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指每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的带有自己
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是每个民族
劳动人民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
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
词语解释
名称:民歌
拼音:mín gē
解释: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
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
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
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简介
民歌形式
民歌,人民之歌。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 他们会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而社会学或大众俗称之为民歌(谣)。它和人民的
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美国民歌手 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说是最早的民歌唱片录音,所以普遍被认定是现代民歌 (
FOLK)的祖师。之后 PETE SEEGER、 THE WEAVERS继续推动这类音乐。六十年代越战,反战民歌手如 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为时代的呼声。
世界民歌
如此类推,可以有中国的民歌,美国的民歌,英国、
俄国、
苏格兰、
澳洲或
非洲民歌等等。就像如果这几天大家有到
海运大厦天台参与
德国啤酒节,大家一定到听到不少他们以吉他、
手风琴等奏出的的普鲁士民谣。
民歌(谣)的特色,是在于其能否反映它的出处和环境、文化特色(质),而不只是在乎其使用的乐器的多少、轻重。(当然无可否认,乐器本身很多时亦能反映民歌本身的
文化背景。)我们活在香港,民歌音乐的文化早以支配在西方篷裙之下,我们说的民歌,大多数也就是西方(美国)的民歌。民歌还分少儿,成人。
起源与发展
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
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如上古文献中记录的这样一首《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十分概括地描写了原始时代狩猎劳动的全过程。全首民歌虽仅有八个字,却好像一幅栩栩如生的原始射猎图,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原始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
周代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
国风》便采集了
西周到春秋中叶
黄河流域十五个地区的民歌,故又称十五国风,它们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绵延五百多年的复杂的社会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伐檀》《硕鼠》《式微》《将仲子》等,不但具有高度的
思想性,同时也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它们以巧妙的
比兴手法,塑造了许多鲜明动人的形象。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创造才智,它们的高度
人民性和
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民歌的优良传统。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
楚辞》。楚辞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伟大诗人
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诗歌;一类是经他们整理的楚国民歌歌词。如《楚辞》中收录了屈原的《
九歌》,《九歌》的11首
民间祭祀歌曲,是经屈原根据楚国南部的民间祭祀歌曲整理加工而成的。楚辞的最大特色是富于幻想和热情,它为我国民歌的
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而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相和歌,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以上二者的优良传统。《
战城南》、《
十五从军征》等,都是当时比较深刻地反映了
社会现实的优秀民歌。由于内容的需要,他们在形式上突破了《
诗经》的四言诗体,发展了长短不同的句式和五七言体,这样就更丰富了民歌的
表现力。这种新的形式被称为
乐府体,它给以后的民歌和诗人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相和歌的产生,突破了徒歌的形式,加进了伴奏。从唐代的曲子到今天的说唱、戏曲,都和它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长篇
叙事歌曲《孔雀东南飞》等,充分显示了歌曲创作的重大发现。
唐代民歌保存下来虽不多,但从敦煌发掘出的曲子资料和有关
燕乐、变文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民歌的创作和流传是相当繁盛的。随着反映生活内容的需要,唐代民歌经过许多人的不断加工,无论在曲调风格上、
演唱形式上,都有了更高的发展。曲子的产生,除了用于单独清唱外,还被广泛地用于说唱、歌舞中,受到人民的喜爱,成为民歌通向更复杂的艺术形式的桥梁。这种曲子对以后的宋词、元曲的发展起着有益的影响。
而到了明清近代时期,随着新型的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在
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斗争中,产生了数量相当多的、具有强烈人民性的杰出民歌。这一时期的民歌,除了具有广泛的内容以及清新、明快、朴素的语言外,在形式上也比以前更为自由、活泼。从《
魏氏乐谱》所收集的《水龙吟》、《长歌行》,以及明清的传统
牌子曲《
山门六喜》等歌曲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歌词、曲体结构、曲调的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已经大大丰富。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人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国民歌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主题便成为它新的特点和
历史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正像一个人在经过艰苦跋涉的沙漠旅行后,突然看到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人们的情绪激动了,歌不断从激动的心头流出来。人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人民创作了如《东方红》、《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世之作。
保护
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社会主义民歌创作的沃野展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的歌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的传统
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的抢救挖掘工作。自1984年起,又开展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工作。通过这些大规模的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为丰富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方
