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Western Asia),
亚洲西部,自
阿富汗至
土耳其,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和沟通
大西洋、
印度洋的
枢纽。
地理
西亚不仅是亚、欧、非三洲的结合部,也是人类
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古巴比伦(即
两河文明)位于如今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伊斯兰教、基督教、
犹太教等世界性和
地区性宗教的发源地。近代史上
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列强几经瓜分,使本地区的民族、语言、宗教及领土、边界问题都相当复杂。多年来成为两个民族之间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或一国内民族之间政治动乱的
导火线,再加上外来压力的插足与控制,使之更加复杂化。西亚区一系列问题根源、发展进程,趋势都与之有关。
范围
面积
面积约723.76万平方公里(西亚不含
西奈半岛,含土耳其在欧洲的国土),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
经纬度定位为12°35′N~43°34′N,26°16′E~74°56′E。
两区地形以高原为主,
北回归线过中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
信风带交替控制,炎热干燥沙漠布;农业主要靠灌溉,山地绿洲可放牧;冬季降水地中海,
西亚北非均分布。
位置
古代著名的陆上贸易通道“
丝绸之路”,就是从中国西安出发,沿
河西走廊出新疆,经过
中亚、西亚,到欧洲。西亚除有铁路、公路以及
国际航空线联结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
非洲之外还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地貌
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部的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又称两河流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西亚东部为
伊朗高原,往西有
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
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
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
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
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
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
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
外力地貌以干旱
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气候
西亚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水资源短缺,草原和沙漠广布。在干旱的环境下,这里的人们发展了畜牧业和
灌溉农业。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
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
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
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
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
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干燥
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
无流区面积广大,
地表径流贫乏,
河网稀疏。除
幼发拉底河与
底格里斯河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植被
自然植被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及半荒漠(
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种类很少,且有显著耐干旱特征;发达的根系、
肉质茎、针状叶,多为矮生和垫状灌木,多一年生的
短生植物和多年生假短生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向风多雨的山地。地表大多裸露,水草较丰富的绿洲多分布在沿海低地以及干河床沿岸等水分较充足地区,绿洲上生长的枣椰林是其特殊景观。
自然资源
石油资源
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产量最大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有“世界石油宝库”的称号。西亚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占到世界石油
