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是企业整体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EMBA、MBA的主流
商管教育均对人事
薪酬管理体系建设有所介绍。薪酬管理包括
薪酬体系设计与薪酬日常管理两个方面。
简介
薪酬是指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所需要的劳动而获得的各种形式补偿,是单位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薪酬包括经济性薪酬和
非经济性薪酬两大类,经济性薪酬分为直接经济性薪酬和间接经济性薪酬。
直接经济性薪酬是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准以
货币形式向员工支付的薪酬。
间接经济性薪酬不直接以货币形式发放给员工,但通常可以给员工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减少员工额外开支或者免除员工后顾之忧。
非经济性薪酬是指无法用货币等手段来衡量,但会给员工带来心理愉悦效用的一些因素。
分类
(1)货币性薪酬:包括直接货币薪酬、间接货币薪酬和其他的货币薪酬。其中
直接薪酬包括工资、福利、奖金、奖品、津贴等;
间接薪酬包括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工伤及
遗属保险、
住房公积金、餐饮等;其他货币性薪酬包括
有薪假期、休假日、病事假等。
(2)
非货币性薪酬:包括工作、社会和其他方面。其中工作方面包括工作成就、工作有挑战感、责任感等的优越感觉;社会方面包括
社会地位、个人成长、实现
个人价值等;其他方面包括友谊关怀、舒适的工作环境、
弹性工作时间等。
相关名词
薪酬管理,是在
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
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
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
动态管理过程。
薪酬管理要为实现
薪酬管理目标服务,薪酬管理目标是基于
人力资源战略设立的,而人力资源战略服从于
企业发展战略。
薪酬体系设计主要是薪酬
水平设计、
薪酬结构设计和薪酬构成设计;薪酬日常管理是由
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组成的循环,这个循环可以称之为
薪酬成本管理循环。
薪酬设计是薪酬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如果薪酬水平、
薪酬结构、
薪酬构成等方面有问题,企业薪酬管理不可能取得预定目标。
薪酬预算、薪酬支付、薪酬调整工作是薪酬管理的重点工作,应切实加强薪酬日常管理工作,以便实现薪酬管理的目标。
薪酬体系建立起来后,应密切关注薪酬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公司
薪酬策略,调整薪酬水平、薪酬结构以及薪酬构成以实现效率、公平、合法的薪酬目标,从而保证公司
发展战略的实现。
根据
狭义薪酬的理解,薪酬管理指企业工资的
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
宏观控制的
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
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薪酬管理不仅局限在对“劳”的分配,如何通过强化
内在薪酬提升员工的
满意度。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
薪酬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从而起到增强企业
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薪酬在组织中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它与组织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
管理目标
薪酬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薪酬管理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效率、公平、合法。达到效率和公平目标,就能促使
薪酬激励作用的实现,而
合法性是薪酬基本要求,因为合法是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效率目标
效率目标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站在产出角度来看,薪酬能给组织绩效带来最大价值,第二个层面是站在投入角度来看,实现薪酬成本控制。薪酬效率目标的本质是用适当的薪酬成本给组织带来最大的价值。
(2)公平目标
公平目标包括三个层次,
分配公平、过程公平、机会公平。
分配公平是指组织在进行人事决策、决定各种奖励措施时,应符合公平的要求。如果员工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将会产生不满。
员工对于分配公平认知,来自于其对于工作的投入与所得进行主观比较而定,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与过去的工作经验、同事、同行、朋友等进行对比。分配公平分为自我公平、
内部公平、
外部公平三个方面。自我公平,即员工获得的薪酬应与其付出成正比;内部公平,即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的员工获得的薪酬应正比于其各自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外部公平,即同一行业、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薪酬应基本相同。
过程公平是指在决定任何
奖惩决策时,组织所依据的
