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隶属于
陕西省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
汉中盆地东缘,北依
秦岭,南靠
巴山,东接
佛坪、
石泉县,南邻
西乡县,西毗城固县,北界留坝、
太白县。介于东经107°11′—108°33′,北纬33°02′—33°43′之间,东西跨度0°52′,水平距离92.8千米;南北跨度0°41′,水平距离72.7千米;总面积320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洋县下辖3个街道、15个镇。截至2022年末,洋县常住人口34.17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
据县境内土地庙、窑沟等地发掘出土的石斧、石剥器、红陶陶片等大量文物考证,洋县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
新石器时期,境内即有人类定居。
夏、商(约前21—前11世纪)
为梁州之域。
为雍州之域。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至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今县地属蜀。
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左庶长城南郑”;县地属秦
南郑。
秦躁公二年(前441年),南郑反秦从蜀;县地又附蜀。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灭蜀;县地复归秦。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在“丹阳之战”中败楚,取汉中郡(今湖北郧阳、陕西省安康及商洛部分地区)600里,与南郑地合而为一,复置汉中郡,县地属汉中郡。
县地仍属汉中郡成固县。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王称帝,沿袭秦郡、县制,县地仍属汉中郡。
天凤元年(14年),改汉中郡为新成郡,于安国城(亦称安固城,今洋县贯溪乡内)分立安国县。
淮阳王更始二年(24年),刘玄都长安,封汉宗室大将、顺阳怀侯刘嘉为汉中王,县地仍属汉中郡。
建武二年(公孙述龙兴二年,26年),公孙述遣将军侯丹取汉中,县地为公孙政权辖领。
建武十二年(36年),汉大司马吴汉平蜀灭述,复汉中郡(治所由安康迁至今汉中市),县地归汉,属汉中郡。
建安五年(200年),张鲁据汉中,置汉宁郡,县地属之。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张鲁,鲁降,复汉中郡,县地属汉中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取汉中称王,县地遂属刘备领地。
前期为蜀汉益州汉中郡。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县地属魏益州汉中郡。
泰始三年(267年),分益州立梁州,于成固县东部置黄金县、兴道县,为洋县境内置县之始。
建兴元年(成汉玉衡三年,313年),仇池氐王杨茂搜遣子难敌占据汉中。
建兴二年(314年),梁州人张咸起兵逐氐部,以州地降成汉李雄,郡、县废,县地随州属成汉。
永和二年(346年),安西将军桓温伐蜀占据县地,晋昌郡治自长乐县(今石泉县)迁至龙亭铺(今洋县龙亭镇)。
永和三年(347年),平蜀灭成汉,县地属梁州晋昌郡。
宁康元年(373年),前秦遣杨安破梁州,县地为前秦所辖。
太元九年(384年),都督桓冲收复梁州,县地复归晋。
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刺史毛璩攻取梁州,平西参军谯纵杀毛璩据蜀叛晋,称王于成都;氐王杨盛乘虚遣侄杨抚攻占汉中,后秦遣俱敛攻州城,杨盛请降,县地遂属后秦所辖。
义熙九年(413年),相国刘裕遣将平蜀灭谯纵,收复汉中,县地再归晋。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于县地西南部置怀安县(治设五间桥)。
文帝元嘉十一年(434年),梁、秦州刺史萧思话平氐杨之乱,废晋昌郡及怀安县,县地属汉中郡。
宋顺帝升明三年(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四月,齐王、相国箫道成废宋立齐,复置晋昌郡,县地属之。
南齐和帝中兴二年(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梁王、相国萧衍废南齐立梁,县地属梁。
梁武帝天监三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北梁州长史、汉中太守夏侯道迁以汉中地降北魏,县地归北魏。
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分城固县东部置龙亭县,县地属北魏梁州晋昌郡龙亭县。
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年),分龙亭县西北部置兴势县,县地属梁州晋昌郡龙亭县、兴势县。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梁以兰钦为北梁州刺史,攻汉中;西魏梁州刺史元罗降,复置怀安县,县地归梁。
梁元帝承圣元年(西魏废帝元年,552年),西魏太师宇文泰遣大将军达奚武攻占梁州,县地属西魏;于龙亭县东北复置黄金县(治设北城山年),归直州辖。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分梁州、直州地置洋州,并改怀安为怀宁县,县地分属梁州晋昌郡兴势县、龙亭县和直州魏昌郡黄金县及洋州怀昌郡怀宁县。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废晋昌郡,于傥河口置傥城郡,并设傥城县,县地分属梁州傥城郡兴势县、傥城县、龙亭县和洋州怀昌郡怀宁县、洋川郡黄金县。
西魏恭帝四年(557年),周公宇文觉废西魏立北周,改傥城郡属洋州。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改怀宁县为怀昌县,废龙亭县,县地分属洋州傥城郡傥城县、兴势县和洋川郡怀昌县、黄金县。
开皇三年(583年),废郡,行州、县制,县地分属洋州傥城县、兴势县、黄金县、怀昌县。
大业二年(606年),撤州复郡,并梁、洋二州为汉川郡,废傥城县、怀昌县,县地属汉川郡兴势县、黄金县。
武德元年(618年),罢郡复州,县地属洋州兴势县、黄金县。
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县地属山南道洋州辖。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改兴势县为兴道县。
开元十八年(730年),分兴道县北境置华阳县(治设黎园,即今洋县华阳镇县坝),县地属洋州兴道县、黄金县和华阳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县地属山南西道洋州辖。
天宝元年(742年),废州,行郡、县制,县地属山南西道洋川郡兴道县、黄金县和华阳县。
天宝三年(744年),省华阳县,辖地归兴道县。
天宝七年(748年),复置华阳县,属京兆府(治设长安)。
天宝八年(749年),开清水谷(一名青谷,在洋县华阳镇境内)路,得“玉册”于太白山洞,遂改华阳县为贞符县。
天宝十一年(752年),划贞符县归洋川郡。
天宝十五年(756年),洋川郡治从西乡县移至傥城,县地属洋川郡兴道县、黄金县、贞符县。
