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曲子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传统民间的一种俗曲,是关中曲子的一个分支。也称“西府秦曲”、“西府清曲”、“小曲调”。其表现形式有舞台戏、木偶戏、皮影戏及座唱等。流行于凤翔、宝鸡、岐山、扶风、眉县、武功等地区。
西府曲子渊源
据艺人口碑,西府曲子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陕西关中西部地区就有民歌民谣流传,。相传秦始皇时,西府曲子十分兴盛。唐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北宋时期的民间说唱艺术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鼓子词和诸宫调,它们都是以固定的曲调说唱故事,早先的鼓子词都是重复使用一个曲调,后来逐渐发展,产生了“唱赚词”,简称“唱赚”,其脚本称“赚词”,是北宋兴起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载:“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这种唱赚的脚本在以后的中原地区没有流传,它们都和正声曲牌溶为一体而成了一个新曲牌。
明、清之际,西府曲子又有新的发展。清同治年间,宝鸡西部山区一带,曾流行广场杂剧,表演多采用生活动作,或套用西府秦腔某些表演动作。明末清初,孙家原曲子班艺人孟登娃,自筹资金购置戏箱,演出活动于眉县一带。1921年,岐山马江乡有18弟兄集资,兴办西府曲子班,有名艺人李玉贵,群众美称“棒槌红”。同时,凤翔县铁家庄曲子会艺人张铁忠等,也先后将曲子戏搬上舞台演出。各地的曲子班社,都有不少名艺人。这些艺人,大都被称为“三能”,即能弹、能拉、能唱。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宝鸡县曲子班将《王妈问病》一剧搬上舞台演出;相继,凤翔县剧团又将《张化卖妾》搬上舞台,受到群众的欢迎。同时,他们还创作演出平弦曲子戏《母女心事》、《瓜园新歌》、《赎女婿》等剧目,推动了西府曲子戏的改革发展。西府曲子颇受群众喜爱,在民间流传有:“曲子戏,真好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千遍不厌倦,哪怕几天不吃饭”的谚语。
西府曲子特点
西府曲子,包括平弦、越弦与曲牌三部分。平弦曲调清雅、温柔,民歌风味较浓;越弦曲调高亢、明快、朴实流畅。平弦与越弦同场清唱,但越弦演变较大,发展为后来的眉户戏。
西府曲子搬上舞台的曲调多以平弦曲子为主,但各类曲调都有各自的特点。平弦由民间流传的小调组成,约有40多个曲调及100多个曲目。其曲调柔和细腻、委婉动听,善于表现生活及爱情故事。月弦是一种联曲体唱调,有70多个曲调和400多首曲目。行腔音域宽厚,昂扬慷慨。曲牌,用于伴奏,约有曲目20多个。
群众对西府曲子戏剧目有:“不卑不亢、刚柔合宜、不野不文、雅俗共赏”的赞语。其乐队,以三弦为主,笛子、板胡、二胡及四页瓦、小碰铃辅之。后又加进了扬琴、唢呐等乐器;搬上舞台后,又增加了西府秦腔的武场。
西府曲子剧目
西府曲子的剧目,约有130本(折)左右,内容清新健康,喜剧剧目居多。常演的剧目有《古城聚义》、《伯牙奉琴》、《天官退兵》、《醉写赫蛮》、《醉骂禄山》等。
西府曲子略考
西府曲子是关中曲子的一个分支,流传在陕西关中西部。据艺人口传,西府曲子历史悠久。春秋时期该地区就有民歌民谣流传,如《诗经》里《秦风》、《豳风》中的民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叙事诗。这些作为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一部分,孕育产生了华夏数千年的辉煌文化。民间流传的说唱艺术受古代歌谣影响的现象是有的,但现存的曲子的直接根源是什么?由于现存的文献资料很贫乏,我们只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发现了。
西府曲子唱词以五言七言为主,部分词牌中有四字句六字句出现,这显然和《诗经》中的歌谣不同。宋代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这些说明民间说唱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到了隋代出现了比较固定的曲牌,曲子开始出现。唐中期文人词开始出现,据传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清平调》。