决策标准或方法符合
公正性原则,
程序公平一致、标准明确,过程公开等。
机会公平指组织赋予所有员工同样的发展机会,包括组织在决策前与员工互相沟通,
组织决策考虑员工的意见,主管考虑员工的立场,建立
员工申诉机制等。
(3)合法目标
合法目标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最基本前提,要求企业实施的
薪酬制度符合国家、省区的
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要求,如不能违反
最低工资制度、法定保险福利、薪酬指导线制度等的要求规定。
管理模型
绩效管理综合激励模型认为:员工的努力会促进工作绩效提升、工作绩效提升会得到
组织奖励,组织奖励会使员工满意,员工感到满意后会继续努力工作,这样就完成了一个
绩效管理综合激励循环。但上述这个
闭环系统的实现是有条件的,需要以下各个方面的支撑。上述环节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绩效管理综合激励循环就会被中断,激励将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1、目标效价有吸引力和期望值高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前提 在
组织环境没有引起员工不满意情况下,根据
期望理论,员工对一个事件投入程度跟目标效价和期望值有关,如果目标达成获得的激励对员工没有吸引力,那么员工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影响,如果目标达成对员工来说不切合实际,员工没有信心达成目标,那么这样的激励对员工就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员工也不会为不可能的事情而竭尽全力。
在对员工进行
工作目标设定的时候,一定要切合实际,使目标有挑战性,同时有实现的可能。另外要让员工认识到,只要努力是一定可以达成目标的,组织也会尽全力支持员工达成目标。
在对员工制定激励措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激励措施对员工有吸引力,如果没有吸引力,就不会达到激励的效果。
2、能力匹配和目标明确是员工努力带来业绩提升的前提
如果员工能力和工作
任务要求不匹配,员工努力将得不到
预期结果,如果员工目标不明确,工作产出不是组织期望的结果,员工的努力可能白费,因此能力匹配和目标明确是员工努力带来工作绩效的前提。
能力匹配问题本质是根据员工能力进行
人力资源配置,使人尽其才,同时对人才进行培养以满足工作需要;目标明确本质是给员工指明方面,减少员工工作盲目性。管理者一方面应当使
组织目标的重要性为员工所认识、自觉认同,并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地为员工完成组织目标创造条件,为员工进行业务辅导和资源支持。
3、组织信用和
绩效评价是工作绩效带来组织奖励的前提
如果组织没有信用,承诺的事项不能兑现,或者不能公正的评价员工的绩效,这样都可能带来组织奖励的不能兑现,因此组织信守承诺和绩效评价准确有效是工作绩效提升带来组织奖励的前提。
如果没有公平公正的绩效
评价系统,员工的业绩不能得到肯定,自然也不会得到组织的奖励。绩效评价系统一定要能识别组织期望的行为并能给与公平公正的评价,否则也会降低员工的期望值进而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4、激励有效和感觉公平是组织奖励带来员工满意的前提
激励如果没有效果不会带来员工满意,员工如果有不公平感觉将会引起员工不满意,因此激励有效和感觉公平是组织奖励带来员工满意的前提。激励
有效性表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激励内容要适当,
二是激励及时、程度适中;内容型激励理论,无论是
需求层次理论还是
双因素理论,都提醒管理者,要对员工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否则不会有预期的效果;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
激励过程,强化理论对激励
及时性提出要求,双因素理论对激励
效价以及期望值提出要求。公平理论要求要尽量做到
结果公平、过程公平和机会公平。
薪酬模式
企业薪酬设计一般建立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进行价值分配。根据3P薪酬
理论模型,存在着职位(Positon)、能力(Person)、业绩(Performance)三种不同的衡量维度,因而产生种不同的
薪酬模式,即以职位(岗位)为基础的薪酬模式,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模式和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模式。当然多数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还会采取其他的
评价方式,如市场交易价值,员工历史贡献价值以及员工未来发展
预期价值。
1、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模式
岗位薪酬模式即通过对岗位的职责、
劳动强度、
劳动条件等因素的测评,按岗位
相对价值的高低来决定员工的工资水平,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公司通常会成立专门的岗位测评小组或聘请咨询公司来对内部的所有岗位进行评估,得出每个岗位的薪点,并按薪点数的大小对岗位进行排序、归类,形成
岗位工资等级体系。很多企业采用
职务工资制度,它实际上是
岗位工资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在对岗位进行测评的因素中,
岗位职责是决定性的,而职务体系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岗位职责的大小。通过职务等级的划分,对岗位进行了
粗线条的划分。职务工资模式大体上反映了不同职务等级的员工为公司创造的相对价值的不同,但对于同一职务级别不同岗位的员工所做的贡献没有明确划分。