乾元元年(758年),改洋川郡为洋州(州治傥城,即今洋县城),县地属洋州兴道县、黄金县、贞符县。
光启三年(887年),在洋州设武定军节度使,兼统蓬、壁二州。
天复二年(902年),西川节度使王建取兴元府,洋州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以州地附蜀。
初,县地属前蜀。
前蜀咸康元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后唐遣魏王继岌率师伐蜀,至兴州(今陕西省略阳县地年),蜀武定军节度使王承肇以洋、蓬、壁三州降后唐。
后唐闵帝应顺元年(后蜀明德元年,934年),山南西道节度使张虔钊讨潞王从珂败,与武定军节度使孙汉韶以两镇之地降后蜀,后蜀使张业将兵入兴元,并改洋州为源州。
初,县地属后蜀。
乾德三年(后蜀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宋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王全斌率师灭后蜀,复洋州。
乾德四年(966年),废黄金县,贞符县移治黄金县治所所在地(今洋县黄家营乡真符村)。
至道二年(997年),改道为路,县地属陕西路洋州兴道县、贞符县。
天圣元年(1023年),改贞符县为真符县。
景佑四年(1037年),改武定军节度为武康军节度。
元丰八年(1085年),划全国为23路,县地属利州路洋州辖。
绍兴十四年(1144年),划全国为16路,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利州东路治兴元府;县地属利州东路洋州兴道县、真符县。
端平三年(蒙古太宗八年,1236年),蒙古王子库端(旧作阔端、库腾年)占领兴元,汉中之州、县归蒙古国。
淳祐十二年(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蒙古王室分封宗属,忽必烈受河南、关中之地,遣军戍兴元、建政权,复洋州及兴道县、真符县。
咸淳元年(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省兴道县、真符县,县地属洋州直辖。
初,县地即入元版。
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县地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兴元路洋州辖。
惠宗至正二十四年(夏天统三年,1364年),割据四川、定都重庆的夏帝明玉珍,遣右相万胜取兴元,县地遂属夏。
初,县地属夏。
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大将军徐达率师取兴元,改兴元路为汉中府,降洋州为洋县。
洪武九年(1376年),改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县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辖。
洪武十年(1377年),并洋县入西乡县,旋复。
初,县地由闯王李自成部将贺珍率军驻守。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肃亲王豪格遣军入汉中,贺珍败走,洋县遂归清,属汉中府辖。
嘉庆七年(1802年),分县地北部设华阳县丞。
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滇民起义军蓝大顺部攻取县城,设靖州。同年三年二月,滇军撤离,县地复属清汉中府辖。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县地属汉中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道,行省、县制,洋县属陕西省政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下设行政督察区,洋县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49年12月4日洋县解放,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5月—1951年元月,属陕南行政公署。
1951年2月—1953年12月,属陕西省人民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
1954年1月—1955年5月,属陕西省人民政府汉中区专员公署。
1955年6月—1968年8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
1968年9月—1969年9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区革命委员会。
1969年10月—1978年8月,属陕西省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9月—1996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
1996年7月至今,属陕西省汉中市。
2021年8月,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全县编为10里,天顺年间(1457—1464年)增编5里,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划为30里。弘治六年(1493年)调整区划,编为94乡和36里。
清沿明制。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新划编政区,全县置43乡,分4路,24里。道光元年(1821年)设立监洋县丞,将华阳东北沙窝子等地划出归辖。道光五年(1825年),撤销盩洋县丞,划出洋县袁家庄等地设佛坪厅。光绪十八年(1892年),改全县43乡、24里为5乡、48地。宣统二年(1910年),改5乡为5区,原48地改为48乡,地域未变更。
民国元年(1912年)废区、乡制,改5区、48乡为5路、50地(新增石墩河、黑峡子两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推行村、里制,全县划为5区、39村、和13里。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废村、里制,行联保制,将39个村划编为26个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推行保、甲制,将26个联保改划为6镇、13乡、139保、2801甲。
洋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即废除国民党乡(镇)、保组织,于1950年初将全县划为11个区、139个乡(街),分别建立人民区公署和乡人民政府、人民街公所。
1950年5月,民主建政中,合区并乡,全县划为城关、中、东、西、南、北6个区和72个乡(街);7月,又将以方位排列的区称改为依数序称谓,人民区公署改称区公署。1950年10月,第二次调整区划,将6个区分设为8个区,区公署改为区公所;将72个乡(街)分设为95个乡(街),建立人民乡(街)公所。
1952年5月,第三次调整区划,将8个区分设为9个区;将95个乡(街)分设为108个乡(街),人民乡(街)公所改为乡人民政府。1953年6月,第四次调整区划,将9个区分设为12个区,108个乡分设为115个乡。后于1955年7月,将各乡人民政府改为乡人民委员会;把按数序排列的区名,改为按地名称谓的区名。
