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计划(White Plan)是在1942年,美、英两国开始讨论战后经济重建问题,特别是设立稳定
外汇市场和处理
国际收支问题的国际机构。1943年4月,两国同时公布各自计划方案,即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划。
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的是国际稳定基金计划,与
凯恩斯计划有很大分岐,这个方案采取了存款原则。怀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按照存款原则建立
国际货币稳定基金,基金总额为50亿
美元。该国际组织的任务是: ①该组织发行国际货币尤尼塔,它可与黄金兑换,并可在
会员国之间转移。②各国货币与尤尼塔保持固定
比价关系,平价的变动要经过
基金组织同意。③成员国发生国际支付困难,可用
本币向基金组织兑换外汇,但是数量不能超过它认缴的份额。④会员国基本
投票权取决于份额的大小,基金的办事机构设在拥有最多份额的国家。⑤取消
外汇管制、
双边结算和
复汇率制等岐视性措施。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债权国,该方案实际上是为了确定美元的霸权地位,由美国一手操纵和控制基金组织,从而获得
国际金融领域的
统治权。
国际金融
1.以
基金制为基础。基金至少为50亿美元,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
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及
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
2.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基金规定使用的
货币单位为“尤尼它”(Unita),每一“尤尼它”等于10美元或含纯金137
格令(1格令=0.0648克纯金)。
3.
表决权取决于会员国缴纳的份额。各会员国在基金组织里的发言权与投票权同其缴纳的
基金份额成正比例。
4.稳定
货币汇率。会员国货币都要与“尤尼它”保持固定
比价,不经“基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
7.“基金”的办事机构设在拥有最多份额的国家。
外交缘起
强调国家间关系的实质是追求权力、显示权力和扩张权力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他是对的。
冷战以来的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世界上主要大国仍然把权力当作
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断追求权力、炫耀权利,把外交当作是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国家获取权力的一种
战略手段。一旦
外交手段失去效用,替代手段就是
军事力量的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和十九世纪的欧洲
国际体系并无明显区别。但是,如果我们转换视角,从
构成国家力量的基础要素--经济和金融方面来分析我们的时代,人们就会发现,与
维也纳体系相比,当今国际关系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金融力量越来越成为影响各个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
基本因素之一,也是造成某些
发展中国家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
发挥资本的边际效用
国际金融的主要职能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的边际效用,这必然导致
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寻求合适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成为推动
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国际金融造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国家力量盛衰的一个重要源泉。对强国来说,对外投资和政府援助意味着对落后
国家经济的广泛渗透,并对其国内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对受援国来说,外资、援助和贷款必然使本国和
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主仆依附关系,它们在获得投资和贷款的权益时,常常被迫接受发达国家附带的苛刻还债条件和政治条件。
实质上,一个时代的
国际金融体系,往往是体现该时代霸主国利益的霸权体系。霸主国通过国际金融手段对
国际经济和
外交事务施加深刻的影响。霸主国是
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它的货币是全球
金融关系的基础,它的资本又是广大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
资金来源核武器具有更大的
使用价值,可以在不破坏
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强大的
金融实力,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以达到和平时期控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命运、实现建立稳定的全球霸权体系的目的。
金融外交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第一层意思是指,金融力量与军事力量一样,成为当代大国外交的一种新式的、更加有效的武器,以此来作为实现国家
战略目标的一个手段。另一层意思则表明,由于金融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加强,强国政府不再单纯将金融事务交给下属职能部门处理,而是上升到国家重要利益的高度,通过各种外交手段不断处理各国之间的金融事务及其争端。现代金融外交产生于
二战后期,发轫于
一战期间。
金融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产生于十九世纪。从1870年起,英国等工业
国家积累了大量资本,导致对海外的
资本输出,给国际关系增添了新的因素。
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政府加强对本国企业的
宏观控制:银行、铁路、电力、电话。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大批地把企业收归