2、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模式
能力薪酬是指企业根据员工所具备的能力或是
任职资格来确定其基本的薪酬水平,对人不对事,其中基于岗位的能力占了岗位薪酬总额的绝大部分;员工能力的高低和薪酬、晋升相挂钩;其设计的假设前提是能力高的一定取得高的绩效,使员工能够认识到高能力会取得高绩效;薪酬随着能力提高而提高,能力最高者其薪酬也最高;管理者关注的是员工能力价值的增值。以能力为基础的薪酬模式的能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能力,而是能够预测的优秀绩效的特定能力组合的,是建立在比
技能薪酬体系更为广泛的知识、技能、
自我认知、
人格特征、动机等综合因素基础上薪酬上的基础薪酬体系。这种能力的薪酬体系特别适合技术型企业和
知识型企业,符合企业建立
学习型组织的要求。
3、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模式
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假设,静态岗位职责的履行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在
环境不确定性极大、变革已经成为常规,这种假设成立的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企业要求员工根据
环境变化主动设定目标,挑战过去,只是正确地做事已经不能满足竞争的需要,企业更强调做正确的事,要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通过对员工的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行为、态度等一系列的考核指标评价来确定其薪酬。伯特咨询认为,其依据可以是企业整体的绩效,部门的整体绩效,也可以团队或者个人的绩效。具体选择哪个作为绩效付酬的依据,要看岗位的性质。总起来说,要考虑多个绩效结果。绩效付酬导向的员工行为很直接,员工会围绕着
绩效目标开展工作,为实现目标会竭尽全能,力求创新,“有效”是员工行为的准则,而不是岗位付酬制度下的保守和规范。实际上,绩效付酬降低了
管理成本,提高了产出。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在企业被普遍使用,尤其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这种薪酬模式更为适用。
三种薪酬模式比较
无论是哪一种薪酬模式,它们的不同只是所关注的
侧重点不同,它的最终目的都是尽可能准确地测量、反映员工的绩效,保证分配的公平性,进而促进
员工绩效的提升,这一点是相同的。岗位工资关注的是岗位的特征而忽略了人(任职者)的因素,
能力工资关注的是任职者的资格,是工作的投入方面,绩效工资关注的是任职者在岗位上的产出。薪酬管理模式的选择依据是它是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员工的实际贡献,以使工资能更准确地反映员工的绩效水平,给员工一种公平的感觉,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促进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
设计步骤
企业的薪酬体系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第三步:岗位分层级
第五步:计算层级薪酬总和
第六步:计算年薪和月薪
第七步:月薪五级工资制
第十步:财务人员薪酬方案
工资制度
在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中,根据
薪酬支付依据的不同,有岗位工资、职务工资、
技能工资、
绩效工资、
工龄工资、
薪级工资等薪酬构成元素。通常企业选择一个或两个为主要形式,其他为辅助形式。选择并确定工资制度形式是很关键的,这体现着公司的
价值导向。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工资制度形式:
依据岗位或职务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
岗位工资制或
职务工资制;
依据技能或能力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技能工资制或
能力工资制;
依据以绩效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如
计件工资制、
提成工资制、
承包制等;
依据岗位(职务)和技能工资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
岗位技能工资制或职务技能工资制;
依据岗位(职务)和绩效工资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
岗位绩效工资制或职务
绩效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是依据任职者在组织中的岗位确定
工资等级和
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基于这样两个假设:第一,岗位任职要求刚好与任职者
能力素质相匹配,如果员工能力超过岗位要求,意味着人才的浪费,如果员工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岗位要求,则意味着任职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无法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岗位工作。岗位工资制的理念是:不同的岗位将创造不同的价值,因此不同的岗位将给与不同的工资报酬;同时企业应该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使人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对于超过岗位任职要求的能力不给与额外报酬;岗位工资制鼓励员工通过岗位晋升来获得更多的报酬。
职务工资制
职务工资制是简化了的岗位工资制,职务和岗位的区别在于,岗位不仅表达出层级还表达出
