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
中国西部省级行政区
青海省(英文名:Qinghai province),简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下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总面积722300平方千米,省会是西宁市。2024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93万人。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常用语言为汉语、藏语、蒙古语、撒拉语等。
名称衍变
青海省因境内有中国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西汉时期,青海地区被称作西海,这个名字是先零海的简称。先零是羌族的一个分支,他们长期定居在青海湖的岸边,因此得名先零羌。西海的称呼实际上源自这个羌族部落的名称。西汉末期,先零海也被称作鲜海,其中“鲜”字是对“先”字的羌语发音的音译。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零羌族人迁移到了其他地区,而卑禾羌族开始在青海湖周边地区定居。因此,西海也曾被命名为“卑禾羌海”,以反映卑禾羌族在该地区的居住情况。
王莽统治时期,中原王朝的疆域图上已经标有东海、南海和北海,但缺少一个西海。王莽便在青海湖附近的三角城建立西海郡。由此,原本作为部族名称的“西海”逐渐转变为一个表示地理位置的名称,用以指代该地区的西部海域。北魏时期,中国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写道:“卑禾羌海世谓之青海。”青海之名由此开始。北魏以后,历朝历代都称青海,未再改变。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早在数万年以前,古人类就在青海繁衍生息。远古时代,羌人的祖先三苗就从江汉间流徒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殷商以前,青海被称为“三危地”。夏代,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居民称为西羌,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开始使用牛、马耕作。西周时代,当地居民已经掌握了制作戈、刀镞等青铜武器的技术,并且在农业和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从夏、商到周朝,青海一直是雍州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羌族与匈奴和华夏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那些居住在接近中原地区的羌人,他们逐步与华夏族群融合,并形成了汉族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促使河湟地区的羌族从原本的狩猎和畜牧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随着农牧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周边部族开始归附。在这一背景下,羌族社会开始实行首领职位的世袭制度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代,青海地区享有相对的稳定,这为羌族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的贸易主要基于以物易物的方式,其中牛在以物易物贸易中作用突出。随着铜冶炼技术的引入,当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得到了明显改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西汉时期,青海部分地区属金城郡管辖,分设浩亹、破羌、安夷、临羌等县,管理区域也仅局限于湟水谷地,黄河流域管辖地域有限。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带兵驱逐匈奴,收复河西走廊,恢复了中西的交通路线。随后,汉朝的势力扩展至湟水流域,并在此地建立了包括障、塞、亭、燧在内的一系列军事防御设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进入湟水流域,同年设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青海地区羌人。大约在此期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置了西平亭。西平亭既是军事防御体系和邮传系统,还具有一级地方基层政权的性质。西平亭的设立,标志着今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纳入了西汉的军事防卫体系和行政管辖范围。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平定了羌族的边境纷争,实施了屯田制度,并建立了七个县。随着大量汉族人民从中原地区迁移到此进行农垦,汉族与羌族开始混居,这进一步推动了河湟地区的农业发展。西汉末期,王莽在现今海晏县的三角城设立了西海郡,并任命了太守,下辖五个县。这标志着青海东部地区正式被纳入中原封建王朝的郡县制度之中。
建武九年(公元33年),东汉再次置羌护校尉,以加强对青海东部地区的统治。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东汉从金城郡西部划分出部分地区设立了西平郡,并将郡治设在西都,同时从临羌县东部划分出部分地区设立西都县,郡县的行政中心都位于现今西宁地区。西平郡隶属于凉州刺史部,下辖包括西部(今西宁)、破羌(今乐都老鸦)、安夷(今平安)、临羌(今湟源)四县,其管辖范围大致覆盖了现今青海东部的农业区域,包括湟源、湟中、大通、互助、平安、乐都等六个县市。从那时起,西宁逐渐发展成为湟水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该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