总产量的近1/3,出口量占到世界出口总量的一半左右。西亚所产石油90%以上供出口,主要出口到美国、
西欧和日本。
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
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沙特阿拉伯、
伊朗、
科威特、
伊拉克和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重要的产油国。靠出口石油,一些国家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海底及两河流域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湾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带;
大高加索山脉下、
黑海附近以阿塞拜疆首都
巴库为主要开采。
西亚石油储量大、埋藏浅、
油质好、易开采。石油的形成与其
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波斯湾地区及两河流域地质构造方面属于新
褶皱山系的
边缘拗陷地带,
储油构造良好;同时,长期温暖的
海洋环境,为大量
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后,成为生成石油的
有机物质来源,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了石油。其他矿藏有铬、铜、锑、锰、铁和
磷灰石等。
石油输出
1960年9月10日,
伊拉克、
伊朗、
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和
委内瑞拉5国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
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宣告成立,11月6日
欧佩克在
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正式的国际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或“欧佩克”),总部设在
奥地利首都
维也纳,目前有12个成员国(现有12个成员国是:
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卡塔尔、
利比亚、
尼日利亚、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该组织成员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5%,
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产量的40%,原油出口量世界原油交易的60%。该组织成立后,经过不懈的斗争,其成员国夺回制定
油价和控制石油生产权。
经济发展
经济类型
按其经济特点可分为两种
经济类型,即石油输出国和非石油输出国。石油输出国包括
沙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卡塔尔、
巴林、
科威特、
伊拉克、
伊朗和
阿曼等8国石油是各国
经济命脉,石油业在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
绝对优势。且建筑业、
运输业、
加工业和商业都是以石油生产为其发展基础。战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单一
经济结构常受
国际市场,特别是能源市场的影响,为此,各国正在调整
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向多样化发展。
劳动力资源不足,每年从国外进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术员,成为世界重要
劳务市场。
国营企业为主,各种经济成份并存。非石油输出国经济多以农牧业为主。
采矿业、加工业均较薄弱,发挥
地理位置优势,在运输、加工和提供劳务上颇得石油之利,并且收取高额的过境费用,获相当收入。当然各国
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
西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受
气候影响,
灌溉农业地位重要。主
粮食作物小麦、大麦、
豆类,次为粟、
稻谷等。
经济作物棉花、烟草、
甜菜等。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如
椰枣、
榛子、
阿月浑子、
石榴、
油橄榄、紫羔羊,
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绿洲地带,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场以
畜牧业为主。农产品自给率低,成为世界农牧产品主要进口区之一。
经济现状
注:部分国家2023年数据缺失,故采用往年数据;塞浦路斯共和国政治上属于欧洲、欧盟成员国,使用欧元,故采用欧元单位。
交通要道
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
丝绸之路”由中国西安,沿
河西走廊出新疆,经
巴基斯坦、再由西亚到欧洲的。西亚除西面有陆路和
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外,沟通
地中海和
红海的
苏伊士运河也连接了
大西洋和
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峡则是
