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衣:是一般文职官员穿用的
礼服。式样同
蟒。图案是在胸前和背后绣一块
方形的
图案,官衣的色彩有红、蓝、紫、黑、古铜等。
简介
官衣是
文官的官服。用于中级文官(个别情况如新科
状元、婚典新郎等也用 之)。源于明代官服—盘领窄袖大袍。其形制,基本与蟒相同,唯不绣纹样,用素色缎料制成。胸前与后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上面绣飞禽及旭日海水。明、清两代,以“
补子”纹样区分官阶、身份,文绣飞禽,武绣走兽,所绣纹样皆有严格规定。但
京剧眼装官衣上的“补子”,仅起到艺术符号的作用。官衣以颜色区别大致的官级:紫色最高、红色较高、蓝色次之、黑色最低。凡穿官衣均佩戴玉带。
颜色
官衣多为戏曲舞台上扮演新科
状元、
榜眼、
探花等角色临时的官服。待任命官职 之后再按品级穿官服。官衣,还可作为七品县官和新婚典礼中新郎官的吉服。 官衣颜色多为红色、蓝色、紫色、黑色和白色。黑色官衣品级最低,多为驿丞(驿站站长)、门官等穿用,不缀补子。白色为国丧孝服(不常用)。它的造型基本上是明代官服的原样,只是加以艺术的美化和提高。
样式
一种是官衣(主要是男性角色穿用,女性角色穿官衣的不多),一种是专为女性角色穿的宫衣,又叫宫装。宫衣是给一般低于将相的文职官员穿用的礼服。一般文职官员穿用的礼服,叫作官衣,它的式样基本上跟蟒一样,也是圆领大襟那些样式。不同的是它全身都是用素缎子制作,在缎子上不绣那些龙啊、云啊之类的图案。图案就是在胸前和背后绣一块方形的图案,这方形图案,名字叫“补子”,“补子”本来是在明朝和清朝时代区别官员的级别和职务的一种标志。按照清朝的制度,文官是用禽鸟的图案。一品至九品规定的图案是: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大雁,五品绣白鹏,六品绣鹭鸶,七品,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武将是用野兽的图案,一品至九品规定的图案是: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而且哪一等品级用哪种补子,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乱用。
璞玉色改良官衣
如京剧《
春秋笔》的王韶之,京剧《官渡之战》的许攸,马派特色戏服。
紫官衣
紫官衣,官衣最高级。一般是高级文官所穿,有的会在特别场合换蟒。穿紫官衣的有京剧《
群英会》、京剧《龙凤呈祥》等剧中鲁肃、京剧《
王安石拜相》的王安石、京剧《
将相和》的蔺相如、川剧《曹献剑》的曹操、豫剧《换太子》的刘延清、豫剧《
四老除吕》的王陵、京剧《斩华雄》的曹操等。
改良紫官衣,改良官衣的一种。如京剧《赤壁之战》的鲁肃等、豫剧《
铡西宫》的孙家淦、豫剧《
双开铡》的刘墉。
清装官衣
天青色官衣
如(海派)京剧《打銮驾》的包拯、豫剧《舌辩侯》(《
疯侯悟》)的蒯彻、(马派)京剧《回荆州》的鲁肃、(马派)京剧《盗宗卷》的张苍。
改良天青色官衣,改良官衣的一种。如京剧《
春秋笔》的王韶之、京剧《群英会》的鲁肃。
绛色官衣
系改良官衣的一种。如京剧《
周仁献嫂》的严年、京剧《
楚宫恨》的费无极、京剧《
赠绨袍》的须贾等。
靛蓝色官衣
系改良官衣的一种,分有补和无补两种。如豫剧《
下南京》的刘墉、丝弦《
刘墉下南京》的刘墉、京剧(谭派)《
将相和》的蔺相如、京剧《海瑞背纤》的海瑞、京剧《十五贯》的况钟。
红官衣
红官衣,次于紫官衣的一种,一般为四品一下或者不太重要的文官穿。如京剧《
群英会》的阚泽。
红色往往作为考中状元、进士和官职升迁的标志故红官衣有此妙用。如京剧《清官册》的寇准、京剧《钟馗嫁妹》的钟馗、京剧《
打严嵩》的邹应龙、京剧《
铡美案》的陈世美、京剧《
清风亭》的张继保、京剧《
御碑亭》的王有道和柳生春,京剧《
连升店》的王明芳、京剧《
马前泼水》的朱买臣。
另外,红色亦可表示权势。如京剧《
审头刺汤》的汤勤、豫剧《
下南京》及《
会总督》的许绅、示其小人得势也。
改良红官衣,改良官衣的一种。如京剧《
清官册·审潘洪》一折的寇准、京剧《十五贯》的况钟等。
蓝官衣
蓝官衣,多为七品县令一类级别较低的官员穿用。如京剧《
串龙珠》的徐达、京剧《
战濮阳》的陈宫、豫剧《
铡太师》的郭太平、豫剧《
无名狱》的冯轩、豫剧《
