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炽(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
作曲家、歌曲家、抗战剧团舞蹈演员(舞蹈班副班长),延安
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员、研究生、助教、东北文工团作曲、指挥、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指挥、新中国电影音乐人。
早年经历
刘炽从小随民间艺人学习鼓乐。九岁时身为银行职员的父亲失业,三代人生活坚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到西安三仙庙里打扫佛堂,以此混口饭吃。庙里有一只古乐队,于是刘炽便学起了唐代古乐,师从富振中(在古乐界德高望重)学习了萧、云锣、全部打击乐器和佛曲领唱。和笛子师傅王六爷(古乐界笛子权威)的笛,这使刘炽成为古乐队中的“全才”,擅长云锣、笙、笛、记工尺谱的演奏的刘炽很早就显示出他的艺术才华,成了一名优秀的小演奏员,给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民族音乐基础。12岁时(1933年)因家贫困,考入西京印书馆,在铸字车间当童工。15岁那年
西安事变发生,整个西安沸腾起来。刘炽每天上街为印书馆卖“号外”从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中悟到中国大地希望曙光的所在。听说离西安不远处有一支红军队伍,就偷偷离家,步行90里,1936年12月25日到了
云阳镇。当时便参加了工农红军,当时
任红军留守处处长、前
红三军团副参谋长、29岁的
伍修权将军亲自给他戴上的红军帽,发了红军装。最初被送进
红军大学当学员,后又到“红军剧社”当小演员。从此,刘炽从一个铸字的童工成了
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名小战士。在北上延安的途中,刘炽兴奋得不能自己,又跳又唱。一位
东北军的军官说:“这娃像颗小火苗,一张能唱歌的嘴,两撇又粗又重的眉毛,活像个炽热的炽字组成的人,叫啥刘德荫么就叫刘炽吧!”到延安后,有着传统封建意味的原名就这样被人们所遗忘了。
“刘炽15岁。他是陕西省银行经理的儿子(海伦·斯诺记错了。刘炽的父亲刘彭卿并不是陕西省银行的经理,只是一个银行的职员),受西安事变影响,倾向‘革命’参加那时的东北剧社,于是他在1936年12月25日逃出家庭参加红军剧社“。
“1936年12月9日刘炽与中学学生参加示威,向
临潼前进。要求
蒋介石不要继续进行内战,组织统一战线。他在示威的前排,当时
张学良在路上劝他们回去,因为恐怕蒋介石的宪兵会向他们开枪——两个学生已经受伤,示威是在一种极愤激的状态之中。就从那时起,刘炽要做一个革命者,而非一个银行家的儿子……”
1938年4月10日,一所专门为革命培养文艺人才的学府——延安
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了。这所由
毛泽东、周恩来领导,由
林伯渠、徐特立、
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共同发起创办的学校,设立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几个系,拥有一批杰出的教师,一成立就吸引了从祖国四面八方投向革命圣地的青年。鲁艺校址,初设在延安古城北门外西侧的山坡上。1939年迁到古城东门外桥儿沟。鲁艺音乐系的教师阵容强大,
吕骥教自由作曲,
向隅教和声,
冼星海教作曲与指挥,杜矢甲教声乐……
1939年刘炽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刘炽考入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第三期,成了冼星海的高足,开始了他的“科班”音乐生涯学习作曲和指挥。毕业后进入音乐研究室当研究生兼助教。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了当时录取延安
鲁迅文学院音乐系的情景:“我那时考可不像现在。记得我到冼星海老师的窑洞时,只有他一人坐在那里,我站在他前面。他让我唱歌,我唱了《
义勇军进行曲》,又让我唱了首《救国军歌》,让我谈谈对这两首歌的理解。就这么简单,我被录取了。”
刘炽刚刚入校就赶上学校排练《
黄河大合唱》。
宝塔山下,延水之滨,在一排排窑洞下面的山坡上,一位身着短裤,灰色上衣,脚踏草鞋的中年人,挥动着有力的双臂指挥着百多人的合唱,他,就是
冼星海。 刘炽早就仰慕冼星海的大名了。这位贫苦船工的儿子,在贫困窘迫中在巴黎师从法国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保国罗·杜卡学习,回国后,创作了大量声乐作品和电影音乐,《黄河之恋》《热血》,都为刘炽久久吟唱,当他入学不久,在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听完《黄河大合唱》后,他便为这气势宏阔的大型场乐作品深深震撼了。
音乐概论、音乐运动、普通乐学、视唱、练耳、作词法、指挥、自由作曲、作曲法、合唱、器乐……第一学期功课多,刘炽每天啃那些枯燥的讲义,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到第二学期分组研究时,他来到作曲组却如鸟儿投林般畅快了。刘炽迷上了作曲。枯燥的音阶在他的组合下变得浪漫异常,简单的音符在他的编织下产生出许许多多陌生迷人的音响,一种新的语言从他心里如小溪般流淌出来。冼星海要求学作曲学员每周交一首习作,他的第一篇习作是刘御作词的《陕北情歌》,冼星海在他的作业本上批:好。第二篇交的是一首儿童歌曲《叮叮当》,冼星海批:很好。第三篇刘炽交了一首混声二部合唱《打场歌》,冼星海为这孩子的灵气激动了,兴奋地在
曲谱旁批道:“非常好,我希望它能在全国传唱!”冼星海的青睐,激起了刘炽更大的热情,这时候,冼星海却在他头上洒下丝丝细雨:小刘,搞作曲,要以民族音乐为创作主体,但还要向欧洲的歌剧、交响乐学习,要兼收并蓄,还要从文学与其他艺术中吸取养料……于是,他开始接触
巴赫、
贝多芬、
莫扎特舒伯特、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开始读《