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
出海口。南面的
波斯湾是世界
石油运输的主要航道,而
霍尔木兹海峡、
曼德海峡是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咽喉”。因此,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洋五海的现代陆海空
交通枢纽地带,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宗教信仰
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
犹太教的发源地。绝大部分居民信伊斯兰教。它对
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犹太人主要信仰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将
耶路撒冷奉为
圣城。
麦加是伊斯兰教圣城。
分区简介
伊朗高原
闭塞的山间高原
包括高原内陆及其周围山地,主要由南北两侧的边缘山地及中间高原盆地所构成。其边缘山地属于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褶皱山带。分为两支,
北支主要有
厄尔布尔士山脉、科彼得山脉和
兴都库什山脉;南支主要有
扎格罗斯山脉、
莫克兰山脉、
基尔塔尔山脉,并东延成
苏来曼山脉。
伊朗高原南北介于
中亚平原和
阿拉伯海及其海湾之间,西邻
亚美尼亚高原和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接
印度半岛区的
塔尔沙漠,东西长达2500公里,南北最宽为1500公里,面积约270万
平方公里,大部分属伊朗,小部分属
阿富汗、
巴基斯坦等国。
伊朗高原周围山地高大险峻,尤其是
兴都库什山和扎格罗斯山脉等,
海拔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有冰雪覆盖的山峰高大连绵,十分壮观雄伟。
干燥的伊朗式气候
伊朗高原气候主要属
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具有大陆性显著、温差大、冬春降水多等特点,因此称伊朗式气候。南部边缘为
热带干旱气候。
伊朗高原基本上处在
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东北
信风带,地势较高,气流多来自干燥内陆,高原内部又呈盆地状,导致本区气候具有突出特点:大陆性显著,冬凉夏热,
年较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大部分地区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尚不到100毫米,仅在边缘山地特别是迎风侧降水量较多,
厄尔布尔士山北坡和
里海沿岸
年降水量常超过1000毫米,是降水最丰富的地区;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水在500~750毫米之间。降水量的
空间分布表现出自北而南、从西向东、由山地到
内陆盆地逐渐减少的趋势。
内陆流域广大
封闭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伊朗高原上形成了广大的
内流区(包括
无流区),内流、无流区约占其总面积的2/3。高原上没有真正的大河,
河流长度不大,
流域面积有限。河流的水量少,水位季节与
年际变化都很大,多
季节性河流等成为本区突出的
水文特征。高原内部基本上为
内流区和无流区,
内陆河多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的内侧,流向
内陆低地。
赫尔曼德河发源于
喀布尔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
萨巴里湖,全长1110公里,是伊朗高原
最长的河流,为内陆河,主要靠高山融
雪水和冬雨补给,最大
径流量在春季或春末,此时在干旱的低地可出现春洪水灾。其余较大的
内流河有赫里河、哈利勒河、库尔河等。
外流河多分布在高原边缘山地的外侧,都很短小,流域面积很小。最长的外流河是
卡伦河,发源于
扎格罗斯山,流向西南,在
阿巴丹附近汇入
阿拉伯河,全长550公里,有一定的通航价值。此外,还有一些更短小的外流河流入
阿拉伯海及
阿曼湾、
波斯湾。著名的湖泊有萨巴里湖、纳马克湖等,都是内陆
咸水湖。
植被
自然植被–土壤主要属亚热带
荒漠草原、荒漠和
灰钙土、
棕钙土及
漠土系列,
自然景观多为
半荒漠、荒漠景观。整个内陆高原基本上是半荒漠和荒漠,植被稀疏,植物种类很少,多生长疏生短草和肉质、多刺、根系发达的灌木。
森林面积很少,仅占10%左右,在南里海低地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森林茂密,多
阔叶林,在扎格罗斯山地西部有较稀疏的森林,在山地
森林带以上分布着大片的
山地草原。
以
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石油、
天然气储量丰富,石油主要分布在扎格罗斯山的西南麓,即构造上属新
褶皱山地的前缘凹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已
探明储量100多亿吨,是
西南亚也是
亚洲和世界上的主要石油产地。铁矿亦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地区,如
克尔曼、巴米安等地,储量大、品位高。铜、铬、铅、锌等矿储量也相当可观。土地主要是适于放牧的各种草地,
可耕地较少,不足总面积的1/5,水源不足,使草场
载畜量很低。