三国时期,青海部分地区属魏地凉州管辖,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有西平郡,辖湟水流域地区,陇西郡的白土县辖今青海东部黄河以南部分地区,管辖区域向西延伸,触及湟水谷地以外的青海湖盆地,今青海西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当时仍属于吐谷浑、党项等的属地。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在原西平亭故城基础上修筑西平城。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青海,和当地的汉羌人杂居相处,建立了吐谷浑国,其在青海建立封建割据政权达350多年,开辟丝绸之路南线吐谷浑道,为沟通东西交通作出了贡献。南北朝时,青海先后属北魏、西魏和北周等国,大部分地区由吐谷浑控制。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时期,吐谷浑据有青海一带,兼有鄯善、且末(今新疆若羌、且末附近)等广大地区,经常进扰隋境,影响隋河西走廊的安全。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灭吐谷浑,设西海郡和河源郡,控制了青海湖东部和南部广大地区。其中青海地区分属于河源、西海、西平、浇河、枹罕等郡所辖,有湟水、化隆、河津、达化、龙支、宣德、威定、赤水、远化9个县,下辖区域扩展至黄河、湟水全域及柴达木盆地,巴颜喀拉山以南地区仍为党项属地,有苏毗、多弥等国。隋朝末期,吐谷浑人伏允率众回到青海湖周围,居住在边远的羌族,过着游牧生活。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西平郡为鄯州,任命刺史以控制青海。6世纪中叶,西藏的吐蕃领松赞干布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治,建都逻些(拉萨),青海为吐蕃所辖。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的女儿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她所带的工匠、艺人和书籍等,这些对青海和西藏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中宗的女儿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的弃隶绪赞,进一步促进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和平关系。双方以此在赤岭(今日月山)立碑纪念,并在赤岭进行了“交马”和“互市”等交流活动,这也使得青海成为了连接拉萨与长安的重要通道,即历史上有名的唐蕃古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技术逐渐传入青海地区。然而,在唐末,吐蕃在青海的统治被结束,导致该地区出现了众多小部落,形成了一种各地纷争的局面。
北宋时期,青唐城(今西宁)作为口角厮口罗政权的中心,对河湟洮岷等地区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统治,该政权不仅维持了原有的吐蕃文化特色,还广泛吸收了中原文化,推动了青海东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青唐城因其特殊位置,成为了中原地区通往西域各国的重要通道,吸引了众多东西方商人汇聚于此,使得茶马贸易在此地更加兴旺。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至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期间,北宋政权控制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于是西宁名称开始使用。此外,北宋政权在河湟地区屯田,直到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陕西时,北宋才放弃在青海的屯田。
13世纪初,成吉思汗中亚细亚返回,率大军占领西宁州,他在河州(今临夏县)建立了“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负责管理甘肃、川北和青海等地区的广大牧区,包括湟水流域的多个县,这些地区都归西宁州管辖。在这一时期,青海的游牧部落开始稳定发展和繁衍生息。同时,在成吉思汗的推动下,藏传佛教在青海逐渐盛行起来,并建立了众多寺院。
明清时期
明朝,汉族第三次大批迁入青海。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后,柴达木西部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安置归附的蒙古人。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在西宁州旧城址基础上建筑新的城垣。茶马互市制度更趋完善,设立茶马司,管理内地茶叶与青海牧区马区的交换事宜。明代西番的社会生活、地方建制与内地趋于一致,青海的农牧业区分已具体化,以土司、千百户管理牧农业生产,每年向王朝官府纳税。青海蒙古族人系明代由新疆迁来,其首领顾实汗,牧于青海湖周围、柴达木盆地及黄河河曲一带。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冬,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中的贺锦部队攻克了西宁。随后在第二年,这支部队撤离了该地区。