安娜·卡列尼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罗米欧与朱丽叶》……
他继续到民间采风,凭借他独特的记谱方式,深藏起许多陕北、蒙古、新疆民歌和他家乡的小调,这些素材犹如条条溪流汇入他心中的音乐之泉。他一直认为:民族
民间音乐是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源泉。从在鲁艺开始,他的衣袋里就朝夕不离地装着一本用粗
马兰纸装订的搜集民歌的小笔记本。他与
马可、
安波、
张鲁、关鹤童在延安被称为与民间音乐结缘的“五人团”。
1940年5月,冼星海将赴苏,刘炽对恩师的离去恋恋不舍,他一直把星海送到南去的汽车上,他捧上手中的《联共(布)党史》请星海题字,星海落笔疾书——“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我们中华民族的文艺是为
人民大众的。”这珍贵的题词,刘炽50多年来一直铭刻在心,化作他音乐创作的灵魂。
1940年10月,刘炽从鲁艺音乐系毕业,进音乐室当研究生不久,就奔赴鄂尔多斯草原考察蒙古族音乐。蒙古族文艺考察团由王锋带队,
朱丹、
王亚凡、李建彤、马寅与刘炽同行。他们来到伊克昭盟
乌审旗,搜集民风、民俗、民间音乐。刘炽年龄最小,他身穿蒙古族服装,拜访活佛,结交喇嘛,与牧民交朋友,很快采录许多
蒙古族民歌,他不只能记下来,而且很快就能唱出来,博得许多蒙古同胞的喜爱,由于他不会讲蒙语,老乡说:“这小伙,把蒙古话忘了,但还是咱蒙古族人。”
解放战争时期,刘炽到东北,开展了许多音乐活动,创办了音乐学校、星海合唱团,任校长、团长、指挥,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工作者。指据了关外第一场黄河大会唱,开创了电台教唱革命歌曲的先例。在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起了很大作用。
1942年,他们写成《七月里在边区》,把典型的陕北民歌七声徽调式赋以乐观、开朗、向上的崭新情趣,一下子就在边区传开了。这一年鲁艺成立了“大秧歌队”,
田方当大队长,刘炽成了总导演。以陕北民歌风为特色的秧歌红红火火地扭起来了,刘炽与严正当龙头,后来成为《五朵金花》导演的王家乙是“龙尾”,很快在陕甘宁边区出了名。
安波的《兄妹开荒》一炮打响,刘炽充满乐观幽默感的《送盐》也成为
新秧歌运动中有光彩的作品。
1943年,他为
秧歌剧《减租会》编曲,他巧用陕北的古道情和山西的新道情完成的独唱曲《翻身道情》一直风行至今,
郭兰英在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获得金质奖章。
1944年,为庆祝苏联红军反法西斯的历史性转折,刘炽与
贺敬之合作写《胜利鼓舞》,他从已掌握、运用得相当圆熟的陕北民歌风中一跃而出,唱出一支振奋人心,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和声商调式进行曲——这里从“5”七度下行跳跃到“6”,运用了欢呼的乐句,新颖而又极为大胆,自然而又富于逻辑性,强烈而平稳。它第一次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作勇壮的进行曲并不是非用大调式不可。
《胜利鼓舞》由秧歌队演出后,很快在
解放区传开,毛主席看了鲁艺大秧歌队的演出说:“很有中国气派。”
1945年,刘炽随东北干部团从延安出发,横跨五省,长途步行来到辽宁沈阳,担任东北文艺工作团音乐部主任,他又抓紧搜集挖掘东北民间音乐,在他创作《工人
大合唱》《生产忙》时,新的音乐素材迅速得到了应用。
“你想让人民喜爱你的歌吗,那就决定于你是否热爱人民喜爱的歌。”刘炽从自己的创作中得到这个感受,于是,他面对《
我的祖国》歌词,找来了解放以来群众最喜欢的几十首歌曲,再精中选精找出十首:《二月里来》《纺棉花》《草原情歌》《五哥放羊》《
康定情歌》《小河淌水》《对面山上的姑娘》《
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放牛》(与根据《小放牛》改写盼《卢沟问答》)。
刘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一个星期,除了吃饭、睡觉、散步、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唱这十首歌。唱累了用笛子吹,吹累了又唱,从中揣摸,体会这些歌曲奥秘,分析它们的旋律,情趣,节奏特点,语言性与矛盾性的统一,曲式的结构逻辑,调式调性的规律……刘炽“走火入魔”了。他在痴迷中似乎抓到点什么——根据这首《小放牛》改写《卢沟问答》的头两句被他们捕捉到了。
刘炽把这头两句略加改动,作为新歌的动机种子,动机找到了,刘炽欣喜难捺。如何发展这个动机?他投入了最真挚的情爱。那些可爱的
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他们牺牲前的刹那间痴情地,如饥似渴地怀念祖国——母亲的高尚纯洁感情,促使刘炽很顺利地把宝贵的种子培育成幼苗,又把幼苗培育成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啊,“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他仿佛和“最可爱的人”一起看到了江南那优美如画的江山,迎风的稻浪,一起插秧褥草的亲人……他一气呵成了前五句歌词的曲谱,起、承、转、合非常顺畅。
演艺经历
1951年
新中国成立后调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任作曲,院艺委会委员。1961年调
辽宁歌剧院任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文革”后调中国煤矿文工团任总团长兼艺委会主任。
1951年,周恩来总理交给中央戏剧学院一项任务:为欢迎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创作一个新舞蹈。印度是世界上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1950年周总理访印时,受到了印度人民盛大而隆重的欢迎。印度作曲家为欢迎周总理还写了首优美的歌曲。尼赫鲁回访中国,作为东道主自然应该有像样的节目啊!