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北以亚喀巴湾北端——阿拉伯河口一线为界,东北临波斯湾和阿曼湾,东南濒阿拉伯海,南邻
亚丁湾,西隔
红海与
非洲大陆相望。大致介于北纬12°~30°、东经35°~60°之间,南北长约2240公里、东西宽约1200~1900公里,总面积约322万平方公里。具有显著的
自然地理特征:古老地块上形成台地式高原地形;酷热的热带干旱气候;广大的无流区;
热带荒漠景观。这些特征突出地反映了阿拉伯半岛
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
自然区,并与西南亚其他区表现出整个大区内部明显的区际差异性。由于这里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阿拉伯人,通用
阿拉伯语,故名阿拉伯半岛。
古老台地高原
地质构造上,阿拉伯半岛原是
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
中新世以来,向西北延伸部分形成红海–
亚喀巴湾–
约旦裂谷带,向东北延展部分形成亚丁湾,使
阿拉伯板块与
非洲板块分离(仅
苏伊士运河地带基底相连),并以反时针方向俯冲于
亚欧板块之下;同时,在阿曼湾西南岸因板块
俯冲作用形成哈贾尔山脉(沙姆山海拔3352米)。半岛地体古老,基底主要是元古代
结晶岩,在古老结晶岩和
火山岩基础之上覆盖有
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岩层,除少数地区外,广大地区在
构造运动方面稳定,沉积地层基本上保持着平整或近于水平的
单斜构造,未经历较大的褶皱变动。
热带干旱气候
阿拉伯半岛地处热带,
太阳辐射强烈,常年受热带大陆
气团控制,高原半岛周围又多是高
大山地高原和炎热地区,很少受到海洋湿润气团的影响,所以这里的热带干旱气候具有极强烈的大陆性,酷热干燥少雨。世界上最热的地区之一。整个半岛年
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上,最
热月7月平均气温超过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0℃,多在15~24℃之间。南部地区更加酷热,如半岛南端的亚丁,
年平均气温为28.9℃,7月为32.5℃,1月为25.4℃,有四、五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超过30℃。半岛绝对
最高气温常有50~55℃的高温。半岛
气温年较差很大,一般在15℃以上,在一些地方可达20℃左右。阿拉伯半岛干燥少雨。半岛降水量极少,大部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半岛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地表水极其贫乏,水系很
不发育,绝大部分地区为无流区。基本上没有常年性河流和湖泊,河流多属干河,干涸的河床仅在罕见的大雨或暴雨后的短暂时间内有一定的水量,形成
间歇河。虽然仍可在半岛上见到一些与
现代气候–水文状况极不相称的宽深河谷,但其并非今日气候的产物,而属
古地理年代较
湿润气候的杰作。
阿拉伯半岛上的干河大致可分为内流干河和外流干河两种类型,其中长者可达上千公里。在古海迹的局部地方尚残留有少量的咸水湖和
沼泽湿地。
景观
半岛的自然景观主要为荒漠和半荒漠(荒漠草原)景观,此外尚有
绿洲景观。
1.干荒漠–热带
沙漠景观 主要分布在
鲁卜哈利沙漠、
内夫得沙漠和达赫纳沙漠。
达哈那型荒漠:盛行
东北信风,
物理风化强烈,细砂多被吹到
邻区,地表多为富含
氧化铁的坚硬
砾石,并被宽窄不等的沙丘地带分割,为无流区。地表植被极其稀少。
内夫得型荒漠:
风积作用地表形成连绵不断的沙丘和
沙丘链组成,成为沙质高原。
大内夫得沙漠的沙为白色和红色,
小内夫得沙漠多为白色沙。这里植被也很稀少,雨季来临后,这里一些植物开始生长,绿草如茵,长有
白头翁、
柽柳等植物。
阿喀夫型荒漠:为由细砂组成的活动沙丘地带,多数尚未固定,随风移动,主要分布在鲁卜哈利沙漠的西部和南部,基本没有植被,只生长一些沙漠
先锋植物。
哈拉型荒漠:为熔岩地表组成的荒漠,这里因熔岩地区遭受
风蚀而形成,地面皱裂崎岖、尖峰突峭,为特殊的
岩漠景观。
荒漠中植物稀少,除局部绿洲外,广大地区只生长稀疏的植被或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砂土和
石质土等漠土是
代表性土壤,景观极其单调。
2.荒漠草原景观 主要分布在半岛的边缘地带以及荒漠边缘地带,自然植被以耐旱的
干草原为主,多灌木。
3.绿洲景观 在阿拉伯半岛上绿洲分布较普遍,但总面积不大,在沙漠及
沿海地带零散分布,这里水资源条件较好,多为地下水溢出带或经过开挖的井渠灌溉地带。在这些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草木葱茏,生长着
枣椰树、
阿拉伯胶树、
阿拉伯相思树、柽柳等。此外,绿洲和其他肥沃地区能种植各种谷物、水果和蔬菜,有些地区还种植水稻。水热资源丰富的
也门沿海地区
热带植物繁茂,可种植咖啡、甘蔗等
热带经济作物。
矿产资源丰富,尤以滨临“石油之海”的
波斯湾为世界上石油、天然气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其他资源多较贫乏,特别是水资源极其贫乏,耕地很少,森林及其他
植物资源更少,对发展
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两河
冲积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
希腊语原意为“河间地区”,即两河流域,指
底格里斯河与
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范围大致东起
伊朗高原,西至
叙利亚和
阿拉伯高原,北起
亚美尼亚山区(东
托罗斯山脉),南迄
波斯湾。大体介于