国家所有,以致形成一种共识,政府可以控制
国民经济的命脉,
民族国家正在变成经济机构。
促使
欧美国家政府进一步突破
亚当·斯密的禁区-政府不干涉私人
经济活动,使民族国家变成财政国家。就是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美国家的政府十分寒酸,因为
根据历史惯例,一个政府的
财政收入很少超过
国民收入的5-6%,大部分财富散布在人间。世界大战改变了这种局面。战争期间,所有
交战国的经济已全部货币化。政府在
国家安全的名义下,对人民的财富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国民收入的大部分由政府控制使用,纳税人只保留很少一部分作为
个人消费和投资。纳税人已经将经济主权转让给政府,而政府滥用这种主权,无限制的借贷和征税以充当战争费用。以
奥匈帝国和
沙俄帝国为例,这两个欧洲最穷的国家,在一战期间通过借贷和赋税获得的资金甚至超过它们国民的年收入。
国民财富迅速从实物形式转向货币形式,政府控制和滥用国民财富的权力巨大无比,而那些能够主导欧美国家
金融体系的列强必然是世界
霸权国,英国扮演了这一角色。 显示英国强大的地方不在于庞大的殖民地、威名远扬的不列颠舰队和生气勃勃的
工业生产,而在于它控制了近百年的
国际金融体系。1914年,英国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投资于外国铁路、港口、
城市基础设施和购买外国
政府债券,英国的投资者和金融家从海外的投资中获得了高额利润。英国成了靠投资生活的国家。
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已经直接影响到英国的经济繁荣和生活水平,因此作为经济霸权国家,英国十分关心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通过政府和
英格兰银行管理着世界
金融体系。英国实行
英镑与黄金兑换挂钩的
金本位制,英镑成为一种主要
国际储备货币,40%以上的国际贸易使用英镑结算。英国还实行
帝国特惠制,在
英镑区实行低
关税政策。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
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从世界霸主的地位跌落下来,英王陛下王冠上的宝石黯然失色。英国的
经济体系遭到战争毁灭性的打击,英国的国库在两次大战中消耗殆尽。1945年,英国海外
资产损失40亿美元,
出口贸易不到战前的三分之一,外债高达120亿美元,
黄金储备降至100万美元。
显然,英国经济囊中羞涩,虚弱的
财政收支已经无力支撑起
大英帝国在
国际社会中的尊严。没有强大的金融力量支持,英国必须淡出国际舞台中心,让出世界霸主的宝座。另一位世界霸主开始粉墨登场了。促成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强大动力是战后初期美国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雄厚
金融实力。美国在规划战后国际体系时清醒认识到,美国依靠军事力量无法成为世界霸主,
苏联同样拥有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军事力量。美国的杀手锏则是它能运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创造一个美国为核心的
国际金融体系,通过实现经济霸权来达到实现政治和军事霸权的目的。
美国政治军事霸权迟至九十年代完成,而经济霸权早已实现,这一过程是在美国
新罕布什尔州的
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开始的。
美国计划
设想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国际货币联盟
著名英国经济学家
凯恩斯早已设想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国际
货币联盟,由它取代各国
中央银行的作用,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收取利息,发行国际通用货币。美国政论家约翰·内伦尖锐指出:凯恩斯是一个极力鼓吹以
经济帝国主义取代政治
帝国主义,以
金融资本垒筑帝王宝座的
投机者。⑤凯恩斯的思想在远离欧洲本土的
大西洋彼岸的到了
回音。1941年,正当欧洲战场上空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时刻,
哈佛大学教授、
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首席经济顾问
怀特,已经敏锐觉察到
战争结束后美国可能承担的
历史使命:取代英国,成为新时代的
世界经济霸主。为此他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建立
国际金融体系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摩根索财长和罗斯福总统猛然叫好,命令
怀特起草正式文件提交总统审批。
凯恩斯设想的流产
是因为
大英帝国的财力无法支持如此雄心勃勃的经济霸权构思,而怀特计划的成功启动,在于美国已经具备主导
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世界经济霸权的雄厚实力。美国在上个世纪末已经跃居世界头号
经济大国,但尚未从心理上做好争霸世界的准备。美国通过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霸权意识猛然醒悟,同时已经成为
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美国
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额的一半以上,对外贸占
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黄金储备高达200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为建立一个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创造了
必要条件。
而作为参战国,美国显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它战争中取得的每一个胜利又为它自己平添不可估量的政治信用。于是,威力无比的军事机器、深谋远虑的政治外交为美国建立战后
国际金融体系扫清一切道路上的障碍。
凯恩斯玛丽女王号国际金融会议,商讨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和
世界银行的事宜。布雷顿会议的召开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战后