由
胡沙、吴坚协助刘炽担任编舞,刘炽负责作曲。是
古希腊欧特耳珀女神给予的灵感吧,他们想到了荷花,在信佛教的印度,释迦牟尼是在
莲花座上诵经的,在中国,荷花
出污泥而不染,一直是无比圣洁的象征。它既可以说是新中国的象征,也可是中印友好的象征。有了这美好的形象,《荷花舞》很快成形了。程若的歌词《荷花颂》也已定稿,作曲刘炽成了众目所归。
刘炽似乎
不慌不忙,每天吃饭后照例打几小时的乒乓球。这时他迷上了小小的塑料球,正学拉弧圈,剧务黄山催他:“快拿曲子啊,等你的音乐排练呢!”
“没事,别急!”刘炽拿着球拍,眼睛盯着球。小小圆球在球台上飞来飞去,刘炽一直打到晚九点仍未停手,黄山急得火上房,又催他:“刘炽,这可是迎外宾的任务,你不能误事啊!”
刘炽边发
弧圈球,边回答:“放心,明早准给你曲子!”
一直到十多点钟,刘炽才放下球拍坐下来谱曲——不到一小时,舞曲完成了。原来,刘炽几天来就一直琢磨着舞蹈的音乐,他从民歌《扬燕麦》中找到动机,一直在默默哼唱着《荷花颂》。等到伏案工作时已是水到渠成了。午夜一点,他将全部曲谱抄清,次日凌晨交付排练。一周后,《荷花舞》就在怀仁堂舞台上向中央领导献演了。
荷花仙女们舞姿翩翩,《荷花颂》音乐悠扬婉转。坐在观众席上的毛泽东主席高兴地鼓掌:“好,这个舞编得好!” 当尼赫鲁总理率印度政府代表团访华观赏这个舞蹈时,面对象征祥瑞的荷花,欣赏仙姿仙态的艺术,全团的人双手久久“合十”。
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艺术家把这个舞蹈带到了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为中国争得了舞蹈与音乐两项金奖。
1954年
中央戏剧学院将上演
欧阳予倩的话剧《桃花扇》。导演、苏联专家列斯理对话剧的每个环节的处理都一丝不苟。
李香君身陷囹圄后被吊打,老师
苏昆生在大雪纷飞的附近森林里吹起了《寒冷的大地》,他要用笛声传情,让香君坚强一些,这段4分多钟的笛子曲,先后请了两位颇负盛名的作曲家来谱,列斯理听后都连连摇头。
助理导演吴坚找到刘炽:“请帮忙,后天就预演了,你是延安吹笛子最好的了,千万把这段笛子曲给完成了!”
刘炽熟悉《桃花扇》的故事,也深深喜爱这场戏,苏昆生以笛子传情正符合他的口胃,他爽然应允:“好,你把录音机搬来,我给你即兴作曲并吹奏,三分钟时你举一下手,暗示一下,最后十秒,再举一次手,我好完整地结束它……”准备停当,吴坚按下键盘,刘炽笛于模吹,一曲忧怨中揉着刚劲的笛声顿时萦绕于梁下,飞飘向窗外……
吴坚将录音送给列斯理,列斯理连听三遍,一遍比一遍兴奋:“比我想象得还要好,还要激情,真正的中国气派!我一定要见见这位中国作曲家!”
《桃花扇》正式上演了。观众拿到节目单只见演职员表上印着:笛子独奏由刘炽即兴作曲并演奏。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将上演印度古典诗剧《
沙恭达罗》。导演
吴雪找到刘炽搬兵:“急人之急,胜过圣贤,为我写这部诗剧的音乐吧!”
《沙恭达罗》是印度古代最伟大诗人、戏剧家
卡尼婆娑的作品,诗剧描写了国王豆扇陀与沙恭达罗爱情的悲欢离合。要为这部
古代印度诗剧谱曲,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难题症结在于:人们不熟悉
印度音乐,也缺乏资料。
怀着为人解难,“雪里送炭”的心情,刘炽接下了任务。他找来《流浪者》《两亩地》《章西女皇》等印度影片的音乐,又从印度使馆借来来一些印度古典音乐,一遍遍地听,如痴如魔地吟唱,他体味着印度音乐的特色,区分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别,然后,一段段,一场场把《沙恭达罗》的音乐攻下来。
中国青艺在首都演出《沙恭达罗》获得成功。出席观看的印度大使馆官员说:“诗剧的音乐配得太好了!”
