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原名张恩袭,音乐家,1909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歙县。中国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者。
简介
张曙,原名张恩袭,1908年9月18日出生在安徽
歙县。他从小受家乡
徽戏音乐的熏陶,8岁时已能操琴为徽戏伴奏。1927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
上海艺术大学,曾参加
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次年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主修声乐,兼学大提琴、钢琴、琵琶和作曲。张曙在校学习期间已显露出多方面才能,曾举行过二胡独奏音乐会。1930年他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捕入狱,出狱以后,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
1933年,张曙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与
聂耳、任光等组织了左翼音乐团体“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研究探讨了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道路,并积极投入社会上的革命音乐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曙于1937年末与冼星海等人组织了“全国歌咏协会”,翌年与冼星海等共同参加了以
郭沫若为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8年12月,他随第三厅迁往桂林,继续坚持抗日救亡音乐活动。1938年12月24日,与其爱女张达真在
日本飞机轰炸中
牺牲,时年仅30岁,安葬于
桂林七星岩下灵剑溪畔。
张曙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歌曲200余首,现存80余首,其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音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他的代表作有《
保卫国土》《丈夫去当兵》《壮丁前线》《
日落西山》《赶豺狼》《洪波曲》等。他的创作和社会活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一定影响。张曙在1933年以后写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还我山
河》《洪波曲》《丈夫去当兵》《日落西山》
《打豺狼》有广泛影响。在抗日歌咏运动中,他演唱的
冼星海的
歌曲《莫提起》《茫茫的西伯利亚》以及他自己的作品,浑厚有力,真挚感人,给人留以深刻印象。
1940年9月3日,在
重庆召开追悼张曙逝世的纪念会上,
周恩来在讲话中说:“……张曙先生和
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给全民的抗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可磨灭的。”这是对张曙一生表现作出的结论和评价。
悼张曙挽联
郭沫若挽联
九歌传四海;
一死足千秋。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
郭沫若挽张曙诗联
.
慈于为人父,忠于为国民,一死献宗邦,双手未遗弱女;
下之穷黄泉,上之穷碧落,九歌招毅魂,千秋常护旌旗。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郭沫若挽张曙、张达真父女(1)
1938年在桂林,日军敌机经常来轰炸。当时一般人对于空袭习以为常,并不大感觉恐怖,有警报时每每不肯躲。再加以敌机是从
广州起飞,预行警报和紧急警报之间距离很短,躲有时也来不及。因此有的人也就索性不躲了。就这样张曙父女便遭了悲惨的牺牲。12月24日中午,张曙回家吃中饭,和他的夫人周女士据说是有点意见上的龃龉。一家人正开始吃饭,
警报来了。夫人跑到附近的城门洞口去躲避,张曙和他一位3岁的幼女却没有同去。警报解除后,父女两人被炸死在
花园里。女儿抱在父亲的手里已经血肉模糊,父亲的脑袋被炸成了一个空壳。周节回家,看见这样的光景,立地晕倒了。苏醒转来,一时神经失常,见了任何人都喊“张曙”,而又不断地唱着张曙所谱的《洪波曲》。张曙是最初参加第3厅宣传处工作的同志,和
冼星海两人在抗战歌曲的传播上是尽了很大的努力。张曙这样惨烈地遭了牺牲,人们都由衷地表示了哀悼。
在桂林各界召开的追悼会上,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郭沫若为张曙父女题写了4副挽联。
壮烈唱洪波,洞庭湖畔,扬子江头,唤起了三楚健儿,同奔前线;点滴遗冷水,八桂城中,七星崖下,痛飞尺满腔热血,誓报此仇。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
郭沫若挽张曙、张达真父女(2)
一片血模糊,辨不出哪是父亲,哪是女儿,父女共捐躯,剩有管弦传革命;
连年战坚苦,端只为救我国家,救我民族,国民齐努力,誓完抗建慰忠魂。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
郭沫若挽张曙、张达真父女(3)
上联描写了张曙父女被日机炸死的惨状。张曙死了,但他创作的
歌曲仍继续为革命服务。下联概括当时形势,并誓言要完成抗战和建国的伟大任务来告慰张曙的忠魂。首句“坚苦”,此处义同“艰苦”;末句“抗建”,指抗战和建国事业。本联语言通俗,感情真挚。
黄自死于病,聂耳死于海,张曙死于敌机轰炸,重责寄我辈肩头,风云继起;
