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
传统汉族戏曲剧种
眉户,分布于山西晋南、陕西、甘肃、豫西等各省地,又称“眉鄠”或“迷糊”,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俗称“曲子戏”,文人惯称为“清曲”。
剧种起源
眉户戏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河南的西部,山西的南部,并西达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盛行于关中地区。眉户又作“眉鄠”或“迷糊”。对于眉户戏的起源说法不一。
眉户戏的声腔贡调,多是吸收明清时期关中民俗曲而形成的。相传明代武功县的状元康海,因刘谨案受牵连回乡后,致力于秦腔事业,自己组建“康家班社”,倡秦腔之音,作曲、编剧、习唱,被尊为秦腔、眉户的鼻祖。眉户戏是由散曲而来,康海创作的散曲达500多首,曲子是康海在突然遭到亡妻亡子亡儿媳之后,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在昏沉中哼唱的曲子,由两位妾女所录,他后与周边县的小调加以筛选分类创作,曲子分大调、小调,以琵琶板胡、边鼓、海笛配乐器,起名曲子戏,之后成为流行于西北五省的眉户戏。
陕西眉户分东西两路:东路眉户源出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迷人,陕西有将“胡”作“戏”解之说,故称“迷胡”,即迷人的戏的意思。华阴和华县是周朝郑国地域,眉户可能受到“郑声”的影响。民间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西路眉户相传应起源于陕西太白山麓的眉县户县(鄠(hù)县)而故称“眉户”,眉户曲发轫于陕西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以民歌中的情歌、牧歌、樵歌、渔歌、小调、童谣为基础,在明代时将元代小令和套曲及演唱程式引入其中,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不断的加工,发展成为一种戏曲艺术。
剧种发展
早期发展
清代乾隆年间(1735-1795),眉户戏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由于受语音、风俗习惯的影响,各路眉户已形成各自的特点和流行地区,如“东路曲子”以华县、华阴县为中心,流行于潼关、大荔、蒲城、渭南等地10多个县市;“西路曲子”以眉县、户县为中心,流行于凤翔、岐山、武功、宝鸡一带;“南路曲子”以洋县为中心流行于城固汉中勉县一带;“北路曲子”以延安为中心流行于府谷、延长、子长富县一带。以长安为中心的各路曲子长期以来因受秦腔发展快、覆盖面广的影响,流行地区逐渐缩小,多数是以“地摊子”的形式清唱。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眉户戏就有杨运子班在华阴、华县一带流动演出。(1959年《陕西省文化局眉户调查资料》)因常与秦腔同台兼演,民间谓之“风搅雪”。
清代道光年间(1820-1850),眉户曲在华阴和华县一带逐步发展为眉户戏曲。有人把唱曲与民间秧歌、社火相结合,以小调曲子为主,发展成为小戏,逐步由“地摊子”搬上舞台,并借鉴吸收大型剧种营养,但仍保持农村群众自娱自乐的形式。在晋南也有“地摊子”艺人吴小宝、王喜荣、王胜才等开始把眉户搬上戏台演出。搬上舞台初期,演出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和小丑扮演的小戏。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蒲剧的音乐和表演手法,逐步发展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晋南眉户是由陕西眉户演变而来的。它的唱腔中,有眉、户二县的太白山歌,也有华县的民间小曲,更有晋南的民歌调。流行于运城地区13个县(市)。起初,只是一些眉户爱好者三五成班坐地说唱。他们以三弦伴奏,演唱者以四叶瓦击节拍,唱词由演唱者自编,其格律自由不拘,说唱性极强。
清代道光年末年,青海海东地区民和县李二堡村开始引进眉户戏。这里每年正月里都要耍社火、下帖送社火戏曲,通过耍社火来还愿,祈求平安。当时农科赋税,百姓穷困,而佛事活动花销大,显得心诚而力不足。后来经老者们商议,经李士司东府官员相帮,请来陕西戏曲艺人为师,学唱起了眉户戏。从此青海眉户戏形成。
清代咸丰年间(1850-1861),李二堡眉户戏引进后,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演唱家,如李鸿挺,李白玉,李鸿连,赵国贤,李鸿荣,李鸿举,李如业等,他们的演唱各有所长,被公认为“老把式”。眉户戏由李士司西府从东府李二堡引进到西宁的湟中地区。于是眉户戏由此普及开来,一把三弦、一把二胡就可伴奏演唱,比大戏方便得多。长期以来仍以小戏为主,并在民间一直保持着既无妆扮,又无表演,一唱到底,全无白口的清唱形式,与眉户戏一并流行。