不久,印度大使馆为庆祝印度国庆在
和平宾馆宴会厅举行招待会,特别邀请了《沙恭达罗》的导演吴雪、主演
梅熹、白姗与刘炽出席。吴雪将刘炽介绍给印度驻华大使,大使握住刘炽的手说:“先生太了解印度文化了,您分得清卡尼婆裟与泰戈尔时代印度音乐的区别!您到过印度吗?”刘炽摇摇头:“没有。虽然我向往印度。”站在他们中间的周恩来总理说话了:“这是我们喝延河水长大的音乐家!” 印度大使恭敬地向刘炽赠送了两件礼品:一尊金光闪闪的印度舞蹈女神,一套精彩的印度乐器模型。多少年,刘炽一直珍藏着这两件礼物。可惜,这尊女神,这套乐器,在后来的那场劫浩(文化大革命)中连同刘炽因荷花舞音乐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奖状,都在“造反派”手中“灰飞烟灭”了。
1956年
延安时代的战友,《上甘岭》的导演
沙蒙找到刘炽,让他承担影片的音乐创作。看过脚本,刘炽大为振奋,欣然从命。进入创作了。为这支《
我的祖国》沙蒙向刘炽提出:“我希望这支歌随电影的演出传遍全国,而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久不衰。过了若干年,这电影不演了,只要唱起这支歌,就会联想起影片中动人的场面,就会怀念起那些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们!……”
沙蒙是很懂音乐的电影导演,他提出的音乐要求相当高,却不是无的放矢的。因为他知道刘炽写电影音乐是有潜力可挖的,1949年刘炽为《人民的新旅大》谱曲,其中《柔和的阳光》很快传开。1950年
凌子风导演的《陕北牧歌》刘炽谱写音乐,插曲《崖畔上开花》《刘志丹颂》风行全国灌制了唱片。他为儿童故事片《
祖国的花朵》谱曲,一首《
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在少年儿童中间久唱不衰……
然而,刘炽却未敢夸海口。他说:“沙蒙同志,世界上神枪手有两种,一种是指哪儿打哪儿,第二种是打哪儿指哪儿,我的作曲属于第二种。”话虽这么说,重托的分量已压在肩头,刘炽暗下决心要严肃对待,绝不辜负沙蒙的热切希望与影片中的英雄们。
由
林彬、曹辛、沙蒙合写的《
我的祖国》歌词在刘炽面前铺开了——
祖国啊,我的母亲,
你的儿女,
离开了你温暖的怀抱,
战斗在朝鲜战场上。
在我们的身后,
有强大的祖国……
刘炽读了几遍,怎么也捕捉不到旋律。他觉得这首词缺少中国诗特有的韵律,按词谱曲,纵然费九牛二虎之力,充其量也只能写成欧洲式的抒情歌曲,在广大人民中不能流传。于是他坦诚地向沙蒙谈了自己的看法。沙蒙善解人意,很快按刘炽选定的词作者请
乔羽重写了一首《
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诗情画意很快把刘炽带进一个新境界,他开始有了信心,着眼对音乐素材的捕捉。他一直认为:民族民间音乐是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源泉。开始谱副歌了,田园风的抒情画面,一跃变成了勇壮的英雄群像式大幅浓烈油画,对祖国的深情怀恋要升华为提起祖国就感到骄傲与自豪的情感。祖国,多么博大,多么可爱,她有光辉悠久的历史,她的高山,峡谷,长江,黄河,森林,牧场,平原,田野,是那么辽阔,那么瑰美!为保卫她而流血牺牲也是壮美的!刘炽觉得自己心中也升腾起一股对祖国的挚爱之火,他的笔在五线谱上上下滑动着,开阔的长音,从弱拍起大调的典型进行……与前五句词对比强烈,更加壮美的副歌音乐产生了。《
我的祖国》在影片《上甘岭》中是首插曲,《英雄颂》才是影片的主题歌。迎着总攻击令的冲锋号,志愿军战士们从坑道里打出来,向前猛冲,直到影片结束。这是一首加入钢琴伴奏多达十多分钟的混声
大合唱,刘炽把它处理成一首壮烈雄健的男性美的合唱,表现志愿军威武不屈,惊天动地,英勇顽强,气贯长虹的风貌和气概。
当影片音乐录制完成后,一位艺术界的前辈对刘炽说:“我听出来了,你在上甘岭阵地上找到了一个优美深情的女儿,又找到一位英勇顽强的儿子!”面对“知音”刘炽笑开了:“是的,你很理解我的苦心,我把《
我的祖国》当成柔美明媚的女儿,把《英雄颂》作为威武不屈的儿子,他俩各有风貌,性格,但共同点都是民族的,而不是俄罗斯的,法国的和德意志的,这是新生的共和国的!”
自古
男儿有泪不轻弹。刘炽是个硬汉子,但在《上甘岭》的曲谱堆里,他却止不住落泪了。当他写作七连指导员牺牲场面音乐时,他泪如雨下。以双管管弦乐队加大锣演奏出的这段雄浑悲壮交响音乐,震荡多少人的心弦?呼唤
多少人心灵深处的感情?当刘炽把它谱就时,他眼前呈现的不只是志愿军战士壮烈殉身的场景,他的思绪还飞回到14年前抗日烽火燃遍黄河两岸的日日夜夜。
《上甘岭》电影音乐的成功,使刘炽成为电影导演心中的一杰,关键时刻常来找他“捧场”。金山导演《风暴》只差18天就审片,找他写音乐,他拼命似地把音乐赶出来了。
王震之导演《
三八线》也来找他,刘炽掂掂作品,却谢绝了。他对王震之说:“都是抗美援朝题材作品,我写《上甘岭》已是精疲力尽了。”
偏偏又一个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作品找上门来,《
英雄儿女》的作者,昆明军区文化部部长
毛烽和电影导演
武兆堤专程赴沈请刘炽再度出山。刘炽却面有难色:“感谢两位盛情,但我写过了《上甘岭》,音乐上恐怕难有突破,加上现在又是辽歌副院长,实在脱不开身……”
毛烽和武兆堤很有招法,他们找到
周桓:“周书记,您是原志愿军政委,应该支持我们让刘炽去写《
英雄儿女》的音乐啊!”话,说到了点子上,周桓答应了:“好,我说服刘炽让他去。”
武兆堤刚回长影,
林农又来找刘炽,请他为《
兵临城下》写电影音乐。刘炽说:“实在对不起,我已经接下了《
英雄儿女》……”
林农盯住了他,又去缠周桓:“《兵临城下》和《
英雄儿女》一样,都是长影1965年的重点片,而且这一部是辽宁推出的作品,主要演员
李默然、
王秋颖、
赫海泉都在辽宁,您一定要支持啊!”周桓又被林农说话了,对刘炽说:“你就能者多劳,到长影都给完成了吧!”
