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本位制
国际货币体系领域术语
美元本位制指的是当今世界上所通行的、以美元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外汇交易手段的一种国际货币体系
结构
美元本位制即以美元为基本货币计量单位,如1美元=6.3人民币;这种相对的是人民币本位制1RMB=XX美元
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形成了由中心国和外围国组成的中心―外围体系。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国。外围国家主要是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及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向美国出口原材料和原油等初级产品来获得美元。欧洲等国则向美国购买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东亚国家的美元大部分以购买债券的形式流回美国,部分石油输出国的美元则在欧洲形成一个巨大的离岸美元市场。这一市场中的美元也以购买各类金融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
为了避免大量美元在外国以现金形式存在,并在某些时候集中抛售的可能性,美国必须将自身的金融市场做大,提供兼具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投资机会,才能很好地吸引和吸纳这些美元。为此,美国需要鼓励金融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数量和品种更多的投资工具,更低的准入门槛,更为宽松的交易环境等。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规定,只要银行能够操作充足的资本,就允许其扩大服务范围和拓宽业务领域,美国的金融业从此实现了全面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使得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新,金融市场不断扩大,美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大大提高。随着美国金融业的飞速发展,美国的经济结构中以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成分越来越突出,实体经济的比例则渐趋下降。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从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且实体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也从1950年占其GDP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1.7%;而其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国战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早已不再具有往日辉煌,代之而起的支柱产业是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因此,在美元本位制下,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形成了。作为中心国,美国将自己打造成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为全世界输送美元储备和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美元投资工具。当然,美国还保留了部分高附加值制造业,并在这些制造业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影响及意义
美元本位制下,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的特点。整体性体现在:外围国家以美国为重要的出口对象,通过不断增加对美国的出口来获得更多的美元,即国际购买力。美国消费者通过购买这些外围国家出口的廉价消费品,获得了大量的补贴。这样的分工结构既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更为外围国家提供了增长的动力。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只是利益分享的比例不同而已。
差异性体现在金融业与制造业在生产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金融业是资金和智力密集的产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投入。在这两方面生产要素上,美国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制造业对这两方面要素的要求则没有那么高。其次,金融的重要功能是风险管理,而对风险的甄别和管理需要高超的信息收集、处理和管理的能力,因此可以说金融业也是经营信息的产业。相对而言,制造业有原料的采购、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再次,金融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一旦金融风险过大而出现金融危机,将对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这一特点也是制造业所不具有的。
不平等性体现在美元本位制是一种明显的霸权体制。美国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主导者和世界金融、经济秩序、规则的制定者,现行货币体系对其缺乏相应的约束,导致美国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人开始认为他们可以突破传统的国际收支平衡理论,创造出新的国际收支平衡理论,将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平衡与资本项目的平衡这两个等式合二为一,即由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来弥补经常项目下的逆差。这就使得美国人可以在大肆挥霍的同时,保证那些流出去的美元顺利地流回美国的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为美国的政府和企业提供廉价的资金。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自作聪明、一厢情愿的安排。美元本位制下国际分工格局的不平等缺乏良好的平衡机制,是一种不稳定的制度安排。
除整体性、差异性、不平等性外,美元本位制还具有巨大的自强化性。体现为由于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具有极高的利益关联度,而导致外围国家挣脱该体系的难度非常大。外围国家任何试图摆脱该体系束缚的尝试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显而易见,自强化性决定了美元本位制具有强大的内在稳定性。美元本位制的自强化性意味着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短时间内现有体制改变的阻力很大。美元本位制下,美国将世界各国的命运与自己绑在一起,并占尽了好处,总是吃到甘蔗最甜的那一节。美国的企业可以在全世界投资和融资而不必承受汇率波动的风险,美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为企业和各类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而获得巨额利润,美国的政府或企业在融资时所支付的成本远远低于它们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不平等的分工格局决定了中心国家可以强行分得世界新增财富的大部分,外围国家要想突破这种格局而成为新的中心国家必将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不平等性决定了美元本位制存在深刻的矛盾,决定了该制度将来必然崩溃。在美元本位制下,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是独立的,不必考虑世界其它外围国家的情况,因此世界外围国家可能因为美元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而受害。2002年格林斯潘为消除9·11事件和高技术股票泡沫破灭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而将联邦基金利率稳定在1%这一低水平上。尽管这一举措有助于支持美国国内经济不至于滑坡,但却导致美元流动性大增,使得全球市场上出现流动性过剩,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储备了充足的弹药。同时,美国长期处于双赤字状态,负债状况日益恶化。美国没有选择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同时约束财政支出等措施,改善自身的收支状况来约束自己,而是通过吸引境外美元进入本国的金融市场,客观上加剧了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以上分析表明,美元本位制具有高度的不合理性和风险性。尽管此次金融危机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推翻美元本位制,但其根基已经发生了动摇。欧盟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不断提议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试图打破美元独霸天下的地位。随着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大国的崛起,美国作为中心国的地位在不断削弱,美元本位制也会由以前的固若金汤走向逐步瓦解。但不容否认,美元本位制的演变必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曲折的过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1 21:55
目录
概述
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