任二北在《敦煌曲初探》中研究唐敦煌曲时发现:“关于敦煌曲之名称,有曲、杂曲、曲子、大曲、词、曲词、曲子词等七种,其中杂曲与曲子为一类,曲、曲词及曲子词为一类。盖曲指音乐,词为文字,在乐曲歌辞中,二者原为一物之两面,不可分离。”在杂曲和曲子这部分敦煌曲中,有许多属于当时的民歌或民间说唱的曲词。关于这些曲词的特点,王重民先生在《读十二辰歌》中说:“这类通俗文学从四季、五更、九想观、百岁篇以至十二时、十二月都是用同一调子,从四番以至十二番,反复叙述一件事情。”今天的西府曲子中仍有这样的曲子,像《五更鸟》、《姐儿思情》、《绣海荷》、
《十二将》等。由这些可推测出,唐曲子对西府曲子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影响,部分平弦曲子直接继承了唐曲子的结构形式。
从历史地理位置上看,关中西部地区作为唐文化核心区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应该和唐文化的发展同步,民间说唱的发展亦应如此。
由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隋唐时期,西府曲子中的平弦曲子已经基本形成。
平弦曲子的出现在隋唐时期。作为西府曲子主体的月弦曲子当在平弦曲子出现以后,这是符合事物由单一向复杂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北宋时期的民间说唱艺术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鼓子词和诸宫调,它们都是以固定的曲调说唱故事,早先的鼓子词都是重复使用一个曲调,后来逐渐发展,产生了“唱赚词”,简称“唱赚”,其脚本称“赚词”。是北宋兴起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载:“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这种唱赚的脚
本在以后的中原地区没有流传,金元诸宫调中也仅有《醉落魄缠令》、《点绛唇缠》、《哨遍缠令》等曲牌出现,但已很难分出引子和尾声,它们都和正声曲牌溶为一体而成了一个新曲牌。
在月弦曲子中,有一类艺人们称为带帽结构的曲词,前面有一句或几句拖腔,再转到正声上,后面以尾声结,其典型代表:
〈一〉老龙哭海[黑访]
引子:有薛礼,有薛礼泪珠点
点下来把俺的白袍染。
正声:只因我在外投见,不幸
遇这奸残。
尾:提起来,提起来倒把我的
心悔烂。
〈二〉反簧[挑袍]
前声:汉关某搭躬勒马施礼,
站立桥头丞相请听——
滚声:自某土山归汉,多蒙丞
相爱戴。
赐宴赠金,礼义相待。
相敬为宾,今日作别。
黄尾:某当马上一躬,致意相谢。
这种结构和北宋赚词中的缠令结构是完全相同的。西府曲子中还有一段月弦曲子,以一引子开头,后以盏子花调,背宫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达六番之多,用后背宫尾作结,这种结构和缠达的结构也是完全相同的。曲词如下:
硬腰背宫
引子:头顶一纸怨情状,急忙
诉冤枉。
盏子花:吾老爷坐大堂,
此女子有何冤枉诉,
你与老爷说端详。
背宫:一告媒婆二告爹娘,
他们爱银钱。
盏子花:告媒婆告爹娘,
这个女孩太不良。
他们哪搭得罪你?
告在老爷大堂上。
背宫:图银钱把奴卖在烟花巷
臭名实难当。
盏子花:烟花巷啊烟花巷,
烟花巷里好风光,
这个日子嫌不好,
莫非是还想坐朝阳?
背宫:怕只怕梧桐落叶无下场,
何日得安康?
盏子花:有下场啊无下场,
糊里糊涂过时光。
糊里糊涂往前过,
过上几年再商量。
背宫:今日从张明日从王,
晚晚陪新郎。
盏子花:今从张明从王,
晚晚夜夜陪新郎。
你说你的命不好,
看起来比我太太强。
背宫:她教奴要学琵琶学弹唱,
打骂实难当。
盏子花:学琵琶挨打受气理应当。
一个曲子学不会,
客人来了怎应当?
多行方便开笼放鸟。
广积阴得,
小女子一心要从良。
关中地区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金人南侵,宋王室南迁以后,便和当时中原、南方文化的交流中断,关中文化从此落后于时代。但同时保留下了北宋时期的许多东西,如缠令、缠达等。直到今天,西府曲子的越弦曲子中,仍保留了许多的缠令和缠达的原始结构形式。
以上现象说明,西府曲子在北宋时受鼓子词的影响,接受了赚词的结构形式,开始形成越弦曲子的基本结构形式,并把这种古老的说唱模式保留至今。使我们今天仍可看到古代民间说唱“赚词”的大致模样。
由以上分析比对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府曲子应该产生出现于隋唐时期,当时是以类似今天平弦曲子的杂曲,曲子词形式出现的。到了宋代,比较简单的越弦曲子开始出现。今天西府曲子中保留下来的许多古老说唱形式之遗迹,是我们研究中国曲艺史的重要的现实活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是我们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