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
中国黑龙江省下辖地级市、省会城市
哈尔滨市(英文名:Harbin),别称“冰城”,位于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西南部,黑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是中国东北地区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哈尔滨市下辖9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土地面积53076.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市户籍总人口939.5万人。哈尔滨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哈阜片肇扶小片。
名称衍变
“哈尔滨”地名最早出现在清政府地方管理的档案中,1644年清军入关后,哈尔滨地区属吉林将军所辖的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关于其名称的语言族属和释义,自清末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普遍认定为满语“晒网场”。
1980年,哈尔滨为女真语“阿勒锦”,汉译“荣誉”“光荣”说问世后,出现了其他说法。一说哈尔滨为满语“塔尔浑托浑”,汉译“肥水江湾”,又译“哈喇江湾”;二说哈尔滨为满语“扁岛”;三说哈尔滨为蒙古语,汉译“平地”;四说哈尔滨是满语,汉译“官渡口”;五说哈尔滨为女真语“哈尔温”,汉译“天鹅”等;诸说并存。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哈尔滨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自帝舜时始,经夏、商、周3代(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哈尔滨地区为肃慎族故地。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汉代,肃慎改称挹娄,哈尔滨地区是其西部边缘。北魏时期,挹娄改称勿吉。历经两汉和魏晋时期,哈尔滨地区为扶余国属地。公元5世纪,勿吉灭扶余国,进入哈尔滨地区,在阿什河畔建立安车骨部,成为勿吉七大部落联盟之一。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公元691年,唐朝派兵征讨南下的黑水部靺鞨,进入安车骨部腹地,黑水部靺鞨败散,安车骨部靺鞨也大量奔散逃离,靺鞨归属于唐。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靺鞨族建立地方民族政权震国(公元713年改称渤海国),渤海国仿行唐朝的府州县行政制度,哈尔滨为渤海国鄚颉府属地。
辽代契丹太宗天显元年(公元926年),渤海国为契丹所灭后,原渤海境内的女真族兴起,分生女真、熟女真两部。生女真位于长白山及松花江流域,哈尔滨为生女真属地。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生女真完颜部酋长阿骨打大败辽军后建立大金国,并将上京(哈尔滨阿城)设立为国都与两大汉军万户的居住地。哈尔滨属上京路会宁府辖境,是金朝京畿重地。元代窝阔台汗六年(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金王朝灭亡,元朝实行行省制,哈尔滨属开元路辖境,且哈尔滨地区成为成吉思汗三弟帖木哥·斡赤斤家族的封地。
明清时期
公元1395年,明朝廷派兵攻击忽刺温江(今哈尔滨市境呼兰河)与元残余势力密切的女真西阳哈部,并追击到甫答迷旧城(今哈尔滨市宾县鸟河古城)。经陆续招抚女真诸部,哈尔滨地区才正式归属明朝。明朝对东北地区实行都司卫所制管理,设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哈尔滨地区属奴儿干都司兀失卫辖境。
清朝建立后,东北地区因是满族故乡,则采用军府制,全部裁撤明朝设在东北地区的都司卫所。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五月,哈尔滨归奉天昂邦章京管辖。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五月,哈尔滨归宁古塔副都统属地。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哈尔滨松花江北岸地区,属黑龙江将军下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境。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现哈尔滨松花江南岸地区属吉林将军下拉林副都统下阿勒楚喀协领管辖。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裁撤拉林副都统,现哈尔滨松花江南岸地区分属吉林将军下阿勒楚喀副都统下阿勒楚喀协领和拉林协领管辖。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按旗民分治设置呼兰厅,哈尔滨松花江北岸地区为黑龙江将军下齐齐哈尔副都统下属呼兰厅所辖。清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政策的实施,大量满汉百姓移居至哈尔滨地区。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沙俄诱迫清朝廷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允许俄国修筑中国东省铁路(即中东铁路),并于1898年确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枢纽和管理中心。哈尔滨成为沙俄的侵华总埠,成为沙俄殖民统治的租借地。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地方的滨江地区为吉黑两将军的呼兰、阿勒楚喀两协领辖区。