九件衣》的言傅义;也有些官职虽不止七品,但并非高官者也可穿蓝官衣,如京剧《
黄金台》的田单、京剧《
盗宗卷》的张苍、京剧《
打严嵩》的邹应龙、京剧《
追韩信》的韩信、京剧《
周仁献嫂》的周仁、京剧《
献地图》的张松、京剧《
战宛城》的贾诩。
改良蓝官衣,改良官衣的一种。如京剧《十五贯》的况钟等。
宝蓝色官衣
因宝蓝色配白领白袖非常清雅,可以表现人物的清正廉明,如豫剧《打严嵩》的海瑞、豫剧《
玉狮堂》的刘鼎、京剧《
法门寺》的赵廉、京剧《
捉放曹》的陈宫。
黑素官衣
戏中门官、狱官、驿丞、虞侯、小县令等可穿黑官衣。如京剧《
春秋笔》的张恩、京剧《打严嵩》的严侠、豫剧《
勋虎楼》的张铎。
可用于降将,如京剧《
战宛城》的张绣,示其憋屈之意。
黑官衣
俗称“青素”。黑色表示职位最低。“青官衣”虽具官衣形制,但无“补子”。
可用于武将文职打扮,如京剧《牛皋下书》的牛皋、京剧《古城会》的张飞,示其谦逊。
有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如果戏箱中无黑官衣可以用黑褶子代替。
学士官衣
属于官员、
学士的常礼服。它是在缀有“补子”的青官衣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身后仍有“摆”,但补挂玉带,改系软带,软带正中垂两条飘带。以纹样进行局部装饰:绣边,下摆绣海水。学士官衣虽是其母体——官衣中分离出来的,但它仍未脱离官衣的基本形制。
女官衣
多用于
诰命夫人。尺寸短,仅过膝部,身后无“摆”。使用时,只能系丝
绦,下身系裙。女官衣另有一特殊用途:在梨园班社时代用于“金榜谢幕”和“金榜谢赏”。每逢旧历春节演完“吉祥戏”或唱完“堂会戏”之后,由一名“老旦”及一名不戴髯口的“老生”俱穿上红色
女官衣,登台谢幕、谢赏。新中国建立后,已取消了此种旧例,女官衣也不常用了。近世饰演诰命夫人,往往以气派颇大的
女蟒取代了女官衣。
如京剧《柳迎春·捧旨》一折,穿老旦补子女官衣;京剧《击曹砚》的徐母,则穿紫官衣。
丑生红官衣
尺寸比官衣略短一些,专用于如七品知县身份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衣服略短,一则是为造成一种滑稽感觉,再则是为了适应较大的舞台表演动作的需要。(有时为了更加强喜剧色彩,此类人物干脆使用尺寸更短的女官衣)。
实际运用
在生活里是这样规定的。可是京剧的服装并不是照搬生活的原来面貌,所以舞台上官衣的补子已经没有什么分别,没有那么多的
图案、花样,只是绣一种象征性的标志,说明是较低级官员穿的礼服就够了。
明代官衣不用素地,多用暗纹云锦织成衣料,而舞台上大部分用素地(因云锦造价太高)。
明代官服补子(官员品级标志)多在衣服的前胸、后背部直接绣成,而
清代官服品级标志是先绣成补子,然后再缀到天青色褂子上。
女官衣和男官衣的样子相同,只是尺寸比较短,穿用时下边也穿裙子。例如《樊江关》里的老旦(柳迎春),她捧着圣旨上场的时候,就穿着秋香色的女官衣。另外女官衣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由男角色穿用。前面说过,
程咬金、
孙悟空之类的角色,是穿
女蟒的,也正象女蟒一样,女官衣也由一些男角色穿用。有一出戏叫《五花洞》,戏里有个县官叫胡大炮。这胡大炮是武大郎一样的矮人。《五花洞》的剧情是说一个妖精变了一个假的武大郎,所以这个戏里有两个矮子,一个真武大郎,一个假武大郎。为了配合这两个矮子,所以县官胡大炮也设计成个矮子。因为一般的官衣比较长,所以就给胡大饱穿上了女官衣。扮演矮子在舞台上要蹲下身子,弯着两条腿走矮步,穿着女官衣,走起矮步来比较方便。还有一出戏叫《小上坟》,里面的男主角是个
丑角,叫刘禄景,他不是矮子,可他也穿女官衣。为什么呢?首先是增加他的喜剧色彩,更主要的是因为这出戏里有很复杂繁难的舞蹈动作,如果穿一般男官衣,他舞不起来,很多强烈的节奏感出不来,而且有许多走矮步的身段,也没有办法施展,所以刘禄景也穿一身女官衣,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便于他表演。因为这样,有许多观众误认为刘禄景是一个反面人物。刘禄景确实是个喜剧形象,可他不是
反面人物,只是为了表演的需要,才把他处理成一个滑稽形象。这也是女官衣的一种特殊用处,凡是穿蟒和官衣的,大家注意,腰里必须围着玉带。因为这些都是礼服,围着玉带以表示其严肃和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