北纬30°~37°之间,地处亚热带。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势低平,高度多在200米以下,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到100米,如距海岸约500公里的巴格达,海拔仅34米。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以巴格达为界,西北部称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部(
巴士拉以上)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巴士拉以下至入海口为阿拉伯河
三角洲。平原地表多由
阶地和
河漫滩组成,平原之上仍有局部高地。由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淤积严重,
河床不断加高,所以,在平原上可以见到高高隆起的河岸地带,但平原上的湖泊低地也很引人注目。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除
北部地区具有明显的
亚热带夏干气候色彩外,其余地区均为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本区气温较高,夏季炎热,冬季温暖,干旱少雨。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多在30℃以上。气温具有温差较大特点。如冬季
冷空气偶尔南袭,短期的气温也可降至0°以下。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西北部降水多(500毫米),东南部少(100毫米以下)。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以冬雨为主,春秋次之,夏季月份少雨或无雨。主要是因为冬季受地中海极锋影响,为
温带气旋东进路径,所以具有“冬雨”特征,冬雨(12~2月)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如巴格达为53%,巴士拉为49%。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是流经平原的主要河流。它们均发源境外的北部山地,为过境河流,其水源主要靠北部山地降雨和积雪
融水补给,流经本区时水量逐渐减少,具有干旱荒漠区河流的特征。中下游区多湖泊和沼泽。
自然植被以荒漠草原和
荒漠植物为主,土壤主要为大河
冲积土以及棕钙土、灰钙土和各种漠土。植物比较贫乏,大多为短生和多年生假短生
沙漠植物,如柽柳、
观音柳、
沙枣等。荒漠草原多数植物为
草本植物,其余为荆棘类和
球茎类植物。在常年有水的河岸和
沼泽地带,植被繁茂,生长着茂密葱郁的河岸植物,
乔木、灌木、草木植物无所不有。
河岸林树种有筱悬树、
柳树、
榆树、
桑树、
野苹果树等。古代,这里运河渠道纵横,灌溉便利,农业相当发达。
美索不达米亚
石油资源丰富,
伊拉克是石油输出国。此外,平原水资源较其他西南亚国家丰富。由于平原有较好的气候、水文和地形条件,这里种植了大量的枣椰树,约占全世界的37%,椰枣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椰枣总产量的48%)。
地中海东岸
地形
本区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北,西邻地中海,北起伊斯肯德仑湾,南至
亚喀巴湾,包括
叙利亚西部、
黎巴嫩、
巴勒斯坦及西部约旦等地区,地域大致在北纬30°~37°之间的亚热带,是一个南北狭长、景观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以其裂谷带的
构造地形、亚热带夏干气候和
地中海式植被显著区别于西南亚其他自然区。
1.地中海沿岸平原 滨地中海东岸,宽度一般不超过十几公里,地表主要由第四纪松散物质组成,滨海有广布的沙滩和低湿地。
塞浦路斯岛位于地中海中,西南为由火山岩构成的山脉,北部为
石灰岩构成的低缓丘陵,中部为平原。
2.山地丘陵 自北而南有安萨里耶山脉、沙尔吉山脉、
黎巴嫩山脉和约旦山地等丘陵山地,为背斜山地,石灰岩分布广泛,
喀斯特地貌发育。本带山地宽约40~67公里,
平均海拔800~1000米,黎巴嫩山脉的库尔内特—萨乌达山高度为海拔3083米,是本带山地最高峰。山地地势西缓东陡,高差明显。东邻约旦谷地的耶路撒冷海拔为900米,与距24公里处的死海高差达1300米。
死海湖面海拔-430.5米,其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陆地的最低点,有“世界的肚脐”之称。
3.约旦断裂谷地 即死海地沟带,是
东非裂谷带的延续,又称
西亚裂谷带,包括
约旦河谷地、死海洼地和
阿拉伯谷地。约旦河谷地与西侧山地丘陵之间为高差达1200米的陡崖谷壁,约旦河自北向南流,切穿
玄武岩注入死海,长约320公里。阿拉伯谷地介于死海和亚喀巴湾之间,宽15~25公里,长约175公里,谷壁陡立。
4.东部山地 又称东
约旦山地,在约旦
断裂谷地以东,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台地性山地,海拔450~1200米,地势向东缓倾。
地中海东岸地区属
地中海气候,为
南欧地中海气候的东延,总的气候特点表现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8℃以上(个别山区除外)。由于西滨地中海,受海洋影响,最热月多出现于8月,平均气温一般都在25℃以上,如
贝鲁特为27.1℃,
海法为28.4℃,耶路撒冷为24.2℃,
大马士革为27.6℃,所以属于暖夏型
地中海式气候,气温一般高于西部同纬度地中海式
气候区。