美国的文化对比上说(中、英、
欧洲大陆等)都比较短;在我们听到一些美国怨曲、跳舞音乐、爵士乐曲外,在承接中、西部人民的心灵,我们会听到不少第二代美国本土人民的心曲,拓荒者的Country Fork Music,好像Woody Guthrie's ;‘This land is my land'、
Oh Susanna、Michael, Row the Boat ashore等等,此为典形的美国民歌。而 The Weavers (Pete Seeger)、
The Kingston Trio、The Highway Man等可以说我所认识的是美国民歌的先驱。
至于被称为美国现代(六十年代称之为现代,而我们2004年被称为处于
后现代的尾声)民歌之父的是Bob Dylan。 Bob Dylan 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民歌之父',是因为其在六十年代首先以他典形反叛、控诉加上其如诗的文字(
lyric) ;写出了不少能代表当代美国土地、文化,新一代知识分子、年青人的心态的乐曲。而该等文字、歌曲,又真的能直接、间接及一代一代地影响著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止于音乐文化)。
至于其他大家能常常听到的西方民歌手有:PPM最喜欢的(相信是) Peter, Paul and Mary, Simon and Garfunkel,
Donovan, Joni Mitchell, John Denver等等。
主要区别
民歌和民谣的涵意实有点区别,民谣的「谣」字,有「虚」、「无」的意思,亦即所谓谣言、谣传。「民谣」是泛指古时在民间流传的歌曲,而作曲者已无可稽考,这些我们才会叫做民谣(当然也可叫民歌),所以我们会说现代民「歌」或城市民「歌」,而不应有现代民「谣」或城市民「谣」之说。
我们在西洋歌剧或
中国地方戏曲,不难发觉其音乐的部分,亦能充分反映一个族群的色彩性格、
文化传统,但我们不会称之为民歌,并不尽然是它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而是这类
传统音乐,在没有
留声机的年代,是宫廷
贵族、知识分子或
上层社会的「专利品」,并没有在民间普及,所以「流传民间」是成为民歌的最
基本条件。
上世纪英语是
强势语言,在多个领域影响著全世界,民歌亦然。我们这一代人,受
欧美民歌熏陶。60年代欧美民歌在
市场力量推动下作多元发展,臻至圆熟之境。事实上,欧美民歌在音乐上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我们充分推崇和肯定的。
汉乐府
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部门,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负责搜集各地汉族民间音乐,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
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
元结《系乐府》、
白居易《新乐府》、
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
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代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
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
惠帝时有
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所谓采诗,即采民歌。同书《
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
自孝武立
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件事,在
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
采诗官不置。”(《采诗官》)其实,和
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
黄河、
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这种政治措施,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而在客观上也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集中、记录、流传。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
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这数字已接近《
诗经》的国风,东汉尚不在内,但现存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首。最早见于记录的是
沈约的《宋书·乐志》,
郭茂倩编《
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
⑴郊庙歌辞
⑷横吹曲辞
⑸相和歌辞
⑺舞曲歌辞
⑽近代曲辞
⑿新乐府辞
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
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
艺术价值,如《
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
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
相和歌中尤多。在音乐上,这三类也各具特色。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
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
外国音乐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
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在写作年代上,郊庙歌辞中的《房中歌》最早,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
鼓吹曲辞中的《
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相和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其中题为古辞的,几乎全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年代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作品,可以看出民歌的影响。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
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其
音乐语言简明洗练,
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民体裁材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
风俗歌等。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
代表性。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唱花儿也称漫少年。歌唱方式为
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
花儿除在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到
六月间(以六月初最盛),选择风景秀丽、名山古刹坐落的地方,会期多则三四天,少则一两天。届时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彼伏,气氛颇为热烈。
花儿分
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河湟花儿曲调
丰富多彩,令多达一百余种,歌者多是自编自唱。有时也有对唱,但人数不是很多,三五一群,一人唱完一首,大家随之呼应“欧——欧”之类的尾音,以烘托气氛,激发情绪。而洮岷花儿曲调则比较朴实单纯,只有少数的几个令,多集中在花儿会上演唱,相互答问对唱。
