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本主义
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
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提出的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表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作用的不断增强。
词语解释
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国家政权对企业的控制,“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这些或那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二是指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监督和调节,“垄断资本主义正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由于形势所迫,许多国家实行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按照当下“国家资本主义”论者的观点,国家资本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是两种截然对立的资本主义形式。然而,考察历史事实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来都离不开国家的作用。
列宁首倡
“国家资本主义”这个词,最早见诸列宁在1917年9月写的文章《大祸临头及防止之法》。由于书是苏联1947年外文出版局印的,这个名称可能和后来的文章名字略有出入。当时沙皇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年后在东线战场上败于德军,工人和士兵通过武装的“二月革命”,迫使沙皇下台。沙皇下台后,政权却被资产阶级的政党接管,建立了一个“民主的”过渡政府。这个过渡政府非常松散、软弱,尽管面对整个国家因为战争导致的饥荒和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却还整天考虑着履行协约国条约,继续与德国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写了这篇文章,并提出应对之策:由国家实行监督、监察、统计和调节生产和流通,规定生产中劳动力的正确分配,爱惜民力,消除对民力的浪费,加以节省。监督的主要办法是银行国有化,大型垄断公司国有化,取消商业秘密,强迫中、小工商业者实行合并,强迫人民联合于消费合作社。同时列宁指出:强迫把工业合并到组合之中,是在德国早已实行了的,这是“国家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办法”。针对一个特例,既战时最缺乏的食品面包而言,列宁专门指出德国是“最准确、最精密、最严格调节消费的模范国家”。此时离“十月革命”仅距一个月的时间。在该文中,列宁还有如下最重要的一段话: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那么任何起义也不会创造出社会主义,而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门阶,是历史梯子上的这一级,即从这一级到社会主义那一级是没有任何中间级段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四年,即1921年4月,列宁又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论粮食税》,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指出当时苏俄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1.原始的小农经济。2.小商品经济。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社会主义经济。在这篇文章中,列宁重申了他在1917年革命前夜的观点,指出1921年苏俄的两大经济重点:一是继续加强国家资本主义,用国家资本主义挤垮和控制私人资本主义。二是把小生产和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在这个时间段中,列宁领导革命的最重要的步骤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向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做出让步,解决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同时用新的手段加强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手段不但包括了进一步加快国家所有的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包括了大规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国家的经济,还包括了向外国资本出租和出借国有的矿山、工厂等等。
列宁关于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有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原理进行必要的了解。关于科学共产主义原理,最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21日,在此之前,恩格斯同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为《共产党宣言》做了理论准备。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指出:废除私有制就从根本上剥夺了相互竞争的个人对于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管理权,这些部门改由社会管理,为了公共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下经营。竞争将被联合取代。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建立政治统治。革命后的措施有12条:
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特别指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或若干国家首先实现,原因是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世界范围的体系,只有在世界范围摧毁这个体系,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是在资本主义的若干中心国家爆发革命,从而迫使这个体系自我坍塌,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向共产主义体系过渡。所以马克思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这句名言的深意就在这里。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这12条完善为10条:
更为重要的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给出了一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人类社会是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对应于这些社会的生产力而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靠狩猎捕鱼生活,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划分。当社会生产力从捕猎打鱼发展到农业畜牧后,产品有了剩余,催生出了奴隶主奴隶两大阶级,这时有了基于奴隶制的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达,农业和畜牧的剩余产品大增,出现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封建制国家出现。接着是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资本家和工人两大对立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无法避免的矛盾,终将爆发无产阶级革命。革命导致无产阶级的专政。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尽管提出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后的十条具体措施,但并没有指出这就是社会主义,相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用很大的篇幅来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为此,马克思在1882年再版序言中专门解释到“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方面,是可以进出沙龙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
60年后,马克思的预言实现。1917年10月,苏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了。这次革命的领袖列宁在这个新生国家里,完全实践了马克思的10条设想。不同的是,当时的俄国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而不是中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没有因为俄国的革命而彻底坍塌,仅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这样的新生国家中,列宁充分注意了革命者的共产主义激情,但又冷静地考察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发展现状,因而提出在经济上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在此列宁一点也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而是实事求是地完全按照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实践,使得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以生存下来。
列宁之所以提出建设国家资本主义,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尊重。另一方面还面对着来自“第二共产国际”的压力,该“国际”针对苏俄的建立,发出这样的评判:“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准”。第三个方面是面对党内的压力,在取得政权后,党内的激进份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巴不得明天就宣布进入共产主义了。针对这样的狂热情绪,列宁有必要泼一盆冷水。
演化
按照辩证法的逻辑,最黑暗处往往生出光明。工业社会的草创,恰恰也在当时最为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发生。该地首先是农业生产力极不发达,一个地区往往只有单一的产品。如某地只产羊毛,某地只产咸鱼,某地只产亚麻等。这使得商贸不得不发展,商贸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需求,商人群体壮大。由于贸易的发展,商路的扩大,商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提高,用人力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利用人力之外能源驱动的机器因此被发明出来,工商业制度由此而渐具雏型。在交易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商人创造了保证资本运作的会计与信用制度,以及商品交易所和股份制,为商贸和工业发展提供了保证。城邦小国间的贸易使得商业得到发展,恶劣的农业环境造成产品的单一,地域间人民的生存极大的依赖于贸易,客观上造成商人的地位很高。需求的扩大使得商人与诸封建小国结盟,靠着国家暴力工具的保护进行贸易和抢劫,依靠奴隶的劳动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力扩大。
伴随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在商人的参与下,欧洲由国王统治的各个封建国家开始强盛起来。与中国自秦统一天下后轮番更替的中央专制王朝不同的是,这些国家的国王缺乏绝对的权力,国王、贵族、教会和商人就权势相互勾心斗角,依靠四方的利益均衡取得政权内部的稳定,并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向外扩张。这时欧洲内部各国纷争不断,霸权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间易手。而在诸封建王国内部,已成为资本家的商人先是以金钱对抗权力,办法从公开讨价还价到暗地里行贿收买国王或者贵族,最终是通过若干次流血的或不流血的革命,争得了合法的,公开地用金钱竞争执掌统治权的国家制度。这样一种制度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从这个制度产生的外部与内部环境看,脱胎于封建诸国的自由资本主义有很强的封建属性。只有属地不大,国王权力受限,并与教会存在矛盾的环境下,资本主义才获得充分发展的自由,得到自己的“领地”,这个“领地”就是资本家自己的企业。在企业中,资本家就和封建领主一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是世袭的,完全自由的。而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人是不自由的,甚至是完全丧失自由的。过去有美国农业资本家买来的黑人奴隶为资本家做苦工。今天依然有少数地区,资本家使用奴工为其劳动。这一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以发展的早期,有很强的“工业奴隶社会”特征。随着欧洲地区对世界其它地区的贸易扩大和殖民占领,一个个国家开始强大,资本家日益依赖国家的力量开拓新的市场,争夺市场份额。这个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诸霸权国相继兴起,霸权在诸国间不断易手。这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恰好对应为“工业时代的封建”。在这个时期,国家开始强大,国家内商人的地位很高,国家几乎成为商人的国家,国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参与商人的买卖,与他们共享利润。像麦哲伦、哥伦布这样著名的冒险家都是靠说服国王及资本家对探险事业参股分肥,而成就了他们划时代的大航海发现的。这样一些国家,说的好听,是扩大了的城邦,城邦中的人要靠外出经商生活。说的难听,实际上就是一些匪巢,住在里面的土匪要靠外出抢劫,杀人越货生活。土匪与匪巢之间,只有利益的相互依赖关系,没有忠诚。以如此淡薄的“国家”观念,作为资本家和工匠的国民往往随某个国家的兴盛而进入这个国家,又随国家的衰亡而逃离这个国家。在各霸权国相继兴盛衰亡的过程中,伴随资本家及能工巧匠的流动,资本随之流向霸权的中心。当霸权国衰落的时候,资本体现为大规模的流出。最终,整个世界性的资本像雪球一样,跨国界的滚动,越滚越大。