1956年2月,全县缩划为5区、1镇、64乡。将贯溪、戚氏、磨子桥3个乡划为县直属,其它乡为区辖,至1958年8月,均未变动。
1958年9月,全县实现“
人民公社化”。撤销5个区公所,设立5个工作站;建立48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0月,正式行文确定为15个人民公社,1959年5月,将华阳人民公社的黄柏塬、二郎坝管理区划归太白县。
1961年5月,撤销区级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设立区工作委员会;将65个乡级生产管理区调整为46个人民公社。是年9月,佛坪县复置,将袁家庄区工委所辖的4个人民公社、酉水区工委所辖原属佛坪县的3个人民公社划归佛坪。此后,人民公社(镇)又几经部分调整。至1966年5月,全县共设5区、1镇、47个人民公社。
1966年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社行政机构因不断受到冲击而瘫痪。1968年9月,洋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区、社相继建立革命委员会。1979年2月,改区革命委员会为区公所。1981年1月,改公社革命委员会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恢复乡、镇建置,改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人民政府。其时除新铺已改为黄金峡外,其它乡名称未变。1984年5月—1985年1月,谢村、华阳、马畅、磨子桥、龙亭、黄安6乡改为镇制;城关公社并入城关镇,为区级。至此,全县区划为5个区、1个(区级)镇,46个乡(镇),368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2496个村民小组,21个居民小组。
2002年4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销阳河、铁河、坪堵等6个乡,将全县32个乡镇合并为26个乡镇。至2003年末,辖16镇,10乡,366个行政村,24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社区。
2011年7月7日,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洋县贯溪镇并入洋州镇,撤湑水镇并入谢村镇,撤窑坪乡并入溢水镇,撤秧田乡并入金水镇,撤石关乡并入黄安镇,撤草庙乡并入磨子桥镇,撤白石乡、四郎乡、长溪乡、八里关乡、桑溪乡、关帝乡乡的建制,相应设镇的建制。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洋县下辖3个街道、15个镇。洋县人民政府驻
洋州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洋县位于陕西省南部,
汉中盆地东缘,北依
秦岭,南靠
巴山,东接
佛坪县、
安康市石泉县,南邻
西乡县,西毗
城固县,北界
留坝县、
宝鸡市太白县。介于东经107°11′—108°33′,北纬33°02′—33°43′之间,东西跨度0°52′,水平距离92.8千米;南北跨度0°41′,水平距离72.7千米;总面积3206平方千米。县城距陕西省会
西安市317千米,距
汉中市56千米。
地形地貌
洋县北倚秦岭,南俯巴山,东部为秦岭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和巴山向东北斜落的山丘交汇处,中部为汉江平坝地带东段。西部南北两侧高,中间平坦,隔湑水沿汉江北侧向东展开。北处秦岭山地,昏人坪梁海拔3071米,为全县最高点。南部为巴山丘陵地带,黄金峡镇白沙渡,海拔389.7米,为全县最低点。秦岭南坡各条山梁,受湑、溢、党、酉、金等河纵向切割,自北而南,向汉江谷坝延伸。汉江以南,巴山丘陵受河流树枝状切割,涧岭纵横,沟坝相连,坡势平缓。全境地势呈东、北高陡,南部低缓,中部低平,宜林宜农。境内共有山地总面积231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2.2%,丘陵总面积66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1.1%,平川面积21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7%。
气候特征
洋县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5℃,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10.1℃。年平均日照1752.2小时,日照率39%。年平均降水839.7毫米,最多1376.1毫米,最少533.2毫米,年平均降雨120天,月平均降雨10天,降雨期最多为7、9、10月份。年平均无霜期239天,平均初霜日出现于11月13日,平均终霜日出现于3月19日。年平均降雪8天,最多19天,最大积雪深度10厘米,初雪最早10月24日,最晚4月月4日。全年多为东风,西风次之。年平均风速1.2米/秒,最大风速18米/秒,最大瞬间风速25米/秒,大风始于3月,年最多风向频率东风占15%,西风占7%,静风占48%。
根据气候分布的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全县分为5个气候地带,汉江平川地带为北亚热带沿汉江平坦湿润气候,巴山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巴山丘陵湿润气候,秦岭南丘陵地带属北亚热带秦岭丘陵半湿润气候,秦巴低山丘陵地带为秦巴低山丘陵半湿润过渡性气候,秦岭中山地带为秦岭中山暖温带湿润气候。
水系水文
汉江
源于宁强璠冢山,经城固于本县湑水镇西南沙河口入境,于黄金峡镇渭门村关沟口东流入西乡县境。境内流长84千米,天然落差84.5米,流域面积3200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71.59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27立方米/秒,最大洪水16360立方米/秒。
湑水河
源出周至县财神岭,经太白县二郎坝西南进入本县坪堵乡,于佛爷坪流入城固县境。下游河道由湑水乡西南至河口,为洋、城两县界河。河道全长165.5千米,经县境15.5千米,天然落差120.3米,流域面积254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7.84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3.7立方米/秒,最大洪水2580立方米/秒。
溢水河
源于洋县窑坪乡以北的大岩洞,从戚氏镇七里店西南端注入汉江。主河道长58.8千米,天然落差1260米,流域面积304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49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4.73立方米/秒。
酉水河
源于洋县华阳镇东北昏人坪梁南坡,于黄金峡镇的中坝庙注入汉江。主河道长114千米,天然落差2071米,流域面积97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31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3.67立方米/秒。
金水河