国际金融体系的正式形成。会议决定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会议同时决定成立另一个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贸易组织(ito),以监督
国际贸易活动。但这一设想真正付诸实施却被推迟了50年,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wto)宣告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完全按照美国方式组建和运作,成员权力的大小根据他们交纳的
股金进行计算。美国在
imf88亿美元的本金中承担了27.-5亿美元,在世行的100亿美元股金中,美国缴纳了32亿美元,因此在这两个国际金融组织中,美国拥有足够的
否决权。有些国家则缴纳很少一部分股金,如
巴拿马只缴纳了0.002%的世行股金,因此他们的投票权利只具有
象征意义。世行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总部设在美国。
从布雷顿体系的内容来看,美国从稳定汇率、
对外援助和
自由贸易三个角度勾勒了战后
国际金融体系的框架,其核心思想是: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
国际经济体系里面,充分维护和实现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为美国遏制苏联的
外交政策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
取得的最大成功
美国在
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取得的最大成功是:在新的
国际货币制度中,实行黄金-
美元本位制,美元成为
国际储备货币和
国际贸易结算的
支付手段,规定各国政府可以按照35美元等于一盎司的固定比价,随时向美国用美元兑换黄金。各国货币的汇率严格与美元挂钩,上下浮动不超过1%,自己不得随意贬值或升值,各国
中央银行有义务在
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如此一来,美元成了
关键货币,美国可以充分享受
戴高乐所说的美元特权而带来的种种优惠条件。当别国为
外汇储备增减忙碌时,为对外贸易
逆差加剧苦恼时,美国可以心安理得地通过印刷货币、增加美元
供应量来解决本国外贸逆差,并且
直接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动。
美国推动建立
世界银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方式,加强同战后需要重建的那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将它们的社会经济发展纳入美国所控制的
国际经济秩序之中。同时,美国可以在帮助其他
国家经济复兴的名义下,将本国大量过剩的
资本输出海外,寻求新的利润市场。世行虽然对海外国家提供
低息贷款,但对接受国要求非常严格,而
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贷款之前,世行通常派遣专家全面审查援助项目,
保证贷款用于指定的项目。1946年9月,
智利申请世行贷款4000万美元。为了配合贷款申请,智利政府作了精心的文字准备,详细说明贷款的用途,结果被世行借口智利
银行信用不好而否决。世行的第一笔贷款还是给了美国的欧洲盟国--未来的
北约成员法国、
丹麦、
荷兰和
卢森堡,总共4.97亿美元,几乎等于世行可借资本的总额。世行贷款方向主要转向广大
亚非拉国家,但接受贷款的
第三世界国家必须没有任何债务。1948年3月,智利与其
债权国类达成了偿债协议后,才获得了世行的第一笔发展贷款共计1.35亿美元,用于智利的大坝建设。
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环节
世界贸易规则制订应该是战后
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环节,因为几百年以来,贸易税收一直是西方列强和政界名流最重要的财源之一。同国内财源相比,许多国家更容易和更愿意从贸易关税获得财政收入,因此这些国家的关税率定得相当高,这种情况对美国相当不利。美国很想利用战争造成的相对经济优势,消除其他国家的
贸易壁垒,打开海外市场的大门。美国曾经极力主张打破英国的帝国
特惠关税制度,这一制度使英国出口商品在进入
英联邦国家市场享有特惠关税。至1945年,美国已经同27个国家谈判了32项互惠
贸易协议。但同时美国又不愿意快速开放本国市场,1945年美国出口商品只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5.5%,这样使得它在倡导建立一个全球性的
自由贸易体系时显得顾虑重重,步履维艰。
布雷顿森林协定中对自由贸易的承诺远远落后于其他的承诺。(美国衰落,123-126)四年之后,在
日内瓦签订了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为战后世界贸易体系确立了三项原则
(1)不歧视、
多边主义和对所有签署国实行
最惠国待遇;
(3)所有签署国之间实行
无条件互惠。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世界贸易制度或执行
贸易政策的普遍准则。三 作为美国
金融霸权的核心:美元特权及其内在矛盾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不久
美苏之间爆发冷战,美国
对外政策的总方针就是对苏联及其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
遏制战略。美国所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被动员起来,为贯彻这样一个国家总战略目标服务。
美国政府认为,西方国家如果在经济上虚弱不堪,
金融体系上动荡不安,很有可能
倒向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以,对付苏联挑战的最好办法是发展经济。美国主张,西方国家应该优先考虑两个重点,第一是尽快恢复国内经济增长,实行充分就业;第二是建立有利于西方利益的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1947年上半年,美国连续出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对付苏联的
战略步骤,一个是
杜鲁门主义,宣布向
希腊、土耳其政府提供
军事经济援助。另一个是
马歇尔计划,宣布向欧洲国家提供巨额援助款项,帮助这些国家迅速复兴国民经济,防止
西欧国家左翼化,从而拉开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序幕。
美国在同苏联争夺
世界霸权的斗争中,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政策,在
亚洲打了两场战争,在海外驻扎了成千上万的军队,利用
