之演变》:3月,发表论文《战国时代农奴解放与人之发现》、《周代无井田制》;4月,发表论文《我国坐俗古今之变》;5月,应邀担任《国防周报》编撰委员,辟《汉族对外抗战史》专栏,相继发表抗日论文《明代剿倭之广西女将》,《汉族对外抗战史》、《汉武力争汉族之生存而战》,《五胡乱华北方民众之抗战》;6月.发表论文《日本人之坐法》;编成《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稿》一书;7月,发表论文《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8月,因反对国民党CC派分子出掌西大,参与学潮,受迫害,愤离西大,应罗香林教授之邀,转赴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史学教授(成为壮族第一位教授),授“断代史”课;发表论文《元代服饰之奇异》;着手编著《中国起居衣食礼节史》;9月,发表论文《政治革命之汉代道教》;11月,发表论文《汉代学术思想之三变》;11月,发表论文《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战国时代采邑经济之发达》;12月,发表论文《吸烟风俗传播考》。中大任教期间,常与杨成志教授往来论学,相互探讨民族史问题,引为知己。
1942年43岁,2月,发表论文《饮酒礼俗与女招待的缘起》;3月,发表论文《饮茶风俗之起源及其传播》、《番薯传来考》;4月,发表论文《春秋五伯无一尊周》;6月,发表论文《男女鞋袜古今之变》;7月,发表论文《我国服装演变之研究》;8月;应曾作忠院长、雷沛鸿所长之邀,转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史地系任教授,授“历史文献”课,兼广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11月,撰成《日本汉化史稿》一卷。
1943年44岁,1月,发表论文《中国男女服装之研究》;4月,发表论文《食器食礼之研究》;6月,编成《中国文化史讲稿》一卷;8月,带领中山大学学生赴龙胜三江等县考察黔桂边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状况,收集史料;11月,应广西大学校长李运华之邀,转回西大文史地专修科任教授,主授“中国上古史”课,兼授“中国文化史”选修课
1945年46岁,4月,在广西大学组织“黔桂边民考察团”,任团长,带团深入贵州榕江大有乡一带考察苗民社会历史现状,收集史料:9月,带领助手深入融县苗族山区作学术考察,收集史料。
1946年47岁,9月,当选为广西石刻展览会评议委员。
1948年49岁,1月,撰成《隋唐五代史》书稿一卷;4月,发表论文《春秋战国人之平等与人之发现》;5月,撰成《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书稿一卷,寄送上海正中书局,得预支稿费法币2000万元,稿已制版印刷样书,后因上海临近解放,书局解散,而未能出版发行。9月,撰成《民国史断片》书稿一卷。
1949年50岁,1月,撰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稿》两卷;6月,兼任广西大学训导长;8月,编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讲稿》;12月:兼任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授“历史唯物论”课。
1950年51岁,4月,撰成《殷代社会史》书稿一卷;10月,兼任广西大学图书馆馆长。
1951年52岁,1月,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之邀,赴北京出席了15个民族共约6千人举行的抗美援朝反对美帝国主义武装日本的爱国示威游行大会。会后作为壮族代表,当选为“中国市少数民族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委员;6月,任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与团长费孝通等人一行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访问调查,此时与费孝通教授结识,相交终身;此后,治学再变,重心转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田野调查及研究。
1952年53岁,8月,借广西大学放暑假之际,返回家乡扶绥县从事实地调查和收集史料,同时还相继到了吴凌云父子的家乡渠芦村以及他们当时闹革命时的主要活动地扶绥陇罗(今扶绥东罗)、太平府(今崇左市地,原崇左县于2003年改为崇左市,辖江州区和扶绥、宁明龙州大新天等5个县,代管凭祥市)、养利土州(今大新县地)、思城土州(今崇左市地)、镇安府(今德保县)、归顺州(今靖西县)一带调查,一为收集忠州(今扶绥县地)、江州(今崇左市江州区)和迁隆峒(今上思县属地)土司遗存的文物史料;二为收集吴氏父子反清起义的史料;三为了收集侬智高起义的史料;12月,撰成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稿一卷,基本确立了其“中国民族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史观。
1953年54岁,6月,在广西大学组建“桂西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文教局历史文物调查工作组”,任组长,带队深入广西罗城河池等瑶区县作学术考察,收集史料;8月,编成《中国历史名著选读》讲稿一卷;10月,高等院校调整,西大撤销建制,转任新建广西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兼院图书馆馆长,授“史部名著选读”课。
1954年55岁,3月,到贵县一带进行实地调查,深入黄鼎凤的家乡覃塘(旧称覃塘墟)青云村,了解僮族贵县的分布和闹革命历史情况以及收集太平天国和黄鼎凤起义的史料;5月,作为广西文化教育界代表,当选为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9月,赴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会议期间,结识张云逸,谢扶民谢鹤筹等人,了解到不少有关壮族农运领袖韦拔群的光辉事迹,着手收集有关史料,开始编著《韦拔群评传》一书;会后,应邀出席国家教育部主持召开的教育界人大代表座谈会,会议期间,就其所持“中国民族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史观与王亚南教授切磋,深获王氏赞同。
1955年56岁,春,赴扶绥崇左龙州大新德保靖西县调研,收集土司遗存文物史料和侬智高起义、吴凌云父子反清起义史料;10月,撰成《我国历史分期应该重新估定》论文一篇(初稿)。
1956年57岁,1月,台湾台北文星书店重新出版其前著《宋代大学生救国运动》;2月,完成前著《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修改补充,成二卷,送北京人民出版社初审;4月,相继深入到武鸣上林宾阳、贵县、来宾桂平等县所辖山区乡村进行实地调查,重点了解僮族在这些县的分布和闹革命历史情况以及收集太平天国人物和李锦贵黄鼎凤等人反清起义的革命史料;5月,发表论文《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僮族子弟》;6月,赴京出席全国人大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会后出席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上,受全国人大民委之托,参与组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工作;在京出席全国人大民委主持召开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专题科学讨论会”,作“僮族族源初探”专题学术报告;7月,在周恩来先生的鼓励下,着手撰著《广西僮族简史》;同月,撰成《广西右江壮族人民建立苏维埃政权之革命》初稿,由广西师院教材课印行;8月,“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成立,任副组长兼壮族组组长,负责全组学术调查工作,带队赴广西桂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展开大规模学术调查;12月,撰成《广西僮族史略》(即《广西壮族史略》)初稿(油印本),送有关部门和学界人士征求意见。