抗敌歌在前,大路歌在后,洪波歌在圣战时期,壮声破敌奴肝胆,豪杰其兴。
——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厅长
郭沫若挽张曙、张达真父女(4)
纪念、题咏、嵌典张曙联
山水吐纳开灵境;
灵剑溪畔安忠魂。
——佚名撰
广西省桂林市东郊的七星山下灵剑溪畔张曙墓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富贵福泽厚吾之生。
——佚名撰安徽省歙县坑口乡柔川村张曙故居亦政堂堂柱
张曙故居在安徽省歙县坑口乡柔川村,早在1988年1月就被歙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柔川不仅是张曙的诞生地,而且是他萌发音乐细胞并获得音乐文化启蒙的地方。故居坐落在桑岭下的小路旁,背靠长满杉树和翠竹的后山,面临潺潺山溪,那高高的塑有
麒麟祥物的马头墙和那飞檐翘角的砖雕门罩告诉人们,这是一幢建于明末清初的徽派古民居。故居房屋布局为三开间、前后两进、双天井、前二楼后三楼的砖木楼房。开门见厅,是为名“亦政堂”的会客厅。张凤山说:当年厅堂上方是悬挂着“亦政堂”的横匾的,可惜在“文革”中被砸掉了。匾额下方悬挂的是朱子格言书法中堂,两侧一副楹联(见下“中堂”联)。而迎门两根柱子上悬挂着这副“堂柱”联。张曙在这儿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7岁入
私塾,而且从小就跟随村中唱灯班主张树滋学习民间乐器和民间音乐。从此把
音乐和自己终身的至爱。张曙当年使用过的一把土三弦至今还挂在他
故居的厅堂上,旁边是他留下的一只没有了外壳的口琴。如今睹物思故人,似有阵阵熟悉的徽韵在耳畔流淌……
为善读书,是安乐法;
莳花种竹,生妙明心。
——佚名撰安徽省歙县
坑口乡柔川村张曙故居亦政堂中堂张曙故居在通往后厅侧门的板壁上,张贴着一张1924年7月的《官报》,那是张曙14岁时离开故乡随父到浙江衢州求学,最终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衢县高等小学毕业的大喜报,虽经77年沧桑,却依然清晰完好如初,堪称一大奇迹,成为张曙故居的一大亮点。前厅二楼东侧的厢房,是张曙居住的房间。当年张曙睡过的雕花红漆木床和用过的写字马鞍桌等旧式家具依然摆放如故,当年张曙父亲写给他的好多封家信居然还摆放在马鞍桌的抽屉里,而桌上的小皮箱和高脚瓷油灯则向人们讲述着他一次次奔波于衢州至徽州的情系故乡的故事,讲述着他一个个挑灯苦读的不眠之夜。
1934年6月,
田汉应邀来这儿住过几天。这不仅是张曙的最后一次
故乡之行,而且他的这间斗室也因写出过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田汉的光临而显得蓬荜生辉。1988年12月20日,歙县举行“张曙诞辰八十周年遇难五十周年纪念大会”时,张曙的两个在北京从事音乐舞蹈事业的女儿曙云、曙生来到故居后,也坚持要住在她们父亲当年居住过的房间里和木床上。红波同曲曲探源头,张曙故居看不够。如今,张曙的塑像耸立在歙县县城练江畔,故乡的人们将永远纪念他。
个人轶事
灵境忠魂
“山水吐纳开灵境,灵剑溪畔安忠魂。”这是桂林市东郊的七星山下灵剑溪畔张曙陵园的挽联。人们在这里建立了追悼他的墓园。殉难的当天下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3厅、救亡日报社、演剧队的战友们一齐赶到文昌门,在林路、周钢鸣、常任侠等的协助下,把张曙和他女儿的遗体殓入棺中。12月26日下午在桂林中学文庙门前,第3厅厅长郭沫若与第3厅在桂全体人员、孩子剧团、新安旅行团和演剧队的代表数百人为张曙举行葬礼,郭沫若不仅主持葬仪。黄自死于病,聂耳死于海,张曙死于敌机轰炸,重责寄我辈肩头,风云继起!《抗战》歌在前,《大路歌》在后,《洪波》歌在圣战时期,壮声破敌奴奸胆,豪杰其兴!演剧九队和抗宣一队分别扶着“血债要用血来还!”“用血腥的战斗作我们的回答!”的横标,当天下午在林路、叶浅予、常任侠和演剧九队队员的护送下,把张曙父女的遗体安葬在南门外将军桥附近的凉水井,郭沫若题写
墓碑,正面是“音乐家张曙父女之墓”,背面是“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敌机轰炸桂林,张曙同志及女儿同时遇难”。
1939年3月12日下午,桂林音乐界为怀念和追悼敬爱的战友,在抗宣一队的驻地举行桂林音乐界追悼张曙大会。同时举行张曙遗作演奏,各救亡团体及音乐界知名人士演唱了张曙遗作《壮丁上前线》《赶豺狼》《负伤战士歌》等。在张曙
逝世一周年那天,
桂林音乐界9个团体在乐群大礼堂举行纪念大会,演唱了32首抗战歌曲。《救亡日报》出版了“音乐家张曙殉难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9月3日,重庆文化界举行追悼张曙纪念会,
周恩来出席纪念会,在会上发表讲话,说张曙创作的抗战歌曲,其力量“是永远永远不能磨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经提议,在中央文化部、中国音协以及广西省市党委的关怀下,把张曙父女的遗骨迁至七星公园普陀山北麓风景秀丽的灵剑溪畔。郭沫若重写碑文“音乐家张曙同志之墓”,孙慎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参加迁葬仪式,张曙的夫人周畸也从北京赶来参加。郭沫若早年题刻原碑同时安放在墓的右侧。1979年5月30日,文化部、全国音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文联、音协、广西艺术学院及桂林市文化局在桂林联合举行纪念张曙活动,重刻了墓碑,碑文“音乐家张曙同志之墓”是
郭沫若1963年10月7日的手迹。30日晚上,在漓江剧院隆重举行纪念音乐家张曙诞辰70周年纪念会,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音协主席
吕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中央乐团团长李凌和张曙的爱人周畸、女儿曙云、曙生专程从北京到桂林参加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