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朝政府册封顾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正式承认其地方汗国地位,使他在青海、西藏的统治地位合法化。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79年),青海蒙古诸台吉在达什巴图尔率领下,归服清朝,被封以亲王贝勒公爵位。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清政府平定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族、藏族事务。清朝末年,青海穆斯林群众曾经多次举行反清武装斗争。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原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朝廷将青海设为行省以“缮完边国”,但直至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北洋政府,青海仍沿用省、道(行政区)、县三级管理体制。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北洋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官。从此,马氏家族统治青海近四十年。民国三年(1914年),设西宁道。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由国民党出面解决了四川隆庆与玉树25族之争,决定玉树属西宁总兵管辖。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九月二十五日,南京市国民政府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将原甘肃省西宁道属的西宁、大通、碾伯、循化、巴燕、湟源、贵德7县及日月山以西的广大牧区划归青海省管辖。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一月,青海正式建省,从西宁县析置互助县,从碾伯县析置民和县。以后又将都兰、玉树理事分别改为县。先后增设同仁、门源、共和、囊谦、同德、称多、兴海、海晏县和祁连设治局,改西宁县为市、析置湟中县。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十月,青海省设果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不久取消。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批准设立第七行政督察区(今海南同德、果洛部分地区)。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青海省辖1市、19县、1设治局。部分牧区仍保持着王公千百户制度;9月5日,西宁解放;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省会。1953—1954年,政府先后组建了海北藏族自治区、海南藏族自治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黄南藏族自治区、玉树藏族自治区和果洛藏族自治区。1955年7月,各民族自治区改称自治州。1966年至1976年,正值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青海省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这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城镇发展。在这段时间里,青海省累计完成了2800亿元的建设投资,并建成了数十个大中型项目。为了支持这一建设,国家从上海、山东、黑龙江等地迁移了包括机电、铝制品、服装等各类工厂到青海,吸引了众多人员在青海定居,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1994年底,青海省辖西宁市,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45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7个民族自治县,4个市辖区和2个州属市。2011年末,青海省共辖西宁1个地级市,海东1个地区,海西、海南、海北、黄南、果洛、玉树6个自治州,共8个地级政区。2013年,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同时撤销玉树县,设立县级玉树市,以原玉树县的行政区域为玉树市的行政区域。截至2024年6月,青海省下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青海省位于中国全省东西长1200多千米,南北宽800多千米,总面积72.23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列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青海省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是连接西藏、新疆与内地的纽带。
气候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
青海省年平均气温受地形的影响,其总的分布形式是北高南低。青海省境内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1℃~9.0℃之间,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零下17.4℃~零下4.7℃,其中祁连托勒为最冷的地区;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8℃~20.2℃之间,民和为最热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祁连山区、青南高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年平均气温在6℃~9℃。
青海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410~520毫米之间,东南部的久治、班玛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745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其中冷湖为降水最少的地区。