中央情报局对一些国家进行准军事介入,经常插手别国内政,推翻这些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同时美国维持了一个庞大的核武库,确保与苏联相互摧毁的
核威慑均势,所有这一切争霸行为必然使美国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何解决美国全球霸权的经济负担,是美国
统治阶层面临的头等大事。美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布雷顿森林体纳入美国全球霸权体系之中,使其成为重要的战略环节。美国着力强化美元在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使其威慑力量扩大到所有的盟国。由于美元成为
国际硬通货美元特权
法国总统戴高乐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想遭到非议,原因之一是金的生产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且又给产金大国--前
苏联和
南非国际收支经常帐户不平衡时,都不得不进行一番痛苦的国内
政策调整,如削减
公共支出和降低进口等;美国则不然,它长期处于国际收支经常帐户
逆差的状况, 却可以通过印刷美元,弥补逆差。这是因为美元是
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贸易结算手段,其他国家的
中央银行接受美元为本国的
外汇储备支付手段,从而不费吹灰之力支配外国创造的财富(这正是长期
国际收支逆差的实质)。当然,美国在享受美元特权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毁灭,自己从
债权国变成了
债务国。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比利时人
特里芬敏锐指出了美元特权的不
合理性,并谋求设计一种能够取代美元的
世界性货币特别提款权特里芬悖论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
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
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法国就是这么做的),而美国的
黄金储备无法应付所有债权人的兑换,美元按
固定汇率的
可兑换性必然受到人们的怀疑,从而产生对美元的信心危机,这证明
清偿能力的创造机制与国际对该制度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特里芬世界货币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越南打了两场局部
常规战争。为了维持它在世界上的
战略优势,美国不仅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向
西欧和苏联和中国外围的一些地区驻扎数十万的常规军,向盟国和反苏、反华国家提供
军事援助,美国不计代价地追求世界政治军事霸权,必然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美国则通过
布雷顿森林体系给予的金融特权,通过印刷纸币来支付这些高昂的成本。
越战期间,美国将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用滥用到极点,当时美国
国际收支逆差剧增,但约翰逊总统既不降低进口,也不增税,也不削减公共支出,反而还发起了扩大
社会福利大社会经济危机,使社会动荡不安。但美国不必担心,它利用
国际金融体系培植的美元信誉,巧妙地将
成本分摊给它的主要盟国,尤其是
西德、日本。面对苏联的威胁,出于政治和战略的需要,西德和日本同意为美国因在海外采取独霸行动而导致的
国际收支赤字融通资金。作为交换,美国也必须宽容盟国利用霸权制度来促进他们的经济繁荣,这意味着美国必须忍受
同盟国的
贸易逆差,只要盟国不要将盈余的大量美元立即向美国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可以继续存在下去。
两国出口贸易
然而,六十年代以后,美国的主要盟国日本和西德实现了
经济起飞,两国
出口贸易额从战后初期几乎零的水平迅速增长,相加一起已经超过美国的
出口额。德、日、法这些盟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对这些国家货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马克、
日元、
法郎越来越可能成为新的国际
流通货币。但是,
布雷顿森林体系强调美元为核心的
国际储备货币,并且以美国的
黄金储备作为保障,把
其他货币排除在
储备货币之外,这些必然引起盟国的不满情绪。
特里芬悖论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不能让
美元贬值黄金储备的美元供应量,是建立在与盟国保持政治上团结的基础上,盟国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伞来抵消苏联的威胁,因此不会立即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但美国估计错了,盟国为了本国的
民族利益开始向美元特权挑战,
戴高乐曾经要求法国央行尽可能地将美元向美国兑换成黄金。其他国家也打算这么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终于开始动摇,不久便土崩瓦解了。
结 语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并不意味着美国
金融霸权的终结,同苏联在政治军事上的争霸战略削弱了
美国经济实力基础,八十年以后,美国竟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一个世界上最大的
债权国沦落为最大的
债务国,但是美国依靠强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力量,迫使它的头号债权国日本不得向美国索取债务,反而继续为美国
财政融资,使美国避免破产的境地,度过一段时间的难关。而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日本和德国陷入经济发展低迷状态,美国已经没有强大的政治
军事经济对手,从而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方面全面确立了
世界霸权国的地位,
金融外交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利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认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现实的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