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俄国的重要战略后方。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成为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1月29日,吉林省民政公署将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改为吉林省西北路道,道署设于哈尔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5月,吉林省西北路道改称滨江道。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9月1日,成立哈尔滨特别市政局,直属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2月,滨江道撤销,滨江县直接隶属于吉林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哈尔滨;7月1日,伪满政府发布命令,成立哈尔滨市政筹备处,隶属于伪满国务院。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哈尔滨市成立临时性的地方维持会;9月18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市后,次日组成哈尔滨市卫戍司令部及哈尔滨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哈尔滨市实行全面管制;9月25日,苏军哈尔滨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解散哈尔滨市地方维持会,组成在苏军管制下的哈尔滨市政府。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月2日,国民政府直属的哈尔滨特别市政府成立,接管原苏联红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控制下的哈尔滨市政府;4月27日,国民政府所属的哈尔滨特别市政府遂解体。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5月3日,哈尔滨市政府成立,隶属松江省政府,设道里、新阳、道外、马家、南岗、三棵树、香坊、松浦8个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1月18日,哈尔滨市政府改为哈尔滨特别市政府,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1949年3月1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改称哈尔滨市政府,仍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4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改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隶属松江省人民政府,为松江省省会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3年7月18日,哈尔滨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人民政府代管)。1954年8月1日,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划入黑龙江省建制,成为黑龙江省的省辖市,并定为黑龙江省省会。1955年2月11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改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有13项苏联援建的重点建设工程,构筑了哈尔滨基本的工业格局,奠定了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机电工业基地的地位,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1960年6月,原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所辖的五常、双城、巴彦、木兰、通河5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肇东县划出,由松花江地区管辖;至此,哈尔滨市共辖阿城、呼兰、双城、五常、巴彦、宾县、木兰、通河8个县。1965年7月,将哈尔滨市所辖8个县划归松花江地区管辖。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基本瘫痪。1967年2月16日,“哈尔滨市人民公社”成立;26日,“哈尔滨市人民公社”更名为“哈尔滨市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4月13日,哈尔滨市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改称“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它既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又是市人民政府。1980年1月11日,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辖有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太平、平房7个区。1996年,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市,行政管辖区域为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香坊区、动力区、太平区、平房区7个区;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呼兰县、巴彦县、宾县、依兰县、延寿县、木兰县、通河县、方正县12个县(市)。2004年2月,新设立松北区,撤销太平区,撤销呼兰县设立呼兰区。2006年8月,撤销动力区,撤销阿城市设立阿城区。2014年5月,撤销双城市设立双城区。至2022年底,哈尔滨市辖9区9县(市)。