1957年58岁,1月,主编《广西僮族反抗压迫史》;2月,发表论文《谈僮歌》;3月,撰成《右江苏维埃政权之建立》初稿(油印本),送有关部门和学界人士征求意见;4月;与北京的人民出版社签订《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出版合同,得预支稿费700元;发表论文《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完成《广西僮族史略》修改补充,更名《广西僮族简史》出版;7月,赴京出席全国人大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会后,出席全国人大民委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
1958年59岁,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11日)作出了“撤销黄绍竑陈铭枢、黄现璠、费振东乔传珏马哲民章伯钧叶笃义等二十三人全国人大代表资格;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被错划为中国历史学界头号大右派,降级到广西师院图书馆当资料员。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九项任职被罢免,仅留任广西政协委员一职。同年,人民出版社被迫取消其《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一书出版合同,收回预支稿费。
1960年61岁,12月,编成《中国历史文选》讲稿一卷。
1961年62岁,10月,脱右派帽;12月,重返广西师院史地系任教,授“中国历史文选”课。
1962年63岁,1月,与越南河内师范大学陈文甲教授以通信方式讨论侬智高问题时;2月,撰成《古书解读入门》初稿,由广西师范学院印行作为教学辅导教材;4月,发表论文《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再次公开表明其民族史观;7月,赴南宁出席“壮族瑶族历史科学讨论会”,发表论文《土司制度在桂西》。
1963年64岁,3月,赴南宁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发表论文《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6月,发表论文《广西最早的城堡》。
1965年66岁,5月,台湾台北文星书店再版其前著《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
1966年67岁,“文革”爆发,再遭迫害,此后不问世事,潜心著述十年。
1974年67岁,5月,修改前稿撰成《我国古史分期必须重新估定》论文一篇。
1976年77岁,12月,撰成《汉族的形成》一书(广西师范学院油印本)。
1977年78岁,9月,完成前著《古书解读入门》修改补充,后更名为《古书解读基础知识》,成一卷。
1978年79岁,7月,带领助手赴广西龙州凭祥、宁明、崇左等县作学术调查考察;出席在南宁召开的《壮族简史》修改稿会议;会上,提出“壮族文化艺术应归纳为一章”的修改意见,获采纳;12月,完成前著《右江苏维埃政权之建立》修改补充,成三卷,后更名力《广西右江革命风暴》,副题为“韦拔群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后改名《韦拔群评传》);11月,中央代表团成员费孝通、吴西到广西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大庆时专程到其家拜访畅谈。
1979年80岁,2月,发表论文《中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之探讨》,文中阐明了“我国民族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基本史观,提出了“中国历史应重新分期”的新主张;4月,赴昆明出席“全国民族工作规划会议”,当选为“铜鼓文化研究会筹备小组”召集人;会后,访旧友方国瑜教授,相互切磋少数民族史,交谈甚欢:8月,其右派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复任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迄至去世,系当代中国学术界极少数终身在职教授之一;11月,带领助手赴广西百色田阳田东巴马等县调查“百色起义”,应邀担任田阳县志《田阳今昔》主编。
1980年81岁,1月,完成《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修改补充,成三卷.更名为《我国人民起居衣食生活之演变》(后改名《中国生活学——古代食衣住行研究》);3月,赴南宁出席第一届“中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当选为第一届“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5月,参与筹建全国性“百越民族史研究会”;6月,第一届“中国百越民族史研讨会”全国年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会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8月,作为特邀代表,赴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五届第三次会议,会上被增补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议期间,在小组座谈会议上发言,提出“中国民族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史观讨论,深获同组委员罗章龙赞同,互引为同道,并接受罗章龙先生委托,帮忙整理修改其《周代不是奴隶社会》存稿,为罗氏撰《中国国民经济史》书稿作序、跋;会后,拜会学界旧友费孝通、梁漱溟杨成志、陈述、翁独健等,还探访了顾颉刚先生,与之商讨百越民族史,受切磋之益;10月(26日),当选为第一届“中国民族学研究会”(1984年10月更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同届顾问有吴泽霖、黄现璠、李安宅、杨堃、吴文藻、刘咸、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费孝通、李有义——按出生年序排名)。