历经三百年的发展,欧洲的霸权国不断更换,从葡萄牙到西班牙,从西班牙到荷兰,从荷兰到法国和英国。现代国家意识,在这样的霸权争夺战中,才逐渐成形,体现为爱国主义。爱国就是爱自己乃至家族的根本利益,爱国表现为积极参与国是,爱国表现为奋勇参加国家间的战争。一场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国家内国民个人利益的进一步上升。进入20世纪,最强烈地想从英国及美国手中争夺霸权的国家,是德国和日本。德国统一的很晚,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这样的国家里,国民的国家意识最强。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充分认识到了以国家形态来保护和发展本国工商业的重要性和高效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国家的神圣性,德国政治家俾斯麦则在经济上实践了李斯特的学说,开以国家体制行资本主义的先河,从而使得德国迅速崛起壮大,最后通过“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得德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日本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年轻的,作为农耕封建社会是最古老的。历经一千五百多年来,天皇始终都是名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治权在大名手上,大名对国家的统治权则是通过武士刀和鲜血进行的“战争竞选”得到的。整个社会俨然是2000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活化石。这样,日本以封建社会的形态接受西方同样自封建社会演变而来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中国来说,要容易的多。仅仅需要大名成为资本家,武装的争夺日本治权变为资本家通过和平的方式竞选治权。而日本的现代国家意识从过去武士家臣对大名的忠诚转化为对代表国家形象的天皇的忠诚。通过“甲午战争”的胜利,日本在剥夺了中国的巨大财富后,也因之而强盛起来。
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取得国家政权的资本家们,通过立法、民主选举制度、舆论宣传、经济政治文化理论等社会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彻底堵死了封建社会中作为一个重大阶级的官吏能够出头的机会,使官吏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存在,名义上的“国家”始终处于弱势,决策层在资本家集团,资本家集团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才利用“国家”来号召全体国民做出牺牲,以便为自己谋得最大利益。以英国为例,历来发动的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有许多是英国商人鼓动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大规模向中国走私鸦片,遭到清政府的抵制,为此左右英国政府的英国资本家不惜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事先与英国汇丰银行签订了分肥合约。直到现在,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也是军队开道,商人后续跟进分肥。
国家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最为不同的却是:国内官吏制度发达,官吏成为了独立的阶级,资本家与官吏联合起来,甚至利用国家直接搞资本主义的手段加速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总是以国家的名义对外发动战争,以此来扩展国内资本家集团和官吏集团的利益。只有这样,这两个落后的列强才能加速赶超英、法等国。德国在二十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有如此战力,得益于德国特殊的,有别于其它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十八世纪前,德意志民族尚未真正形成,现有的德国领土由若干小邦和城堡统治,稍大一点的小国是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两个国家为争夺利益不断爆发战争。其中普鲁士的两代君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和二世奠定了德意志以军队为基础的官吏国家基础,在以奥地利政权的历次战争中,以这一基础屡占上锋。处于弱势的奥地利则一次又一次地联合波兰、俄国、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与之对抗。这种局面就这样一直维持到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为了镇压法 国推翻 君主的大革命,俄、普、奥、英、荷、西、葡等国组成反法联军,对法开战。拿破仑在对多国联军的一次一次战役中,依靠新型的人民军队屡战屡胜。战争最后的结果,是除英国在外的欧洲大陆国家全部陷落,俄国则由于事先与拿破仑签订合约退出战争,从而得以幸免。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普、奥两国,被迫进行了一系列法国式的改革,也感受到法国的沉重压迫,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在压迫中被进一步唤醒。拿破仑最终远征俄国遭到惨败,奥、普、瑞等欧洲国家趁势纷纷起义,重新组成俄、奥、普、瑞四国联军,在一系列决战中取得胜利并进逼巴黎,逼迫拿破仑退位。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战争宣告胜利。
