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指形势险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天府之国”是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方。“天府之国”之称是由于其自身所处的独特
地理位置和优越的
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关中左
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史记·留侯世家》
【拼音代码】: tfzg
成语用法
作宾语;专指四川。
【英文】:Land of Abundance
【近义词】: 天府之土
成语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令》宣称:“四川古称天府,山川雄伟,民物丰殷,而重庆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政府于抗战之始,首定大计,移驻办公。风雨绸缪,瞬经三载。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难,矢志不渝,树抗战之基局,赞建国之大业。今行都形势,益臻巩固。战时蔚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此后自更为西南建设之中心。恢闳建置,民意佥同。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着由行政院督饬
主管机关,参酌西京之体制,妥筹久远之规模,借慰舆情,而彰懋典。此令。”
史料记载
战国时期,
苏秦到秦国去游说
秦惠王实行
连横的主张,他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
巴蜀、
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惠王不为所动。作为地区的称呼最早见于《战国策·卷三》,苏秦称秦惠文王统治的地方为“天府”。
“天府之国”一词早期出现主要有:《
史记·留侯世家》:“夫
关中左
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刘敬说是也。”指
关中地区。《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李冰修都江堰后,
成都平原诸葛亮《
隆中对》中的名句,指
成都平原。由于天府之国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所以历史上也有个别典籍作为个例在个别时期称呼部分地区为“天府之国”,如华北北部、江淮、闽中等地区,但都属于零星用法,如:《
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指华北北部。
保……十年从幸
晋阳,除兼给事
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帝尝登童子佛寺望
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帝曰:‘我谓
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见重如此。”指山西
太原附近。
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它介于
秦岭和渭北山系(老龙山、
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之间。西起
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3~800米,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因在
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
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
武关和
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雅称“
秦中”之说。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
西安、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五市及
杨凌示范区。东西长约350公里,
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即
地堑,后经渭河及其支流
泾河、
洛河等冲积而成,属于渭河
断陷盆地带的关键主体部分。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4-5]
渭河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
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
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苏秦向
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
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
风水宝地。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省,
重庆市的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中国著名
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
长江上游地区,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中国最大的
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的面积约26万余
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
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巴山脉,与
汉中盆地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
云贵高原,盆地北缘
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
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
大巴山,西南边缘
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
武陵山。这里的岩石,主要由
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
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中国最肥沃的
自然土壤。
四川盆地是全国