2024年10月29日,哈尔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将每年6月28日设立为哈尔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哈尔滨市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的东南缘,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哈尔滨市地处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东与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市接壤,西与大庆市毗邻,北与绥化、伊春市相连,南与吉林省隔松花江、拉林河相望。2021年,哈尔滨市土地面积53076.4平方千米,是中国省会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其中市区面积10198平方千米。
气候
哈尔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短暂凉爽,冬季漫长寒冷,春秋过渡季气温升降比较快,时间较短,春温略高于秋温,有“冰城夏都”之称。哈尔滨夏季(6~8月)平均气温22.3℃,冬季(12月~翌年2月)平均气温-14.6℃;最热月为7月,平均温度为24.7℃,最高温度为34.1℃,高温天数较少,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6.4℃(曾出现在1951年7月9日、1952年7月18日、1980年6月27日等);最冷月为12月,最低温度在-27℃,最高温度为-3.9℃,冬季有连续3个月平均气温低于-5℃,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38.1℃(出现在1970年1月4日)。
哈尔滨夏季盛行南—西南风,平均风速为2.9米/秒,风速较小,最大风速均小于9米/秒,无极端大风天气;冬季盛行西南风,寒风时间较长,平均风速为2.8米/秒;最大风速出现在11月,平均风速为3.6米/秒,极大风速可达9.8米/秒。
哈尔滨市年降水量平均值在494~65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6%;冬季降水最少,占全年降水的4%左右。全市年平均积雪日数一般为110~129天,冬季降雪量较大,最大降雪量超过15毫米。哈尔滨无霜期为145天。全市各县年日照时数在2410~2750小时,呈西多东少的分布状态。
地质
哈尔滨地区位于松辽断陷的东部边缘,松嫩拗陷带中的中央坳陷区带和东南隆起区内,包括朝阳沟阶地、长春岭背斜带、宾县—王府凹陷区及青山口背斜带。哈尔滨市在地质构造上属于黑龙江省东西分布的两个Ⅰ级构造单元的西侧的兴安岭—内蒙古地槽褶皱区,其中西部属于兴安岭—内蒙古地槽褶皱区中的亚Ⅰ级构造单元的小兴安岭—松嫩地块,东部属于亚Ⅰ级构造单元的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
哈尔滨松辽地区由华力西运动结束了元古代及古生代以来的海洋环境,中生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沉降,晚白垩世晚期至新近纪,该区处于隆起剥蚀状态,新生代早期该区开始缓慢上升,进入第四纪以来,表现为间歇性的升降运动,奠定了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哈尔滨地区所发育的活动断裂均为隐伏于前第四系地层以下的基底断裂,进入新生代以来具有继承性活动,断裂构造主要展布方向为北东和北西向的两组,有松花江断裂、呼兰河断裂和阿什河断裂。总体来说哈尔滨地区均处于以上升为主的震荡运动。
哈尔滨地层分布广泛,包括元古宙2个层位2个群和显生宙10个系,其中以泥盆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最为发育。前第四系则掩伏于第四系之下,在哈尔滨市区地表未见出露,仅见于钻孔中。
哈尔滨地区古生界寒武系铅山组分布于通河县,岩性主要为白云石大理岩、白云质结晶灰岩、结晶灰岩、条带状大理岩、白云石质大理岩、泥质灰岩夹炭质板岩。奥陶系大致呈南北方向零星分布,主要在通河、木兰及尚志市小金沟等地区。泥盆系分布零星,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夹中基性或中性火山岩,为早—中泥盆世地层。石炭系分布于阿城区的玉泉、亚沟和尚志市、延寿县,划分为唐家屯组和杨木岗组,上石炭统唐家屯组属晚石炭世早期地层,分布于阿城市亚沟、孙家岗一带,岩性为浅灰、浅紫色流纹质凝灰熔岩,中酸性凝灰熔岩、凝灰岩夹板岩和粉砂岩;杨木岗组分布于尚志市杨木岗及阿城市赵胡店、二十五户一带,为一套正常沉积岩与凝灰质碎屑岩交替出现的河湖相沉积,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二叠系地层在哈尔滨市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东部延寿、阿城、玉泉、亚沟的蚂蜒河流域及五常、宾县等地,沉积岩相变化不大,底部为偏碱质中基性火山岩,其上是海相或海陆交替相碎屑—碳酸盐岩建造,最上部为陆相碎屑岩建造。
哈尔滨地区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可划为五道岭组、蔺家屯组、冷山组、凤山屯组,主要岩性为中性熔岩、凝灰岩夹少量沉积岩、酸性熔岩、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夹板岩等。侏罗系呈零星出露,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东部地区,为早—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中部呈山间盆地状态,接受了火山堆积和类磨拉石粗碎屑沉积。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宾县、尚志、延寿、五常等地,中生界下白垩统建有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江祖,该统以泥岩为主,砂质泥岩及泥页岩次之,局部有粉砂岩、砂岩,其下段以砂砾岩为主。