青海省各地日照时数多在2328~3575小时,年日照时数比相近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多,空间分布与年总辐射量分布基本相似,日照时数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多在3000小时以上,盆地西部和西北部多于3200小时,冷湖为全省日照时数之首。青海湖周围地区为3000小时左右,祁连山地、青南高原和东部大部分地区在2600~3000小时,互助和湟中两地是低值区,不足2600小时,玉树的杂多、果洛州的东南部在2500小时以下,久治仅2328小时,为青海省年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最多出现在5月,最少月出现在2月和9月,前者是因为天数少,后者由阴雨天气、太阳高度角较低所致。
由于青海省处于西风带的控制下,偏西风就成为省境内盛行风的背景,同时还存在青藏高原冷热源作用形成的高原季风,加之地形的影响,风向复杂、季节变化大、地区差异大。青海省境内青南高原中西部和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势起伏不大,东西走向山脉与西风方向一致,终年盛行偏西风,但冷湖、德令哈多为偏东风,香日德、都兰多为东南风。6—8月,青南高原东部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多静风或偏东风。青海省内东部地区由于处于高原边缘,加上地形影响,盛行风向复杂多变,如偏东风为主的西宁、湟源、循化、同仁、化隆等河湟谷地;玛多、久治多东北风,大武、班玛多偏北风,达日多西风,东北风也占较大比例;海北州托勒西北风多,刚察以北风为主,祁连多东南风,门源多东风;海南北部的共和以北风为主,南部西北风多,江西沟受青海湖水体和山脉共同影响,以南风为主。
青海省境内多年平均风速在1.0~5.1米每秒,西部大而东部小,北部大而东南部小。风速最大的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西部和唐古拉山,多在4.0米每秒以上,其中茫崖为5.1米每秒,五道梁达4.5米每秒;祁连山区到青海湖一带一般在3~4米每秒;东部河湟谷地、青南高原东南部大都在2米每秒以下,年均风速最小的地方是玉树的结古镇,只有1.0米每秒。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无霜期为3~5个月,其他地区仅1~2个月,三江源部分地区无绝对无霜期。
地质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各大地质构造单元的接合部,外围毗邻塔里木板块、中朝-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中央造山带和三江—特提斯造山带。区域构造线以东西向、北西西向和北西向占主导地位。以昆中断裂为界,青海省境内北部属华北板块主动陆缘区,南部在元古代和古生代属华南板块被动陆缘区,中生代转化为华北-华南联合板块主动陆缘区。元古代华南板块比较稳定,位于南纬10°左右,推断昆仑大洋在中、晚元古代的消减,以华北板块南移仰冲为主。柴达木及中祁连山东段即已成为岛弧构造岩浆带,中祁连山西段及北部祁连山弧后盆地已部分扩张形成初始裂谷带。
寒武纪—奥陶纪华南板块南移北返幅度不大,祁连山-北秦岭裂谷带成型,柴达木地块从华北板块上解体出来。志留纪—泥盆纪华南板块东段南移幅度较大,秦岭-祁连山扩张带向南转移,加里东裂谷带全面封闭。石炭纪—早二叠世华南板块东段北移,西段青南部分继续南移,形成阿尼玛卿等广阔裂谷带;晚二叠世开始回移,裂谷封闭。至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华南板块快速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由离极漂移转化为向极漂移,地壳由扩张状态转化为压缩状态,因速差形成通天河等裂谷带。晚生代到侏罗纪初,南部地壳与北部地壳皆经历了强烈运动,其间柴达木地块发生了明显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其北缘西段和南缘东段发育推覆构造,北缘东段和南缘西段则局部扩张。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南板块相对稳定。晚白垩世以来西段向极北移,大幅度收缩,在周边围限条件下成为高原强烈抬升的动因之一。
在多次改造之后,青海陆壳已成为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复合区。华北板块范畴可划分为祁连山加里东褶带、西秦岭海西—印支造山带和柴达木地块,其边界断裂构成秦—祁—昆断裂体系的骨架;华南板块范畴可划分为南昆仑—南秦岭对接消减带、巴颜喀拉山印支造山带和唐古拉地块,发育有青南特提斯断裂体系。其中昆仑山中央断裂为元古代—早古生代华北地块与华南板块的消减带,东延出省与秦岭唐藏-商南断裂、镇平—梅山断裂等一脉相承。其南侧为构造混合物,东段发育中、晚元古代蓝闪片岩带;省境属其西段,北侧元古代钙碱性岩浆岩带及高温低压变质带保存较好,带内清水泉蛇绿岩即为古洋壳残片。该断裂在柴达木地块强烈转动时期转化为东段仰冲、西段滑脱的枢纽断裂,中侏罗纪以来又被上地壳左滑断裂所取代,为微向南倾的陡立走滑断裂,与埋深数千米(东段)或200千米左右(西段)向北缓倾的古消减带共同组成的断裂系统。秦-祁-昆断裂体系主要由8条断裂组成,特提斯断裂体系由10条断裂组成。其中大部分断裂虽然在地史时期曾一度为超壳断裂,但已改造成上地壳断裂
青海省境内各类地层分布面积约占全省的94%。从下元古界到新生界皆有发育。志留纪前为海相沉积,白垩纪后为陆相沉积,泥盆纪至侏罗纪为陆相与海相并存。省境内北部为华北古陆陆缘沉积区,隶属于秦岭-祁连-昆仑地层区中段;南部为华南古陆陆缘沉积区,隶属于川、滇、青、藏地层区的北部。二者以横亘东西的昆仑山中央断裂为界。北部区地层齐全,尤以元古界、下古生界和新生界分布最广,南部区则以上古生界与中生界为主。根据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地区性差异,可将全省划分为祁连地层区(祁连山分区)、柴达木地层区(柴达木分区)、秦岭地层区(包括西秦岭分区和南昆仑—南秦岭分区)、巴颜喀拉地层区(巴颜喀拉分区)和唐古拉地层区(唐古拉分区)五个地层区。
