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
在音乐的某个或多个领域有深厚理解和建树的人
音乐家,是个广泛的名词,简明地说,就是专注于音乐领域中的艺术家。它包括创作音乐和演奏音乐的人。唱歌的人也算是音乐家,但他们有特别的称呼是歌唱家。也可以说是一种专门从事音乐活动,给人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的成功的人,如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等。
简介
在音乐家当中有一个特殊的类别,他不创作也不演奏音乐,而是负责指挥交响乐团,称之为指挥家。好的指挥家有特殊的魅力带领乐团演出,他也往往是乐团中的最耀眼的角色。
外国著名音乐家
希尔德加德·冯·宾根
Hildegard von Bingen(1097 – 1179)圣希尔德加德·冯·宾根,又被称为莱茵河的女先知,中世纪德国神学家、作曲家及作家。天主教圣人、教会圣师。她担任女修道院院长、修院领袖,同时也是个哲学家、科学家、医师、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博物学家
纪尧姆·迪费
(法语:Guillaume Dufay,1397年8月5日-1474年11月27日),又译杜飞,Dufay或作Du Fay,法国-弗莱芒作曲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过渡期的代表性作曲家。15世纪法兰德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以康布雷大教堂少年圣歌队员的身份接受教育,其后经由巴黎前往意大利,1420-26年在里米尼与佩沙洛的领主马拉特斯塔家服务。迪费的主要作品是弥撒曲、经文歌等各种当时主要的宗教音乐体裁的作品,此外还有不少世俗歌曲。他可能是最早使用世俗歌曲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充满了热情的和声和感情丰富的旋律,预示着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
意大利语: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年-1594年2月2日),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作曲家,也是十六世纪罗马乐派的代表音乐家。由于帕莱斯特里纳在教会音乐中有很深的造诣,因此称为“教会音乐之父”,后来也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复音音乐的经典之一。
奥兰多·德·拉絮斯
荷兰语:Orlande de Lassus,1532年-1594年),又称拉索(Orlando di Lasso),弗莱芒作曲家。他是文艺复兴晚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一生中共发表超过两千首作品,其中包括意大利风格的牧歌、法兰西式的香颂,和庄重肃穆的宗教乐歌,音乐史家亨利朗﹝P.Henry Lang﹞认为音乐史上仅莫扎特的音乐成就能与之并驾齐驱。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
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出生于威尼斯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大师级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被认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之一,在他那个时代闻名于整个欧洲。他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乐器协奏曲(特别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还有圣歌和歌剧。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及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与作曲家维瓦尔第亨德尔并称巴洛克三巨匠,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音乐之父”。
欣赏作品: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亨德尔
(Handel,GeorgFrideric,1685—1759),英国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哈勒城,他自二十七岁起定居英国,对英国的音乐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乐家。创作作品类型有歌剧、神剧、颂歌及管风琴协奏曲,著名作品为《弥赛亚》。亨德尔被誉为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水上音乐》、《皇家烟火》和《弥赛亚》仍然广为人知。他创作了四首加冕颂歌,其中《牧师扎多克》(1727年)是为乔治二世的登基所作,后来在每次英皇加冕时演奏。亨德尔在三十年内创作了四十余首歌剧,1960年代以来,巴洛克音乐及复古风格演奏的复兴令人们对亨德尔的正歌剧重新燃起了兴趣。
欣赏作品:合唱曲《哈利路亚
小提琴曲《广板
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弦乐四重奏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
欣赏作品:室内乐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交响乐《惊愕交响曲》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清新明快的节奏、悦耳动听的旋律、高雅庄重的气质,使他的音乐宛如天籁的声音。人们都说,莫扎特音乐之美,古今无人能及。“音乐神童”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第40交响曲》
室内乐《G大调弦乐小夜曲
管弦乐《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是集古典主义大成,并一手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德国作曲家,也是钢琴演奏家。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第五交响曲》——命运
管弦乐曲《第六交响曲》——田园
钢琴曲《月光奏鸣曲》
钢琴曲《热情奏鸣曲》
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
舒伯特
(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童年时代就接触音乐。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即兴曲音乐瞬间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伯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那由感而发的六百多首歌曲。我们熟悉的还有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优美的旋律,令人陶醉。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
(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为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绍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遵父训21岁修完医学课程获得理学士学位后,他断然决定改行从事音乐,从此跟家庭闹得关系紧张,只得靠借债和私人教课维持贫寒的生活。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扬民望曾写道:“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精华,可以说集中在作家雨果、画家德拉克罗瓦和作曲家柏辽兹这三个人身上,他们的作品揉合着种种矛盾的因素,其中有豪迈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艺术家个人孤寂心绪的衷心倾吐和种种空幻的奇想。”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幻想交响曲
费里克斯·门德尔松