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1856-1908),涌现出一批艺人和一些专业戏班,如月月红、柴寅娃的少华班,活动于陕西渭河以南一带;印福、杨老四等人由“花鼓”改唱眉户,活动于渭河以北地区。经过艺人的不断创造与发展,东府的大荔、渭南,西府的岐(岐山)、眉(眉县)、宝(宝鸡)、凤(凤翔)等地已有民间眉户班社四十多个。眉户戏多以民间生活为内容,二小、三小戏居多,如《石榴娃烤火》、《张连卖布》等。后来在与秦腔等剧种的交流演出中,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逐渐移植演出一些行当齐全的大型剧目,如《八件衣》、《蝴蝶杯》等。表演艺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随着眉户流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五路曲子戏:东路(华县潼关);西路(凤翔、宝鸡);中路(眉县、户县);南路(汉中、安康);北路(延安、榆林)。
清代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为眉户的发展盛期。仅凤翔县出现的眉户班社就达二十二个。特别是在传入青海后,流行于演三小戏,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乐队的文场只有三弦、板胡、二胡,武场只有小鼓小锣小镲。青海眉户戏多数剧目的情节都是反映人们的普通生活。无论抒情、谐趣、讽刺的内容都以喜剧的形式展现,因而很受百姓欢迎。青海眉户戏吸收了众多民间小调,唱腔亦多有改进,念唱道白掺加了青海方言,地方特色浓郁;曲调众多,刚柔并济,优美动听。广泛流行于民间且家喻户晓的剧目有:《下四川》《打樱桃》《上粮》《小姑贤》等二十多本。此后,眉户戏也成为了青海省河湟戏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代末年,青海平安县城南大寨子村的汪旦儿,热爱戏曲,聪明好学,投身陕西跟师学艺。之后重返原籍大寨子村,立即在村里组织戏班子。台乡庄科村的马进福、乐都下营祝家村的祝存古,深沟村的“麻老五”都纷纷来大寨子村眉户班学艺演唱。之后眉户戏就在平安县一带流传开来。每逢春节耍社火、唱眉户戏,增添节日气氛。
清代宣统至民国年间,大寨子老艺人汪泾帮、张永泰、曹占祥等人组织演唱眉户戏,一些外乡的戏剧爱好者如古城村的金秉刚、寺台乡庄科村的马进福、乐都下营祝家村的祝存古,深沟村的“麻老五”都纷纷来大寨子村眉户班学艺演唱。
民国时期,这种说唱艺术才搬上了戏曲舞台,乐器也较以前丰富了许多,加进了板胡、笛子打击乐等,演唱内容也有了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编出了《皇姑出嫁》、《张连买布》、《闹书馆》、《亲家母打架》、《探情郎》等生活小戏。如《亲家母打架》。
民国十八年前后,晋南各地相继出现了不少眉户社,如解州社东村段跃功戏班,赵连城眉户班,绛县孙福胜班,蒲州黄忠班等。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的驰名艺人,如邻近县姚村庄的著名小旦斗斗,她的唱腔以情带声,快慢变化出人意料,往往能打动人心。她演《卖水》中的梅英,将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让老年观众念念不忘。在将近半个世纪里,晋南眉户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剧目也由折子戏发展到大本戏。如《拾万金》、《如意壶》、《阴阳扇》、《反大同》、《走南阳》、《白玉兔》、《三进士》、《泰山图》、《水晶带》、《天平山》等百余本。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好多班社解体,艺人们自谋职业。晋南眉户一时销声匿迹。
抗日战争时期,新文艺工作者在眉户戏的整理和发掘中,探求“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大众的方向”,使眉户音乐更加得到发展和丰富。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眉户形式反映边区人民斗争生活,首先创作演出了眉户《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现代戏,发挥了鼓舞人民、教育群众的积极作用。为新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艺术条件,也为眉户演出现代戏打下了基础。经不断完善、创新,剧种迅速发展。
现代发展
现代眉户在关中分东西两路。东路眉户盛行于华阴市和华县,民间流传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二华的眉户天下传”的说法。西路的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户县,并以“眉户”得名。
