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就是
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
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国际金融由
国际收支、
国际汇兑、
国际结算、
国际信用、
国际投资和
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譬如,国际收支必然产生国际汇兑和国际结算;国际汇兑中的
货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又有重大影响;国际收支的许多重要项目同国际信用和国际投资直接相关等。
重要意义
国际金融与一国的国内金融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国内金融主要受一国金融法令、条例和
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国际金融则受到各个国家互不相同的法令、条例以及国际通用的惯例和通过各国协商制订的各种条约或协定的约束。由于各国的历史、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在对外经济、金融领域采取的方针政策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导致十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学科构成
国际金融作为一个学科可以分为两个构成部分:国际金融学(理论、体制与政策)和国际金融实务。前者包括:
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
外汇管理、
国际储备、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货币体系、
地区性的
货币一体化以及
国际金融协调和全球性的
国际金融机构等。后者的内容则包括:外汇交易(包括国际
衍生产品交易)、
国际结算、国际信贷、
国际证券投资和
国际银行业务与管理等等。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按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即“一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债务和收益的交易以及
债权债务的变化”。国际收支一般按一年、半年或一个季度计算。一国的国际收支不但反映它的国际
经济关系,而且反映它的
经济结构和
经济发展水平。
长期以来,国际收支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国家
国际收支不平衡,各国为调节、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常常产生许多矛盾和斗争。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经常现象,要做到收支相抵、完全平衡十分困难。但是,无论是
逆差还是
顺差,如果数额巨大且又长期持续存在,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各国政府
大都会采取各种
干预措施,力求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一国采取措施往往会引起其他有关国家相应采取对抗和报复行动,从而减弱或抵消该国调节措施的作用。而且,有时
调节国际收支的办法又同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譬如提高利率,若恰逢
经济复苏时期,这一措施就会大大影响经济的恢复;而经济复苏受阻,又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增长。
一国的国际收支与一国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有所区别。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国的
货币资金收付行为,
国际收支平衡表则是将一国一定时期(一年、半年或一个季度)的国际收支情况分别按不同项目编制的记录和
统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综合反映一国同外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资金往来的全面情况,因此各国都很重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工作。
国际汇兑
国际汇兑是指因办理国际支付而产生的
外汇汇率、
外汇市场、
外汇管制等安排和活动的总和。
外汇一般指充当国际
支付手段、国际
流通手段和购买手段的外国货币以及外币支付凭证。金银成为货币后,作为国际支付的主要手段是贵金属。票据出现后,作为
信用工具也可用来办理国际支付。汇率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实行
金本位制时,各国货币
汇率波动不大,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1929~1933年
经济危机后,金本位制彻底崩溃,从此开始了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制度。由于通货膨胀长期存在,纸币不断贬值,各国汇率不稳定的状态日趋严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
美元为中心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据以订出各国货币的
固定汇率。固定汇率制对战后
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完全解体,各国纷纷实行
浮动汇率制。此后,由于不再有固定汇率制的限制,汇率波动频繁,
波幅较大,对各国的对外贸易影响极大。为此,
世界各国均对本国汇率的动态实行某种程度的控制或干预。
外汇管制是一个国家为维护本国经济权益和改善
国际收支,对本国与外国的国际汇兑、
国际结算等实施的限制和管理。当代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实行有利于本国的
外汇制度,只是方式、方法和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国际结算
国际结算是指国际间办理货币收支调拨,以结清不同国家中两个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活动的行为。它主要包括
支付方式、支付条件和结算方法等。
国际结算方式主要有
汇款信用证和托收方式。根据进口业务和出口业务,汇款又分
国外汇入汇款和
汇出国外汇款;信用证又分出口信用证和
进口信用证;托收又分
出口托收和
进口代收。
出口托收(Export Collection):银行受
出口商委托,以出口商提交的
债权凭证和
商业票据,通过其
国外代理行或
海外分行向进口商收取款项以实现资金划拨的业务。出口托收有
付款交单(D/P)和
承兑交单(D/A)两种形式 。
进口代收(Inward Collection): 银行接受国外
代理行或联行委托,按照代理行或联行的指示向进口商收取进口款项,并向进口商交付有关
商业单据。进口代收可分为付款交单(D/P)和承兑交单(D/A)两种方式。
国际结算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在各国经济交往中自发产生的,
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主要国际结算方式都是历史的产物。20世纪60~80年代,广泛采用电子
计算机、
电传、电视转帐等现代化手段,结算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国际结算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国际金融业务,且涉及许多复杂的社会、
经济问题。
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异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对国际
结算方式的要求和选择,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各国都力争采用对本国最为有利的结算方式。
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国际货币资金的借贷行为。最早的
票据结算就是国际上货币资金借贷行为的开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
现代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各种活动几乎都同国际信用有着紧密联系。没有
国际借贷资金不息的周转运动,
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就无法顺利进行。国际信用主要有:国际贸易信用、
政府信贷、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银行信用、发行债券、
补偿贸易、
租赁信贷等。
国际信用同国际金融市场关系密切。
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信用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信用的扩大反过来又推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按资金借贷时间长短可分为两个市场,一是
货币市场,即国际
短期资金借贷市场;二是
资本市场,即国际中
长期资金借贷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中规模最大的是
欧洲货币市场,这个市场上的
借贷资本是不受各国法令条例管理的
欧洲货币。在欧洲货币市场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欧洲美元,其次是
欧洲马克。此外还有亚洲美元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是巨额国际资金的供求
集散中心,它和由其延伸出来的其他众多国际金融市场及
离岸金融市场,将世界各地的金融活动都纳入庞大的金融网络,使借贷资金的国际化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国际投资
各国官方和私人对外国进行的投资,其总体就是全球范围的
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
货币资本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以获取更多利润为目的的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投资几乎全都是
资本主义国家的
资本输出。战后,
苏联、
东欧国家开始对
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参加
对外投资活动,其中主要是石油输出国。到20世纪80年代初,对外投资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已有40余个。
21世纪后,国际投资进入金融经济的新时代,
对冲基金发挥了跨时代的作用。
货币制度
自发或协商形成的有关
国际交往中所使用的货币以及各国货币之间
汇率安排的国际制度。这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
国际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体系。这个体系一方面通过固定汇率制促进了
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和
世界贸易的恢复和发展,一方面使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美元的优越地位使它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支付手段、国际流通手段和购买手段,并成为许多国家
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随着其他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国家的货币也相继开始发挥与美元不相上下的作用。1973年美元再度贬值以后,
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浮动汇率制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取代了固定汇率制。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国际社会多次讨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并于1969年和1978年两次修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但由于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国际货币制度存在的困难和缺陷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国际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银行系统、
非银行金融机构、公司企业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贸易业务及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
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基本掌握经济学科的
基础理论;系统掌握外汇、外资、国际结算等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现代化银行的经营
管理方法,以及有关
信托投资、
资金融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熟悉中国有关国际金融的法律、方针与政策;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用英语从事业务工作。
国际金融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财政学、
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管理、
国际结算、外汇银行会计、保险概论、投资项目评估、英文函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