源于秦岭光头山东南侧蛇草坪,由本县秧田乡牛角坝北部边缘入境,从金河口注入汉江。河道全长75千米。县境内流长48千米,全流域面积732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域2.7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8.56立方米/秒。
子午河
源出宁陕县境,经桑溪南缘与西乡县交界,从黄金峡镇白赡晟南端注入汉江。县内流域面积49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44.87立方米/秒。
沙河
源于城固县五堵镇境内,由本县草庙乡柳树坪入境,至小江乡沙河口入汉江。河道长28.6千米,境内流域面积84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0.36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44立方米/秒。
东沙河
源于本县石关乡,由黄家营镇西注入汉江。河道长29千米,天然落差100.5米,流域面积132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0.65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2.06立方米/秒。
桃溪河
源于黄家营镇,至黄金峡镇西入汉江。
注入汉江的还有:源于关帝乡大头沟,至戚氏镇朱家村入江的苎溪河;源于白石乡,流经贯溪镇入江的双龙河;源于长溪乡,至龙亭镇以南入江的大龙河及石槽乡的孙家河,槐树关乡的店子河,金水乡的剪子河,良心乡的关沟河、良心河等。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洋县有江河面积2675亩,塘库面积10653亩。地表水年径流量13.8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4.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6.44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5万千瓦。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末,洋县主要地类数据如下:
(一)耕地37897.35公顷(56.85万亩)。
其中,水田14886.10公顷(22.33万亩),占39.28%;水浇地630.66公顷(0.94万亩),占1.66%;旱地22380.59公顷(33.58万亩),占59.06%。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9399.93公顷(14.1万亩),占全县耕地的24.8%;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2133.93公顷(3.2万亩),占5.63%;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3885.18公顷(20.83万亩),占36.64%;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6139.18公顷(9.21万亩),占16.2%;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6339.13公顷(9.51万亩),占16.73%。
(二)园地3089.47公顷(4.63万亩)。
其中,果园1210.51公顷(1.81万亩),占39.18%;茶园46.46公顷(0.07万亩),占1.5%;其他园地1832.5公顷(2.75万亩),占59.32%。
(三)林地253915.09公顷(380.87万亩)。
其中,乔木林地241066.39公顷(361.6万亩),占94.94%;竹林地839.98公顷(1.26万亩),占0.33%;灌木林地1668.39公顷(2.5万亩),占0.66%;其他林地10340.33公顷(15.51万亩),占4.07%。
(四)草地1190.6公顷(1.79万亩)。
其中,天然牧草地218.96公顷(0.33万亩),占18.39%;人工牧草地0.38公顷(0.0005万亩),占0.03%;其他草地971.26公顷(1.46万亩),占81.58%。
(五)湿地708.1公顷(1.06万亩)。
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其中,内陆滩涂708.1公顷(1.06万亩),占100%;我县辖区范围内没有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盐田、沿海滩涂、沼泽地。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778.85公顷(14.67万亩)。
其中,建制镇用地1667.22公顷(2.5万亩),占17.05%;村庄用地7705.04公顷(11.56万亩),占78.79%;采矿用地303.36公顷(0.46万亩),占3.1%;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03.23公顷(0.15万亩),占1.06%。
(七)交通运输用地3408.18公顷(5.11万亩)。
其中,铁路用地194.65公顷(0.29万亩),占5.71%;公路用地996.36公顷(1.49万亩),占29.24%;农村道路2217公顷(3.33万亩),占65.05%;我县辖区范围内没有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808.72公顷(10.22万亩)。
其中,河流水面4612.6公顷(6.92万亩),占67.75%;水库水面990.28公顷(1.48万亩),占14.54%;坑塘水面380.27公顷(0.57万亩),占5.58%;沟渠397.45公顷(0.6万亩),占5.84%;水工建筑用地428.12公顷(0.65万亩),占6.29%;我县辖区范围内没有湖泊水面、冰川及永久积雪。
植物资源
洋县境内植物品种繁多。
乔木树种:有
铁杉、
冷杉、
红豆杉、
银杏、
香樟等72科152属321种。
中药材:有
天麻、
杜仲、
厚朴、
枣皮、
黄姜、
绞股蓝等469种。
粮食作物:以
水稻、
小麦、
油菜为主,其次有
玉米、黄豆、蚕豆、高粱、
大麦、
芝麻、
花生和薯类等。
动物资源
洋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类众多,有兽类20多种,鸟类30余种,
两栖爬行动物10多种,鱼类15种,昆虫类30余种。其中一级保持动物有6种,二级保护动物11种。
一、珍稀动物
朱鹮:1981年5月在洋县境内重新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主要分布于溢水镇、窑萍乡、关帝乡、八里关乡、槐树关镇一带,平川、丘陵及低山区也常见活动。
大熊猫:分布在华阳镇的板桥、县坝、石塔河和茅坪乡的九池一带,近百只;
金丝猴:分布在坪堵、华阳、茅坪乡境内,共700多只;
羚牛:亦称“扭角羚”,分布于坪堵乡境内和华阳以北,共300多头。
二、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
洋县矿产资源已探明16种。
钒钛磁铁矿
钒钛磁铁矿分布于秧田、关帝、桑溪三乡。有哔叽沟、周家砭、崔家坪、钻大梁四个矿区,144个矿体。矿带总长约5400米,平均厚度0.7—47.8米,深度154—253米。矿石自然类型以辉长岩型磁铁矿为主,苏长岩和斜长岩型磁铁矿次之。工业类型属钒钛磁铁贫矿。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钛铁矿为主。矿石品位:全铁22—38%,个别高达45%。矿石储量:C级315.2万吨;D级3965.7万吨,总储量4280.9万吨。钒、钛伴生物二氧化钛(TiO2)品位3.5—8.5%,储量213.49万吨;五氧化二钒(V2O5)品位2.07—0.35,储量12.91万吨。