解放后的德意志民族,依然维持着普、奥及若干小邦国的分裂状态。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整个德意志地区的工业开始起步。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兵工厂、西门子公司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迹。为抵抗英国工业品对本地区的倾销,各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个同盟的特别之处,就是奥地利被排除在外,这使得德意志未来的统一,沿着普鲁士的道路前进。与此随行,德意志民族诞生了一系列光彪世界史册的伟人,黑格尔、费尔巴哈、歌德、席勒、海涅、贝多芬这些闪亮的名字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在这段时间里,持自由资产阶级立场的德意志各邦的政治家们,开始梦想通过向普鲁士国王的乞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和英国政治制度一样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结果遭到了国王的断然拒绝。结果,在德意志各邦处于分裂,国王不肯让渡权力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该地区的工业反而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发展中,承接和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当时世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果,地区工业生产力开始比肩英国,在煤。钢、铁路、机械、化工、军工等各个方面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性的工厂,统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战争,又是一次战争给了德意志统一的机会。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爆发,最终失败。这次战争削弱了普鲁士的敌人俄国的势力,打击了与普鲁士敌对的奥地利的影响力,恰逢普鲁士新君威廉一世继位,一位统一德国的天才人物出现了,这个人物就是德国新任首相俾斯麦。俾斯麦以铁血手段先是通过七周战争打败了奥地利,将其排除在德意志之外。最终,在击败法国,迫使拿破仑三世投降的关键一役后,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国家的统一,人民的经济自由成为德国强大的根本保证。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实证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在李斯特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德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使得德国的国力与英国比肩,成为与英国争夺霸权的国家。
在俾斯麦领导时期,德国统一了货币、度量衡、邮政,建立了中央银行,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李斯特的国家资本主义主张得以彻底实现。由此开端,30年时间德国的工业化超过英国100年发展的成就。德国城市人口由36%发展到60%,总人口也由4100万扩大到6500万。在世界工业总产量的比重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国家。在工业、科技、教育、工人福利、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工业方面,德国以军事工业带动重化工业全面发展,仅克虏伯一家,雇员在十年间就从7000人发展到8万人。在以西门子公司为首的电器设备制造业中,其电器产品占全球产量的34%。在科学技术方面,黎曼创立非平面几何学,伦琴发现了X射线,普朗克提出了量子物理理论,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赫芝发现了无线电波,西门子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内燃机,本茨制造出世界第一台汽车。在教育方面,全德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100%。文盲率从1865年的5.5降到1895年的0.3%。一系列大学比照柏林大学被建立起来,如墨尼黑大学、波恩大学等。在工人福利方面,德国成为第一个立法保护工人的国家。通过立法确立了每周6天工作制和每天劳动时间,工人治病费用由雇主承担三分之二,意外灾难保险费用由雇主全部承担,65岁退休后可领取养老金。此外,还在住房、卫生保健、公用事业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工人权益。在文化艺术方面,出现了到现在人们还极为推崇的叔本华、尼采这样的哲学家,韦伯这样的大社会学家,瓦格纳这样的大音乐家。
尽管俾斯麦的德国取得全方位的发展,但德国经济上依然面临与英美激烈竞争的压力,在国家安全方面面临法国和俄国的压迫。俾斯麦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发动了对法、俄、英、美的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失败使得德国割地赔款,陷入空前的悲惨境地。这样的局面造成后来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希特勒上台后,又是利用德国国民在俾斯麦时期就打下的根深蒂固的国家资本主义理念,推行国家资本主义,使其经济快速复苏,从而能够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尽管德国彻底失败,但英国的全球霸权不再,整个欧洲的地位下降。美苏两个大国登台争霸,最后从世界两强争雄到美国独霸全球。
深层考察
德国在十九世纪出现了李斯特、黑格尔、俾斯麦这些伟人,还出现了更大的伟人马克思。现在重读马克思的著作,一个新的发现是如此伟大的马克思,在当时似乎并不太关注他的祖国(德国)的命运,而是全力沉浸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国际斗争之中,为将要到来的伟大阶级斗争提供理论弹药。为此,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最大敌人身份,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转机制,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衰亡轮回。马克思的理论是否正确,他身后的一百多年的全球社会演变,已经给出最为充分的证明。直到此刻,他的理论也还是揭示了当今社会矛盾的基本根源,人们为解决问题,不得不重新拿起他的书籍反复阅读。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在这篇短文中,马克思除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外,还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伟力。并用更大的篇幅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并指出这些“社会主义”共有的特征是“封建的纹章”。这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最为警觉的是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将借社会主义之名来复辟。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主体是官吏和贵族阶级。而在巴黎公社后,马克思提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设想时,提出许多由国家管理的思想。而国家政权是必须依靠官吏运作的,对掌握新的国家机器的官吏,马克思仅提出了实行工人阶级的普选制,对其可以随时撤换等不成熟的构想。进一步分析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设想,有一个基点,就是依靠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力量来制约资本,甚至由国家力量来直接管理资本。而国家是要靠官吏管理的,对国家力量的依靠必然形成对官吏的依靠。最终的问题成为谁来制约和管理官吏。对这一问题马克思有所警觉,但没有认真作答。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除了一个仅存在几十天的巴黎公社外,还没有出现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结果,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中给官吏阶级的复兴留下一道被人忽视的小门。
