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感
汉语词语
节奏感(rhythm)是指客观事物(包括人的生命和社会生活)和艺术形象中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引起的审美感受。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认为能感受节奏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人能够通过优美的节奏感到和谐美;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有喜爱节奏与和谐的天性,和谐与节奏是艺术所需要的。人的节奏感是人类长时期进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对艺术的节奏感建立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音乐节拍的强弱、长短、力度大小等交替出现,舞蹈动作的反复变化,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绘画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诗歌韵律的反复出现,戏剧电影中紧张场面与抒情场面的交替安置等等,都会给人以节奏感。人对节奏最敏感的器官是听觉器官,在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中,人对节奏感的要求最为强烈。节奏感虽是一种形式感,但具有移情的审美功能。
节奏感介绍
节奏感的表现含义
节奏感,具体些说,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在弹奏中体现出明确而又自然的节拍强弱感。
(2)能在弹奏中依据风格、表情的需要,保持稳定、持续的均分律感,即速度、拍感的稳定、统一。
(3)能够令人信服、合乎逻辑地弹好各种非均分律节奏,如渐快、渐慢、突快,突慢、散漫、延长音等等。
(4)能够准确弹奏出非正常节拍的特殊强弱关系来。同时做到这几点不是很容易,但是这几点又是互相制约,同时进步的,节拍是在心里的,每个人都有所谓“节奏感”,不过根据练习与感觉,节奏感是可以训练提升的。
音乐中的节奏感
音乐是一种有一定节奏组织的、通过时间而展开的艺术。把音乐的各种音响、音调要素在时间上加以组织,这就是音乐节奏的功能。音乐的节奏感可以既是一种基本的音乐才能,不仅有生理的基础,还有心理的感情作用在内。表情丰富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其原因也在于此。由于节奏的用途是组织音乐的各种音响或音调要素,因而它同其它的要素就有着经常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这方面来说,离开旋律与和声,离开乐句的音调发展,节奏本身是不单独存在的。有人曾把节奏看作是音乐的“呼吸”与进行的原则。节奏的性质、节奏的“呼吸”、力度等,都是由作品的艺术内容、音乐的形象所决定的,音乐节奏是一个有艺术表现力的范畴。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泉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
小说中的节奏感
节奏感无处不在,也许许多的网文新人经常听到编辑提到“节奏感”等词汇,小说中的节奏感又是什么呢?与音乐相同,一首曲调缓急分明,高潮低潮过渡柔和的乐曲一定会带动起你的感情,给你别样的感受。小说也是一样,只有带有高低缓急分明、过渡平和、扣人心弦的节奏感剧情,才会更加地吸引人。
节奏感训练
日常节奏感训练
节奏感的基础,是拍感准确。
拍感准,也就是能准确掌握每拍的时值。
任何人都有天生的拍感。在人的生活环境中,有许许多多有拍感的事物,例如:平静时摸摸自己脉搏跳动,匀速走路或匀速跑步,海浪起伏,泉水的流淌,马蹄声声,细雨滴滴,大而至日日夜夜,四季往复,小而至钉上一个钉子……所有这类事物和活动,都包括有近似匀速的运动。匀速,就是拍感的基点。
匀速的道理不难理解,但我们还是发现学生们的拍感准确度并不相同。如果有的学生需要提高拍感,建议做以下练习:
(1)单手握小棍,轻敲桌面,分别用中速、快速、慢速三种速度练习,打出非常均匀、准确、无轻重音的点子。
(2)同样的方法,加上轻重音,即2/4的强、弱,3/4的强、弱、弱,4/4的强、弱、次强、弱,以及其他种节拍强弱关系。
(3)双手握棍,一只手一拍打一下,另一只手同时每拍均匀打两下,再练习每拍均匀打四下,均匀再打三下。开始不管节拍,只求均匀,然后再加上节拍。
(4)两手交换。
(5)速度也可适当改变,但每拍四下的速度不宜太快。这些练习并不复杂,但如能熟练掌握,将能有效地为初学者打下良好的拍感和节奏感基础。
(6)学生能力强的,还可进一步练习2对3的拍子,即:一只手每拍打出平均的两下,另一只手同时打出平均的三下,再两只手交换。这个练习,只有每拍的头一个点子是打在一起的,后面双手的点都不对齐,即不打在点子上。如果这“关”能过,就不会再感到拍子上的困难了。
(7)以上所有只打点字不用钢琴的节奏练习,均可借助拍节机的协助。
这些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准确感觉“拍点”的能力。更为重要的,学生还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领会、理解乐曲节奏方面的表情的、表现的、风格的等等审美含义,才能将节奏感提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例如,某种节奏可能联系着某种情绪状态;某种节奏型常常是表现某种形象的;某种节奏又是代表一种音乐风格的典型特征的等等。
儿童的节奏感训练
一、培养音乐节奏感要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孩子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于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孩子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孩子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孩子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节奏感要重视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孩子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孩子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孩子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孩子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
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要重视动作节奏训练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通过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孩子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也可选择切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内容,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孩子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为了提高孩子练习的兴趣和孩子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孩子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孩子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孩子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孩子自由发挥,切忌不要让孩子一味模仿,如果孩子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孩子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促使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五、培养音乐节奏感要加强节拍感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应该从等速感着手加强节拍感的训练。良好的节拍感是孩子学习音乐应具备的音乐基本技能,也是视唱、合唱等基本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培养孩子的节拍感能够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去体验不同节拍的不同律动,是帮助孩子理解节奏,组织节奏和表现节奏的重要手段。让孩子充分利用电子琴的自动节奏反复打拍子,甚至形体动作参与,从中用心领略各种节奏的律动;在弹奏乐曲时,也应选用与乐曲相符的节奏来练习,使学生听到音乐就有节奏的反应,通过节奏又能感受到音乐内在的情感;在学习一首乐曲时应先做出节拍分析,增强孩子对节拍律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孩子的节拍感,还能养成完整的听辨乐曲的好习惯。这样节奏感就会随着音乐在孩子的心里产生共鸣。
六、培养孩子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孩子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孩子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怎样把节奏融入歌曲呢?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孩子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培养音乐节奏感要将节奏教学与其它学科结合
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节奏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结合,用画苹果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就是一个苹果,一个八分音就是半个苹果。孩子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时值。节奏教学与语言也能有效结合,有节奏的朗诵不但能巩固节奏还能帮助记忆内容。如:在语言活动中,教歌时我们不仅自己示范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让孩子感兴趣,并且让孩子有节奏地学习朗诵歌,有了节奏的加入,孩子念时会朗朗上口,加强了内容记忆,使学习得心应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它学科中,才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
八、培养音乐节奏感要用乐器训练节奏
利用乐器等对孩子进行节奏训练,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孩子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在听完乐曲后,让孩子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同时要引导孩子感受节奏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能让孩子充分地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并通过对小乐器的操作应用,了解各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既培养了节奏感,也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总之,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依据地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时间长了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那么孩子的培养目标也就达到了。从而音乐艺术也得到了升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9 17:24
目录
概述
节奏感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