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多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气候类型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湖北及纬度偏南的贵州高2~4℃。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同纬度上的武汉冬天却霜雪不断,盆地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温度上东高西低,西部夏天温度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等城市偏低3-4度,但湿度较大,所以闷热难忍,
平均气温在25℃上下,盆地气温东南高西北低,盆底高边缘低。最
热月气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盛夏连晴
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
年均温16~18℃。10℃以上
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
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如
綦江积温超过61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
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
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
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
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
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
亚寒带。
四川盆地
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
乐山和
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
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
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
阴天多。峨眉山、
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
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日照仅900~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自然资源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
水杉、
银杉、
鹅掌楸、
檫木、
三尖杉、
珙桐、
水青树、
连香树、
领春木、
金钱槭、
蜡梅、杜仲、红豆杉、
钟萼木、
福建柏、
穗花杉、
崖柏、
木瓜红等珍稀
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
湿热河谷可见
桫椤、小羽桫椤、
乌毛蕨、华南紫萁、
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 四川盆地的
地带性植被是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
栲树、
峨眉栲、
刺果米槠、
青冈、
曼青冈、
包石栎、
华木荷、大包
木荷、
四川大头茶、
桢楠、
润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
马尾松、
杉木、
柏木组成 的
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 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
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
混交林,寒温带
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
灌丛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除鱼类外,盆地底部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其中
经济动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类
保护动物的有
大熊猫、金丝猴、
扭角羚、灰金丝猴、
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
小熊猫、
雪豹、
鬣羚、
短尾猴、猕猴、
毛冠鹿、水獭及
鸳鸯、
血雉、
红腹角雉、
绿尾虹雉、白腹锦鸡、
红腹锦鸡等。 盆地西缘的
平武、
青川、
北川、
宝兴、
天全、
洪雅、
马边等地,均为中国大熊猫的主要
分布区。已设立唐家河、王朗、
卧龙(见卧龙自然保护区)、
蜂桶寨、
喇叭河等7处大熊猫、
金丝猴等自然保护区。
酉阳、马边、平武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
大鲵及
长江、
金沙江中的中华鲟、
白鲟也为四川所特有,均属
国家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
四川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
芒硝、石膏、磷、铝、硫、铜、锰、金、
石墨、汞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
锶矿。
川东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川中和
南充等地
盐岩矿储量很大。
主要河流
平原内的河流有流经
广汉、
金堂县的
沱江;经过都江堰、
新津的
岷江;从都江堰分流经温江到武侯区到华阳的
江安河;从都江堰完善
内链分流经
郫县到成都的清水河;从都江堰分流经
彭州到
青白江区的青白江;从都江堰分流经郫县
三道堰经
金牛区流入成都市区的锦江等。
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沙河、
府南河为
锦江的分支,清水河注入锦江;锦江与江安河在
华阳汇合形成府河,府河在彭山重新注入
岷江。
成都平原地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以
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亚热带湿润的
季风气候使得成都平原
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8℃,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雨天平均约300天,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但因平原邻近
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
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
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
古河道地区,
