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越弦
青海省的传统曲艺之一
青海越弦,又名“越调”、“越背调”、“背调”,是青海平弦的“姊妹”艺术,是青海省的传统曲艺之一。
历史渊源
青海越弦是由陕西华县地区形成的东路“曲子”,约在清代中期传入青海,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青海越弦曲种的形成传播中,有两位早期艺人有着密切关系:郭福堂,青海人,家居西宁二十里铺村,他曾倾其家资前往陕西马大辫子门下学艺,归乡后收徒传艺,使青海越弦广为流传;张海成,陕西人,迁来西宁南川安家落户,除务农外,也收徒传艺。因两位艺人师承、个性和演唱题材的差异,形成了南川、北川两个流派,北川派风格比较铿锵刚直,南川派比较委婉柔和,两艺人对青海越弦的发展、传播起了很大的奠基和推广作用。南川、北川两派以西宁市为发源地,在湟中、湟源、大通等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流传演唱。青海越弦早期伴奏没有固定的乐队编制,一般用三弦、板胡、碰铃(俗称“盏儿”,又名“小碰钟”)等,且可增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发展为由三弦、板胡、扬琴、二胡、低胡、笛子、碰铃等组成的小型乐队。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青海越弦的传统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演出多取坐姿,由一人主唱并手持碰铃击节。
演唱形式
青海越弦的演唱主要流行在民间,其演唱活动属业余性和自娱性,所以只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无明确的章程。组织形式随便,主要按居住地区组合,无固定班社。演唱分自娱和邀请两种,自娱性的演唱一般是由爱好者相约,或庭院炕头,或林园庙会,或茶园山庄相聚演唱;邀请性的演唱,主要是应邀到红白喜丧、字号开业、盖房迁居、生子祝寿等场合演唱助兴,各种场合都有其相应的惯用唱段。
曲调特征
青海越弦段子一般按曲调要求的格律写成,合辙押韵,语言通俗生动,近如口语,没有咬文嚼字、冷僻酸涩的痕迹,具有民间文学语言特征,词语通俗生动,近如口语,表现力较为丰富,刚柔兼蓄,优美动人。唱词中一部分是七字句为基础的,上下对句或一、二、四句押韵的四句式 ;一部分是十字句为基础的上下句子;也有一部分是七字、十字均能演唱的。越弦唱词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分对称句式和长短句式两种。对称句式有二、二、三结构的七字句和三、三、四结构的十字句。段式有上下两句为一曲的,如【西京】,也有四句为一曲的,如【连响】等。
取材内容
青海越弦的传统曲目故事内容出自唐宋传奇、金元杂剧、明清小说、民间生活故事等,尤以表现民间生活故事的题材见长,从人物描摹到历史事件、新闻时事、山川景物,均为其表说的内容,且大多数曲目是对秦腔剧本进过改编而成的。
代表曲目
青海越弦的传统曲目,大部分是随着陕西曲子一起传入的,自创的曲目不多。传入的这些曲目相当丰富,历史题材的有春秋战国的,如《伯牙抚琴》、《杀狗劝妻》等;涉及《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的有《黄河阵》、《桃园结义》、《华容道挡曹》等;有来自《唐宋演义》的,如《宫门挂带》、《平贵回窑》、《杨八姐站店》、《穆桂英求情》等;有来自《水浒传》的,如《拳打镇关西》、《访朋》、《宋江杀楼》、《燕青打擂》等;还有一些生活故事的,如《亲家母打架》等;也有一些戏曲曲目,如《花亭相会》、《彦贵卖水》、《张连卖布》等。
流行地区
青海越弦主要流行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以河湟谷地的西宁及其所属的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等最为集中。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青海越弦的表演一直没有专业的演出团体,所有的演出活动均由民间的自娱班社组织讲行,正式出版的资料非常少。青海越弦生存出现危机,传承发展困难重重,急需保护。
保护措施
1957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编辑的简谱本资料集《青海眉户》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录了青海越弦的唱腔曲牌24支、器乐曲牌11支、带谱曲目《冯爷站店》、《宋江杀楼》两篇,系统介绍了青海越弦的音乐体系和曲牌构成。这是青海越弦以音乐文字记录的第一个版本。
1997年《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2009年《中国曲艺志·青海卷》由文化部正式出版发行,青海越弦唱词得以记录。
2015年,西宁市群众艺术馆在西宁市、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海东市众多团队中选出包括“晨光曲艺队”在内的4个优秀团队建立传承基地,扩充保护传承队伍,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传承人物
李得顺,男,1925年9月生,现任湟中县民间戏剧曲艺协会理事,艺术指导。他自幼喜欢民间曲艺,五、六岁就参与在大人中间听、学、唱,尤其是青海眉户戏、青海越弦和平弦。1984年被湟中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曾多次在县戏曲调演中获奖。对青海越弦的发扬广大、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018年5月,李得顺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刘世红,男,汉族,2018年5月,刘世红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青海省西宁市申报的“青海越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宁市文化馆获得“青海越弦”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青海越弦项目保护单位西宁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曲艺价值
青海越弦是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当地居民价值观、生活观及民风民俗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遗产,它又具有音乐学、曲词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为中原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和青海民族的迁徙演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重要演出
2017年6月10日,在西宁市中心广场百姓大舞台举办青海地方曲艺专场演出,集中展示了青海平弦、西宁贤孝、青海越弦、青海搅儿等地方曲艺。
参考资料
青海越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青海越弦.大美青海.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11:1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