1981年82岁,1月,赴京出席“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筹委会”;2月,发表论文《内蒙古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合撰);3月,撰成《侬智高》书稿一卷,送广西人民出版社审;赴四川出席第一届“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会后,受宜宾地区教育局之邀,作学术报告;并顺道走访四川大学徐中舒教授,与之切磋少数民族古代社会性质问题,观点相近,互引为同道。5月,赴京出席“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随后在京出席“中国历史辞典编写会”;同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摘介其文《中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之探讨》;6月,赶南宁出席“瑶族历史暨自治地方概括学术讨论会”;8月,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专程登门求教壮族又化;9月,在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的支持下,创办“漓江业余大学”,任校长,先后开设历史、语文,工业会计管理商业管理、中医、土木建设、新闻、法律等大专培训班以及英语.地方志短期学习班,且不顾年高,亲临授课;10—12月,撰成《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油印本)上、中、下篇,由广西师院教材课印行;11月初赴云南昆明参加第一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年会,并被聘为第一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同月(16日~22日),在桂林主持召开“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同月底,赴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四次会议,就大学教育机构问题在第44组讨论全上发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是中国危难大症,已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希望中央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并于当年先后向全国政协呈交提案:“广西宜有一所重点大学或学院案”(提案第481号)、“招收大学走读生或自费走读生案”(提案第482号)、“请恢复教育部1978年关于把广西师范学院改为广西师范大学的决定案”(提案第913号)。同月,聘为第一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12月(28日),赴市委副书记韩秉文家商谈“漓江业余大学”有关事宜,返途中遭寒风,脑血管破裂,被迫入院治疗。
1982年83岁,1月18日下午4时40分,因患脑溢血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同月,遗作《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合撰)发表;2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议,将其骨灰盒安放于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陵园”第一室。
1983年6月,遗作《广西宁明花山壁画与岩洞葬》(合撰)发表;10月,遗著《侬智高》出版。
1985年5月,遗作《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发表。
1988年11月,遗著《壮族通史》(合著,覃应机序)出版。
1999年11月(12日),广西师范大学和学校历史与信息系联合举办“黄现璠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出席者200余人;会后,广西师范大学编印了《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
2000年3月,遗作《壮族族源与花山崖壁画之关系》(合撰)发表。
2004年7月《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韦纯束序)出版。
2007年3月,遗稿《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发表;9月、12月,遗稿《民族调查与研究40年的回顾与思考》(上、下)发表
2008年1—9月,遗稿《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1—9期)发表;9月,遗著《韦拔群评传》(黄荣、梁成业、陆地代序)出版;11月,遗作《风雨同舟十三年》发表。
本年表除参考1999年11月广西师范大学编印的《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后附《黄现璠先生年谱》及其参考文献外,还参考了以下资料:
1、《千里之行——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三次会议感受》(油印本),作者自序,1981年5月修订。
2、《提案办理情况汇编》第十七、十八辑及《提案和提案审查意见》第八分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印,1981年5月9、21日,9月19日。
3、《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油印本)上册,作者自序及第十五节,1981年10月。
4、《传记文学》第七十二卷第一期,中国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1998年1月。
著述目录
附录二:黄现璠先生”(目前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暂时查明的论著以及遗存稿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例)
女子财产承继权实行后的宗法社会和妇女道德《三民半月刊》第三卷第八期,1929年
元代之农民生活《社会杂志》第四卷第一期,1932年4月
元代之奴隶生活《社会杂志》第四卷第二期,1932年5月
中国通史纲要(合著,上、中、下册)北平文化学社,1932年9月(上册),1934年4月(中册),1934年7月(下册)
东北之历史考察《进展月刊》第一卷第八期,1932年11月
由历史上观察岭南之水路交通《进展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33年
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师大月刊》(即北京师范大学月刊,简称为师大月刊,下同)第五期,1933年7月
高中外国史(两册)北平立达书局,1933年8月
唐宋时代之转运使发运使进展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1933年12月
元代农民之生活——附奴隶考 有高岩(巌、巖)著、黄现璠译、李蒸题书 北平蓓蕾学社,1934年1月30日
唐代之贱民阶级《师大月刊》第十三期,1934年8月
宋代太学生之政治活动《师大月刊》第二十一期,1935年9月
北宋亡后北方的义军《食货半月刊》第三卷第五期,1936年2月
南宋末年河北山东义军《文化建设月刊》第二卷第五期,1936年2月
元代被压迫阶级之汉南人《文化建设月刊》第二卷第六期,1936年3月
唐代社会概略》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1937年2月再版
宋代太学生之救国运动 商务印书馆1936年10月初版