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
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
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经济环境
成都平原的
气候类型为
亚热带季风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生产水稻。物产最为富饶的地区之一,也是整个中国西部唯一一片一直保持较高发达的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从两汉一直到唐宋时期,成都平原的
蜀绣、
蜀锦、藤艺、竹器、漆器等奢侈品营造工艺一直处于高度发达状态。在
北宋时期,成都平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质货币——“
交子”和银行机构——
钱庄。
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扇形平原。
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这片平原水患、
旱灾较少,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经济发达,被誉为“天府之国”这片平原水患、旱灾较少,区位优势较明显 。
成都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
河渠纵横密布,属典型的水田
农业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是中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小麦、柑橘、柚子、茶叶、药材、蚕丝、香
樟产区,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其中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是中国最大的
芒硝产地,常年提供的油约占四川全省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区。
2008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十大新天府”活动,推出了31处中国最适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选地。这些地区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最终十个地方脱颖而出,被该杂志评为“十大新天府”,其中作为老“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高票当选榜首,领衔“十大新天府”,其余九个则都是新鲜面孔,都是首次被推为“天府”的地区,但无一例外都是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十个地区分别是:成都平原、嘉南平原、伊犁河谷、
胶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三江平原、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
历史典故
称为“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后来,秦朝时蜀郡“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
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
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
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
社会环境。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
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
关中发生战乱时,
唐玄宗和
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
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
侵略军,但得胜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
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再说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四川民间有句话叫“要吃粮,找紫阳”,更是说明了四川的长足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当今,只要四川首脑和广大四川人民能够顺应这个渊源,天府之国将仍然是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
四川素称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地势多样,青峰竞艳,丹壑争流;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豪竞相辈出。在这里,自然、人文与社会风俗多种景观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独厚、品位极高的天府之国。
天府原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他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这个官职在周天子时设过。那时生产力落后,天府这个官管的东西都稀奇、珍贵,如钱财米粮,
金银珠宝、图书文册等等,一国之中凡有油水的他
都管完了。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
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像一个什么什么……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
1.3 天府之国为什么在川蜀
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川蜀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大家知道,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扶苏和大将
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
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
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
骊山秦陵。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
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大兴安岭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