两副担子一肩挑,刘炽一来到长影就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对于事业心强的艺术家,这压力常常变成动力。刘炽接过《
英雄儿女》剧本,读了三遍,王芳、王成、王文清、王复标四位志愿军指战员和老工人的形象很快在他眼前晃动起来。再拿起老搭档
公木送来的歌词《
英雄赞歌》,他已按捺不住自己感情了。这词,写得好!深情,壮丽,博大而磅礴。
用什么种子或动机?他开始寻找脑海中记忆的库存。在鄂尔多斯草原伊克昭盟搜集的300多首当地民歌的旋律在他耳际萦绕了。
《巴特尔陶陶呼》,是他蒙古族干妈阿姐花(银花)教他的一首民歌,干妈阿姐花是乌审旗方圆百里有名的歌手,这首民歌阿姐花在四胡、三弦、微子、大正琴伴奏下,唱得十分博大。刘炽听后对陶陶呼这位蒙族英雄敬仰备至。于是,一个种子迅速发芽了——起、承、转、合,刘炽顺利完成了第一段歌词,接下来去该重唱第二段了。但刘炽觉得在音乐的舒展中,言未尽,兴正浓,若马上反复则有半途而废,未推上高潮的感觉。情之所至,刘炽顾不上找公木同志,自己续上了一段副歌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他用强烈对比的方法;把歌词和音乐升华再升华,把英雄气概用浪漫主义手法推向感情的高峰,使唱者与听者,对英雄的崇敬和热爱达到尖端的程度。公木果然是知音,他认可了。公木说:“续得很精彩,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在心里描绘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刘炽觉得,不但有一幅画,还有一条感情的曲线,循着这条曲线情感不断向峰巅冲去,直到心灵得到满足。作者如斯,唱者亦如斯。歌唱家唱到《
英雄赞歌》的副歌时,也觉得淋漓尽致,声情像火山喷迸般爆发了!像《
我的祖国》一样,《英雄赞歌》又一次博得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厚爱,许多女高音歌唱家把它视为能体现自己的艺术水平的独唱保留节目,在全国盛为流传。
音乐,使刘炽有了一个倾吐感情的窗口,多少年来,他不断地在五线谱上滑行,用心灵,去创造如诗如花的生活!
1957年
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大型彩色宽银幕文艺纪录片《1957年国庆》,请刘炽谱写电影音乐。刘炽站在开国大典的观礼台上,看着那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他觉得自己也是编织这面招展的红旗的一条经线,一条纬线……是的,他也难忘1948年他在哈尔滨为迎接全国工人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赶写《工人
大合唱》的情景。为了讴歌工人阶级为解放全中国日夜奋战的业绩,他与
胥树人深入到车轮厂、纺织厂、铁道工人一、冶炼厂……在轰鸣的马达声中,他写完《工人大合唱》,最后一章的标题就是《建设新中国》,合唱队演唱到这儿时,自豪地引颈高歌:“要把旧世界彻底改造,新中国繁荣又富强……”
刘炽多么渴望写一支成功的
祖国颂歌啊!就在开国大典的观礼台上,他第一次确立下这个目标。转瞬八年。当他看过《1957年国庆》毛片,拿起乔羽的新词《祖国颂》的时候,他的情感天马行空般在祖国的蓝天驰骋了。
1958年
元旦,影片定为《祖国颂》在全国献映,这首主题歌强烈地扣动了亿万人民的心扉,于是,从喀拉昆仑哨所到东海之滨,从
乌苏里江畔到“
天涯海角”到处回旋着《祖国颂》这雄伟辽阔、优美动人的歌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喜爱上这首歌,多少年来每当“五一”、国庆这样盛大的节日,都要播放它。
周总理喜爱上《祖国颂》,每次给重要国宾安排
中央乐团的合唱,总理要点唱这首歌曲。他熟悉歌曲的旋律,也熟悉歌词。一位中央乐团的指挥回忆说:“那几年‘共产热’吹到乐团,有人把朗诵词‘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改为‘进入共产主义时代’,周总理在一次演出结束后找到他,严肃地批评说:歌词怎么能这样改呢?是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要改回来!”
大型
音乐舞蹈史诗排练进入最后阶段,
胡耀邦同志来到现场。总书记看过全部节目后说:“我最喜欢《
祖国颂》,这个大合唱气势磅礴,优美深情,有民族风格……”
作为作曲家,刘炽把为祖国讴歌当成了最崇高的使命。他确立座右铭般地写道:“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中华民族,是我一生永久的主题。”
1961年
刘炽与《
团结就是力量》的作者之一牧虹来到
辽宁歌剧院。他担任艺委会主任。第一副院长。当时主管文艺工作的辽宁省委书记周桓以爱惜艺术人才在全国著称,被誉为“全国总导演”,他总是把刘炽推上创作的热潮之中。
上海戏剧学院
实验剧团到沈阳演出
莎士比亚的名剧《无事生非》与雪克创作的《战斗的青春》。周桓关心着两剧的演出,让刘炽为《战斗的青春》作曲。
“刘炽同志,给你二十天时间,把音乐拿出来。”周桓说。
“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刘炽回答。
“那么就十天?一周?”
“只要三天!”
“你别胡弄了!”周桓有些不相信。
“三天足够了!”刘炽固执地说。
回到辽歌大院,刘炽把房门紧关,夜以继日地为《战斗的青春》写伴奏音乐,仅仅一天半就告捷了。中午,他动员乐队队员抄写分谱,随后合练。同时给周桓打电话汇报,周桓的王秘书接电话,惊愣住了:“什么,四点钟请周书记去听?还不到两天哪!”
午后四点半,周桓的汽车开进辽歌大院,五点,听乐队合乐,听着听着,他兴奋地站起来随音乐打起拍子……
“好!刘炽,说话算数,真有你的!”
