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行政区划,地方的
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
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道这种
监察区体系常被称为“虚的划分”。而且
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
藩镇割据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监察区“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历史沿革
从汉朝末年开始逐渐成型的州郡县三级制,历经三国时期、
西晋、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到隋朝时已经名存实亡。隋先废除了郡,不久又将州改称郡,恢复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
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了临时性的十五个道,各道置
采访使,仿照西汉的
刺史制度,只起监察性的作用。
安史之乱后,原本只用于
边境地区的
节度使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节度使一般被授予
州刺史,于是同时掌握本州甚至邻州的军政权力,而且其辖区也称为“道”,或称“
藩镇”,成为有实际权力的一级非正式行政区。到
唐宪宗元和年间,天下政区已经基本被各节度使、
观察使、
经略使、
防御使瓜分,贞观、
开元年间的十道、
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实际意义。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是节度使管辖,
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唐朝疆域
唐朝前期疆域空前辽阔,
中亚的绿洲地带亦受唐支配,一度建立了东起日本海、南至罗伏州(今
越南河静)、北括
玄阙州(今
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抵西海(今
咸海,一说
里海)的版图,极盛国土面积达1237万
平方公里,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武德元年(618年)
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次年二月,开州蛮首冉肇则在今
达州檀木乡顺水寨聚众起事,攻陷
通州、开州城。
武德三年(620)十二月,
李靖奉命讨伐。在
唐军李孝恭出师败还时,李靖率八百士卒前往今
开江县普安镇玉皇观村李靖垭袭破冉肇则大营,继而设伏于险地要塞,生擒之,临阵斩其首,俘敌五千余人。并收复开、通二州。李渊闻捷甚喜,即升
通州为通州
总管府(治今
通川区老城),府领七州辖二十七县:通州辖通川、三冈、石鼓、
新宁、思来(治今通川区
蒲家镇)五县;开州辖盛山(州、县同治今
开县汉丰镇)、西流、万世(治今开县
大进镇)、新浦(治今开县
南门镇)
四县;
万州辖永穆、归仁、
诺水、广纳、太平、恒丰六县;
渠州辖安固、咸安、
宕渠、
仪陇、大寅(治今
蓬安县茶亭乡)、伏虞(治今
仪陇县大罗乡)六县;南并州辖
宣汉、东关二县;南石州辖昌乐(治今
宣汉县土黄镇万斛坝)、
东乡、下蒲三县;南邻州辖乐温(治今长寿县
乐温乡)、温山(治今长寿县邻封场)二县。
武德七年(624),为防止
宕渠水流域獠人势力的不断扩大,加强管治,稳定
社会秩序,朝廷升通州总管府为通州
都督府。都督府领九州辖三十六县:通州辖通川、三冈、新宁、石鼓五县;南石州辖东乡、昌乐、下蒲三县;南并州辖宣汉、东关二县;渠州辖流江、
賨城、义兴、丰乐、始安、
邻水六县;万州辖永穆、恒丰、太平、广纳、归仁五县;邻州辖邻山、盐泉、
垫江三县;开州辖盛山、西流、万世、新浦四县;
蓬州辖安固、咸安、宕渠、仪陇、大寅、伏虞六县;南邻州辖乐温、温山二县。
唐高宗、
太宗两朝,为加强对獠人的进一步控制,积极推行
同化政策,从而激起獠人的不断反抗。贞观十三年(639)四月,渠、巴、壁(治今
通江县诺江镇)、洋(治今陕西
西乡县)、集(治今
南江县城)
五州山獠民众联合起事,朝廷派遣武侯将军上官怀仁率军镇压,俘虏男女六千余人。獠人反唐失败后,被迫接受朝廷强行输入的
汉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安史之乱后,
陇右地区多为
吐蕃所据,直至851年唐边镇克复陇右秦原等三州七关,
沙州张义潮逐吐蕃守将以瓜、沙、伊、西等十一州归唐,到861年又收复凉州,自此除
河北三镇外大致恢复汉地范围,国土面积(包括
藩镇)为355万平方公里。
唐初是唐朝武功兴旺的时期,在漠南
漠北方面。在
唐高祖建立唐朝对突厥做出战略防守退让求和之后开始反击。630年(贞观四年),唐军灭亡
东突厥,漠南成为唐
势力范围。646年(贞观廿年),又一举消灭
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设立
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
单于都护府,建立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
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
安加拉河地区)、西及
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
通化)的辽阔疆域。682年(
永淳元年),
突厥复国,后直到
后突厥灭亡北方边患严峻。
天宝三载(744年),回纥建国,占据漠南漠北。安史之乱后,边患再起,但唐朝与回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在西北,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
西伊州,开始经营
西域。645年(贞观十九年),唐朝廷移
安西都护府到
龟兹。659年(
显庆四年),唐军又灭
西突厥,势力及
咸海到
里海一带。但唐朝廷对葱岭以西地区的统治始终不稳固,667年(乾
封二年),由于大食势力的扩展,
唐朝疆域退回葱岭以东。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半个世纪内,唐朝陆续失去原安西都护府所辖地区。
在东北,660年(显庆五年),唐军联合
新罗灭亡
百济。668年(
总章元年)八月,唐军与新罗又灭
高句丽,并设
安东都护府于
平壤。但由于当地人民反抗激烈及新罗势力的北进,670年(
咸亨元年)安东都护府内迁
辽东。713年(开元元年)安东都护府移到
辽西。
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安东都护府废,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对
辽东半岛的
直接控制。698年(
武周圣历元年)其首领
大祚荣建立震国,唐朝称之为
渤海国;号为“海东盛国”,但与唐朝的关系友好,大部分时间向唐朝称臣。
在
青藏高原上,
吐蕃日渐兴起,至六世纪末与吐谷浑、
苏毗为高原上三大势力。七世纪初,
赞普松赞干布即位,统一高原,又征服位于
西藏西部的苏毗、阿裏地区的羊同和尼婆罗(今
尼泊尔)。663年(
龙朔三年),吐蕃灭吐谷浑,尽有其地。后又多次占领唐朝的
安西四镇,为唐朝最大敌国。安史之乱后,由于大量
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