花儿的曲调极为丰富,不同的曲调用不同的令来表示,每个令有独特的
音乐风格。
种类
按形式和作用
(1)高原山歌
山歌是中国
民间歌曲的
代表性体裁之一,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
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歌者完全不受正在从事的劳动节奏的限制,兴之所至,引吭而歌,唱腔充满自由、奔放、舒展、悠长的特色。中国的山歌流传很广,但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山区广大地带。
(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是
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人们的劳动情绪。多种多样的
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如海洋
渔民号子、江河
船工号子、码头
搬运号子、
森林号子、工地建筑号子、
盐工号子、打
连架号子、
车水号子、打石号子等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地联系着。不同的劳动会产生不同的
音乐形象和歌唱形式。
劳动号子的歌唱方式,基本上以一领众合为主。即一人领,众人合;或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慢的号子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在一般情形下,都是领句结束后,合句再进入,但也有在领句还未结束,合句就提前进入,造成两声部重叠的结构形态。
(3)稻区田歌
中国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作区之一。自古以来,稻农们都习惯于在栽秧、薅草、
车水、挖地时唱歌助兴。这些民歌名目繁多,总称为
田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苏中南部的格冬代、锣鼓车;
上海青浦的田山歌、田歌;安徽的喊秧歌、
薅秧歌;江西的锄山鼓、打鼓歌;湖北的
长阳薅草锣鼓、畈腔、
薅草歌、
远安花锣鼓;湖南的踩田歌、打锣锣咚;福建的
耘田诗;
两广的打锣开山歌、插田歌;云、贵、川的薅草号子等等。
田歌的传唱方式,基本上保留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一般采用领、合形式、领与轮流
接唱形式和分组对歌形式。但田歌不象劳动号子那样,在节奏、节拍方面受劳动节奏的限制和支配。而是起讫自由、速度舒缓、随兴而歌。在这一方面,他又与山歌题材比较接近。所以,田歌是介乎劳动号子与山歌之间的一种民歌题材。
(4)城镇小调
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练,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近代小调的曲目,大致可分以为三类。一类是由明清
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明代俗曲如《
寄生草》、《
山坡羊》、《闹五更》、《
耍孩儿》;清代俗曲如《剪靛花》、《玉娥郎》。另一类是地方性小调。
即一些流传范围不广而仅限于一定地区的小调民歌。这类民歌的音调与特定地区的方言结合得很紧,如各地的对花、儿歌、
摇儿歌、
揽工调等。第三类是歌舞性小调。即南北方
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小调歌曲,北方如各省的秧歌调、花鼓调;南方如灯调、
茶歌等。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中国的民歌一律是单声形态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音乐学家才开始在
中国西南部陆续观察到了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的现象。这些双声民歌所采用的声部,大多是密集的
同度、
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
等音程。
按地域
陕北是
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有
朱逢博演唱的《
兰花花》、《
三十里铺》等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
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
榆林小曲、渭北民歌、陕北套曲、
二人台、
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
信天游为主。
客家民歌主要包括
客家山歌和
客家童谣。流行于广东东部的
梅县区、
兴宁市、
五华县、
紫金县,福建西部的
上杭、
宁化、清流、
永定,江西南部的兴国、
瑞金、
永新等地,以及台湾北部的
桃园、新竹、
苗栗等地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
云南民歌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比较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歌有朱逢博演唱的《小河淌水》、《绣荷包》等。
按体裁
按照它的体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小曲)。
中国各民族的
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
诗经》里的《
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相当多,至于仍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谣和新民歌,更是浩如烟海,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了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扑山歌、四季歌、五更调,至于像
藏族的鲁、协,
壮族的欢,
白族的
白曲、
回族的花儿、
苗族的
飞歌、
侗族的
大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式,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按人群
情歌
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于
对偶婚与对偶婚
从夫居的
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时期,是
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
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
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
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
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
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
一词,中国“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
孺子歌、小儿谣等。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
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
旧社会大人特别是
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具有时政歌谣性质的所谓童谣,一般非真正的儿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
语言能力的
绕口令等。
民族特点
中国不仅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各异,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区中,也常有多种样式。
句式
如
汉族民歌,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的。
纳西族民歌几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为前三言、后四言的特殊复式句。