森林面积。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
蜀郡太守
李冰(第一任是张望,只会打仗)修建
都江堰为
成都平原的
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
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川蜀“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川蜀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
专利权。
这里地形舒坦。她拥有西部最富饶的广阔平原,位于
龙泉山和
龙门山、
邛崃山之间,北起
江油,南到乐山
五通桥,行政上包括
成都市、
德阳市、
绵阳、
乐山、
眉山等地,总面积22900平方公里,总人口2798.6万(2004年),占
四川省人口的36%,核心区达到了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秦代就修建起来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护着她,
四姑娘山是她坚强的脊梁。亚热带湿润的
季风气候给了她年均18℃的气温,以及每年1000毫米以上的
降水量。她拥有肥沃平坦的绿野平原、舒适宜人的
气候条件、丰富绵亘的水渠河川和几千年的时空传承。
1.5 风景宜人
这里美景如画。风景秀丽的龙泉山如蛇亘东方,静谧清净的
武侯祠满怀着思念,烟雾缭绕的青羊宫充盈着虔诚,清幽的
青城山上依然可寻仙风道骨,俊秀的
峨眉山前依然还闻寥寥
梵音。这里的江山不仅有江南的妩媚,更有西部的豪情,
贡嘎山、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卫着她,长江、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诗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赞叹为天府之国的山水平添了一分
书卷气。
1.6 人才辈出
这里文明繁荣。3000年前
三星堆人的浩荡迁徙揭开了这片土地萌动的序幕,
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着这片土地文明的繁荣。自古文人多入川,
浣花溪畔还流传着
卓文君的逸事,
薛涛笺上的诗篇还散发着芳香,
杜甫久居的茅屋依然掩映于竹林,
李白行吟的潇洒随锦江水涓流。元稹、
岑参、
黄庭坚、
陆游来过这里,司马相如、
王褒、
扬雄、
陈子昂、李白、
苏东坡三父子、吴玉章、
李劼人、
张大千、郭沫若、巴金生于斯地,他们是天府之国奉献给
中华文化的杰出人物。
这里生活闲适。她的宽容与休闲被西方人目睹,送给了她“东方伊甸园”的桂冠。常常是天下饥荒四起、饿殍千里的时候,这里却是旱涝保收、衣食自足。成都人民感恩着上帝的眷顾,眷恋着一杯清茶的闲适生活。总有一天,当外面世界疲惫的眼神投向这里的时候,就会懂得
什么是生活的真谛。
名小吃从各色
小面到抄手、包饺,从腌卤佳肴到
凉拌冷食,从锅煎
蜜饯到
糕点汤元,品种繁多。 面食类名小吃有担担面、
宋嫂面、
钟水饺、
龙抄手。更有象
嗨吃团、
拉手网等的团购美食将成都消费带入了一个更时尚的阶段。
1.7.1 担担面
担担面原为过去在夜晚挑担沿街叫卖的各种小面,虽然现多
坐店经营,仍习惯称为担担面,担担面调料十分考究,用花椒、
红油、酱油、
芽菜末、醋、味精、葱等作调料,
面条煮好
盛于碗内后,再加上碎肉绍子,味道鲜美可口。
担担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数陈包包的担担面了,它是
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
煮面,一格
炖鸡或炖
蹄膀。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
1.7.2 宋嫂面
1.7.3 钟水饺
钟水饺分为
红油水饺和
清汤水饺两种,红油水饺皮薄馅嫩,以红酱油、糖、
蒜泥等混合为调料,味美爽口;清汤水饺清鲜味浓,细嫩化渣。
乃是四川成都著名小吃。以
面皮包肉馅,煮熟后加
清汤、红油和其它调料即可食用。此种小吃柔嫩鲜美,汤汁微辣浓香。抄手是四川人对
馄饨的称呼,馄饨在全国各地均有制作,红油抄手是最为著名的品种之一。
1.7.5 成都的汤圆
远近闻名,最具
代表性的是
赖汤圆、郭汤圆。赖汤圆与郭汤元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老成都对它们仍津津乐道。
赖汤圆不浑汤,不沾牙,筋丝好,皮薄心子香。心子以
黑芝麻、鸡油酥、
洗沙心子最有名,再加以小碟白糖
芝麻酱蘸吃,更觉香甜滋润。
郭汤圆心子除白糖、
鸡油外,还加入各种蜜饯。一碗汤元四个,每个心子不一样,味道也个个不同。
此外,
三合泥以甜软、
热烫、亮油闻名;还有
鲜花饼、
叶儿粑、珍珠圆子、蛋烘糕也十分有名。
馓子、
油茶、
蒸蒸糕、
发糕、
麻花、
马蹄糕、
三大炮、
糖油果子、
凉粉、
凉面、
肥肠、
肥肠粉、
豌豆粉、
小笼包子等经济实惠,价廉物美,深受人们欢迎。
1.7.6 其它小吃
成都还有富有
麻辣川味的小吃,如怪味鸡块、
怪味兔肉、凉拌肚条、
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等。怪味用红油、
花椒粉、窝油、
麻酱、白糖、
香油等十几种调料配制而成,香味浓烈,味中有味。
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因其麻辣鲜香、色泽金红发亮而深受人们欢迎,蜚声
巴蜀,名播四方。
老成都最有名的
牛肉市在皇城坝,所卖牛肉有
牦牛、水牛、
黄牛。肉食中牛肉虽不似
猪肉那样在老成都人的菜谱中变出诸多花样,却也品种不少。腌卤摊上有
卤牛肉牛尾麻辣牛肉干,家常菜有
牛肉末炒芹菜、
牛肉豆腐、
牛肉面、
萝卜炖牛肉等等,别有一番风味。饭馆里干
炸牛排、牛肉大元、烧
牛肚梁,都是席上的大菜。牛肉在成都名小吃里也占有一席地位。
治德号小笼蒸牛肉,肉火巴味美。
三义园牛肉焦饼,是个姓曹的哑巴创作的。他和另外两人合伙做
牛肉焦饼生意,
店名取
刘备、
张飞、
关羽桃园三结义之意。他做的焦饼用
牛油起酥的
烫面做成皮子,鲜
黄牛肉剁碎做馅,颜色金黄,外焦里嫩,真是“焦饼煎时满街香”。
腌
卤制品中的“
王胖鸭”、“
片皮挂炉鸡”等也无不令人流连。不仅仅是成都的大街小巷,走出成都,徜徉于
川西坝子的每个县城,每一小镇,无一不有自己独特精制的名小吃美食品。真让人涎羡不已,赞不绝口。
嘉南平原
2.1 概述
嘉南平原北起
彰化县浊水溪南岸,向南至
高雄县
高屏溪(
下淡水溪)西岸,东以
阿里山山系及其余脉丘陵为屏障,西滨
台湾海峡,呈枣核形。南北长180公里,东西
最大宽度约50公里,面积455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27人/平方公里,是包括彰化、云林、嘉义、
台南等县市的
滨海平原,海拔均低于100米,为台湾第一大平原。
嘉南平原由
大肚溪、浊水溪、
曾文溪等河流
冲积物堆积组成,平原内地势平坦,幅员广阔,溪渠、水库、水潭交错。濒海地区多
盐田和
养鱼池,纵深多为水网稻田。
2.2 气候特点
嘉南平原主体为
嘉义县市、
台南县市以及
云林县和彰化县。地跨
北回归线,夏天7、8月间
平均气温达到33℃左右,冬季1、2月平均气温在16℃上下。年降雨量1500-2500毫米,多集中于6至8月间。四季树木葱茏,农作物南部一年
三熟。
2.3 耕地
平原中
耕地面积约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5.2%,素有“台湾谷仓”、“东方糖库”之称。平原上溪流密布,其中曾文溪长达138公里,是台湾第四大河流。80年前兴建的