不久,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上演《
第二个春天》,排出了强大的演出阵容,由
李默然、辛薇主演,特邀著名导演
黄佐临由沪来沈执导。周桓向黄佐临推荐刘炽:“这个剧的音乐,刘炽写最合适!”
刘炽随黄佐临和剧组同志到
旅顺口海军基地体验生活,住进海军招待所。
傍晚,斜阳为碧海染上金黄,湖水漫漫,海鸥翱翔。从舰艇归来,黄佐临向剧组同志说戏:“……这部戏,‘飞’字是戏眼,能否,‘飞’起来,是全剧成功的关键!……”
刘炽谈他的音乐构思,却独出心裁,自有主见:“我写这个剧的音乐,核心抓个‘情’定,情冷、情热、情浓、情淡、情深、情浅……”
黄佐临对他刮目相看了,他问
李默然:“这刘炽是哪个音乐学院毕业的?”
“他是延安鲁艺毕业的,冼星海的学生。”李默然说。
“噢,冼星海是我的老朋友。”黄佐临蓦地感到名师手下的这位高徒可以信赖了。他对刘炽说:“就按你的理解写音乐吧!”
刘炽住进专家宾馆,拒绝了服务员送来的威士忌、咖啡、奶油点心,说:“你给我泡一杯热茶就可以了。”
“两天,十二段音乐完成了。”
剧中有一段中国海军科研人员在宾馆招待法国客人走入舞厅的戏,听到圆舞曲,法国客人问:“这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曲子吧?”
“不,这是中国作曲家的《扬子江之波》……”
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刘炽这一曲《扬子江之波》在《第二个春天》上演之后,优美的旋律真的使许多外宾为之倾倒了。
刘炽这段时间还在进行一项“重点工程”。从1959年起,他几乎用了四年时间来谱写由
李坚、
郦子柏18次易稿完成的歌剧《阿诗玛》。
《阿诗玛》原是云南圭山地区彝族分支撒尼人当中流传的长篇叙事诗。聪颖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机智的
阿黑哥的动人爱情故事,深深感动了易于动情的作曲家刘炽,他发誓要用音乐创造出不朽的撒尼族姑娘阿诗玛的形象。
创作出第一个歌剧《塞北黄昏》之后,刘炽又参加过《血泪仇》《周于山》《白毛女》等几部曾震撼亿万人心灵的大型歌剧的创作。但这几次创作,他都是合作者之一。《阿诗玛》是由他自己独立完成的一部大型歌剧作品。
几年间,他采录、整理了大量彝族撤尼人民间音乐,深入到云南圭山撒尼聚居的地方体验生活,回到沈阳再进入新的创作过程。他的案头堆起小山般的谱稿,最后完成的歌剧总谱长达815页……
1963年
元旦,
辽宁歌剧院在辽宁艺术剧场首次公演《阿诗玛》。在舞台上初绽头角的青年女高音顾企兰的阿诗玛,一出场就闪烁出光彩,《天上的鸟儿》流畅而优美,《阿黑哥,等着我》深情而婉转,久久地震颤着观众心灵的琴弦。
“阿诗玛!一”剧场里呼喊着这个名字;蓝天上呼唤着这个名,字,仿佛大西南的山谷中也回荡着“阿诗玛!一”这催人泪下的呼唤。
周桓走向刘炽,祝贺他的成功。刘炽神采焕发,前所未有地欢悦,他心中盘算着,还要再写几部歌剧。
1963年,
柬埔寨国家元首
西哈努克亲王首次访华,周恩来总理指名要中央乐团准备为客人演唱《
祖国颂》,周总理说:“《祖国颂》是首好歌,它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一首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多么崇高的评价。
周总理还点名让刘炽赶写一首《欢迎歌》——《阿布阿萨德》(柬埔寨语)。
富于柬埔寨韵味的《阿布阿萨德》由中央乐团的歌唱家们演唱,西哈努克听得摇首击节,笑眉频展。待到听完《祖国颂》,他连声称赞:“这首合唱曲气魄很大!作者在北京吗?”
周总理笑了,指了指坐在身后的刘炽说:“这首歌和《阿布阿萨德》的作者就在我们后面,他是延安长大的孩子,现在是我们的作曲家。”
西哈努克转过身,向刘炽点点头,双手合十,许久,许久……“延安长大的孩子”,自然是“
红小鬼”,红小鬼成了创作50年作品音乐会的主人,50年沧桑变化啊!抗日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黄河的
惊涛,长城的风云,白山黑水的咆哮,中原大地的锣鼓……刘炽,是怎样走过来的?
新华社在《祖国万岁》音乐会举行的时候,向海内外发出专稿:《一曲祖国颂,半生中华情》;
《瞭望》周刊海外版发表专访:《以祖国和人民为主题——访作曲家刘炽》;
《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署名文章:《谱写民族音乐的旋律》……
他的好友程云在为他歌曲选写的序言中,回顾他的创作道路后说,他是“继续奔流的河,还在燃烧的火”,却也捎带一句:“刘炽同志不是完人,甚至不是个循规蹈矩的战士。”……啊,刘炽,是一颗闪亮的星?是一株崖畔
上高挺的树?还是浮在空中的一团难解的疑云?是一丛被雾蔼围裹的虬枝?
循着音乐的魔力我开始寻找,寻找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音乐家的足迹,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长途跋涉……
刘炽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风雨坎坷。然而,即使在寒凝大地的日子里,他心中也永远温暖,他时时刻刻在心中编织着歌唱祖国的诗与歌。因为,他总是品尝着人民给予的爱。
“下放”到辽宁南大洼的三道
梁子,他住在一间简陋的茅草房里。大风雪中,他常被拉到远远近近的村子里去批斗,寒冷、疲惫、困倦袭裹着他,这时候,有人在他耳边细语:“我们知道你是好人,谁敢打你,我们不让!”