铜矿
铜矿分布于酉水乡铜矿岩和八里关乡银长沟。矿体出露13处。银长沟矿体断续长700米,品位0.2%左右。矿石以孔雀石和兰铜矿为主。茅坪、铁河、秧田等地也有矿化点出露。
沙金
沙金的基本矿点有:沿汉江的谢村、朱刘村、净家坎、镇江庵和子午河畔的桑溪坝及酉水河、金水河、党水河。磨子桥镇杨家湾村、张赵村河滩储量也较多。党河水库坝下至与汉江交汇处有4个矿床,储量约281.348公斤。以上各处均有群众零星开采。
硫铁矿
铁河乡教化岩初查矿体长500—1000米,厚3—5米,为浸染状
黄铁矿。含硫17.48—19.68%,储量3.75万吨。华阳镇窑窝沟矿体长24米,厚1米,为致密块门面及浸染状磁黄铁矿,含硫量约30%。
石英
石英分布于花园乡的刘家沟、黄家沟、山羊沟、深溪沟、棉花山;阳坪乡的桂溪沟;窑坪乡的药树坝;关帝乡的白火石沟。矿体呈脉状、瘤状,零星分布。地表储量10万吨以上,远景储量约50万吨。
石墨
石墨分布于铁河、秧田两乡。亮哑子沟为变质晶质石墨矿床。已圈出3个矿体,长900—1500米,平均厚度13.14—19.09米。矿体为浸染状晶质石墨,固定碳平均含量4—4.64%,远景储量988.59万吨;雍子沟矿西起阳河乡,东至秧田乡雍子沟,延入佛坪县,初查矿长12千米,厚1—10米,品位4—5%。
膨润土
膨润土分布于八龙、关帝、四郎、白石、石槽、东柳、纸坊等乡。已圈出29个较大矿体,属钙质膨润土。白石、四郎两个矿段远景储量为5000万吨,已由集体少量开采。
石膏
白石乡塔庙,八龙乡邓家湾、楷杷湾储有2815.65吨的两个矿点,矿体随地形而异,变化较大。含矿率44.6—70.55千克/立方米。
矽线石
矽线石分布于八里关乡。含矿层为石榴石矽线石黑云母石英片岩。分布范围大,具有找矿远景。
粘土
粘土境内分布广,储量丰富,仅白石乡塔庙和八龙乡两处,初步探明储量2503.26万吨。主要成份:二氧化硅(SiO2)59—66.81%,三氧化二铝(AL2O3)13—15%;三氧化二铁(Fe2O3)6.63%。
石灰石
石灰石主要分布于溢水、花园、关帝、阳坪、倪家、槐树关。子房出矿带长约10千米,矿体最大标高830—850米,平均厚度550米,储量约90亿吨。裸露地表,便于开采。
长石
长石主要分布于花园、关帝、窑坪3乡。花园乡邓家沟矿点矿体呈脉状、鸡窝状。矿石为微斜长石块体或粗晶长石团体,常与石英、白云母共生。矿石化学成分:含二氧化硅(SiO2)64.02%,氧化钠和氧化钾(Na2O+K2O)15.6%,三氧化二铝19.17%,还含有少量磷(P)和硫(S)。储量约30—40万吨。
人口
截至2022年末,洋县户籍数16.27万户,户籍总人口44.21万人。其中,男性23.34万人,女性20.87万人,性别比为118.8。人口年龄构成为:0—17岁人口72812人,占16.5%;18—34岁人口93753人,占21.2%;35—59岁人口181314人,占41%;60岁及以上人口94265人,占21.3%。年末常住人口34.17万人,出生率为7.67‰,死亡率为8.25‰,自然增长率为-0.5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5.36%。
经济
综述
2022年,洋县实现生产总值212.61亿元,增长6.4%,人均生产总值6209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08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01.63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69.9亿元,增长4.2%。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15.4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31%。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0.6%。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3%,较2021年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8%,较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9%,较2021年下降1.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洋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14.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7.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分别为13.3%、13.1%和73.6%。
财税收支
2022年,洋县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亿元,下降5.2%,其中,税收收入2.3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2亿元,增长19.7%。
人民生活
2022年,洋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增长6.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13元,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4168元,增长7.2%。
第一产业
2022年,洋县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72.05亿元,增长4.3%;实现增加值41.66亿元,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51.5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1.16亿元,增长6.6%;畜牧业产值17.33亿元,增长5.6%;渔业产值1.13亿元,增长14.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2亿元,增长5.6%。
农业
2022年,洋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0.58万亩,增长2.02%;粮食总产量17.22万吨,下降0.6%;其中,夏粮5.13万吨,秋粮12.1万吨。油料作物种植14.98万亩,比上年下降10.02%,油料总产量2.76万吨,比上年下降10.53%。全年中药材种植面积15.54万亩,产量5.7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46%和16.54%;蔬菜种植21.67万亩,产量85.4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8%和4.6%;水果种植11.95万亩,产量14.7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47%和4.81%。
畜牧业
