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过程
经济学术语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它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释义
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要素,即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过程就是这三个要素结合的过程。其结果是改造了劳动对象,使之成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产品;同时,人本身也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了改造和发展。
人的劳动本身是劳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它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区别。人们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已在头脑中对劳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有了明确的概念。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在劳动过程中,人们通过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一方面消耗了一些原有的产品,另一方面,又生产出一些新的产品。这些新产品,一部分进入个人消费领域,另一部分会重新进入劳动过程作为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所以,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劳动过程的条件。劳动过程消费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所以也是消费过程。但这是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不同,个人消费的结果是养活消费者本身。生产消费的结果是制成产品。
劳动过程的经济含义
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是有区别的:一方面,生产过程不仅是劳动过程,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还是价值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劳动过程只是指有人类参加劳动的过程。
生产过程除劳动过程外,在许多场合还包括劳动对象自然力作用下独立发生变化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劳动过程可以全部停止或局部停止,但生产过程仍继续进行。
在现代许多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马克思主义论著中,在用语上存在着某些不准确之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往往被确定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而不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坚持区分这两个过程,对于坚持为人熟悉的马克思主义使用价值和价值过程的两重性是重要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具有类似的双重特点。从劳动过程的观点来看,生产资料是用于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的资料,工人在实体上同生产资料发生联系,生产资料成为劳动活动对象化在产品中的本质要素。然而,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观点来看,生产资料就是用于吸收劳动的资料。在工人消费作为生产活动物质要素的生产资料(劳动过程)的同时,生产资料也消费劳动,以使价值得到增殖(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是工人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用工人。一旦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就立即转化为资本家对其他人的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即有私人财产权证明为正当的、并最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强制力量维护的所有权。已经对象化的劳动或死劳动和运动中的劳动力或活劳动之间关系的这种颠倒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反映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上就是对以生产资料价值为一方和以他们所拥有的自行增殖的财产即资本为另一方的混淆。这样一来,就把生产资料看作是具有生产能力的,而实际上只有劳动才能够生产出东西来。为了进一步理解这种颠倒的观念形态,需要深入研究“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
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是人类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但是,在不同的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劳动过程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把自身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因此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就属于资本家。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①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根据资本家的意志,生产出资本家准备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并且要在劳动中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②劳动过程既然是归资本家所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占有。因此,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剥削和奴役他们的过程。
劳动与劳动力
从劳动的一般过程看,马克思没有刻意区别“劳动主体” 与“劳动力”。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两者同样是劳动本身, 都是人自身的有目的的活动, 或作为目的论设定的劳动过程的实施者。从而在这里,马克思所要强调的是劳动的主体目的性。“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以物质层面的劳动主体对劳动意识的关系为引导,首先,马克思认识到“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所以意识的生成最早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以及物质需要直接地“交织在一起” 的。
其次,以生命的生产的“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为进一步的引导,“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仍然是这种产物”,这样,马克思把意识列为居于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 “物质需要和生产” 、“社会需要和生产”、“家庭” 、“生命生产的社会关系” ——之后的“第五个因素” 。可以说,马克思实际上以“劳动、需要、交往、意识” 这四个要素规定了人的劳动的本质,并进而规定了劳动主体对劳动意识的关系的物质层面与社会层面的统一。
所以,当马克思将劳动概念规定为“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 时,他所指的是劳动的特殊过程的性质: (1)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2)劳动力的卖者也就由此在现实上成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成为工人,而在此以前,他只不过在可能性上是工人。
历史演化
人类工艺学是关于劳动过程发展和运动构造的关系图像。这样一个事实在道理上再明白不过:人类生产源于劳动过程,最初是纯粹自然的规定,尔后,有了文明规划;人类生产的文明——其后来的不断发展,即在于对劳动过程进行不同的规划。且看马克思关于这些规划的说法:“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劳动者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中,马克思重点取出劳动资料进行分析。“劳动资料是人置于自己和他的劳动对象之间作为自己的活动的传导者的物或物的综合体。”
这种处置充分揭明政治经济学该如何研究生产力在生产关系运动中说明生产力的运动性质,从生产关系角度把握生产力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发展形式。如图《保卫《资本论》》所示。
马克思说:“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价值本质
劳动过程:就是将消费过程所产生的过渡性价值,与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等效过渡性价值进行整合,并转化为另一种过渡性价值,最后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
劳动的四个层次
1.代谢性劳动过程:将食物类价值所转化的生物化学能进行整合,并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
2.生理性劳动过程:将温饱类价值所转化的生理潜能进行整合,并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
3.个体性劳动过程:将安全与健康类价值所转化的劳动潜能个体性生产价值所转化的等效劳动潜能进行整合,并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
4.社会性劳动过程:将人尊与自尊类价值所转化的劳动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所转化的等效劳动价值进行整合,并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
相互关系
消费过程、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消费过程为劳动过程提供动力源,生产过程为劳动过程提供杠杆效应,劳动过程整合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1 23:28
目录
概述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