章段结构
四句头最多。
陕南、
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区流行赶五句。两句一首的有陕北信天游、
晋西北的山曲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间讲究对应。谐体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汉族各地流传的小调歌词,体例各有格套,如
四季调为四
段式,五更调为五段式,十送等为十段式,十二月调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儿的河湟、洮岷、
陇中三派,格式各异。各族民歌中,还有不少章、段、句数是不固定的。
用韵
汉族民歌押
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蒙族民歌则多押
头韵,在大多数四行为一章,上、下两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
行都要求押韵。各民族的民歌中,还有押
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
表现手法
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
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汉族
南方民歌,吴歌又比
楚歌更显细腻。
中国的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自豪,流传久远的民歌,民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
大家庭的
56个民族拥有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民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神往,与其它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同样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特征
简介
民歌就是
劳动人民的歌,是广大
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
自然环境,博大的
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
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民歌有着三个基本特征:
1 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
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惮憬等。(明·
冯梦龙)有“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之说,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2 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民歌的
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过程中
即兴创作,在编制过程中演唱流传)
3 民歌的
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号子
是人们在体力
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者关系十分密切,号子对劳动有着实用性和
表现性两种功用,号子有以下5种:
②工程号子(包括打夯、打硪、建房、采石等);
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的最早,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懂得唱歌谣来减轻
股肉的疲乏,来集中注意力……。号子的领唱者就是劳动的指挥者,他用富于号召性的歌腔指挥众人的劳动,号子的结奏极为短促,歌词也比较单一,劳动者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作为一种
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强烈的
节奏感。
山歌
是产生于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山歌产生在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上山砍柴,田间劳动,山野放牧,或行脚、小憩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山歌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征:
①感情抒发的直畅性;
②编唱形式的自由性;
③形式手法的单纯性,山歌又分为北方山歌,与南方山歌两大类,北方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色彩区,西北山歌大多集中在几个
歌种之中。主要有
陕北的
信天游,甘肃、
宁夏、青海的花儿,内蒙西部的爬山调和山西西北部的
山曲等,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几乎各地都有,大多以地名称之,
江浙山歌,用
吴语方言,称之为
吴歌,
客家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等,山歌的声调高亢嘹亮,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
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容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与向远方喊话口气语调直接相通,而且擅长表现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与性格。
小调
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
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
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
小调产生在人们劳动之余,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休息或从事
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咏叹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
生活环境;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时候,用以消遣助兴,小调的音乐表现特点是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常常寓意于叙说故事,或寄情于山水风物,或借助于传说古人,婉转地表现出内心的意思来;表现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
事物发展过程;形式比较规整化,修饰化,小调可分为北方小调,南方小调两类,北方小调:
1 北方
时调,时调是小调的一种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时为消遣助兴而唱的民歌它还常被民间的职业,半职业艺人在城镇市集酒楼茶馆,街头巷尾,游览胜地用来为人们演唱,时调的音乐形式比较成熟,结构严谨、完整、节奏规整,常用乐器伴奏,表现手法也较丰富,汉族地区的时调分布很广,北方、特别是华北色彩区的时调尤为突出,流行最广的,有茉莉花调、
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
2 华北、东北的其他
小调《
小白菜》这是一首河北一带流传的儿歌,《花蛤蟆》,这是山东
菏泽地区的一道儿歌,
3 西北的其他小调《揽工人儿难》是一首流行在陕北的长工诉苦民歌。由
朱逢博演唱的《三十里铺》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感情真切动人的
陕北民歌,南方的小调有江浙,闽粤台小调、湘鄂、西南的小调等,形式多样,调式变化和
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