台湾台北文星书店,1956年1月、1965年5月再版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11月重校版
《师大月刊》第三十期,1936年10月
中国发装考略
经世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1937年7月
广西大学教务处铅印,1938年10月
我国礼节之形态与变迁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期,1941年2月5日
再论礼节之演变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期,1941年2月26日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八期1941年3月19日
战国时代农奴解放与人之发现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九期,1941年3月26日
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一、二、三、四.五)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二期,1941年4月16日(一)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六期,1941年5月14日(二)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八期,1941年5月28日(三)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九期,1941年6月4日(四)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期,1941年6月11日(五)
日本人之坐法(上、下)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二期,1941年6月25日(上)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三期,1941年7月2日(下)
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上、下)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六期,1941年7月23日(上)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七期,1941年7月30日(下)
元代蒙古人之奇异婚姻(上、下)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九期,1941年8月13日(上)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期,1941年8月20日(下)
元代服饰之奇异(上、中、下)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期,1941年8月20日(上)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一期,1941年8月28日(中)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二期,1941年9月3日(下)
政治革命之汉代道教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四期,1941年9月17日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七期,1941年10月8日
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上、下)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期1941年10月29日(上)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一期1941年11月5日(下)
战国时代采邑经济之发达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二期1941年11月12日
吸烟风俗传播考(一、二、三、四上下、五)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三期,1941年11月19日(一)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四期,1941年11月26日(二)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六期,1941年12月10日(三)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八期,1941年12月24日(四上)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九期,1941年12月31日(四下)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一期,1942年1月14日(五)
饮酒礼俗与女招待的缘起(上、下)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四期,1942年2月4日(上)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五期,1942年2月11日(下)
饮茶风俗之起源及其传播(上、下)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九期,1942年3月11日(上)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期,1942年3月18日(下)
番薯传来考(上、下)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期,1942年3月18日(上)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一期,1942年3月25日(下)
春秋五伯无一为尊周(上、中、下)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二期,1942年4月10日(上)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三期,1942年4月16日(中)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五期,1942年4月29日(下)
男女鞋袜古今之变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八期,1942年6月10日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期,1942年6月30日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一期,1942年7月10日
我国服装演变之研究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一期,1942年7月10日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三期,1942年8月20日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四期,1942年8月31日
明代剿倭之广西女将
国防周报》第二卷第四期