嘉南大圳和
乌山头水库(即
珊瑚潭)解决了嘉南平原2/3的农田灌溉,嘉南平原从此沃野千里,也是
台湾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2.4 农业
嘉南平原虽经过300多年的开发,但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农林
渔业资源丰富,农业依旧占主导地位,稻米、
柑橘、甘蔗等产量位居台湾前茅,
生态农业、园林花卉等也处于领先地位。
人文景观多样,地方
文化传承有序,生活悠闲,民风质朴。在2007年台湾23县市
幸福指数调查中,
嘉义市、
台南市分别列第四和第五位。
伊犁河谷
3.1 概述
俗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
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的伊犁是中国西部最富饶的土地之一。这里降水充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资源雄厚,物产丰富。既有雄美、壮丽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迷人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肥沃广袤的草原,又有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
区位优势,巨大的工农业发展前景,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共同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伊犁河谷位于中国
天山山脉西部,三面环山,地处80°09’-84°56’E,42°14’-44°50’N。北与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与
塔城地区和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
南和阿克苏地区的
拜城、
温宿县连接,西与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是古
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
地域优势十分突出。
3.3 面积人口
伊犁河谷东西长360公里、南北最宽处75公里,面积5.64万平方公里。隶属于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伊犁州8县1市以及兵团农四师和21个团场等单位。人口232.56万,
人口密度为42.1人/平方公里。
3.4 气候
伊犁河谷气候温和湿润,属于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0.4℃,
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
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区达600 毫米,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伊犁河谷
自然条件优越,农、牧业发展优势显著,农畜产品丰富。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
森林面积180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6.69%。
伊犁河谷的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铍、白云母、
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铜、金、
硫铁矿、钴等23种矿产储量居新疆之首,煤炭
远景储量约为4771亿吨。伊犁河谷拥有新疆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海拔最高的
高山湖泊——赛里木湖。伊犁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发源于
新疆天山西段,其中、下游流经哈萨克斯坦汇入
巴尔喀什湖,
年径流量约381亿立方米,水能
蕴藏量为705.25万千瓦。
3.6 经济发展
伊犁河谷的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006年
国民生产总值162.08亿元,居全疆14个地州市第5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疆第12位,其产品出口42个
国家和地区,是自治区最重要的粮食、油料、畜牧、
甜菜、亚麻、水果生产基地。
伊犁河谷雪峰巍峨、冰川瑰丽、草原无垠、林海苍茫。
自然景观记录了历史的脚步,人文古迹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分明,优势显著。以
那拉提、
唐布拉、库尔德宁为中心的草原风情游;以
伊宁市、
伊宁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霍城县为主的伊犁河谷休闲游;以
将军府、钟鼓楼、
靖远寺、
圣佑庙、
八卦城为主的
文物古迹游;以
霍尔果斯口岸、
木扎尔特口岸为主的跨国边境游,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中外游客。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寻访到《
天山景物记》中描述的奇妙“仙境”,也可以领略戈壁的荒凉之美,更可以体会到绿洲特有的细腻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集现代文明和完美自然于一身的伊犁正向世人展现出她神圣、神奇和无穷的魅力。
胶东半岛
这个与日本和韩国具有良好承接性的区域,有着洁净的气候和环境,无论是阳光或者细雨中,走在那些时尚和精致的建筑与街道当中,就会自然体会到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优越。
山东半岛也称
胶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位于
山东省东部,突出于黄海、
渤海之间,隔渤海与
辽东半岛遥遥相对,传统是以
胶莱河为界划分的,现在的
山东半岛还应包括
淄博、
潍坊、
东营、
日照,该地区
土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人口3648万。
山东半岛海岸
蜿蜒曲折,港湾
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
胶州湾的
青岛、
芝罘湾的烟台、
威海湾的威海、
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山东半岛属
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60%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常出现暴雨。降水年均相对变率约20%。年均
相对湿度在70%以上。山东半岛主要海港有青岛、烟台、威海、龙口、
石臼港、日照。