在马克思的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处于上升期,在这一上升期间,资本主义的矛盾除了体现为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外,还体现为资本家和旧的王公贵族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是进步力量,而王公贵族所代表的传统国家力量是反动的。在此时马克思站在资本家一边。这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双重力量联合成统一战线,给予传统的国家力量以致命的长期压力,最终使得整个西方奠定了非常稳固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在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中,政府不得以任何借口干预资本家的自由,自由资本主义得以坐大并高速发展。后起的德、日两国为加速发展,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被指责为违规,并受到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压制。这一点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为证。书中哈耶克指出,只要稍微动摇一点对国家的束缚,国家就会强大,脱离资本家而独立,资本家就将被国家奴役。
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有较为清楚的定义,并指出苏联建立后,首先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最为接近社会主义的工具。列宁极为推崇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形态,并且讲过:国家资本主义是迈向社会主义的台阶。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与德国的资产阶级官吏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完全相反,是让这种高效的资本主义方式转过来为穷人服务。与之相对,列宁最为警惕的是千千万万的小生产者,认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自由)资本主义。列宁这样的看法,就是要防止和限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自发的、大规模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自由资本主义势力。现在理解,列宁之所以搞国家资本主义,这是为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所限。在还有私心的人群中,搞经济必然搞商品,搞商品交换,存在市场,存在市场单位的独立核算,存在利润,于是就存在剥削,存在资本。国家资本主义在这些方面,与自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多大区别。变只变在国家的核心资本改由国家官吏(干部)控制,而在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下的官吏受无产阶级监督,必须为穷人服务。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于1924年去世。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先后与托洛斯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其它党内老资格的革命家就一国之内能否长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一国之内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等关系到苏联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产生激烈争论。斯大林坚持一国之内能够建成社会主义,而其它人等则持不同观点。争论的结果众所周知,斯大林取得完胜,托洛斯基被驱除出国,流亡国外,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先后被开除出党,最终枪毙。自列宁去世后,苏联宣布新经济政策胜利结束,开始把全部工业纳入国有轨道,在农村则全力推行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制。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了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5年发展计划。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际上由纪律严明的高效率的官吏集团利用国家的力量,成功地统筹建设了一个大国的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这个经济建设的动力与自由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不完全依赖于金钱对经济的间接控制驱动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仅依赖于类似于军队的高度纪律性,对经济进行产量、质量、比例进行全系统控制,最终目的是形成国家整体的强大工业制造能力,其过程并不排斥金钱的“润滑”,但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也被纳入整体控制计划中。因此,这种模式的发展循环始终保证了官吏集团的绝对控制权,不给商人依靠金融夺取控制力的可能留下任何机会,也不受整个外部的自由资本主义体系影响。
苏联第一次5年计划的第二年就迎来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由于苏联自身体系与入自由资本主义世界分工体系的完全不同质,由于苏联作为自由资本主义体系的敌人被排斥在外,资本主义的信用体系崩溃对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这样,苏联成为大洪水中的诺亚方舟。利用这次危机,苏联从美国和德国引进了大量技术、工程师,甚至把整个工厂都搬了过来。第一次5年计划取得了辉煌胜利,苏联又继续开始第二个5年计划。到1938年,苏联已经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每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指导原则,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再生产理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于生活资料的原则,重工业生产先于轻工业的原则,不同产品生产需要取得综合平衡的原则等等。这样的生产,不可能出现自由资本主义盲目竞争的错误,只可能出现计划人员考虑不周。为此,在一片经济萧条的自由资本主义世界,有人从中看到了光明。作为极端反共的人士,英国的绅士凯恩斯先生巧妙变通地修改了苏联的国家全盘控制经济的理论,让这个理论能为自由资本主义诸国的资本家们能够接受。办法就是由国家控制货币的发行规模和速度,以及一些投资项目或方向。由此,为受到重重约束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吏开启了一个能够干预经济的偏门。美国总统罗斯福据此实行新政,由国家实施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容纳失业的劳动力。英国首相张伯伦开始大规模地为工人建筑住宅,改善工人的待遇。德国则更是轻车熟路,希特勒重拾俾斯麦的政策,与大资本家联合起来,垄断了国家的工业建设,同时大张旗鼓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使得德国奇迹般地在短时间内摆脱了经济危机。德国建造了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德国为让每个工人都拥有自己的汽车而专门成立了大众汽车公司,大量建立工人疗养院,让普通的工人大批带薪休假疗养。