汉族对外抗战史(上、下)
国防周报》第四卷第七期(上)
国防周报》第四卷第九期(下)
国防周报》第四卷第八期
五胡乱华北方民众之抗战(上、中、下)
国防周报》第五卷第二期(上)
国防周报》第五卷第四期(中)
《国防周报》第五卷第五期(下)
中国男女服装之研究
《中师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中山大学季刊,1943年1月
食器与食礼之研究
《中师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中山大学季刊,1943年4月
广西大学教务处铅印,1945年12月
黔桂边区教育散记
广西日报》桂林版《新教育》专刊,1946年12月29日、1947年1月11日、1月25日连载
黔桂边民社会组织的民主政治
广西日报》桂林版,1947年1月连载
春秋战国人之发现与人之平等
《西大学报》第一卷第一期,1948年4月
中国历史上之一治一乱
政治学刊》,1948年创刊号
广西大学图书馆铅印,1950年4月18日
中国封建社会史
广西大学图书馆铅印,1952年12月9日
中国历史名著选读
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铅印,1953年8月15日
我国古史分期应该重新估定
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55年10月3日
《光明日报》,1956年5月10日
《太平天国史研究文选》(广西1951~198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广西右江僮族人民建立苏维埃政权之革命
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56年7月
广西僮族史略
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56年12月6日
广西僮族反抗压迫史(主编)
谈僮歌
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
右江苏维埃政权之建立
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57年3月
僮族人民之革命斗争
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57年3月
广西省大新县僮族调查资料
广西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1957年3月2日
关于广西僮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广西社会历史调查组印,1957年3月27日
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
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
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
古书解读入门(油印本)
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材,1962年2月
《广西日报》1962年4月2日
土司制度在桂西
《僮瑶族史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僮)》第一集,1962年7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1963年3月
广西最早的城堡
广西日报》,1963年6月4日
我国历史分期必须重新估定(修改稿)
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74年5月8日
我国古代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修改稿)
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76年3月2日
汉族的形成(合著,油印本)
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油印,1976年12月1日
中国古代史没有奴隶社会初探(修改稿)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7年12月6日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8年6月壮族简史讨论意见书面报告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8年9月
我国古史分期应该重新估定——古代没有奴隶社会(修改稿)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8年11月5日
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之探讨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2月、3月第二、三期连载
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三期(总第九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5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侯绍庄等同志商讨中国奴隶社会问题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9年11月14日
广西各县瑶族人口及其过山榜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79年11月19日
我国有否奴隶社会之商榷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0年3月8日
铜鼓制造及其花纹之探索——广西壮族人民制造铜鼓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0年3月29日
同我国历史学者商榷一个问题——我国有没有奴隶社会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0年8月10日
远古的广西人(合撰)
桂林日报》,1980年8月10日
壮族名称的演变(合撰)
桂林日报》1980年8月27日
内蒙古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合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2月第二期
广西岩洞葬与宁明花山壁画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1年2月
宋代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及其影响
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论文集(油印),1981年5月
《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1981年9月
《岭外壮族汇考》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
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油印本)
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1年10月、12月
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合撰,遗作)