新中国建立之初,山西省组建起运城专区眉户剧团,以演历史剧目为主,后运城与临汾地区合并,剧团改称晋南地区眉户剧团。陕西省在学习、挖掘眉户遗产、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先后创作演出了大型的眉户现代戏有《梁秋燕》、《粮食》、《两颗铃》、《苦菜花》、《中国魂》、《雷锋》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海省门源县西滩乡边麻掌村兴起群众文化活动浪潮。之后眉户戏还流行到西藏拉萨。1952年,在几位老曲把式的带动下,青海门源县西滩乡边麻掌村组织热心于唱戏的人成立了剧团。组建初期,剧团毫无资金来源,可这并没有影响大家唱戏的热情。缺服装,就收上布票买来布匹,自己缝制衣服,缺头面,村民们东家拼西家凑的用粮食、菜籽换钱购置。没乐器,罐头瓶去掉底,蒙上牛皮,绑上麻绳,以松木做柄、红柳木做弦,土法制作的弦子音色也不错。没有戏台,就在砖头木板搭起来的戏台上唱。自从有了这个传统,边麻掌村群众时时都沉浸在唱戏听戏的热烈氛围中,会唱的台上演,爱听的台下乐。每到农闲季节,边麻掌村的演员们放下农具、拿起乐器,脱下汗衫、穿上戏服,一个村庄连一个村庄,为乡亲们送戏送欢乐。眉户戏演出剧目除了《柜中缘》《铡美案》《杀狗劝妻》等传统的经典古装戏外,他们还自编了《赞海北》《兄妹开荒》《老来难》等现代戏,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做到了创新与发展。作为一种充满泥土气息的艺术品种,眉户戏折射出的是门源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朴素追求。茶余饭后、劳作之余,这群憨厚的农人在简陋的舞台上轰轰烈烈地演绎着人生的悲喜大戏,这群朴实的农人在现实的生活中认认真真地编织着生活的苦辣酸甜。别小看了土台子上演绎的大戏,只要深入进去,就不难看出它发挥着净化、陶冶人们情操、开启人们美德的社会服务功能。
山西省的临汾眉户剧团也在1952年成立,之后发展为山西主要的表演艺术团体之一。最早的演员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艺人。这些演员在戏曲方面每个人都很有资历,长期活跃在民间。1953年12月10日,在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山西一个农民自己组成的剧团——临猗眉户剧团在临猗县城关原头村诞生。剧团一开始便遇到了一个难题,即演古装戏还是演现代戏。当时,有关部门以为“不穿靴子、不扎靠子是糟蹋行情,演现代戏,不算正式剧团。”因此不为剧团备案。但他们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演现代戏,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1957年,临猗县眉户剧团成立。
陕西省文艺工作团在1953年改为眉户剧团,并演出了黄俊耀创作的现代戏《梁秋燕》,涌现出李瑞芳、吴德等著名演员,该剧还成为眉户的长期保留剧目,演出超过了一千场,流传各地。同年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55年,眉户剧团又并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之后眉碗团又推出了黄俊耀创作,李瑞芳主演的现代眉户剧《粮食》。1958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推出眉户传统剧目《曲江歌女》,由李瑞芳主演,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受文革影响各地剧团出演的剧目不多,大多都以样板戏为主。1963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创作的眉户与秦腔结合剧《雷锋》,在陕西省政法学院大剧场上演。之后,山西省临猗青年眉户剧团结合当时临猗县委大抓粮、棉、油等重要生产劳动成果为背景,根据全国劳动模范庙上乡好义村饲养员王传合红心向党、热爱集体的感人事迹,创作了歌颂爱畜如子、公而忘私的模范饲养员许老三的现代眉户剧目《一颗红心》,由国家一级演员李英杰出演。该剧作为观众喜好剧目参加了晋南地区和山西省的戏剧汇演,同时应邀到北京参加华北区的歌剧、话剧的汇演。演出期间曾到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政协礼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且受到好评。1965年,临猗青年眉户剧团排演的《一颗红心》剧目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该片由导演王岚执导,李英杰在该剧中扮演了饲养员许老三。1967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推出了眉户剧《红灯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又创作演出了大型眉户戏《杏花村》、现代戏《爱与恨》等,其中《杏花村》荣获陕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之后又上演了移植剧目《屠夫状元》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号召农民搞承包责任制,结合形势需要,山西省临猗青年眉户剧团排演了《胡乐乐传》,李英杰在剧中饰演胡乐乐,剧情赞扬了一位积极响应号召承包葡萄园带领大家特别是贫困家庭发家致富的带头人——胡乐乐。