至清末民初,
中国民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一方面是为适应不同
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民俗场景而形成的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以达到十分丰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则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定环境下所蕴积起来的民族和
地域性风格的全面展示,从而使这类
民间音乐成为历史悠久、传承不断、体裁多样、色彩斑斓、蕴藏丰富的一个民族文化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
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民歌从山野飘向都市、融入
城市文化大餐,成为沟通城乡独特的
情感语言,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海内外各民族的民歌文化
艺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
民歌节的作用不仅仅是把潜藏在民间的艺术活力借助现代传媒展现在人们面前,从民歌的优美旋律中,人们感受到团结、祥和、繁荣、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健康向上的美好气息,我们要充分挖掘民歌文化中的
审美精神,从中提升出有益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文化理想和
生活理念,营造现代生活的艺术氛围。
新的世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交流,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复兴中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
精神状态。
优秀民歌既是
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晶,也是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民歌要为时代的进步鼓与呼,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要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刻认识民歌这一特色鲜明的文化
艺术形式的重要作用,用十六大精神指导民歌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专门讲诉民歌的节目叫《魅力28》,是由
董卿主持的,这个节目会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去诠释一首民歌,还会讲这首民歌的由来。
宋祖英曾首次将中国民歌唱响美国
肯尼迪艺术中心,
悉尼歌剧院和
维也纳金色大厅,大力宣传了中国的民歌文化。
经典曲目
1 茉莉花2
青藏高原3
东方红4 南泥湾5 在那遥远的地方
6
成都印象7 走西口8 草原之夜 9
康定情歌10 你
11 赞歌 12 好日子 13
摇篮曲 14 阳光中国15 敖包相会
16
掀起你的盖头来17 阿里山的姑娘18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9 乌苏里船歌 20 月光下的
凤尾竹21 牧歌 22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3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24 出塞曲 25 阿拉木汗
26 北京的金山上 27 北国之春 28 蒙古人29 小河淌水 30 草原上
升起不落的太阳
31 洪湖水浪打浪 32 半个月亮爬上来 33 新疆好 34 北风吹 35
浏阳河36 和平阳光 37 珠穆朗玛 38 思乡曲39 蝴蝶泉边 40 美丽的姑娘
41.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42 边疆处处赛江南 43 三十里铺 44 九九艳阳天 45
紫竹调46
谁不说俺家乡好 47
长城谣 48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49 兰花花 50 草原夜色美
51 月亮走我也走 52 龙船调 53 想亲亲 54 星星索 55 在银色的月光下
56
深深的海洋 57 小白菜 58 回娘家 59 毕业歌 60 凤阳花鼓
61 黄土高坡 62 美丽的心灵 63 走进西藏 64 对花 65 请到天涯海角来
66 花儿与少年 67 八月桂花遍地开 68
采槟榔 69 采红菱 70
沂蒙山小调71 渔光曲 72
小背篓73 太阳岛上 74 毛主席的光辉 75 送情郎
76 高天上流云 77 森吉德玛 78 孟姜女 79
二月里来80 牡丹之歌
81 辣妹子 82 冰山上的雪莲 83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84
青春舞曲85 草原恋
86
达坂城的姑娘 87 天涯歌女 88 下四川 89 红豆词 90
马儿啊你慢些走91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92 月牙五更 93 马铃儿响来玉鸟唱 94
小放牛 95 逛新城
96
人说山西好风光 97 桃花红
杏花白 98 亲疙蛋下河洗衣裳 99 太阳出来喜洋洋 100
大红公鸡毛腿腿101 和平阳光 102
十送红军 103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104
苏区干部是好作风 105
映山红 106
满山红叶似彩霞107 弹起我心爱的
土琵琶 108 北京的金山上 109 爱我中华 110 唱山歌
作用
民歌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贯穿
人生的各个阶段,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娱乐作用外,它在
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许多实际功用。
教育与传承
歌曲记述了有关宇宙与
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先民对一些
自然现象的认识以及历史、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这些歌曲曲调起伏较小,吟诵性强,篇幅长大,有的歌词长达数万行,一般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唱完。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婚丧礼仪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
交际
民歌的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及对歌斗智等。它作为异性间交往的媒介,是我国许多民族中民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功用。一些民族的传统歌唱节目也往往与此相关。例如汉族的
花儿会,
苗族的
游方,
佬族的
走坡,
西北地区土、回、
撒拉、
东乡、保安及
壮族的
歌墟等等。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
歌场交游、嬉戏和对歌,歌声通宵达旦,可持续数昼夜。还有一些民族,如
布朗族、
基诺族、
傣族及南部
侗族地区,有小伙子去姑娘家对歌寻偶的习俗。而
哈尼族、
黎族、
景颇族等,则是由村寨或部落兴建专用的
公共房屋,供未婚青年男女对歌社交。青年男女从相识到定情,往往要有一定的过程,对歌的内容也就形成了一套程序。
在双方感情的进展和曲折中,又有相恋歌、婚誓歌、断心歌、逃婚歌、断情歌、分心歌、抗婚歌、诅咒歌等等。这些对歌形式的发展,在娱乐的同时又充分展示并推动了
民间文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的民歌历史悠久、蕴藏丰富,具有丰富的体裁和多样的风格,它在反映人们生活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的
审美需求,对于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是
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