思想战线》(双月刊)云南大学1982年第一期(总第四十三期),1982年2月20日
《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6月
侬智高(遗作)
《学术论坛》,1985年第9期
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遗作)
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五辑,1985年5月
壮族通史(合著,遗作)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
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遗作)
广西社会科学》[特稿]2007年第3期
民族调查与研究40年的回顾与思考(上、下,遗作)《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3、4期 2007年9、12月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遗作)《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9期
韦拔群评传》(遗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风雨同舟十三年》(遗作)
西大情缘》,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
遗存稿
《中国通史》讲稿一卷,未刊。
《秦代通史》书稿一卷,未刊。
魏晋南北朝通史》书稿一卷,未刊。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讲稿一卷。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史稿》书稿一卷,未刊。
《中国文化史》讲稿一卷,未刊。
《隋唐五代史》书稿一卷,未刊。
《我国人民起居衣食生活之演变》书稿上、中,下三卷,未刊。(据作者于本书稿《总论》记:书稿开始写于1941年作者任教于中山大学期间,1947年成书稿—卷,初名《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寄送上海正中书局审阅,双方签订了出版合同,作者获预支稿费法币2000万元,即50%,中正书局出了样书,后因上海解放,书局解散,未能出版。经逐年增补,作者于1956撰成两卷,寄送北京人民出版社,该出版社审查一年,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前,作者赴京出席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期间,与人民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获预支稿费700元,后因“反右运动”中作者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人民出版社单方终止了出版合同,作者退回稿费。1979年,作者右派冤案子反昭雪后赴北京开会,人民出版社派人接洽,有意出版。作者于1981年撰成初稿三卷,改名《中国生活学——古代食衣住行研究》,尚未校定寄出,作者即告病故。)
民国史断片》文稿一卷,未刊,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书稿上、下两卷,未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讲稿一卷,未刊。
中国历史名著选读》讲稿一卷,未刊。
《中国历史文选》讲稿一卷,未刊。
《古书解读基础知识》书稿一卷,未刊。(本稿是在油印本《古书解读入门》的基础上增补编成)
《千里之行——参加全国政协第五届第三次会议感想记》文稿一篇,油印,未刊。
《古代少数民族乐舞考》文稿一篇,未刊。
《黄鼎凤领导反清起义论考》文稿一篇,未刊。
《吴凌云、吴亚忠反清起义论考》文稿一篇,未刊。
《陆荣廷生平及其功过》书稿一卷,未刊:
《试论广东临高县村人的民族成分》文稿一篇
《广西各县县志重修意见》文稿一篇,未刊。
《历史文物考释》书稿提纲一篇。
《学术文摘》、《论文杂摘》各一卷。
《少数民族习俗杂录》三卷。
读书笔记》六册。
《少数民族调查笔记资料》9册。
参阅辞书
1、日本外交部亚洲局监修、霞山会编:《现代中国人名辞典》1966年版第327页,1972年版第325页,1986年版第588页,财团法人霞山会出版。
2、《中国人名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3、《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编委会编:《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第519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4、中国《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教育大辞典》上册第145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社编:《民国人物小传》,载《传记文学》第72卷第1期,1998年1月10日。
6、《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143—144页,民族出版社,1999年6月。
7、《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华文出版社,1992年12月
8、《广西古今教育人物》第270页,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编印,2001年10月第1版
9、《历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画集》第147页,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0、黄现璠著:《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邓之诚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10月初版。
11、黄现璠著:《唐代社会概略》“陶希圣序”,商务印书馆,1937年2月再版。
12、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覃应机序”,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13、黄现璠著:《侬智高》“自序”,商务印书馆,1983年10月第1版。
14、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罗章龙唁电墨迹”、“韦纯束序一”、“冢田诚之序二”、“马克·本德尔序三”。
15、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桂林之最》第90页,漓江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16、邓炳荧撰:《毋用扬鞭自奋蹄》,载《师范群英 光耀中华》第14卷第20~26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相关学者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6:0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