工作性质,比如
人力资源主管、财务部部长等就是岗位,而职务仅仅表达出来层级,比如主管、经理,以及科长、处长等。职务工资制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得到广泛的应用。职务工资制只区分等级,事实上和岗位工资具有本质的不同,岗位工资体现不同岗位的差别,
岗位价值综合反映了岗位层级、岗位工作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是
市场导向的工资制度,而职务工资仅仅体现层级,是典型的
等级制工资制度。
职务工资制特点和和岗位工资制的优缺点近似,但相对于岗位工资制,职务工资制有个最大的特点是:根据职务级别定酬,某些人可能没有从事什么岗位工作,但只要到了那个级别就可以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这是对内部公平的最大挑战。
技能工资制
技能工资制根据员工所具备的技能而向员工支付工资,
技能等级不同,薪酬支付标准不同。技能工资制和
能力工资制与岗位工资制、
职务工资制不同,
技能工资制和能力工资制是基于员工的能力,他不是根据
岗位价值的大小来确定员工的报酬,而是根据员工具备的与工作有关的技能和能力的高低来确定其报酬水平。 技能通常包括三类,
深度技能、广度技能和垂直技能,深度技能指从事岗位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深度技能表现于能力的纵向结构上,他强调员工在某项能力上不断提高,鼓励员工成为专家;广度技能指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广度技能表现于能力的横向结构上,他提倡员工掌握更多的技能,鼓励员工成为通才;垂直技能指的是员工进行
自我管理,掌握与工作有关的计划、领导、
团队合作等技能,垂直技能鼓励员工成为更高层次的管理者。
能力工资制
能力工资制根据员工所具备的能力向员工支付工资,员工能力不同,薪酬支付标准不同。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能力多指一种
胜任力和胜任特征,是员工具备的能够达成某种特定绩效或者是表现出某种有利于绩效达成的
行为能力。
根据能力
冰山模型,个人绩效行为能力由知识、技能、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五大要素构成。知识是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认知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身份、人格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感知;品质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征;动机指在一个特定领域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力、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其中,知识和技能“水面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是“水面以下部分”,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技能工资制和能力工资制的理念是:“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的舞台”。技能工资制和
能力工资制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给予员工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如果
员工技能或能力大大超过岗位工作要求,将给员工提供更高岗位工作机会,如果没有更高层次岗位空缺,也将给予超出岗位要求的技能和能力给予额外报酬。
绩效工资制
绩效工资制是以个人业绩为付酬依据的薪酬制度,绩效工资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公平合理的
绩效评估系统。绩效工资制可以应用在任何领域,适用范围很广,在销售、生产等领域更是得到大家认可,计件工资制、提成工资制也都是绩效工资制。
绩效工资制的优点是:
(1)有利于个人和
组织绩效提升。绩效工资制的采用需要对绩效进行评价,给与员工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同时需要上级主管对下属不断进行
绩效辅导和资源支持,因此会促进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提升; (2)实现薪酬内部公平和效率目标。因为根据绩效付酬,有助于打破
大锅饭、
平均主义思想,鼓励多劳多得,因而实现薪酬的内部公平以及提高效率这两个目标;
(3)
人工成本低。虽然对业绩优异者给与较高报酬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程度人工成本的增加,但事实上,优秀员工报酬增加是给公司带来价值为前提的,员工获得高报酬的同时公司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公司给与业绩低下者较低薪酬或淘汰业绩低下者,这会大大降低
工资成本。
绩效工资制的缺点是:
(1)短视行为:由于绩效工资与员工本期绩效相关,易造成员工只关注当期绩效产生短视行为,可能为了短期利益的提高而忽略组织长远的利益。
(2)
员工忠诚度不足。如果
绩效工资所占比例过大,固定工资太少或者没有,由于
保健因素的缺乏,容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意;另外这种工资制度不可避免会有员工被淘汰,员工
流动率比较高,这两方面都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影响组织的
凝聚力。
组合工资制
组合工资制在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中,除了以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中的一个为主要元素外,很多情况下是以两个元素为主,以充分发挥各种工资制度的优点。常见的组合工资制度有