一次筑河坝抬河泥,四个“造反派”要“收拾”他,一个大抬筐,一边由刘炽一人抬,另一边四个大小伙子轮番快抬快跑,要用抬筐把他压垮,一位老工宣队员苗师傅看出了“门道”,巧妙地把刘炽换下来……
急风夜雨,突然袭来,刘炽草房的檩子断了,大雨倾盆入室,全家人在雨中瑟缩。纯朴的农民蔡九海不怕“沾包”,帮刘炽修好了房子……爱,如细雨,如柔丝,丝丝蔓蔓,点点滴滴,润泽、坚韧着刘炽的心。
忽然传来凶讯。周桓、
洛汀、刘炽……已被列入36名被处决的“反革命名单”。毛远新在
营口对一个爪牙说:“盘锦不算大,埋刘炽洛汀他们够用了吧?”
面对死亡,刘炽觉得有一件事必须做完,那就是要写完献给祖国母亲的又一首
大合唱——《大地颂》。
1984年
《大地颂》公演了,刘炽觉得意犹未尽,兴犹未减,他立志要再完成一部献给祖国的大合唱,组成《祖国三部曲》。
大雁从南方飞向北方,
在蓝天抒写着欢乐的诗行,
春风从东海走向昆仑,
为大地谱写绿色的乐章,
伟大的祖国啊,
我的父母之邦,
我们为你祝福,
永远为你歌唱……
1987年
他重访
故乡西安,在《陕西日报》上发现了诗人党永庵这首新作《微笑的太阳》,又惊又喜,他火急地找到作者,请他改写成
大合唱歌同。
刘炽正担任着
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团长,当他回到北京西直门外黄庄的住所,像年轻人一样,不顾酷暑,不分昼夜,陶醉在诗情与音乐之中。以最快的速度,最矩的时间拿出了《微笑的太阳》总谱。
《微笑的太阳》由指挥家
冯长路指挥由陕西省
交响乐团在西安演唱,一举成功。刘炽创作《祖国三部曲》的夙愿终得实现。
1989年
9月12日,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在刘炽的《
祖国颂》
大合唱声中拉开了帷幕,这首胡耀邦总书记生前称赞为“气势磅礴,优美深情,民族风格”的大合唱,已经在我们共和国大地上流传整整32年了。
1989年10月10日,
北京展览馆剧场,刘炽创作50年大型作品音乐会——《祖国万岁》在这里举行。
太阳跳出了东海,跳出了东海,
大地一片光彩,一片光彩。
河流停止了咆哮,停止了咆哮,
山岳敞开了胸怀,敞开了胸怀……
圆号、小号、长号、大号奏出了抒情的引子,短笛、长笛、双簧管、大管随即加入,小提琴、中提琴、大贝司、低音贝司的弓弦同时发出柔和的颤音,一曲《祖国颂》在优美的旋律中开始了。整个剧场静极了,只有乐音在回旋,在萦绕……坐在观众席国家各部委领导和刘炽老战友贺敬之,艾知生、
穆青、郑拓彬等人中间的,有一位黄发长髯的外国友人——伊利·赫米维茨,著名的美国钢琴家,他是专程与翻译赶未听音乐会的。舞台上由中央乐团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指挥的庞大交响乐队,100多人的多声部合唱队,使他神迷。他聆听着,聆听着,发出惊叹:“多么丰富的音乐!多么磅礴的气势!我没有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乐队,这么好的合唱团,这么出色的大合唱!……” 这惊叹,恰似二十多年前类似惊叹的重演。
创作生涯是从1939年发表处女作《陕北情歌》开始的,已创作了大型作品70余部,中小型作品近千首,著述了15万字的多篇论文,出版了作品集14本,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收入他的多首歌曲,他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久远实属当代音乐家中罕见。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歌剧有《
白毛女》(曲作者之一),《减租会》《果园姐妹》《牧羊姑娘》(与人合作),《火》《阿诗玛》等;电影音乐《陕北牧歌》《
上甘岭》《祖国的花朵》《风暴》《
英雄儿女》《大渡河》《哪是我家》等;
大合唱有《工人大合唱》《边疆战士大合唱》《
祖国颂》《天天向上》等,还有《荷花舞》《牧笛》,第三、六套广播体操音乐,
管弦乐《哀乐》等。又为孩子们写了童声大合唱《英雄少年》,还有《天鹅之歌》《山谷里的回声》《兰天和大地》《金色的小船》等。他的歌曲《翻身道情》《崖畔上开花》《
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在大地上栽种鲜花》《
我的祖国》《
英雄赞歌》《新疆好》《
祖国颂》等几代人共同传唱,其中《翻身道情》《新疆好》《菏花舞》获世界青年联欢节奖。《祖国的花朵》获电影音乐奖。《
让我们荡起双桨》获各种全国奖。《
我的祖国》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
祖国颂》已成为各种庆典必唱歌曲之一。新近创作的《卫士的摇蓝》《矿工是人类的太阳》获全国歌曲金奖。刘炽十分注意把创作的根深扎在民族音乐的土壤里,并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好的技法,以祖国、人民、中华民族为永生创作主题,从而形成了他鲜明的艺术特点,旋律隽永优美、朴素情深、气势磅礴、民族风格浓郁。因此他的音乐深受人民的喜爱。刘炽年逾七旬,至今壮心不已,笔耕不辍,为祖国人民、中华民族流淌着河一般的旋律。
2009年10月17日晚,“《
我的祖国》——刘炽作品音乐会”在世纪剧院隆重举行,这是一台高质量的音乐盛宴,汇集了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广播电影乐团等艺术团体的200多位文艺工作者,著名歌唱家郑咏、
黄越峰等将热情加盟,刘炽的女儿、歌唱家
刘萤萤倾情演绎了父亲的作品《我的祖国》(领唱)。
剧院通栏横幅上注明了音乐会的标题:《