祁连地层区包括祁连山和河西走廊,青海省境内为其西南部,南界位于土尔根达坂—宗务隆山北缘—青海南山北缘—化隆盆地南缘一线,北祁连山分区以下古生界海相火山岩系为主体,内存若干元古界块段;南祁连山分区的奥陶系和志留系分布广泛,上覆海湾相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以及陆相新近系。
柴达木地层区为青海省独具的地层区划单位,以元古界发育,古生界、中生界相变较大,新生界广布为特点。地理范围包括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诸山,北与南祁连山地层分区毗邻,南以昆仑河—修沟—洪水川—托索河为界,东至鄂拉山东缘,西越阿尔金山出省。
青海省内为秦岭地层区的西段,以三叠系广泛分布为特点。北与祁连地层区为邻,西接柴达木地层区,东延出省,南以托素湖-玛沁一线为界。内含两个地层分区:青海南山分区以海相中、下三叠统碎屑岩层系为主,局部出露二叠系,上覆陆相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西倾山分区则以海相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碳酸盐岩层系为主,上覆陆相古近系。
巴颜喀拉地层区包括博卡雷克塔格山、阿尼玛卿山可可西里山和巴颜喀拉山,北与柴达木地层区和秦岭地层区毗邻,南以乌兰乌拉-玉树一线为界,两端外延出省,自北而南分为三个地层分区:阿尼玛卿山分区以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为主,上覆海相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陆相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巴颜喀拉山分区以海相三叠系复理石层系为主体,局部出露有下二叠统,上覆陆相侏罗系、上白垩统、新近系和第四系;通天河分区以海相上三叠统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主,局部出露二叠系,上覆陆相上白垩统、新近系和第四系。
唐古拉地层区北邻巴颜喀拉地层区,其余三面外延出省,共分为三个地层分区:巴塘分区以上三叠统火山-沉积岩系为主,局部出露有中三叠统和下二叠统;结扎分区以上三叠统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及石炭系、二叠系为主,东北部出露有少量泥盆系和奥陶系,上覆陆相下白垩统、新近系和第四系;小唐古拉山分区以海陆交互相中、上侏罗统为主,东段出露有较广泛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上三叠统分布较少,上覆陆相新近系和第四系。
青海省岩浆活动始于元古代,止于新生代。自元古以来,间歇性的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频繁交替,经久不息。三叠纪前,基性—超基性岩的侵入或侵位先后有六期;火山活动以海相喷发为主,泥盆纪和三叠纪间有陆相喷发;中—酸性侵入岩遍及全区,除缺失碱性侵入岩外,各类皆有发育。侏罗纪以来,基性—超基性岩的侵位基本停息或未达地表;火山活动皆为陆相喷发;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围绕稳定地块再次侵入,其中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等偏基性单元已不发育,末期以碱性岩浆活动为主。第四纪则进入岩浆间歇期。
地形地貌
青海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各大山脉构成青海省地貌的基本骨架。青海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3000到5000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76.3%;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地区面积为5.4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7.8%。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占青海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海拔6851米,最低点位于海东市民和县马场垣乡境内,青海省最东端与甘肃交界处,海拔1644米。
由于受地质构造运动控制,青海省地貌基本格局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大地貌单元基本上沿纬线方向带状分布。自北向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河湟谷地及黄南低地、东昆仑山脉、青南高原、唐古拉山脉。总的表现为北部山地、中部盆地、谷地和低地、南部高原,使高大山脉、山间盆地、高原相间排列,呈现马鞍型地貌格局。青海省内平原面积为19.7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28.3%;山地面积为34.1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48.9%;丘陵面积为10.2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14.6%;台地面积为5.7万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8.2%。
水文水利
河流
青海省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3518条,河长100千米以上的有128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122条。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等均发源于青海,因而青海素有“江河源”的美称。青海境内的河流分外流与内流两大系统。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属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具有河网密度大、流程长、径流量大的特点。内陆河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具有水流分散、流程短、径流量相对较小以及多为季节性河流等特点。外流区流域总面积36.5万平方千米,约占青海省面积的50.5%,内流区流域总面积35.8万平方千米,约占青海省面积的49.5%。