本区年降水量多为300~900毫米,西部沿海降水多,东部山地内降水少,北部多,南部少。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冬季最多,12~2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而6~8月降水量多不到1%,许多地方此时根本无雨,有降水地区一般也不超过10毫米。
这里的河流多较短小,属
外流区河流,多西流注入地中海;部分内地的河流或流入
内陆湖泊,或为
季节性干涸的
时令河。
冬雨夏干的气候,生长着地中海式植被,主要生长有耐夏旱的
橄榄树、槐、
无花果等,也生长有松、樟、栎、杨等树种,为适应这里的干旱特点,它们多具有茎杆短、根须长、皮厚、
针刺形或具腊质光滑表面的叶子等。比较干旱的地方则生长着
番樱桃、
荆豆和石榴等灌木构成的短小灌丛。同时也生长有
百合、
郁金香、
鸢尾草和水仙花等草木植物。在山区生长有落叶林、
针叶林和
混交林植被等,主要树种有栎、
山毛榉、杨、械、松、杉、桧等,代表性植物为黎巴嫩杉、西里西亚
冷杉等。这里的
地带性土壤主要为
褐色土。
亚热带
硬叶常绿林—
灌丛构成了本区主要的景观,此外,
山地森林景观也十分突出。
小亚细亚高原
小亚细亚高原和
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大体位于北纬36°~42°之间,北邻
黑海和
高加索山区,南靠
地中海、地中海东岸区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滨
爱琴海和
黑海海峡(包括
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诲和
达达尼尔海峡),其大部地域属小亚细亚半岛。它是
亚洲西部的大半岛,扼黑海通向地中海的航路,为
东南欧到
西南亚的
陆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高原地形 在
地质构造上,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与伊朗高原同属阿尔卑斯–喜马拉雅
褶皱山带,主要为高原地形,地势均颇为高峻。但是,在地质构造和
构造地形特点方面,两个高原又各具特色。
1.小亚细亚高原 又名
安纳托利亚高原,由边缘山地和内陆高原组成,是一个山间高原。北侧边缘山地总称庞廷山地,自西向东横亘着克罗卢山脉和卡德尼兹山脉,由一系列平行的以石灰岩为主构成的山脉,海拔2000~2500米。地势东高西低,北坡呈阶梯状下降,南坡向高原内部逐渐过渡,山间有深切谷地和陷落盆地,沿海为狭窄平原。
南侧边缘山地为
托罗斯山脉,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山脉呈弧形,大体作雁行式排列,分为西、中、东托罗斯山脉。海拔多在2000~3000米间,有的高峰在3000米以上。山势陡峭,向东逐渐过渡到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南侧山地陡峭,直逼海岸,
沿海平原狭窄,以安塔利亚平原、塞汉河与
杰伊汉河下游
三角洲较为重要。
2.亚美尼亚火山高原 又名亚美尼亚山汇(或
山结),由小亚细亚高原东延山脉和伊朗高原西伸山脉汇聚而成,即
庞廷山脉、托罗斯山脉与
厄尔布尔士山脉和
扎格罗斯山脉的汇合处——山结地带。高原
海拔高度大多为3000~4000米,地势高峻,是一个以
火山喷发物为主的
熔岩高原,主峰大
阿勒山位于东托罗斯山脉的东端,是一个
死火山锥,海拔5165米,直径约40公里,峰顶
终年积雪。这里有由
火山熔岩堵塞河谷形成的
凡湖,为高山
堰塞湖。
高原构造活动强烈,
火山地震众多。火山沿从厄尔布尔士火山至凡湖北岸西潘火山,以及自卡兹别克火山至大阿勒山之间的
构造线有规律地分布,大约有十几座火山锥体,
岩浆活动激烈,形成不少温泉。
气候 小亚细亚半岛西南缘为
地中海气候。年
平均气温17~19℃,1月平均气温8~10℃,7月平均气温25~30℃,
年降水量约700毫米。高原内陆大部分地区为具有地中海气候色彩的大陆性半干旱、
半湿润气候,或称之为半干旱的
草原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都低于0℃,有时还出现-3℃低温,无霜期约240天;夏季干旱炎热,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有些地区曾超过30℃。一般年
降水量200~600毫米,多集中在冬春两季,也属冬雨型;夏季十分干旱,降水稀少,如安卡拉,6~8月降水量40毫米,仅占年降水量的11%。冬季冷湿、夏季干热是高原内陆区的基本气候特征。
黑海沿岸受海洋影响很大,冬季各月受
西风带及过境气旋的影响产生丰富的降水;夏季时,北风掠过黑海吸收了水汽,在沿岸山地产生了大量的
地形雨,所以这里没有明显干季,各季都有一定降水。年平均气温在13~15℃,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候温和湿润,与本区其他
地方气候特点大不相同。
本区多
外流水系,河流分别注入黑海、爱琴海、
马尔马拉海、地中海和
波斯湾。河流多较短小,属山地里河流,河道
比降大,水流急,水量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内陆流域分布有限,主要集中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中南部,
图兹湖盆地和科尼亚盆地是这个内陆流域的两个主要中心。
植被 本区
自然景观以森林和
干草原景观为主。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边缘山地和
沿海地带,可分以下类型:
1.地中海式植被 即亚热带
硬叶常绿林灌丛,主要分布在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低地主要为常绿灌丛即马基群落,主要植物有
桃金娘、野
橄榄、
月桂树等,在山地主要为森林,