岗位技能工资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
1、岗位
技能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
劳动技能、
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基本
劳动要素为基础,以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的企业
基本工资制度。技能工资主要与劳动技能要素相对应,确定依据是岗位、职务对劳动技能的要求和雇员个人所具备的劳动技能水平。技术工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工资可分为初、中、高三大
工资类别,每类又可分为不同的档次和等级。岗位工资与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三要素相对应,它的确定是依据三项劳动要素评价的总分数,划分几类岗位工资的标准,并设置相应档次,一般采取一岗多薪的方式,视劳动要素的不同,同一岗位的工资有所差别。中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岗位技能工资
制度改革中,除设置技能和岗位两个主要单元外,一般还加入
工龄工资、
效益工资、各种津贴等。
2、岗位绩效工资制岗位绩效工资制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在当前
市场竞争中,为了激励员工,将员工业绩与收入联系起来是很多企业采取的办法。除了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很多事业单位也采取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的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构成。事业单位员工可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四个序列。
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根据本人现聘用的
专业技术岗位(通俗的讲就是获得了职称并且被聘用)来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管理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任命的职务)来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技术工人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
技术等级或职务)来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普通工人执行普通工岗位工资标准。
薪级工资根据任职者
工龄、任本岗位年限以及
岗位等级确定,其实质是对岗位工资进行修正,对经验丰富者给与更多报酬,取消工龄工资反映在薪级工资中。
绩效工资一般是
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由各单位自主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
制定形式
五级工资薪酬法
什么是五级工资薪酬法
岗位月薪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存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每岗位又分为五等工资。这五等工资的制定方法就是五级工资薪酬法。
五级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一级对应的是,“欠资格上岗”,二级对应的是“期望”,三级对应“合格”,四级对应“胜任”,五级对应“超胜任”。
层级薪酬水平定位
层级薪酬中的月薪按企业整体薪酬水平定位,一般对应三级(合格)或五级(超胜任) 薪酬水平定位有一定竞争力,对应四级(胜任) 薪酬水平定位偏低的,对应三级(合格)
五级的每级级差相距5%-25%,一般可取12%
薪酬的“酬”固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但“薪”亦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所谓“薪”,就是物资,人都是受
利益驱动的,不要指望员工在不给任何工资的情况下就去干活,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有利益驱动的,企业的任何一个职位上的功能都应该和
经济利益挂钩。如何挂钩,就是薪酬管理的艺术,尤其对于
营销人员,其提成机制的设计直接影响着
营销体系的
健康度和
稳定度。
设计思路
1、明确公司
薪酬战略定位:将人员队伍的薪酬
收入控制在市场中上水平,保证公司现有人员队伍的稳定,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并且形成一定的外部吸引力。
2、调整薪酬挂钩原则,建立基于
岗位价值、
人力资源价值、
工作业绩的
价值分配体系,使员工收入水平向岗位价值、
人员素质、工作贡献方向倾斜。
3、建立职位
等级制度,开辟员工横向发展跑道,满足在职位晋升机会不足的情况下员工
个体发展的需求。
4、调整薪酬体系中
固定收入与浮动收入的比例,在设计上保证员工收入水平较大
涨幅,但增加员工浮动收入的比例,增强薪酬的激励效应,促进公司薪酬制度与市场接轨。
5、引入多元化的激励模式,充分利用薪酬杠杆调节,充分调动员工潜能与工作热情。
6、完善公司
福利制度,调整福利制度的灵活性,建立在适度集中的基础上
自助式福利体系,满足
员工多元化的需要,将福利制度引导到增强
员工归属感和
忠诚度、促进其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来。
7、依据企业
组织变革、中期
经营效益以及市场薪资行情的变化等因素适时对薪酬体系进行调整,保持薪酬体系的动态
涨跌,促使公司薪酬制度逐步实现市场化、企业化。