4.2 气候宜人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气候良好,四季分明,由于受海洋的影响,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温度方面,半岛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沿海高于内陆,其中莱州、
平度、蓬莱、龙口是高温区,年平均气温12.0-12.6℃。其降水量在
东部地区较多,西部的
大泽山、莱州、龙口、
招远、蓬莱的降水量较小,在676.4毫米左右。日照量从半岛东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递减状态,西北的大泽山、龙口、蓬莱等地多达2834.4小时。该区气候舒适,威海已两次荣获国际改善
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烟台获得
联合国人居奖和最佳
中国魅力城市 ,青岛荣获
中国人居环境奖,
荣成市城市绿化和
生态环境建设获得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优越的气候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更使得半岛地区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4.3 海岸线
这里的海岸线是绵长曲折的,在无数游人忘情地徜徉在滨海场所
放松身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发现,那些因海洋而生的各种鱼、虾、贝,正丰富着全中国人的餐桌,并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4.4 果鲜味美
由于特殊的丘陵地形和气候,胶东半岛还盛产水果,比如
苹果、梨、桃、杏、柿、葡萄、樱桃、
山楂等。不少水果风味独特、品质是国内其他城市的水果无法比拟的,比如平度
大泽山的葡萄、烟台的
红富士苹果、
莱阳梨,无不驰名全国。其中胶东半岛地区酿酒
葡萄栽培面积最大、品种特优,著名的张裕、威龙、
华东酒厂都在这个产区,王朝、长城在此区也有葡萄基地,烟台是国际葡萄·葡萄酒局认定的
亚洲唯一“国际葡萄·葡萄酒城”。
4.5 民风朴实
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特殊
生活环境的熏陶,
胶东人具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不甘落后、不怕困难的美德,它们以勤劳质朴、豪爽热情、
诚实守信的性格,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个性,使整个胶东地区都充满了热情和活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里的人民勤劳、奋进,这里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充斥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闲暇时光,约上三五好友,喝着
啤酒,吃着海鲜,吹吹海风,听听涛声,或者开车去野外,爬爬山,体验一下农家乐,便会觉得,爱上这里没有理由,幸福的生活不言而喻。
闽南丘陵
5.1 概述
闽南丘陵平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东临
台湾海峡和
金门诸岛,包括
厦门、
泉州、漳州市,总面积25536.3平方公里,人口1381.52万,
人口密度约541人/平方公里。属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21℃,年降水量1100-1700毫米;作物可一年
二熟或
三熟。
5.2 气候
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岸线曲折,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口。
厦门港位居世界集装箱百强港前50名。
泉州市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占全省的12.7%,
湄洲湾南岸的肖眉港、尾港是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
漳州平原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
闽南大
温床”,是发展
大农业的理想基地。
5.3 农业发达
这里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粮食以
稻谷为主,
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
黄麻等,
果品香蕉、
芦柑、
荔枝、
柚子、
菠萝最负盛名。
漳州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厦门
同安县是全国
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
集美区为蔬菜基地;泉州
永春芦柑、
安溪乌龙茶驰名海内外。
水产资源丰富,盛产
牡蛎、蛏、蛤、螺、
海带、
紫菜等贝、
藻类200多种,
沿海滩涂还养殖
对虾、
鳗鱼等。
被称为“
闽南金三角”的厦门、泉州、漳州对外交往历史悠久,也是
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
核心区域。三市
GDP占全省
GDP总量的一半多,
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
增长速度较快。
5.4 自然生态
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森林覆盖率厦门为42.6%,泉州为58.7%,漳州为62.4%。
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泉州市区空气质量一、二级优良天数357天,占总天数的97.8%。是
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之一。
自然
人文资源丰富。厦门鼓浪屿区为著名旅游、
疗养地,
南普陀寺久负盛名。泉州素有“
海滨邹鲁”、“
世界宗教博物馆”等的美誉。作为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宋元时为全国最繁盛的海内外商贸中心。
漳州芗剧、木偶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福建土楼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雅鲁藏布大拐弯
6.1 概述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即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系通道地区,包括雅鲁藏布江最大支流
帕隆藏布、
尼洋河、
金珠藏布以及
察隅河地区。行政范围即
林芝地区,包括
林芝县、
米林县、
工布江达县、
波密县、
察隅县、
墨脱县和朗县,总面积114585.3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人口密度为1.22人/平方公里。全区
耕地面积(不算墨脱)至少在26万亩以上。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
