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号子
中国农民在车水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型民歌
车水号子,是中国传统劳动号子的一种,是农民在车水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型民歌。分布于江浙地区的南通海宁靖江兴化宝应丹徒等地,湖广地区的南县沅陵等地。
江浙地区
南通车水号子
南通车水号子分布于江苏南通狼山脚下、海安白甸、通州通东等地,包括狼山车水谣、白甸车水号子、通州民歌车水号子、通东号子车水号子等。
其中,海安白甸车水号子在本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开展活动多年,白甸镇民间老艺人张宪武经过不断加工整理,对号子进行二度创作搬上了舞台,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好评。内容积极健康,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各项大型文艺演出和庆典中多次登台演出,社会效益良好,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2010年,开始对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2011年,《车水号子》参加县文艺汇演,得到了最佳组织奖和演出一等奖,12月份,参加了南通市三下乡文艺演出,2012年参加了南通市第七届音乐舞蹈作品展演,同年夏天,参加了南通市濠滨夏夜的演出获优秀节目奖。同年重阳节,《车水号子》参加了南通市第四届老年艺术节音乐舞蹈节目展演。
2013年,《车水号子》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活动共有62场文艺节目演出,海安县的民俗歌舞代表全省参加“天天演”活动,江苏地区仅此一家。演出现场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浓浓的“海安民俗味”,来自白甸镇的《车水号子》《栽秧号子》展示了海安县的青墩文化、里下河地区的农耕文化,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彰显了白甸号子的无穷魅力。
2013年11月,海安县组织近三年原创节目《好风好水好家园》为主题的展演,白甸号子唱响海安,好评如潮。在白甸镇党员冬训、建党节、捕鱼节、采菱节等节庆中,白甸号子作为民俗文艺的主打在会议上展演,再现了白甸浓浓的水乡风情。2013年,《车水号子》荣获海安县首届青墩文学艺术奖。2014年马年春节,白甸《车水号子》走进江苏卫视,大年初二在综艺频道播出,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
海宁车水号子
车水号子又称“哈头歌”,是浙江海宁农民在车水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型民歌。在经年累月的传唱过程中,它从一问一答式的呼喊演唱方式逐渐演变为拖腔和帮唱的演唱方式(即“哈头曲”)。到了20世纪40年代,又经海宁湖塘农民发展,最终形成了我们听到的比较完整的劳动歌谣——“哈头歌”。
老艺人周喜康,是20世纪40年代把“哈头曲”直接发展为“哈头”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也是解放初期把“车水号子”从田间地头搬上舞台的主要演员和倡导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也是他和海宁青年谢金田等人把海宁“哈头歌”从杭嘉湖平原唱进北京中南海。
据周喜康介绍,“车水号子”最初是从劳动计数产生,农民踏水车为禾苗灌溉时要按规定每200转休息一次,完成400转就可以回家吃饭。“由于次数难数,大家就用唱‘哈头’来计数,把每12转定为一哈,每唱17哈就是204转,表示可以休息了!”
这个方法有三个好处:一是踏水车的转数的计算简单明了;二是家里人能从田间劳动的歌声中了解劳动进度,可以及时烧饭;三是即使年迈的老人也能从歌声中缓解疲劳。因此它很快被推广。最初的唱词也很简单,后来为了好听就开始用民间每月开放的花名来代表“哈”。“用每月盛开的梅花、杏花、桃花、蔷薇花、石榴花、荷花、鸡冠花、桂花、菊花和芙蓉花分别唱完第一哈至第十哈,第十一哈是唱‘芙蓉梅花开’,直到第十七哈‘芙蓉鸡冠花开’结束。”
经过周喜康等人的发展完善并渐趋成熟后,“车水号子”迅速从湖塘传出,流传到海宁的袁花、黄湾、新仓、石路、马桥一带,进而波及海盐、桐乡、嘉兴的部分地区,成为水乡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劳动歌谣。
1955年5月,在海宁市举办的建国后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谢金田(已故)、周喜康等人将“车水号子”搬上舞台,并获得了本届会演的一等奖。随后,他们的节目又在当时地区的多次会演中获奖,这一民间音乐形式也逐渐引起浙江省文化厅和浙江省民间歌舞团等有关部门关注。
1955年上半年,经过半个多月培训,周喜康等人的“哈头歌”被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文艺舞蹈大会演。“当时周恩来总理也来观看我们表演,我们在北京足足唱了半个多月,还带回来一个大奖!”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很激动。
但这是“车水号子”留在周喜康脑海里最后的美好记忆。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电力灌溉取代人工车水,“车水号子”也逐渐消失在潮乡的阡陌田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更是在民间销声匿迹了。
据悉,由于“哈头歌”对研究旧时江南水乡生产劳动的具体过程、民间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相关区域的民间文化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海宁市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