管理作用
薪酬不但关系到企业的
成本控制,还与企业的产出或效益密切相关。虽然薪酬本身不能直接带来效益,但可以通过有效的薪酬战略及其实践,将薪酬交换劳动者的
活劳动,劳动力和
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企业财富和
经济效益。这样,薪酬就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不可分,对企业具有增值功能。
薪酬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
薪酬战略及其实践,反映和评估员工的
工作绩效,即将员工表现出来的不同工作绩效,报以不同的薪酬,从而促进员工
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保护和激励员工的
工作积极性,以提高企业的
生产效率。
薪酬的激励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成为现代
公司治理中的研究重心,
薪酬激励机制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员工的积极性,关系到公司的业绩,甚至是公司的未来发展。薪酬激励的方式大体分为两种形式,即年薪,奖金,津贴等的短期
激励模式和包括
股权激励、
限制性股票、
股票增值权、
管理层持股、激励基金等中长期激励模式。
谈到股权激励这种中长期激励模式,老板和员工对的看法不尽相同:公司老板通常认为股权激励是旨在落实公司的发展愿景与老板的
经营哲学;而从员工角度看,股权激励属于
企业管理中薪酬的范畴,他们希望能够藉此体现自身的
人力资本价值。总的来看,股权激励形式的薪酬激励可以平衡老板和员工对长、短期利益的不同追求,从而
实现共赢。
由此看出,企业可以发挥薪酬战略的导向功能,通过
薪酬水平的变动,结合其它的
管理手段,合理配置和协调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并将
企业目标传递给员工,促使员工
个人行为与
组织行为相融合。
薪酬可用于获得“实物、保障、社会关系以及尊重的需求,对这些需求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满足自我实现代需求”。因此, 通过有效的薪酬战略及其实践, 体现薪酬不再仅仅是一定数目的金钱, 它还反映员工在企业中的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等, 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能力, 实现其自身价值。
体系建设
第一步:梳理工作岗位。从企业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基于
工作流程的顺畅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梳理工作岗位。分析不同岗位之间划分的
合理性:
工作职责是否清晰,各个岗位间的工作联系是否清晰、合理。
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形成岗位清单和各个岗位的
工作说明书。
第二步:进行岗位价值评估。选择某种
岗位价值评估工具,并组织企业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逐个对岗位进行评价,这个过程如果企业自身认为力量不够时可以考虑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和指导。岗位
价值评价方法和工具有很多,分为量化的和非量化的两类。对于评价岗位较多时,建议优先考虑计分法。计分法的优点是结果量化直观,便于不同岗位间的价值比较。对于一般制造型企业的评价工具可以考虑
北大纵横的28因素法。
第三步:
岗位分类与分级列等。首先,对岗位进行横向的
职系分类;然后,根据评价结果按照一定的分数段进行纵向的岗位分级;最后考虑不同岗位级别的重叠幅度。分级时应当考虑两个平衡:不同职系间岗位的平衡和同类职系岗位的平衡。不同职系和级别的岗位薪酬水平不同。
第四步:设定薪酬水平。根据上一步的岗位分等列级的结果,对不同级别的岗位设定薪酬水平。薪酬水平的设定要考虑企业薪酬策略和外部薪酬水平,以保证公司薪酬的外部
竞争性和
公平性,以保障公司薪酬的吸引力和控制公司重点岗位员工的流失。
第五步:确定
薪酬结构。以设定的岗位薪酬水平为该岗位的
薪酬总额,根据不同职系岗位性质确定薪酬结构构成,包括确定
固定部分与绩效浮动部分比例以及工龄工资各种补贴等
其他工资构成部分。一般来讲,级别越高的浮动部分比例越大,岗位对工作结果影响越大的岗位浮动比例越大。
第六步:进行薪酬测算。基于各个岗位确定的薪酬水平和各岗位上员工的人数,对
薪酬总额进行测算;针对岗位某些员工的薪酬总额和增减水平进行测算,做到既照顾公平又不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偏差。
第七步:对薪酬定级与调整等作出规定。从制度上规定员工工资开始入级和今后
岗位调整规则。薪酬调整包括企业总体自然调整、岗位变动调整和绩效调整。在岗位
绩效薪酬中应该对个人薪酬调整和
绩效考评的关系做出规定。此外,还有对薪酬发放的时间、发放形式做出适合企业情况的规定,如是否采取
密薪制等。
管理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的是影响
工作动机的构成因素,研究如何满足人的需求。
(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
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
社会需求 (4)尊重需求 (5)
自我实现需求(二)赫茨伯格的
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一些事物当它存在时可以引起满意,当它缺乏时不会引起不满意,只是没有满意;一些事物当它存在时人们并不觉得满意,当它缺乏时则会引起不满意。前者称之为“
激励因素”,后者称之为“
保健因素”。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从个体动机产生到采取
具体行为的过程,这些理论试图弄清人们对付出努力、取得绩效、获得奖励的认识,以达到更好地对员工进行激励的目的。