喜马拉雅山和北面的
念青唐古拉山,中间的冈日戈布山和东侧的
横断山脉交会复合的地区,区内地形主要是高山峡谷、河谷平原、
山间盆地和
湖盆。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
西藏的江南”,这一地区的气候主要是受雅鲁藏布大拐弯水汽通道的影响,是高原上受
海洋性气候作用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到1000毫米左右,因此触目可及之处都是绿色。中国第三大的林区就在这里。
这里具有独具特色的
海洋性冰川,拥有
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个,中国三大海洋型冰川中,有两个就发育在
波密县境内。
6.2 独特气候
在
高山峡谷和
海洋性气候的作用下,
大峡谷地区的
山地垂直自然带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分布最齐全的地区,共有热带到寒带的9个
垂直自然带,比
贡嘎山还多一个
自然带。
6.3 大峡谷
这里的风光十分优美,
易贡湖、
然乌湖都是最迷人的盆地湖泊。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深大峡谷,蕴藏着巨大、丰富的
水能资源。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
河流长度居全国各河流中的第6位,
流域面积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
年径流量达1654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和
珠江,排在第3位。全流域水能
蕴藏量高达11348万千瓦,其中干流的水能蕴藏量为7912万千瓦,只小于长江,居全国第2位,而单位流域面积和单位河长的水能蕴藏量都居全国各大江大河的首位。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段,江水在峡谷中奔腾咆哮,直泻而下,十分壮观。如果建设水电站的话,
发电能力是三峡的2.5倍,投资却比三峡低得多,又没有移民、生态、战争灾难等问题。
西藏江南的江南
麦克马洪线问题在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无法回避的。被划在麦克马洪线之外的印控地区包括察隅县的南部、墨脱县的南部和错美县南部。这一地区地处
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甚至几百米,有
印度洋暖风的滋润,暖湿多雨,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属
亚热带气候,土地极其肥沃,能够生长菠萝、香蕉、甘蔗、茶叶、三季稻、水稻和
旱稻等
热带水果和作物。这一地区
自然景观奇异,矿产丰富,比西藏任何地方都更富饶,是“西藏江南的江南”。画在
中国地图上、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9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
浙江省的面积,也相当于3个台湾的面积。这一
争议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是最洁净、最优美的地区,是热带、亚热带资源最丰富,动植物、菌类最多的地方,是可持续发展的储存基地。这里人口稀少,
生产潜力巨大,是西藏唯一的香格里拉之地。
三江平原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三江平原位于
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
兴凯湖、西邻
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行政区域包括
佳木斯市、
鹤岗市、
双鸭山市、
七台河市和
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
哈尔滨市所属的
依兰县,境内有52个
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7.2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这里虽然纬度较高,年均气温1℃-4℃,但夏季温暖,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
雨热同季,适于农业(尤其是
优质水稻和
高油大豆)的生长。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
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
针阔混交林。
乌苏里江边的
东方第一哨,是我国迎接太阳升起的“
华夏东极”。
饶河、
同江直至
新中国成立前,依然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和45万知识青年“屯恳戍边”,昔日“棒打
獐子瓢舀鱼,
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芜景象,才渐至今日“北大仓”——国家重要的
商品粮生产基地,年
总产量达1500万吨,
商品率更是高达70%!
三江平原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广大林区、农村和大部分农场的
大气质量均属
清洁级水平;除部分河段外
天然水质良好。天然
沼泽湿地面积尚有134.7万公顷,是珍稀
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中3个被列入了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三江平原的收获季节最让人向往,在广袤的田野上,渠道纵横、农机轰鸣、
稻花飘香、麦浪滚滚,一个个领先全国机械化水平的现代化农场,生机勃勃,忙碌而殷实。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静、闲适的,冬季有多么漫长,农闲就有多么漫长。在这片无数知青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个
沿江县市作为一级口岸面向
东北亚开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开始梦想着更美好的未来……
呼伦贝尔
8.1 概述
呼伦贝尔地处我国最北部,北、西与
俄罗斯、
蒙古国毗邻,东南与黑龙江和
内蒙古兴安盟接壤。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余万。有汉、蒙古、
达斡尔、
鄂温克、
鄂伦春等10余个民族,充满了丰富的民族
文化特质。
8.2 气候湿润
呼伦贝尔跨越中温和寒温带,年平均气温-5℃-2℃,年降雨量250-500毫米,无霜期42-121天。
呼伦贝尔是
北半球三大植被区的交会处:欧洲-
西伯利亚针叶林区的南伸,
欧亚草原的东部,
东亚阔叶林区边缘区西部。众所周知,欧亚草原的东西两端是最湿润的,所以位于东部的呼伦贝尔可谓世界上保持最好的天然草原,草原上众多河流、湖泊纵横交错,还有
呼伦湖和
贝尔湖这两颗草原上的明珠。
大面积的天然湿地是呼伦贝尔的另一资源优势,特别是以
钻天柳、
粉枝柳、
香杨等
乔木和多种灌木组成的木本湿地,更显得壮观和原始。呼伦贝尔湿地不仅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