黄河是世界第五长河、中国第二长河,是青海省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64千米,跨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千米,最后流入渤海。其中黄河在青海省境内河长1983千米(含大拐弯段流经四川、甘肃两省的河长和青海、甘肃两省共界段河长),完全在青海境内河道长1517千米。干流流经青海省曲麻莱、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河南、同德、兴海、贵南、共和、贵德、尖扎、化隆、循化、民和16个县。
长江是世界水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中国和亚洲第一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其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87千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其支流达数百条,分别流经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长江在青海省境内干流长1206千米,省境内流域面积约1.68万平方千米。长江干流上段囊极巴陇(当曲河口)以上称沱沱河,河长约346千米,下段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称通天河,河长约860千米,流经海西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玉树州的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玉树县,至玉树县的赛拉附近进入四川、西藏境内。
澜沧江是横断山脉区重要河流,也是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果宗木查雪山(海拔5514米),流经西藏、云南,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最后入注南海,属太平洋水系。澜沧江总长2354千米,流域面积16.5万平方千米,河床落差较大,约4600米,平均比降2.2‰。中国境内澜沧江干流长2194千米,流域面积约16.48万平方千米。青海省境内干流长457千米,流域面积3.7万平方千米。
湖泊
青海省是多湖泊的省份之一,0.5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共有439个,总面积达1.34万平方千米,为青海省土地面积的1.85%,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17.3%;仅次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青海省内流区共有湖泊212个,外流区有湖泊227个,淡水湖286个,主要分布在青南高原的外流区及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有扎陵湖、鄂陵湖、可鲁克湖等,咸水湖和盐湖153个,咸水湖主要分布在可可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有青海湖、可可西里湖等,盐湖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占中国盐湖面积的近90%,有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柯柯盐湖等。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共和三县之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湖水面积4625.6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196米,湖面东西最长106千米,南北最宽63千米,周长约360千米。其流域整体轮廓呈椭圆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青海湖是微咸水湖,矿化度较高,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区的两个高原姊妹湖,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等首先注入扎陵湖。其中鄂陵湖又称“鄂灵海”,意为蓝色长湖,东西窄、南北长,湖面海拔4269米,面积628平方千米,最大水深34米,蓄水量为107亿立方米,是黄河源区第一大湖。
地下水
青海省地下水类型复杂多样,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及冻结层水。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盆地,山间盆地的山前平原和河谷平原的第四系砂砾石、印砾石、含泥质砂砾石及砂层中,有潜水,也有承压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于侏罗纪以前的灰岩、结晶灰岩、大理岩、白云岩以及其所夹的砂板岩、火山碎屑岩的裂隙溶洞中、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沿构造裂隙或层问溶洞泄出;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在第三系、侏罗系及三迭系等中、新生界碎屑岩分布地区、分潜水及承压自流水两个含水层组;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前中生代各种沉积变质岩、侵入岩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在不同的地貌、气候、岩性、构造条件下,富水性极不均匀;冻结层水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地及青南高原中纬度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的松散岩类孔隙及基岩裂隙中,柴达木盆地东北部4200米以上高山区、季节性冻结层上水较发育,形成许多高山沼泽。