(F.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银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后赴瑞士、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等地进行创作和演出活动。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五部交响曲;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芬格尔山洞》《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钢琴曲《无词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种题材和体裁的器乐和声乐作品。
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优美生动,结构完整严谨,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使巴赫这部名作得以在乐坛占据重要地位。他还协助舒曼创立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仲夏夜之梦》
肖邦
(Fredric Chopin,1810-1849),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1831年,肖邦来到巴黎,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来往,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海涅,画家德拉克洛瓦。在与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的交往中,肖邦步入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是独特的。在艺术家中,肖邦是为数不多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他巧妙克服了钢琴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的主要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功不可没。他第一次在音乐中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矫健勇猛;玛祖卡那骑士般的辉煌;圆舞曲充满甜蜜的柔情。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神秘莫测、令人销魂。
代表作品:《f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练习曲《革命》等。
弗朗茨·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他十六岁时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开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技巧)之王”。
欣赏作品: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第六号。
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的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皇帝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夏尔·卡米尔·圣-桑
(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法国作曲家,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出身于诺曼第附近的贫苦农家,母亲是水彩画家。父亲在圣-桑两个月大时去世,圣桑由母亲和伯母共同抚养,伯母是音乐家,于圣桑两岁半时开始教他弹琴。圣-桑拥有惊人的音乐天份,五岁时写出附有钢琴伴奏的歌曲,七岁开始跟随史塔马替学琴,并和马雷登学作曲,十岁时和比利时的小提琴家贝塞姆斯合作演出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几个月后更举办首次钢琴独奏会,演奏曲目包括巴赫、韩德尔、莫扎特及贝多芬等人的作品。1848年进入巴黎音乐院选修风琴和作曲,隔年获得院中风琴比赛第二名,1851年更获得首奖。
欣赏作品:管弦乐套曲《动物狂欢节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Carl Maria von Weber,1786一1826),德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
代表作品:
韦伯的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漫主义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一个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1866年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他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
代表作品:
1866,他创作出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在这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及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舒曼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曼弗雷德序曲》等。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
(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学习作歌剧。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代表作品:
罗西尼创作了近四十部歌剧,代表作有《塞维尔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俄国风景画阿连斯基阿萨菲耶夫、格拉祖诺夫、李亚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朱亚斯科夫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等200多位著名音乐家。在他一生中最后的二十年间,他几乎没有采用过纯粹的交响音乐的形式来写作。他的交响音乐创作都具有标题性、叙事体和音画式的倾向,他的交响音乐作品的情节,同俄罗斯的壮士歌和传说、东方的民间故事以及人民生活的场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的交响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东方色彩。他还著有《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配器法》以及传记《我的音乐生活》等。
代表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十五部,包括音乐剧、史诗歌剧、神话歌剧、抒情喜歌剧和神怪歌舞剧等体裁,其中最著名的有《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圣诞节前夜》《萨特阔》《沙皇的新娘》《萨旦王的故事》等。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金鸡》是一部尖刻的讽刺作品。他的交响音乐作品数量不多,但非常精彩:六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第一交响曲》、交响组曲《安塔尔》和交响音画《萨特阔》等;八十年代的作品则有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和《第三交响曲》等。
乔治·比才