优势树种为栎、松和
冷杉,也有
山毛榉和
槭树等,土壤主要为
褐色土。
2.庞廷森林 主要分布在本区东北角,呈狭窄带状延伸。这里雨量丰富,没有
夏旱,且冬季温和,适于庞廷森林生长。这种森林属亚热带
常绿林,以常绿树种为主,如甜栎等,亦多常绿灌木,如山
杜鹃、月桂树和桃金娘、
胡桃楸等。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
3.落叶林和
混交林 分布在本区北部和东部一些地区。主要树种有东方
云杉、
角树、
赤杨、山毛榉等;在较干旱地区以橡树和松为主。土壤主要为
棕色森林土。
4.草原 主要分布在高原内部和东南部一些较干燥的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少于400毫米,在东南部夏温高的地区,草原分布地区扩展到500毫米年等降水线。有些更干燥少雨地区是荒漠化草原或
半荒漠。这里的土壤主要是
栗钙土、
棕钙土等。
资源本区
自然资源中
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和
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铬、铜,森林被覆在西南亚各区中是较好的,如
土耳其森林覆盖率达13.6%,土地资源中有1/3是耕地(包括果园在内)。但是,水资源缺乏。
高加索地区
高加索北起大
高加索山脉(以
山脊线为界),南达
亚美尼亚高原,西滨黑海,东滨
里海,是一个呈西北—东南向延伸的山带。
新
褶皱山地高加索山地在地质史上曾是
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在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的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运动时期,由
阿拉伯板块和伊朗、土耳其等
小板块,与欧洲
板块碰撞缝合而成,为年轻
褶皱山系,形成了大、小高加索山地和其间的
低洼地,具有山地、低地相间分布的特点。在地形上可包括三个
地形单元。
1.大高加索山脉 为
高加索山地的主体,大高加索山脉西北–东南向延伸长约1200多公里,宽约180公里。大高加索山脉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
褶皱构造——
复背斜,轴心地带高度达3000~4000米,其中海拔48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十几座,这些高大山峰终年积雪,且多冰川分布。大高加索山脉可分东、中、西三部分,以中高加索山地势最为高峻,主峰
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即位于北。大高加索山脉火山地震频繁,温泉很多。
2.
小高加索山脉 也是一个褶皱山地,西与庞廷山地东缘相接,东部延伸为塔雷什山脉,并逐渐过渡为厄尔布尔土山脉,长500多公里,
平均海拔2500~3000米。
3.外高加索低地 主要包括东部的库临低地和西部的
科尔希达低地,都属构造洼地。科尔希达低地是典型的冲积—
堆积平原。库临低地是西北狭窄、东南逐渐宽阔的山间凹陷,其东部是库拉–
阿拉克斯低地。库临低地西部在海拔750米以上,到东部库拉低地为500~400米,河口附近仅为25米。
气候 高加索山地虽面积不大,但东西距离大,大高加索山脉具有显著的气候障壁作用,成为重要的气候
分界线,致使本区气候并非单一
气候类型;高大山地本身则具有明显的
垂直分带性。
大高加索山地属
山地气候,山麓西南坡为
亚热带气候(东干西湿),降水量较多,多为冬雨;往上依次为
温带气候、
高山气候和
永久积雪带。
科尔希达低地为
亚热带湿润气候,冬季温和,四季雨量充沛,
气温年较差不大(18℃),夏季炎热湿润,最
热月8月平均气温23~24℃,1月平均气温4~6℃。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
库临低地是亚热带
干旱气候,冬季温和,1月份平均气温高于0℃,7月平均气温超过26℃,
年较差为22~26℃,年平均降水,西部为200~400毫米,东部在200毫米以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几乎无降雨,以冬雨为主。
本区河流主要有科尔希达河和
库拉河。科尔希达河以高山融
雪水和降水补给为主,有
夏汛。
垂直自然带谱 高加索山地特别是大
高加索山脉,海拔高度很大,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在大高加索山,地势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下降0.5℃,平均降水量增加60~70毫米(约3500米处为最大降水带),随
气候条件的变化,导致了植被—
土壤类型的
垂直地带变化。从山麓地区的
草甸草原—黑土、栗钙土带,向上逐渐过渡到
阔叶林–
山地棕壤带(海拔400~1200米处),
针叶林—山地
灰化土带(海拔1200~2200米处),
亚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土带(海拔2200~3000米处),
高山苔原带(海拔2600~3500米处)和高山冰雪带(海拔3000米或3500米以上)。
在科尔希达低地,为湿润的亚热带森林景观,生长着
毛竹、赤杨、栎材等,土壤为红、黄壤;库临低地主要是亚热带半荒漠和草原景观。生长着
蒿属植物、
短生植物等,土壤主要是
灰钙土、灰渴土等。
高加索山地区石油、
天然气储量丰富;这里森林植被茂密、土地较肥沃,水源较足,是
西南亚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但亦有一些不利条件,如农耕地较少,破坏性大地震往往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