各地演出很受欢迎,更是对政府的承包责任制政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剧也应邀参加了山西省一九八五年的调演,演出非常成功并获得多项殊荣。之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又相继创作演出的有《爱与恨》、《杏花村》、《酒醉杏花村》、《漂来的媳妇》等,有的拍了电影、电视,有的获得全国艺术节的金奖银奖,以及演出剧本、演员、音乐、舞美等单项奖,艺术上都得到了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受到政府的表彰和鼓励。1982年,李瑞芳主演的大型眉户戏《杏花村》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发行全国。并获首届陕西省艺术节大奖。1986年,临汾眉户剧团所创作演出的剧目多次获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年,临汾眉户剧团所创作演出的剧目《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一剧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剧目奖。1991年,临汾眉户剧团团长许爱英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临汾眉户剧团所创作演出的《月好妈妈》一剧获山西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998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了由陈彦创作的现代戏《迟开的玫瑰》。1999年,《迟开的玫瑰》在西安首演,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李梅、李晓峰等主演。之后在陕西、北京、辽宁、贵州、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巡演。同年,临汾眉户剧团所创作演出的《凤凰岭》获编剧、导演、音乐、舞美、演员表演七项奖和“五个一工程戏”。
二十一世纪:2004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推出了由李梅主演的大型眉户现代剧《西部风景》。2006年,《迟开的玫瑰》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2009年,《迟开的玫瑰》荣获国家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迟开的玫瑰》历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十一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国家级重大奖项。之后,还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臂塔圆舞曲》、《五味什字》。2014年,为了进一步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临猗县老年大学文娱戏曲班排出了一部敬老古装眉户戏《七斤三两》,为全县的和谐发展做出老干部应有的贡献。该班在县城、乡村演出,传递正能量,深受广大市民好评。
艺术特色
行当
眉户戏剧目丰富,行当齐全(眉户、碗碗腔、同州梆子,其行当与秦腔基本相同),俗称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即十三网子。包括了剧种全部角色的性别、年龄和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概括起来则是:生、旦、、丑,四大类。
生:生角是净、丑以外男性角色的统称,按个性特征和表演特点划分。其中包括须生、正生、老生、红生、马褂生、鞭子生、衰败须生、小生、文小生、武小生、文武小生、武生、贫生、娃娃生
旦:旦角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按其年龄、身份、性格及表演特点划分。其中包括正旦(青衣、花彩正旦、刀子旦)、小旦(闺门旦)、花旦、老旦(富老旦、贫老旦)、彩旦丑旦、媒旦)、武旦刀马旦)。
净:净角俗称花脸、黑头,以面部脸谱为主要特征,按其身份、性格及表演特点划分。其中包括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毛净)。
丑:丑角亦称三花脸,属喜剧角色,以面部脸谱为主要特征,按其身份、性格及年龄特征划分。其中包括大丑、小丑、老丑文丑武丑
服饰
戏曲服装分为古代戏服装和现代戏服装,至于清代的服装则有专门的清装,如箭衣、马褂、大帽长辫、靴子等;还有一些特定职业的古装戏服,如素道袍箭衣官衣水袖等;同时,为了更符合舞台艺术的需要,传统戏除蟒、靠、校卫衣外,生、旦角服装全部用反面缎材料;还有梅兰芳大师所要求的“三白一展”(即领子白、水袖白、靴底白,衣服平展)。服装按剧情需要分门别类,形成服装分箱口: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头帽等。现代戏曲服饰简朴,化妆粗线条。表演动作真实、生活化。整体风格较为现代。