(Georges Bizet,1838-1875),又名比捷。1838年10月25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出身于音乐世家。九岁学钢琴,同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又随古诺学习。比才的第一部独幕喜歌剧《医生之家》受韦伯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较深。1856年他完成了《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形式严谨,旋律清新色彩明快,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年轻的比才音乐兴趣广泛,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和总谱阅读能力曾使当时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惊。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卡门序曲
萨拉萨蒂
(Piano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毕业后从事演奏与创作。以纯熟、优秀的技艺和惊人的音乐记忆力著称于世,被各国音乐界公认为19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流浪者之歌》(亦称《吉卜赛之歌》)、《卡门幻想曲》等。
欣赏作品: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
德沃夏克
(Antonín LeopoldDvořák,1841~1904年),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于1841年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随着辛勤的劳动度过的。十三岁时,他便沿袭父亲的道路,当了屠户学徒。但是少年德沃夏克是一个十分上进,他刻苦自学,并逐渐显露出音乐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十六岁时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这所音乐学校是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1859年,德沃夏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风琴学校毕业,此后他便开始在捷克国家剧院里担任中提琴师。在此期间,他广泛地吸取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乐派作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并且迈上自己的音乐创作道路。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自新大陆交响曲》—“新世纪交响曲”
爱德华·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从加德为师。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解释者。他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在创作中,他经常突破一些清规戒律。1868年创作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使他成为当时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后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代表作为交响组曲《培尔·金特》。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培尔、金特组曲》
穆索尔斯基
(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就表现出很不平凡的音乐才能。最初随母亲学习钢琴。十岁时,在彼得堡向海尔克学习钢琴。1852年,穆索尔斯基进彼得堡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服役,充御前禁卫军。两年后脱离军界。穆索尔斯基立志于音乐,但未得机会受正规音乐训练。因此,他的不少作品开始因其手法独特而不为人们接受。穆索尔斯基的主要作品有: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霍万斯基党人的叛乱》《索洛钦市集》(此作去世后由居伊续作);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等。他的歌曲也不乏传世佳作,如《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等。
欣赏作品:独唱曲《跳蚤之歌》,交响诗《荒山之夜》。
普罗科菲耶夫
(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苏联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5岁试写钢琴曲、9岁试写歌剧。14岁进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20岁举行首次个人交响乐音乐会。1918-1936年旅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36年回国定居,继续从事音乐创作。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称号;1943-1951年,6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57年获列宁奖金。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902-1914)以管弦乐作品和钢琴作品为主,富于青春气息,音调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
(2)旅居国外时期(1918-1936)受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影响,作品的节奏强烈、和声复杂、曲调仍带有俄罗斯悠长的音调;
(3)后期(1936-1953)创作追随国际音乐新潮流,倾向于新古典主义
欣赏作品: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霍尔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1934),是现代最杰出的英国作曲家之一,是一位有着瑞典血统的英国作曲家。1874年,出生于切尔滕纳姆,霍尔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于1807年移居到了英国,1934年于伦敦辞世。霍尔斯特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其父是一名钢琴教师。受家庭的影响,霍尔斯特18岁时,就已担任管风琴师与唱诗班指挥,并开始进行音乐创作。霍尔斯特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有歌剧、管弦乐曲、钢琴曲以及独唱、合唱。其中,最为人们广为熟知的,当数他的《行星组曲》。
欣赏作品:管弦乐组曲《行星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他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欣赏作品: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管弦乐曲《大海
莫里斯·拉威尔
约瑟夫-莫里斯·拉威尔(法语: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时,已经是法国乐坛中与克劳德·德彪西齐名的印象乐派作曲家。
他的音乐以纤细、丰富的情感和尖锐著称,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乐曲、室内乐以及管弦乐在音乐史上不容忽视。钢琴曲诸如《Miroirs》和《夜之魔》是经典的作品;管弦乐例如《达夫尼与克罗埃》,还有替穆索斯基改编的《展览会之画》为钢琴版本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乐表现光影色彩的技巧。对于大众而言,最熟悉的应是他的《波莱罗》,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并一度把它描述为“没有音乐的管弦乐曲”。
根据SACEM的统计,拉威尔比其他法国作曲家拥有许多忠实的支持者,使他成为最受欢迎的法国作曲家。
巴托克·贝洛