陇右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占领原属于唐朝的
陇西,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
陇山以西为吐蕃占据。
848年(
唐宣宗大中二年),
沙州(甘肃
敦煌)人
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张议潮遣其兄
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廷所控制。890年,河西、
陇右又被
党项族占据。但终唐之世已完全丧失对于敦煌以西的控制。
在西南
云贵高原,748年(天宝七载)
南诏建国,与唐时战时和,也削弱唐朝的国力。同时,自
汉武帝平南越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是
中国领土的
安南(越南北部),唐代统治时先后设立“
交州总管府”、“
安南都护府”(
唐肃宗改名镇南,
唐代宗复称安南)、“
静海军节度使”等官署,唐末时开始
藩镇割据,土豪兴起,至
北宋初完全脱离
中原王朝而独立。
官制
变迁
唐高祖改隋末的郡制为州制,
唐玄宗又改州为郡,到其子
唐肃宗继位后复改郡为州,所以唐朝总体是以州为主。不过
北宋欧阳修等编著的《
新唐书》也同时叙述唐玄宗时期的郡,而《
旧唐书》则以州制。但是无论如何,州的概念从此与汉
魏晋时期有了根本性的区别,相对东汉末年有的州辖一百多个县的情况,唐朝州的范围大幅缩减到几个或十几个县的范围。此外,许多原来汉晋时的
州治所在县,则沿用了原来州的名称,反而其本来的县名逐渐不为人所熟知,如
彭城成为了
徐州、
信都成了
冀州、昌邑成了兖州、江陵成了荆州等等。同时,许多从
秦汉甚至
春秋战国时代便长期使用的郡名地名,也从此成为历史不再使用,如
琅玡、
弘农、
上党等。
级别
唐朝还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同时,与府并列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但是都督府由于都督权力太大,撤除了部分都督府,在重要地方仍然设置都督府,一直存在于安史之乱后,后因为节度使获得实权使得藩镇成为事实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都督府才成为虚设。
唐太宗平定
东突厥、高昌后,始设单于都府、
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
唐玄宗时共有六大都护府,分别是
安西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这种按情况将部分次级行政区
特别处理的做法,直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非常常见,如
副省级市、省直辖县级市等。
官职
唐朝的道由于始终以监察为目的,并无长期设置的长官,实际到后期被
节度使等掌控。
各地的府中,京师(
京兆)、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仿古制设“牧”,一般由亲王担任,常常不实际管理政务,也经常缺位。京师、东都、北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
九府各设“尹”一名,是常置最高长官,其下有“
少尹”二名为副。
唐高宗永徽年间,尹改名“长史”。之后,京师、东都、北都长史又复称尹,在皇帝不在该都的时候还称“留守”,合称
三都留守。
各州置刺史,为最高
行政长官,但是按照州级别的不同其品级也不同,自从三品到
正四品下不等。刺史下有
别驾、长史为辅,别驾曾一律改称长史,但后又复置,常由王子担任。
各县设县令,品级按县的级别从
正五品上到
从七品下不等,下有县丞、主簿、县尉等辅官。
唐朝土地划分
道
贞观元年(627年),
唐太宗为省
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十道,分别为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陇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和
岭南道。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十道为十五道,山南分置为东、西
二道,
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
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置
都畿道,江南分置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和
黔中道,经
李隆基改置,诸道的范围渐成定制。
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639年(贞观十三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
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
府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设立的“都督”,还有唐
玄宗新开的“府”。最早设府是在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
京兆府,升
陪都洛州为
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
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
景云二年(711年),唐以
凉州都督充任
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唐玄宗开元和
天宝之间,已增至十个节度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剑南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岭南节度使,分置于边地。
安史之乱以后,
节度使制被滥用于内地,使这种原为边关的
军事制度变成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而且大者
连州十数,小者亦兼三、四。据《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
唐肃宗时(756~761年)节度使已有44;又据
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所载,在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唐全国有节度使47。所以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安史之乱后已徒有虚名了。
纵观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应该说这是
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中的一个大变革时期。
唐太宗创建了“道”,
唐玄宗把“府”引进区划,
唐睿宗又把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使三级制正式成型,主要是道—府(州)—县,后期则为道—节度使—府(州)—
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监察区划表
区划图
都护府
都护府是汉唐等
中原王朝为督察管制边境
少数民族而设置的军政机构。汉代在
西域初设
西域都护府,东汉后期及
曹魏、