我的祖国》——刘炽作品音乐会,当响起“一条大河波宽……”的乐声,无不令人热血沸腾,它抒发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大幕开启,一行不大的字映在屏幕下端:“燃烧的火、奔腾的河、人民的心声、刘炽的歌!”这是本场音乐会的主旨,宣泄着刘炽家人和所有热爱他的音乐的人们对他由衷敬佩与怀念。
整场音乐会展示了人民音乐家刘炽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颂扬、及其对美好生活的解读。由刘炽的女儿亲自领唱的《
我的祖国》是那么的深情,以致泪水润湿了观众的眼眶;特别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郑咏演唱的《
英雄赞歌》,那高亢、饱满的歌声,给人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振奋不已!还有一系列不同风格的歌曲,极具时代感,有种久违了的感觉!由国家一级指挥、著名指挥家杨洪年老师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与女子合唱团”的演唱,把人们带回到童年的美好回忆。那是“第三章明媚春光”共三首歌:《天天向上》选曲“长、长、长” 、由乔羽作词的《我们在这大地上栽种鲜花》《让我们荡起双浆》歌。白衬衫、红领巾、还有那花格子的背带裙,荡舟
北海的情景,恍如昨日童年重现!亲切无比……舞台上,孩子们的歌声是那么甜美、清纯,艺术造诣已相当了得!音乐会结束了,许多观众久久沉浸在对作曲家刘炽的深深怀念与沉沉敬仰之中!刘炽以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留给了我们这么多优秀的、经世传颂的作品,人民会永远怀念他。
1998年10月23日逝世,享年77岁。
音乐作品
刘炽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谱写了上千首歌曲,他创作的电影《上甘岭》插曲《
我的祖国》、电影《
英雄儿女》主题歌《
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
祖国的花朵》插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及歌曲《翻身道情》、《新疆好》,组歌《祖国颂》,歌剧《阿诗玛》等,成为影响几代中国人的音乐经典。
刘炽创作生涯是从1939年发表处女作《陕北情歌》开始的,创作了大型作品70余部,作品包括歌剧音乐,
大合唱、电影音乐各10部,及其它中、小型音乐作品。著名的有大合唱《
祖国颂》;《
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
英雄赞歌》(电影《
英雄儿女》插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电影《
祖国的花朵》插曲);舞蹈音乐《荷花舞》等。
歌剧有《
白毛女》 《
牧羊姑娘》(与
陈紫合作)、《火》、《
阿诗玛》等;其它有《工人大合唱》《边疆战士大合唱》《天天向上》《荷花舞》《
牧笛》,第三、六套
广播体操音乐,管弦乐《
哀乐》等。童声大合唱《英雄少年》《天鹅之歌》《山谷里的回声》《蓝天和大地》《金色的小船》等。
2019年6月,《
让我们荡起双桨》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所获荣誉
《翻身道情》、《新疆好》、《荷花舞》获
世界青年联欢节奖。
新近创作的《卫士的摇篮》《矿工是人类的太阳》获全国歌曲金奖。
他人评价
早在延安时代,美国著名女记者海伦·斯诺观看了刘炽的歌舞表演,称赞刘炽是“少年天才”,是“最受欢迎的童星”。海伦·斯诺并教会了刘炽西洋舞。海伦·斯诺夫人用摄影和文字多次记录了这位红色少年,在她的1952年由
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尘》著作中写道:“当我去参观中国人民抗日剧社学校——该社的社员包括演员50人——的时候,宿舍中只住着19个孩子……剧社中有三个特别有趣的人物:导演
赵品三,剧校主任
温涛和男童星刘炽,当我第一次专访问剧校时,正式被两个男童星握手相迎:一个惊人聪明的机灵小男童和他的伴儿王文祥。他是一个强壮的长成的大男童,做着校中的班长……
“刘炽和王文祥两个儿童演员是我夏天的小爱人。他们常来访,坚请我教他们美国式舞蹈,我想不出什么合适的,除了几步踢踏舞原是我曾经一度当作一种运动而试学的。我把这跟我模糊记得的孩子时代舞蹈动作凑合起来,但他们以为这功课非常有味。循着留声机唱片About Quarter To Nine(《大约八点三刻》)勤奋地练习。不久,刘炽教其他同学跳踢踏舞,他们着魔得厉害。然而,他们在剧院中的表演都不是一个大成功——鞋底上没有装铁片是一个大原因。
“他是一个少年天才。剧团里一个受人欢迎的演员。他会模仿无论什么。有一大张小调和小贩叫卖的节目单。那些都是他小时候零星学来的,他演出一节很好的拳术。他在剧院里唱得太多了,他的声音几乎被毁坏,医生们有一个长时期禁止他歌唱来恢复它。他机敏的才智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时常使我惊异的地方。“刘炽已有主角倾向,譬如他不穿规定制服,戴一顶有红星的黑绒便帽……”。
1980年海伦·斯诺在她的《七十年代西行漫记》中,以专章《中美友谊——四十二年之后》再次记叙了她对刘炽的记忆与交往,从中我们看到了少年时代刘炽的轮廓。刘炽为了感戴海伦·斯诺这位舞蹈教师,1987年当海伦·斯诺七十寿辰的时候,他特意写了一首歌曲《我们的朋友海伦·斯诺》献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