巴托克·贝洛·维克托·亚诺什(匈牙利语: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匈牙利作曲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他的很多创举剧烈震动了整个20世纪艺术圈。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留在苏联,但同时也是当年少数名气能传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誉为是二十世纪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肖斯塔科维奇在苏共政权中曾得过不少荣誉。例如他曾获得当年苏联红军总参谋长苏联元帅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的资助,可是,亦因为他曾试过与斯大林主义官僚作风有所冲突而两度遭苏共谴责两次(在1936年和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斯大林死后,他多次获颁发多项国家的奖项和荣誉,也曾当过最高苏维埃代表。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既融合了后浪漫主义(如马勒)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如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纪的不协调音色和创作手法,因此他的音乐作品间中受到了官方的争议,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欢迎和好评。
伦纳德·伯恩斯坦
伦纳德·伯恩斯坦(英语: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生名“路易斯”(英语:Louis Bernstein,后于16岁时更为现名),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劳伦斯,犹太裔美国作曲家、指挥家、作家、音乐讲师和钢琴家。
阿诺德·勋伯格
阿诺德·勋伯格(德语:Arnold Schönberg,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后改姓氏写法为Schoenberg,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曾向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学习作曲,其后并迎娶策氏之妹为妻。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俄语: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1882年6月17日-1971年4月6日),又译斯特拉温斯基,俄国-法国-美国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20世纪现代音乐的传奇人物,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
斯特拉文斯基作曲风格有许多的变化。他最早因为因为谢尔盖·达基列夫委托的三部芭蕾舞剧而出名,而首演是由佳吉列夫的俄派芭蕾舞团在巴黎首演:1910年的《火鸟》、1911年的《彼得鲁什卡》及1913年的《春之祭》。其中的《春之祭》让往后的作曲者思考旋律的结构,也认为是让斯特拉文斯基有长久声誉的关键,革命性地拓展了音乐设计的边界。他在“俄国时期”的作品有《勒纳尔》《士兵的故事》及《婚礼》,不过在之后的1920年代他的风格转变成新古典主义音乐,这个时期的作品倾向使用传统的古典音乐型式(大协奏曲赋格及交响曲),使用许多以前(特别是18世纪)的古典音乐风格。斯特拉文斯基在1950年代转换为序列主义风格,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和以往的作品有些共有的风格:富有节奏性、用一些二个音符或是三个音符的cell建构出延伸的音乐概念、及在音乐形式乐器学上的清晰明确。
奥利维埃·梅西安
奥利维埃·梅湘(法语:Olivier Messiaen法语发音:[ɔlivje mɛsjɑ̃],1908年12月10日-1992年4月27日),法国作曲家、风琴家、音乐教育家,普遍公认为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常融入复杂的节奏语言(他私下钟爱古希腊印度音乐),并以“有限移调调式”(梅西安自他早期作品中提出的概念)铺陈出和声与旋律。梅西安身为一位天主教徒,曲作中常流露出他对信仰的虔诚。
他时常远行,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多样元素,例如日本音乐犹他州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的风景以及圣方济各的生活等。梅西安曾形容,当他听见和音、尤其是根据他的音乐调式所谱出的和声时,会不由自主产生共鸣、联想到色彩(即所谓的联觉现象),进而将这些色彩结合、转化入旋律之中。有一段时间,他全心投入关于“全序列主义”参数化的实验,因此被后世认定是序列主义领域的革新先锋。他是首位在管弦乐曲中使用马特诺琴的作曲家之一。
菲利普·格拉斯
菲利普·莫里斯·格拉斯(英语:Philip Morris Glass,1937年1月31日-),美国当代作曲家,简约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涉及了传统古典音乐的几乎所有体裁,并且在流行音乐领域有不少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音乐家
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揩等。解放后,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新闻)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25部电影音乐及140余篇论文、译作等,还出版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他的歌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战争期间流传至海内外,是音乐会和歌咏活动中的传唱不衰的曲目。他的器乐作品以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晚会》最为著名。他的创作,构思严谨周密,结构完整紧凑,手法简洁洗练,感情真挚自然,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歌曲创作,其亲切上口的旋律与鲜明的时代感使他成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位优秀的人民音乐家。
黄自
黄自(1904—1938),192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系。是近代有重大影响的音乐家。其合唱作品以《抗敌歌》《旗正飘飘》流传最广,他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及多首艺术歌曲学生歌曲、儿童歌曲、电影歌曲。器乐作品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两部交响乐
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唐丽玲
唐丽玲(1907—2007),上海名媛,中国第一代钢琴家、音乐教育家。曾任国立浙江大学教授、上海国立音专教授。她是中国早期德奥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民国时期德奥钢琴音乐作品的权威演奏家,被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称为“天生的演奏家”和“中国明日的一流钢琴家”,是中国最早享有国际声誉的女钢琴演奏家。她是较早将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引入中国的演奏家,为推动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代表作品包括《巴赫平均律》《莫扎特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国音乐家,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
张曙
张曙(1909—1938),1926年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科,后入国立印专主修声乐。是左翼音乐活动的主要骨干。作有歌曲200余首。《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打豺狼》《洪波曲》等广为传唱。1938年在桂林死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中。
王洛宾