靖江车水号子
靖江车水号子是江苏靖江民歌的一部分。靖江方言主要分老岸(吴语)和沙上(江淮)两种,沙上地区水位高,谷物单纯,劳动时间短,所以不须车水号子。靖江车水号子基本在老岸方言区。车水灌溉用六人车轴,计时时,以“阵”为单位,每车一阵,领唱的两人,用号子曲谱唱完48段不同的民歌,词穷时还要即兴创作。
兴化车水号子
车水号子属于泰州兴化茅山号子。茅山号子从音乐结构上分为长号子、短号子。车水号子,是人们在车水时演唱的号子,边踏车、边演唱。茅山号子以舒缓平实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的民歌特色。在演唱风格上行腔稳健、咬字有力、吐字清断、富有弹性。茅山号子演唱方法:有一人领,大家和,有男女对唱,集体轮唱。演唱要求:男声,粗犷豪放;女声,嗓音甜美细润。一人领唱,众人应和,乡音乡情与人们朴素的情感相交汇,具有调节情绪,消除疲劳,増力添劲的作用,真正体现了民族演唱方式的特色。
作为民歌,茅山号子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是兴化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之一。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茅山民歌手朱香琳将它带到首都北京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曾是江苏省歌舞团和地方文工团的保留曲目。
宝应车水号子
宝应车水号子源于扬州市宝应县夏集镇一带农民的车水劳作,成形于明清,兴盛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夏集车水号子曲调拙朴,歌词通俗,是贴近自然的原生态天籁之音。其内容大都是农民群众“脱口秀”,演唱内容反映面很广、通常采用领唱加和唱的形式,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激昂刚疾,旋律跌宕起伏,表演者亦锣亦鼓,边敲边唱的形式为夏集车水号子所独有。历经千年的历史沉积,流传下的夏集车水号子有几百首,分别被收入《扬州歌谣谚语集》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夏集镇著名民歌手郑诚,以一曲《绣兜兜》参加全国第二届民歌民舞汇演,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并由著名歌唱家雪飞演唱后灌成唱片,流传海内外。
丹徒车水号子
“南乡田歌”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耕作文化时期。由镇江市民协推荐的丹徒“南乡田歌”——《车水号子》参加2023年江苏省文艺大奖•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终评。此次参评的《车水号子》时长大约5分钟,由镇江丹徒区宝堰古镇文化艺术团田歌表演队演绎。演出人员既是歌手也是农民。他们通过车水灌溉农田时劳动伴歌的形式,用朴实、粗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乡音,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
2023年10月21日,丹徒南乡田歌《车水号子》以现场独有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荣获2023年江苏省文艺大奖·民间文艺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湖广地区
南县车水号子
南县车水为益阳市级非遗项目。车水是湖区群众抗旱排渍的经常性活动。水车一般分3人头和4人头两种。3人头配3人车水,4人头配4人车水时, 称为车“呆车”,3人头配5人,4人头配6人,称为车“活车”,车“呆车”无人替换,车上一般时间后便要停车休息。车“活车”常用2人轮流休息,轮流休息就需要记数,记数的方式就是用车水号子。车水号子俗称“喊槽”,喊槽通常没有唱词,只数简单的数字,由车水的轮流喊唱,从1数到100,或者又从100倒数到1,数完后便歇息。在喊槽时,如逢双数,如22、55,可以喊成“2个呀罗嗬2呀”、“ 5个呀罗嗬5呀”等。车水号子的记数方式多样,可以只喊单数,或者只喊双数,如一三五、二四六。还可以穿插喊唱,如幺四七、二五七、三六九等,穿插喊唱的称为“花槽”,喊花槽时,休息的人要留意听着,否则有调皮的人故意“跑号”,想要提前休息。由于喊槽的形式不断变化,号子亦更加优美动听。车水号子的音乐旋律是与车水劳动的作用相联的,因此,车水号子有不同的曲调、节奏与曲式结构。由于车水劳动强度大,因此车水号子音调低沉,节奏明快,曲调少而不断重复,拖腔多而余味悠长。车水号子和其他号子一样,代代口传,无须专门从师。南县由于移民人口多,除土著“华容话”外 ,还有“南边话”与“西边腔”,不同的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号子,因此南县车水号子形式多样,曲调丰富。车水号子通常只一人唱,除记数外,不要人控制节奏,调节车水的速度,使其节奏分明,富有动律,同时起到集中力量,统一步伐的作用。
由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车水的劳动方式已基本消失,车水号子亦濒临灭绝。目前,我县“非遗”工作办公室对车水号子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了发掘、整理,作为民间文化遗产予以保存。
沅陵车水号子
怀化市的沅陵车水号子,是湖南省级非遗项目。车水是湖区群众抗旱排渍的经常性活动。车水号子俗称“喊槽”,喊槽通常没有唱词,只数简单的数字,数完后便歇息。车水号子有不同的曲调、节奏与曲式结构。
沅陵是湖南地图版块最大的一个县,这里除了有沅水号子这一湖南省级非遗项目外,还有酉水号子、车水号子、盘木号子等。车水号子唱腔激越高亢,雄浑中略带沧桑,最能体现沅陵汉子的质朴、勇敢和顽强,它是生命的呐喊与放歌,是生活的感悟与解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4 13:59
目录
概述
江浙地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