2022年,洋县肉类总产量3.17万吨,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猪肉产量2.6万吨,增长2.19%。禽蛋产量0.76万吨,下降0.34%。年末生猪存栏22.02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56%;牛存栏5.6万头,增长0.65%;羊存栏3.38万只,下降4.27%;家禽存栏87.19万只,增长0.67%。
渔业
2021年,洋县水产品养殖1.47万亩,其中稻田养殖0.31万亩,水产品产量0.7万吨,增长9.98%。
生产条件
2021年,洋县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97万吨,农村用电量13038.83万千瓦小时。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洋县规上工业企业89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00.94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县属工业完成产值150.19亿元,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分产业,装备制造工业完成产值38.6亿元,同比增长5.9%;高品质食药工业完成产值57.2亿元,同比增长1.1%;现代新材料工业完成产值62.8亿元,同比增长15.2%;高技术制造业完成产值35.4亿元,同比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1.3万吨标准煤,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57315.9万千瓦小时。
建筑业
截至2022年末,洋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12.5亿元,增长3.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完成10.45亿元,下降4.12%;竣工产值6.3亿元,增长7.14%;签订合同额17.43亿元,增长2.4%。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2年,洋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4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5.47亿元,同比增长12.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32亿元,增长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22亿元,增长13.3%。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38.81亿元,增长10.9%;餐饮收入6.73亿元,增长8.3%。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看,2022年粮油、食品比上年增长17.4%,饮料类比上年增长20.4%,烟酒类比上年下降2.8%,日用品类增长17.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1%,中西药品类增长19.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5.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6%,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23.2%。
房地产业
2022年,洋县房地产开发投资11.53亿元,较上年下降37.6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3.7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9万平方米。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0.3万平方米,下降10.41%,其中,住宅19.15万平方米,下降13.23%。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9.05亿元,下降6.98%,其中,住宅销售额实现8.39亿元,下降9.88%。
邮电通信
2022年,洋县实现邮政业务总收入9186万元,同比增长13.75%,其中,寄递类业务收入完成504万元,增长33%。全年电信业务收入完成4010万元,下降10.9%。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1.2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9.49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37万户。
旅游业
2022年,洋县接待游客1026.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02亿元,分别增长5.15%和10.55%。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洋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67.23亿元,比年初净增33.8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32.96亿元,比年初净增加33.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91.73亿元,比年初增加11.4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6.93亿元,比年初净增加4.0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1.3亿元,比年初净增加4.96亿元。
交通运输
交通
截至2022年末,洋县境内公路总里程2693.61千米,其中,高速67千米,国道88.06千米,省道182.16千米,县道318.55千米,乡道271.53千米,专用公路4.64千米,村道1916.73千米。
运输
截至2022年末,洋县营运车辆拥有量743辆;其中,载客汽车279辆,载货汽车464辆。公路客运周转量4283.31万人千米,公路货运周转量35869.86万吨千米;公路客运量40.2万人(不包含城市公交和出租客运量),公路货运量302.6万吨。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22年,洋县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签订技术交易额达8200万元,完成科技研发投入(R&D)15058万元,取得科技成果20项。