(一)
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
激励程度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
目标效价,即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
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那么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二是
期望值,即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那么目标的激励作用就小,以至完全没有。
(二)
强化理论美国
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因外部环境刺激所做的反应,是受外部环境刺激所调节和控制的,改变刺激就能改变行为。通过有效的刺激能加强人的某种行为,因此管理者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管理实践中,常用的强化手段有三种,即
正强化、负强化和消退强化,这些手段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运用。
(三)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
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的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关系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动机的
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都是站在某一角度研究激励问题,实际上人是最复杂的,模型的应用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使用时要针对实际情况慎重应用。
管理系统
薪酬
管理系统是对企业
工资水平、
工资结构、
工资制度、
工资形式、工资待遇的管理系统,旨在监督它们是否达到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由于
工资管理中包含很多内容,因此它是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之一。
工资管理系统的首要任务是
报酬公平。企业吸引、激励和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企业的报酬机制实现的。报酬必须对所有相关方面公正实施,而且应该让人感觉到是公平的。根据
员工关系的特点,内部
薪酬公平可能更重要,而
工作评价是
内部公平首要的方法。如何处理好既吸引人才又
降低成本这对矛盾,是工资管理系统的焦点和难点。
(1)个人岗位因素:即考虑不同岗位,不同绩效表现和同岗位
人员配备(2)企业因素:即考虑企业
发展阶段,
企业规模,企业盈利水平
薪酬结构良好的
薪酬管理体系有助于
企业发展,上海企业
管理咨询公司提供专业的薪酬
结构分析,薪酬结构分为
显性薪酬和隐性薪酬。显性薪酬主要包括
基本工资、
加班费、奖金、津贴和补贴、股权、福利,而隐性薪酬则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学习成长机会等。
薪酬结构之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企业雇员
劳动收入的主体部分,也是确定其
劳动报酬和
福利待遇的基础。其具有常规性、固定性、基准性、综合性等特点。基本工资又分为
基础工资、
工龄工资、职位工资、
技能工资等。在中国按
劳动法规定,基本工资在每个地区都会有它的最低标准。
薪酬结构之
加班费:是指员工超出
正常工作时间之外所付出劳动的报酬。劳动法有明文规定,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或者
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劳动者加班或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
薪酬结构之奖金:奖金是企业和雇主对雇员超额劳动部分或劳动绩效突出部分所支付的奖励性薪酬,是企业为了鼓励雇员提高
工作效率和
工作质量付给雇员的货币奖励。因此,与基本工资相比,奖金具有非常规性、浮动性和非普遍性等特点。企业中常见的奖金有
全勤奖、超产奖、
节约奖、
年终奖、效益奖等。
薪酬结构之
津贴补贴:是指企业为了补偿员工特殊或额外的
劳动消耗和从事
特种作业而付给员工的报酬,以及为了保证员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给员工的
物价补贴。常见的津贴补贴有:
夜班津贴、车船补贴、降温费、特种作业补贴、出差补助、
住房补贴、伙食补贴等。
薪酬结构之福利:
员工福利是一种以非现金形式支付给员工的报酬。员工福利从构成上来说可分成二类:
法定福利和公司福利。法定福利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保障员工利益而强制各类组织执行的报酬部分,如
社会保险;而公司福利是建立在企业自愿基础之上的。员工福利内容包括:补充养老、医疗,住房、寿险、
意外险、财产险、
带薪休假、免费午餐、班车、员工
文娱活动、
休闲旅游等。
薪酬结构之
办公环境:是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
工作氛围,这是企业重视人的情绪、人的需求、人员激励的体现。
薪酬结构之学习成长机会:是指企业结合自身的企业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
业务技能或
管理技能的培训,
创造环境让
员工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或管理技能。
常见错误
7、等级重叠度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