妆容
秦腔、眉户、碗碗腔同州梆子、京剧等戏曲剧种的人物妆容大同小异。传统戏有固定的脸谱,生、旦为俊扮,净、丑为粉扮。新编古代戏多按人物脸谱结合人物性格加以改革。现代戏则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在演员自然形象的基础上,采用生活化的化妆,并加以美化夸张。
建国后,铅粉、干红灒水、干墨灒水等水彩化妆被油彩妆代替,当时的特点是浓、重、厚。但这在化妆品和化妆技术上有很大革新,同时,在保留传统脸谱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脸谱的特长,在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化妆技巧及审美上有了很大改进。在丑角的脸谱要求上也做了妥善规范,如武丑在眉、鼻、眼中间画倒三角白眼窝;方巾丑画成方形白眼窝,再加上眼角鱼尾纹。旦角,基本上采用包大头、花鬓、刘海齐用,头面装饰,钗环,戴花除使人物造型美外,主要根据人物身份而定。
形式
眉户的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是仍保留地摊子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系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说白。一种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剧目既有如《反大同》、《火焰驹》等大型本戏,又有如《张良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自由。
乐器
早期“地摊子”时期的眉户戏,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最初的伴唱乐器仅有三弦与四页瓦。坐唱乐队由6人组成,分操三弦板胡(正反各一把),笛子、水水和四页瓦。
演变为“舞台戏”之后的乐队,相继加进板胡、笛子、二胡、低胡扬琴大提琴小提琴琵琶黑管双簧管长笛等。建国后还加有十多种打击乐器,有鼓板、刺板、梆子碰铃、钗、锣、堂鼓三角铁等。已发展为中西混合编制的中型乐队了。
音乐
眉户戏的曲调是吸收明清时期关中民间俗曲形式的。兴起时间约在清乾隆以前,曲调主要为“月起月落”等套曲形式。流行于陕、甘、宁、青、新、晋、豫、鄂、川以及内蒙古等地。其在陕西发展分为东、西、南、北、中五路曲子。东路(华县、华阴、潼关)称“迷胡”、“东府曲子”或“竹马子”;西路(凤翔、宝鸡)称“西府曲子”或“宝鸡曲子”;中路(眉县、户县)称“眉户”或“迷胡”;南路(汉中、安康)称“汉中曲子”或“商洛曲子”;北路(延安、榆林)称“榆林清曲”。眉户音乐的基本风格是优美、抒情、活泼、诙谐。陕西眉户的唱腔不同于秦腔的高昂激扬,豪放粗扩,而有更多的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富于表现深沉、凄楚和悲痛。
唱腔
声腔曲调:眉户戏的声腔曲调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曲调有200多首,分为越弦(大调)、平弦(小调)两大类。越弦古老,曲体结构复杂,旋律富于变化,音域宽广,拖腔委婉,演唱难度大,三弦定“1—5—1”;平弦多为民歌小调,结构规整短小,旋律流畅,变化不大,音域较窄,三弦定“5—6—3”。青海眉户吸收了众多民间小调,唱腔亦多有改进,念唱道白掺加了青海方言,地方特色浓郁。河湟地区流行的曲调,音符简易,旋律悠扬,声调婉转动听。
欢音苦音:眉户的唱曲有“欢音”和“苦音”之分,如:欢音“硬越调”、苦音“软越调”。有紧慢之分,如:“紧西京”、“慢西京”。还有正反、大小之异,如:“金钱”、“反金钱”、“凄凉”、“小凄凉”等。一些曲调有前后、新老、头尾之别,唱腔丰富多彩
唱腔结构:眉户的唱腔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它是通过单曲反复与多曲联套来演唱故事,刻画人物,揭示内容。其结构有三种:一是单曲反复或变化反复来完成一段唱腔;二是双曲联套,套法分整曲联套与分割组合两种形态。两个曲牌可以是同一词格,也可以是不同词格;三是多曲联套,分同宫曲牌联套与异同宫曲牌联套。其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体,一般的套曲格律是:“越调”、“背宫”、“五更”、“金钱”、“背尾”、“越尾”,中间可以自由选用曲牌,有时“背宫”、“背尾”、“五更”、“金钱”也可不用,但是“越调”起、“越尾”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套曲格律在坐场清唱中尤为严格,后来发展为舞台演出,运用曲调就较灵活了。另外,还有一些戏剧性强又不断反复变化的唱腔,如:“慢诉”、“岗调”、“落子”等。节奏自由,吟诵性强的散板或近似散板的唱腔,如:“滚白”、“说道情”、“箭板”,以及类似秦腔紧打散唱的“带板”、“唱场”等。
曲牌