国家的快速复兴唤起了德国领导集团和德国人的复仇情绪和扩张野心,希特勒因此而能够挑起第二次大战。当他进攻包括法国在内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诸国时,他的力量真是横扫千军如卷席。唯独他调头向东,进攻苏联时,咬到了一颗咬不动的铁核桃。以变相的老牌古典国家资本主义指导国家建设的法西斯德国这回碰到的是更新型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照希特勒在准备“巴巴罗萨计划”时自己的话说,德国这一次是攻打一个比德国更有精神支柱,更有坚定信仰的国家。战争以德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一次德国败的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惨。战争是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最大考验。这残酷的考验,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胜利不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精神力量,以及由这个制度和精神力量转化出来的坚实物质生产力。战后苏联经济又高速发展,靠着这个制度,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与美国共同管制世界。形成了所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全球对峙。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来源,分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中,英国大资本家欧文是一个具体实践者,他作为资本家,在他的企业内创造了一整套提高工人生活水平,促进工人及其子女受教育的办法,合理地与员工分享了分配利润。欧文的做法,后来在苏联通过国家的强力得到普遍的实施和推广。苏联的分配制度和全民福利制度,使得全社会不同阶级的收入趋于平等,这样,生产出的产品总能被人消费。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现象被消灭,与自由资本主义体系完全相反的一个标志性现象出现了,这就是短缺。据此为根本基础,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甚至与自由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学对应,写出了《短缺经济学》一书。并指出限制这个制度下的生产企业的最大约束是资源,而限制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的最大约束是需求。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经济方向被定为:在工业已经完全实现国有制的基础上,逐渐把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业转化为国有制,逐步消灭工业品作为商品与农产品的交换,从而最终消灭商品,实行全面的产品管理与调拨体制。这样,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会被消灭,阶级的残余也同时被消灭,从而成为无阶级的全民的国家,共产党在这样的条件下,也由阶级的政党过渡到全民的政党。由于有这样一个方针,苏联社会的主要矛盾被解释为“不断高涨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由于有两大阵营的对峙,不同制度国家间存在着看得见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与军工航天领域。在这些方面,苏联以计划经济的模式搞举国动员,取得不菲的成就。从而也刺激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以政府的名义进行巨额投资,参与国家间的激烈竞争。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这时的苏联社会,就可以发现这个社会还存在着商品,存在着商品的交换,存在城乡差别,存在着独立核算的企业单位,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某些方面而言,甚至是巨大的。这样一种基本状态,并没有脱离列宁设想的国家资本主义,是还存在着阶级的社会。只不过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较为纯粹的由国家全面垄断经济,在内部采用社会主义措施提高和保证工人待遇的资本主义。因此,对于这样的国家制度,作为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政党而言,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继续革命,需要对如此运转的国家机器进行高度的控制和利用,并为此保持清醒的头脑。但令人遗憾的是,处于晚年的斯大林却没有这样做,没有实事求是地把这些科学定义为国家资本主义,并进而承认苏联社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并在这样一种新的状态中调动苏联共产党积极投身新的阶级斗争的积极性。
结果,误导了全世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共产党人。斯大林不承认苏联经济的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给出的一个解释是仅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为国家资本主义时期。这一短暂时期渡过后,就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了。而在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之后,苏联则开始宣布“进入无阶级社会,全面向共产主义社会进军”。在基本理论上则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完全平行的体系。平行就不会相交,两家井水不犯河水。这样的见解埋下了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强国败亡的种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4 13:30
目录
概述
词语解释
列宁首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