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青海省共建成水库(含水电站水库)207座,总库容365.5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22座,小(1)型水库87座,小(2)型水库81座(2021年数据);灌区1161处,有效灌溉面积374.23万亩;堤防456段,总长1542.66千米;规模以上水闸25座;淤地坝(中型以上)305座,总库容1.18亿立方米。
龙羊峡水库
龙羊峡水库是一座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大型综合利用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上游青海省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的龙羊峡谷,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水库设计蓄水位2600米,总库容247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4亿立方米。龙羊峡水电站大坝高178米,为亚洲第一大坝,坝底宽80米,坝顶宽15米,主坝长396米,左右两岸均高附坝,大坝全长1140米,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正常蓄水位2600米,库容为247亿立方米,调节库容为193.5亿立方米。
黑泉水库
黑泉水库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227国道旁,距离大通县桥头镇37千米,距离西宁市75千米,水库总库容为1.82亿立方米,最大坝高123.5米,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044平方千米,是青海“引大济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西宁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业及生活生态用水具有重要的作用。
李家峡水电站
李家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和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李家峡河谷中段,上距黄河源头1796千米,下距黄河入海口3668千米,是黄河上游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第三级大型水电站,大坝为三心圆双曲拱坝,坝长414.39米,坝高155米,坝顶宽8米,坝底宽45米,水库库容16.5亿立方米,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3.6747万平方千米,总装机容量为5×4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59亿千瓦·时。李家峡水电站是西北第二大的水电站,主供陕、甘、宁、青四省,在系统中担任调峰、调频,汛期担负基荷。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等综合效益。
土壤
青海省境内的土壤可分为10个土纲、16个亚纲、22个土类,其中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占青海省土壤总面积的36.52%,高山草原土占青海省省土壤总面积的23.94%,耕种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占青海省土壤总面积的49.8%。高山草甸土是青海境内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主要集中于青南高原和北部的祁连山地,西宁地区及各州县也有一定分布;亚高山草甸土在青海北部的祁连山东段、东部农业区的脑山以上地段、东南部河谷地区森林郁闭线以上均有分布;草甸土主要由薄草皮层以及腐殖质层构成,主要分布在海西州、海北州、玉树州等地区;栗钙土是青海省农业生产面积最大的土壤,是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环湖各州县及海东地区,是青海省分布面积比较广泛的土类之一。
自然灾害
青海省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其中干旱频繁且严重,受灾面积大,尤其是春旱,农区和牧区出现频率均较高,有“十年九旱”之说;降雹次数多,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唐古拉山和鄂拉山地区,雹路线程长,持续时间长;广大牧区的雪灾和大风雪时有发生,主要发生在青海南部高原,有“三年一小灾,九年一大灾”之说;霜冻,尤其是山区的早霜冻,影响着农牧业的生产。此外,青海省是中国地震多发地区之一,仅次于台湾、西藏、云南、四川、新疆,居中国第六位。不同震级的地震中以5级地震最为普遍,几乎遍及青海全境;6级地震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唐古拉山—玉树及久治—达日一带;7级地震主要分布在花石峡—达日一带(即横贯省境的库赛湖—玛曲断裂带)和共和地区。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震中位于青海玉树州玉树市结古镇附近,地表破裂带长约51千米。地震发生后,武警青海总队玉树支队官兵,第一时间展开抗震救灾,震后72小时内,官兵累计转移到外地的重伤员达310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