西晋设有
西域长史府,唐代曾设
安北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等六大
都护府,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
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
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640年设置于高昌(吐鲁番)。648年移至
龟兹。其统辖
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
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连波斯,在
武周时代
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守备天山山脉南侧的
丝绸之路(天山南路),防备
突厥、
吐蕃等势力。自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止,共存在约150年。790年为吐蕃占领。
北庭都护府
北都护府,原北庭都护府,是中国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
行政单位,管理区域东起
伊吾,西至
咸海一带,北抵
额尔齐斯河到
巴尔喀什湖一线,南至天山。府治在
庭州(今中国新疆
吉木萨尔北庭乡)
贞观二十年四月(公元646年),
西突厥泥伏沙钵罗
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设庭州以置其部落。
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二月(公元657年年末至公元658年年初),
苏定方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分其地置
濛池都护府、
昆陵都护府,隶于
安西大都护府。公元703年1月7日,
武则天长安二年十二月
戊申,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上两都护府改置为
北庭都护府,治于庭州。守备准噶尔方面(丝绸之路的天山北路附近)。709年,北庭都护府升为
大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平级,分管天山南北。
唐朝在当地推行二元化管理,在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推行和内地一致的
均田制、
租庸调制、
府兵制和行政区划。在其他区域维持当地民族的
行政管理制度,仅假以其首领唐朝官职名号,以示羁縻。
安北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唐朝管理铁勒诸族的
都护府。646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
薛延陀。647年设置于
郁督军山。
唐太宗于铁勒故地设六府七州:翰海府、
金微府、
燕然府、丘陵府、
龟林府、
卢山府。七州:
皋兰州、
高阙州、
鸡鹿州、
鸡田州、
榆溪州、
蹛林州、窦颜州,由
燕然都护府管理,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辖境东到
大兴安岭、西到
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
贝加尔湖的整个
蒙古高原。前身为647年设置的燕然都护府。663年改称翰海,669年改称安北都护府。随着
东突厥势力增加,向
阴山方面移动
650年改为领瀚海、金微、新黎、幽陵、龟林、坚昆六
都督府;仙萼、浚稽、余吾、稽落、居延、窴颜、榆溪、浑河、烛龙九州。663年,改称
瀚海都护府,治所迁移到回纥本部(今蒙古国哈尔和林)。669年,改称安北都护府。686年,
后突厥攻击,移治漠南同城(今甘肃
额济纳旗)、西安城(今甘肃
民乐县)。696年,移治云中故城(今
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土城子);708年,移治
西受降城(今内蒙古
乌拉特后旗);714年,移治
中受降城(今内蒙古
乌拉特中旗);749年,移治横塞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754年,移治
天德军(今内蒙古
乌拉特前旗);757年之后,改称镇北都护府。784年,废除。845年,
单于都护府改称安北都护府。回纥的可汗
吐迷度曾经是刺史。
单于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唐朝安置
东突厥降部的
都护府。630年三月,唐朝军队俘
颉利可汗,东
突厥亡。650年平定东突厥后,设置于
呼和浩特附近。统辖今内蒙古地域。唐朝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及
定襄都督府、云州都督府。
唐高宗设
瀚海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今内蒙古
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二十四州。663年,改称云中都护府;664年,改称单于大都护府。
后突厥建立后,698年废除,并入
安北都护府。720年,重新设立。845年,改称安北都护府(原安北都护府于780年废除)。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都护府废除。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原为唐朝和
新罗联军在灭亡
高句丽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设置于
平壤。旧时的管理机构设在平壤,管辖范围包括
朝鲜半岛和
东北地区。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
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
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668年,唐朝攻下高句丽后,唐朝无法控制
高句丽故地。于676年任命
宝藏王“辽东州都督朝鲜王”让他管理辽东州都督府。不过宝藏王却联合
靺鞨复兴高句丽。681年,宝藏王被流放四川,682年去世。697年由于
大祚荣对立势力的影响被废止,705年与大祚荣和解后再度设置。
安史之乱之际再次被废。
安南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为唐朝的六个
都护府之一,管辖
交州地区。前身为622年设置的交州大
总管府。622年,唐朝政府设立
交州总管府。624年,改交州总管府为
交州都督府。627年,交州都督府归
岭南道管辖。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将交州都督府改置为
安南都护府,治所位于宋平(今越南
河内),由交州
刺使充任都护。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
镇南都护府,
唐代宗永泰二年(760年),复名安南都护府。
天宝后今云南地渐入
南诏,约在开成、会昌、大中间即大约中国云南与
越南边界为界;
咸通元年(861年1月)府治为南诏攻陷,后收复;四年(863年)再度被攻陷,寄治海门镇;七年收复旧制,置
镇海军节度使,兼领都护。五代时期节度使由当地首领充任,臣属于
南汉;939年
吴权起兵击败南汉,后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