王洛宾(1913—1996),王洛宾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刘天华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轮指按音、古琴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华彦钧
华彦钧(1893—1950),中国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清和号雪海,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华彦钧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的器乐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于世。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
雷振邦
雷振邦(1916—1997),中国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能够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协会付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由于家庭生活比较优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触到京戏。七八岁时,便能哼唱京剧小段,还能用胡琴拉京戏以及一些歌曲。1928年9月,雷振邦来到沈阳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后入南满中学。在音乐老师的熏陶下,雷振邦学会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加入学校口琴队,并成为该队的指挥。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并指挥演出。
李焕之
李焕之(1919-2000),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国产音专从师于萧友梅。抗战爆发后,在厦门、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歌曲创作。1938年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结业后留校任教,并主编《民族音乐》。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建国后,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四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除了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等,还编有《作曲教程》,并撰写了三百余篇论文,部分收入《音乐创作散论》一书。
马可
马可(1918-1976) ,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
萧友梅
萧友梅(1884—1940),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以《中国古代乐器孝》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和杰出的音乐教育家。《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是他的代表作,主要论著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
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1),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韵研究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从“训练儿童”做起。他的歌后边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代表作《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
马思聪
马思聪(1912—1987),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也是近代最有影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青年马思聪主要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他的音乐创作以小提琴音乐流传最广。他的《摇篮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符》《牧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是中国近代小提琴音乐的重要财富。
李劫夫
李劫夫(1913—1976),中国作曲家。原名李云龙,曾用名李捷夫。“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建国后历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一生创作歌曲205首,代表作《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胜利花开遍地红》《沁园春雪》等。
赵元任
赵元任(1892—1982),中国语言学家。1910年去美国留学,并旁音乐。作有歌曲近百首,钢琴小品若干首。他的音乐作品尤其是独唱曲和与合唱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海韵》等代表着中国20年代音乐创作的高水平。
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原名广鸿、号长逵、笔名心工。1902年留学日本,在此期间,组织了“音乐讲习会”并开始了乐歌的编创,学堂乐歌。沈心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编不歌教材的作者之一。代表作《体操——兵操》《竹马》《铁匠》《革命军》《黄河》等。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学名文涛、字叔同。1905年东渡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钢琴与作曲理论。1906年在日本独立出版了中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同年和曾孝谷东京发起组织了话剧团体“春柳社”。1910年回国后,任教于几所高校为艺术教育付出了巨大的精力。1918年在西湖虎跑定慧寺削发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歌曲代表作,《祖国歌》《大中华》《春游》《送别》等。
王光祈
(1891—1936)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杨荫浏
(1899—1984)12岁入“天韵社”从美畹卿学音韵、昆曲等。1932年赴燕京大学选修音乐课,1936年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并开始了乐律学的研究。他的代表作《国乐前途及其研究》和《中国音乐史纲》的出版,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史学进步的标志。
郑律成
(1918—1976)原籍朝鲜,1950年入中国籍,曾入鲁艺学习。代表作有《八路军大合唱》《延水谣》《延安颂》《八路军大合唱》选曲,等广为传唱。其音乐旋律洒脱、豪放、富有时代特点和鲜明的个性。
陈钢
(1935-) 上海市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建国后入部队文工团,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从师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毕业后留校任教。大学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后又编写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乐作品。
参考资料
吉尼斯古典音乐大师.上海辞书出版社.
音乐家.百度百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0:19
目录
概述
简介
外国著名音乐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