樟子松林、杨桦林,还有沙地、草原、草甸和湖泊、湿地,是牧民、
牲畜、
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呼伦贝尔有熊、梅花鹿、
驯鹿、
雪兔、
白尾海雕、
松鸡、
花尾榛鸡等
珍稀动物,另外还有丰富的矿藏,尤其是黄金。
大兴安岭
呼伦贝尔腹地的大兴安岭,应该是
呼伦贝尔草原最值得书写的地方,因为它不仅是我国两块
泰加林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块,还是我国主要的木材基地。大兴安岭被视为呼伦贝尔的母亲山,整个内蒙古80%的地面水都来自大兴安岭,她哺育了大半个内蒙古的土地。大兴安岭是多种生物传播的通道和
基因库,它的南面阳坡同样分布着草甸、
湖泊和湿地,而内部也同样有丰富的草原,它们跟外围的草原紧密相连,可以属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区域。
呼伦贝尔在三万年前就生活着
披毛犀、
猛犸象,一万年前就有
古人类的活动。除了没有荒漠,草原、森林、湿地和沙地都是呼伦贝尔最精华的所在。呼伦贝尔应该是人们心目中的人间天堂。
苏北平原
9.1 概述
苏北平原位居
江苏省长江以北,包括
扬州市、
泰州市、
南通市、
盐城市、
淮安市、
宿迁市以及
徐州市东南部与
连云港灌云县、
灌南县,总面积约5844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0万,每平方公里为600-700人,人均GDP为41800元(2011年)。
9.2 苏北平原
苏北平原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央,
秦岭、大别山东端向东直抵黄海的山海之间。全区处在
北亚热带向
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4℃,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
年日照时数2130-2430小时,水热资源充沛,四季分明,特别宜人。
苏北平原大地由江、河、湖、海交错作用留下的泥沙物质所构成,其南侧的
扬州-
泰州-
南通部分为
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属于高亢的自然
沙堤沙滩地,
里下河洼的
水源地;
东台-
盐城-
阜宁砂岗以西本为
古泻湖,后为淡化的湖荡洼地;里下河洼地西侧,途经徐州、
宿迁、
淮安、扬州等地的
大运河以西为汉代以来构筑的人工湖带,包括
洪泽湖、
高邮湖、
邵伯湖等,往北还有
黄河泥沙淤塞而成的
骆马湖;东台-盐城-阜宁砂岗及宋代构建的范公堤以东,为近千年来不断淤积形成的
滨海平原;公元1128年到1855年间黄河南徙夺淮在江苏中部直奔黄海,苏北平原北部形成广阔的
泛滥平原与
三角洲平原;
板浦-
赣榆砂堤以东及连云港、云台山四周为海成平原。
9.3 人文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及
秦汉时代,
苏北平原就是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隋唐时代凿通的大运河又带动了苏北平原的繁荣,苏北平原东侧沿海的盐业,西侧徐州-(古)
泗州(或淮阴)-扬州的陆路与水路
交通运输业,中部宿迁(楚霸王
项羽出生地)、淮阴、
楚州(以前的淮安)、泰州的农牧业与
楚汉文化,特别是还有扬州的商业等,都是赫赫有名的。
但是,
黄河南徙夺淮横贯江苏入海期间,苏北平原上竟然是连年
洪涝、水系紊乱、经济萧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苏北平原
大兴水利,谨防河湖泛滥与海潮侵袭,进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并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大规模植树造林、
滩涂开发、
丹顶鹤及
麋鹿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在黄河故道造果园等,使苏北平原面貌大变,里下河洼地变成
苏南水乡,苏北平原变成江苏乃至国家的粮仓和乐园,里下河流域是全国水稻、棉花、油菜基地,这里有全国唯一的联合国生态农业示范村。
宁夏平原
10.1 塞上江南
在《
瞭望东方周刊》刊登的“中国城市
幸福感调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
城市发展幸福感”的榜单上,
银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银川仅位列成都之后。银川人的幸福感,应该与银川所拥有的
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那从天而来的黄河水,令这里沟渠纵横,
灌溉农业发达,从而造就了银川所在地
宁夏平原的富庶,于是宁夏平原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称,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
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
宁夏平原西南起自
中卫市
沙坡头,北止于
石嘴山,宛如一条玉带,斜贯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南北长约320公里,东西宽约10-50公里,总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它是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利于
自流灌溉。因此虽处于温带
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黄河年均过境水量达300余亿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时的
日照时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配合良好,为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小麦、水稻高产稳产,
枸杞、瓜果品质优良。银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宁夏的水产基地,而
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
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
10.2 产量丰富
宁夏平原灌区农作物单产量不亚于
长三角与
珠三角,其富裕程度也堪与
成都平原媲美。宁夏平原有人口300多万,以
银川市为例,2006年的人均
生产总值为29965元,农民人均收入为3799元,均高于全国
平均数;而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1%,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2.2%,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宁夏平原的大气质量优良,近年来,
城市污水处理率已接近60%。但黄河来水的减少,可能对绿洲
生态环境产生
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