唱腔曲牌:1955年出版的《郿鄠音乐》收有120个,按同一曲调的各路不同唱法计算共有 243个。之后唱腔音乐精练到50多个曲牌。大调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金钱、大金钱、反金钱、背弓、黄龙滚、老龙哭海、罗江怨、边关、吹腔、慢长城、满山红、风入松、混江龙、小乔哭周等,通常使用的小调为:岗调、月调、四平、五更、一串铃、西京、十里堆、扭丝、太平、连香、纱窗、割韭菜等。这些曲调的用法为:用西京、五更、长城、滚白、哭纱窗表现悲哀的感情;用十里堆、太平、剪花、戏秋千等表现快乐升平景象;用琵琶调、越调、勾调表现说理的情形;四平、岗调、一串铃等表现陈述情况。眉户的念白沿用蒲白,在节奏上却有一些微小的差异。
器乐曲牌:眉户传统的伴奏音乐只有“弦乐曲牌”及“锣鼓点”;而无“唢呐”和其他管乐曲牌。偶尔也会有一些历史剧有唢呐出现,其曲牌多取自秦腔。弦乐曲牌分纯器乐曲有:“鼓耶调”、“八板”、“柳生芽”、“祭灵”、“杀妲己”、“凤凰三点头”、“四尺调”、“纱帽翅”、“割韭菜”等20余首;唱腔牌子器乐化曲牌有:“西京牌子”、“大金钱”、“银纽丝”等10余首;还有唱段中间的大过门。前二者主要用于升帐、摆宴、祭典、迎宾等表演动作和配合唱腔之间的道白;后者多用于前奏,以渲染气氛,配合表演。
主要剧目
相关参考:...........
主要剧团
相关参考:........
流派艺术
陕西眉户
陕西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俗称“曲子戏”,文人惯称为“清曲”。自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先后培养了一些专业的陕西戏曲艺术家,他们基本都是擅长秦腔、眉户、碗碗腔戏路的专业人士,包括:李瑞芳马友仙吴德雷开元白江波、崔慧芳这些老一辈艺术家,还有张新尚杨荣荣齐爱云孙存蝶李小锋李梅李娟李东桥谭建勋任小蕾王新仓张蓓丁良生任美玉李君梅、徐松林等中青年戏曲艺术家和优秀戏曲演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戏传承人:李瑞芳,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理事,历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剧(碗碗腔)团团长;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工闺门旦青衣、老旦,成功塑造了众多不同年龄,性格迥异的古、现代人物形象,尤以演现代妇女著称。一曲现代眉户戏《梁秋燕》闻名遐迩,在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之誉。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戏传承人:李梅,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西安交大戏剧学院院长。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国家文化部“文华奖”、二度上海戏剧“白玉兰戏剧奖”、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首获得者。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四大团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第十一、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及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青联常委,陕西省秦腔艺术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艺术家。主工正小旦,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人称“三门抱”。戏路宽绰,正反皆能,允文允武。嗓音甜美,声情并茂,表演细腻,艺术悟性极高,善于通过内心世界刻画人物形象。代表剧目《迟开的玫瑰》。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戏传承人:张新尚,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工须生。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尤以眉户演唱最具韵味,在现代剧方面见长。在戏曲声乐方面受过专门训练,并能巧妙运用到戏曲唱腔中,形成了独特风格。先后在《十二把镰刀》、《张连卖布》、《屠夫状元》、《囊哉》等剧中担任主演,在群众中有很高声誉。
青海眉户
青海眉户戏曲调众多,刚柔并济,优美动听。在清代后期从陕西关中地区户县眉县传入青海河湟谷地。成熟于民国,山陕商贾和货郎为主要媒介。从早期的自娱自乐形式到地摊班子的出现,再到专业班子的形成,得到了政界的垂青,商家的助推和民众的接纳,继而由省城及湟水谷地渐次辐射播散开来,迤至民国后期,仅在门源就有近10个业余班子,与皮影、社火一道成为当地春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边麻掌眉户戏,最初由大通籍的陈永禄,互助籍的刘延科、刘延禄兄弟与当地人叶占生、宋元鸿4位同好搭班创始。