2022年,洋县商标注册量355个、累计注册量2304个,累计有效发明专利74件;2022年专利授权104件、累计授权量707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洋县共有各类学校174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市直完全中学1所、民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单设初中1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心小学28所、完全小学18所、教学点13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04所,其中,公办63所、民办41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8所)。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洋县有文化馆1个,剧场、影院3个,图书室(馆)、文化站286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3.23万册。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洋县拥有各类医疗机构461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3个,县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县级疾病中心预防接种门诊部1个,民营医院7个,镇卫生院20个,村卫生室280个,其他卫生所(室)70个,个体诊所80个。全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241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14人、注册护士1002人、药师(士)91人、技师(士)106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5人。
社会保障
2022年,洋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991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00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68人,组织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11.2万次,就业技能培训2889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1%。
截至2022年末,洋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续)保234268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57145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5214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2600人,生育保险参保22600人,失业保险参保12810人,工伤保险累计参保24200人。
2022年,洋县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33个(含幸福互助院、日间照料中心),床位327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7张;年末在院人数798人。年末纳入城市低保人数836户1142人,发放保障金1092.7万元;纳入农村低保人数7667户14988人,发放保障金8111.68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五保)1547人,其中,集中供养约532人;全年累计实施临时救助2004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08.3万元。
基础建设
2022年,洋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4632万元。城镇建成区面积11.89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80.8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50.8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03%。
环境保护
2022年,洋县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55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7.3%。全县PM2.5年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2022年,洋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98.16%,比上年提高了0.13个百分点。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
开明寺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宋庆元年(1195)、清康熙年间修葺。塔通高31.2米,底边长6米。塔基为须座弥式。塔身底层较高,南北各辟一券门;内为小方室,边长1.5米,高约3米。二层以上层檐密叠,出檐较长,下砌菱角牙子;檐角微翘,缀风铃。各层每面当心间辟一小龛,共计48龛;除二层东西龛正中分别饰一小塔,共计94塔。龛内置佛像多佚。二、三层间砖雕龙凤、狮、麒麟及花卉等。塔顶叠涩覆钵形,置八棱刹柱及宝盖。整体建筑古朴雄峻,结构精致完美。保存完好,系汉中地区现存最早、最高的砖塔。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开明寺塔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开明寺塔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
蔡伦墓为东汉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墓地。蔡伦(?-121年),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末年入宫,和帝时为中常侍。兴元元年(105年)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材料造出“蔡候纸”。元初元年(114年)封龙亭侯,安帝永宁二年(121年)受陷自杀,归葬封地龙亭。元嘉元年(151年)朝廷为其平反昭雪,官方为其整修陵墓。该墓北距108国道约400米、南距西汉高速公路约600米处。墓地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坐北向南,前设祠宇,后为墓冢。现存封土为覆斗形,南北常27米,东西宽17米,高7米。前立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汉龙亭侯蔡伦之墓”碑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龙亭侯蔡公伦墓”碑3通。墓域曾出土汉代绳纹砖瓦,灰陶罐等。另于1973年出土“太始五年(269年)造”铭文砖数块。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蔡伦墓祠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蔡伦墓和祠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二00八年九月十六日公布