李二堡的眉户戏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引进,引进后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演唱家,如李白玉,赵国贤,李鸿挺,李鸿连,李鸿荣,李鸿举,李如业等,他们的演唱各有所长,被公认为“老把式”。改革开放后除李鸿举仍健在外,其余均已千古。1981年,李二堡李家眉户业余剧团成立了,有了组织和规章,一批新秀也脱颖而出。其中的李长贵继承了先辈们的表演技巧,汇综各长,成为剧团一流导演;李积庆的三弦,李长有的二胡也各具特色。及至范英桂、李永德等演员的脱颖而出更是让眉户戏深得大家的喜爱。传承人代表:李世贤。
建国后,大寨子人民公社剧团的主要演员有曹永兴、柳生贞、张生春、张生贵、林长恩等,曹永兴擅长扮装花旦,拥有衣服好嗓音,并有拉二胡、弹三弦的特长。柳生贞擅长演(小生),张生春(丑角),张生贵(花旦),林长恩(花旦)。剧团队伍逐步壮大,培养了一批新的接班人和青年演员。如张生辉(小生)、张生堂(青衣旦)、张生玉(婆子)、曹长德、秦生龙、陈来存、林生华、林发寿、林生明等和演员苗宝全、李萍英、马永香。演出剧目也逐步增多,有传统的折子戏二十多台。改革开放以来,眉户戏剧团除了唱传统戏,还增添了现代戏,如《支援柴达木》《箭杆河边》《破除迷信》等。
大寨子村眉户传承人:张生辉,出生于1940年农历九月初一,平安县沙沟乡大寨子村人。十二岁开始学习演唱眉户戏,还凭着一定的文字功夫和良好的记忆及悟性,整理出了《张连买布》、《花亭相会》等几十部喜闻乐见的眉户剧本。
山西眉户
晋南眉户与陕西眉户各有千秋。眉户曲调原是集晋南蒲州一带的黄河两岸民歌小调而成,因曲调特别悦耳,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受陕西眉户的影响改“迷户”为“眉户”。晋南眉户曲调优美动听,在晋、陕、豫、甘等地深受群众欢迎。组建起运城专区眉户剧团,以演历史剧目为主,后运城与临汾地区合并,剧团改称晋南地区眉户剧团。临汾眉户剧团团长,晋南眉户传承人:许爱英
临猗县眉户剧团主要演员有:任洪、李英杰、张俊芳、范琳、郭高计等。运城临猗眉户传承人:李英杰,1937年3月生于山西省猗氏县(临猗县)王寮村,自幼酷爱唱戏,对眉户情有独钟,喜欢模仿剧中人物唱腔和肢体动作,拜过许多戏剧大家为师。1954年进入临猗眉户剧团,开始自己的戏剧生涯,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艺六十余年来历任演员、导演、副团长、团长、名誉团长。因为他清楚艺术来源于生活,经常下乡采风,体验农民的劳苦耕作。演出过200多个大小剧目,塑造200多个不同年龄、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深受广大戏剧观众喜爱。李英杰先生主演的《一颗红心》、《涧水东流》、《锁呐泪》、《胡乐乐传》等分别于二十世纪六十、八十年代拍成电影、电视剧的戏剧艺术片,多次代表山西戏剧届赴北京、西安沈阳参加华北局、全国调、汇演及示范演出。两进大会堂、三进国务院、政协礼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彭真、李先念、华国锋、江泽民、吴邦国、李雪峰等演出获得好评。
保护现状
眉户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曲子戏以民间业余演出为主,专业演出团体很少。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曲子戏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现已濒临失传。
2008年,由陕西华阴市和山西省临猗县申报的眉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由山西省临汾市申报的晋南眉户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录公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申报的陕西眉户成功入选。5月25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获得国务院、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眉户”的牌匾。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获得“眉户”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眉户项目保护单位临汾市眉户剧艺术研究中心评估合格。
参考资料
眉户.新华网.
经典再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眉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7:25
目录
概述
剧种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