该殿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扩建,嗣后屡有修葺。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坐北朝南。据载,时文庙为四进院落建制,有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殿、启圣祠、圣亲殿等建筑,规模宏大、形制完备。现存大成殿和棂星门,花岗岩抱鼓石一对。院内有桂树、古柏各一颗。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二00八年九月十六日公布
许家庙魁星楼位始建年代不详,光绪元年(1875年)修葺。平面方形,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一间,重檐悬山顶,覆灰陶筒瓦,抬梁式梁架,檐下施斗拱。正面墙内嵌光绪元年维修魁星楼碑一通。中学院内西南角,存碑一通,方首,青石质,座佚,高1.08米、宽0.56米、厚0.10米,碑文记载乾隆年间修建文武正殿和每年演戏祭祀等事项,无年款。碑文楷书阴刻,15行、满行33字。对研究当地宗教活动情况和民风民俗有一定价值,对研究古代建筑风格有一定价值。1982年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二00八年九月十六日公布
陕西省人民政府立
城隍庙戏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成化年间洋县知县韩文增修,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修。现仅存戏楼,二层,坐南向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14.1米,进深二间,歇山灰瓦顶,有脊饰,抬梁式构架。前檐施斗拱、垂莲柱,局部残留彩绘。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二00八年九月十六日公布
醴泉寺大殿始建于唐,元代及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清道光年间修葺。现仅存大殿一座,座东向西,砖木结构,面阔五间11.7米,进深三间10.6米,歇山灰瓦顶,砖雕花脊。收山大于一间,正脊较短,举折平缓。梁架为彻上明造,仍采用“大额式”做法。檐下置柱头科、角科斗拱,均为三踩单昂、前后檐各六攒,两山檐各四攒,布置疏朗。檐柱高2.6米,有显著“侧脚”、“生起”。砖砌台基,高约1米。有道光十年(1830年)醴泉寺碑、二十六年(1846年)醴泉寺南院产业碑、咸丰七年(1857年)僧人墓碑等数十通。该大殿虽屡经后代修葺,仍保留有部分元代建筑风格。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二00八年九月十六日公布
该石窟寺建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砖砌双室单窟,坐西向东,前后室以甬道相连。前室面宽约3米,后室面宽4.8米,通进深7.87米。后室高6米,四壁均以长35.5厘米、宽19.5厘米的方砖砌筑。砖面浮雕佛像138尊,一般高24厘米,宽14厘米;诸佛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戴宝冠,身披璎珞,双手持元宝。西壁另有明嘉靖十四年“铭文砖三方。窟内尚存石碑1通、陶香炉1件;碑面刻莲花纹,无文字。”
石窟前为汤家庵,坐西向东。“始建年不详,嘉庆十九年(1814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光绪五年(1879年)相继重。占地面积240平方米,砖木结构,正殿三间,厢房两间,佛台1座。殿内残留壁画。”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二00八年九月十六日公布
谢村民居位于谢村镇东韩村7组,大门坐南向北。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洋县卷载:“刘继德,清末当地豪绅。庄园平面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坐南朝北,由10余座四合院及花园、鱼池等组成。主体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悬山、歇山或硬山顶,施砖雕花脊或清水脊,抬梁式构架,檐下施斗拱。门窗均有砖雕或木雕人物、花卉图案,柱头雀替残留彩画。木匾多佚,现仅存1方,题‘节并松贞’四字。洋县正堂王氏书,宣统三年(1911)款。”
1982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文化
截至2021年,洋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9项。
民间艺术
社火
洋县社火,起源于元末明初,以明清最盛,它是以装哑剧的表现形式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最初多以高跷、竹马,以后逐渐发展成单台、
悬台社火。其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富有原始、质朴、粗犷、热烈的艺术个性,极具渲染力,是洋县古代
舞蹈艺术发展延伸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他新的内涵,使其富有坚实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基础,所以经久不衰。
烟火
烟火,俗称“放花”。烟火生产品种达数百余种,主要有“竿子花”、“簸篮花”、“马花”等。施放烟火,多在盛大节日节庆进行。放花之夜,人群簇拥,争相观赏各式各样的冲天火花。
佛教音乐
洋县佛教音乐有1400余年的历史。它从中国北魏之时开始形成,经历了唐宋的成熟期、明代和清代上半叶的鼎盛期、民国至新中国成立的曲折发展期。破除迷信时,寺庙衰落,从县域的寺庙走向民间。洋县佛教音乐乐曲繁多,达1000余首,保存下来能供演唱、演奏的曲子有200首之多。
蔡伦造纸术
洋县龙亭蔡伦
造纸术有1900年的历史。它形成于东汉朝代,由
蔡伦在元兴元年(105)首创。蔡伦在龙亭实验创制而成的植物纤维纸,科技含量特别高,现代大机器造纸至今依然沿用着龙亭蔡伦造纸术的基本环节,其制造术成为中华民族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风景名胜
地方特产
风味小吃
荣誉称号
2019年3月,洋县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5月18日,洋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19年11月18日,洋县入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
2020年4月,被中共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授予“2019年度平安县”荣誉称号。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2020年1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