哈尔滨地区新生界第三系较发育,但研究程度较低,碎屑沉积岩分布在依舒(依兰—舒兰)地堑中,多呈北东向展布或从属于盆地形态,而火山岩则是沿依舒火山岩带呈北东向或北西向分布,规律十分明显。第四系甚为发育,全市区均有第四纪堆积,且从更新统到全新统均有分布;第四系的下更新统只在太平区东风镜荒山可见部分出露,剩下的都是钻孔揭露;第四系的中更新统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和河间平原,除在荒山剖面可见其出露外,其余皆见于钻孔中;上更新统在山前倾斜平原、河间平原及河谷平原均有分布,其岩性为黄土、黄土状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哈尔滨的全新统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及其河谷平原,岩性为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等。
地形地貌
哈尔滨市地处松嫩平原东缘和黑龙江省东部山地张广才岭西坡的中、低山丘陵区及小兴安岭南麓的中、低山丘陵区,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境内平原广阔,无高大山系。松花江由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松花江以北的木兰、通河、依兰的西北部属小兴安岭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多为古生代地层组成的低山丘陵;松花江以南的五常、阿城、宾县、尚志、延寿、方正、依兰的南缘属东北长白山地向北深入到黑龙江省的张广才岭的支脉,山地大致呈北北东走向,海拔一般在500米左右。哈尔滨西部的哈尔滨市区、双城市和巴彦县的中西部为松嫩平原的一部分,主要为台地、平原和河流谷地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开阔,海拔一般在120~250米;市域东部,包括巴彦县东部及其他10县(市),除沿松花江、拉林河、木兰河、蚂蜒河、牡丹江下游及倭肯河沿岸的河谷地带有较宽的河谷平原外,其他多为低山、丘陵为主的山区、半山区,海拔一般在500~1000米,部分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哈尔滨市最高峰为大秃顶子山,是张广才岭主峰,海拔1696米。哈尔滨市沿松花江谷地地区为地势最低。
水文水利
河流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流域,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干流江段及其支流呼兰河、阿什河、马家沟、何家沟和库扎河等。境内河网总长度约为350.2千米,河网密度为5.882千米/平方千米。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为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麓,嫩江水是松花江干流水的主要来源;松花江南源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的二道白河。松花江流域水系发育,汇集了大小支流930多条,全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86条。松花江流域东西宽920千米,南北长1070千米,总流域面积55.68万平方千米。哈尔滨段松花江干流长939千米,干流流域面积18.64万平方千米。水系分布成树枝状,流域内水道总长度120957千米,河网密度为0.22千米/平方千米。市域内松花江干流右岸支流主要有拉林河、阿什河、蜚克图河、枷板河、蚂蜒河、牡丹江、倭肯河,左岸支流主要有呼兰河、少陵河、木兰达河、白杨木河、岔林河、巴兰河。松花江干流(哈尔滨市区—依兰段)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主要支流有呼兰河、阿什河、蚂蜒河。
呼兰河
呼兰河为松花江左岸一级支流,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东南部,经兰河屯南侧汇入松花江,河流全长523千米,流域面积30977平方千米,加入肇兰新河(人工河道)后流域面积为35683平方千米。该河上游流经小兴安岭山区,中游流经小兴安岭余脉及丘陵地带,下游进入松嫩平原。
阿什河
阿什河为松花江右岸一级支流,在哈尔滨东郊水泥厂附近汇入松花江,河流全长257千米,流域面积3545平方千米。从哈尔滨城区东侧注入松花江,其上游流经低山丘陵区、河谷狭窄,中游坡度减小,两岸滩地宽广,下游河道进入平原区。
湖泊
哈尔滨湖泡不多,比较典型的只有郝家大泡和长岭湖两处。长岭湖位于道里区西郊环湖南路,为人工湖,北依长岭岗,西濒松花江,距市区5千米。原为低洼地,1958年拟修堰筑坝,建设水库,后来辟为渔场,因在新发镇境内,初名新发养鱼场,1964年更名为“长岭湖〞。其拥有2.67平方千米养殖水面的大型渔场,是哈尔滨的一处大型淡水养殖基地和旅游度假村。郝家大泡位于松花江北岸松北区松浦镇,面积为12000平方米,蓄水量超过30余万立方米。
地下水
哈尔滨地下水分布有高平原承压水、一级阶地承压水和河漫滩潜水三种类型,地下水系统主要有三个流动性较好的亚系统,即第四系、白垩系沉积岩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亚系统。其中,高平原承压水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高平原地区,由猞猁组和下荒山组砂、砾含水层构成,累积厚度15~25m;底部以白垩系泥岩为隔水边界,顶部由上荒山组和哈尔滨组粉质粘土组成弱透水边界;两含水层之间以东深井组粉土或粉质粘土弱隔水层分开。一级阶地承压水主要分布在哈尔滨西北部松花江两岸阶地地区,阿什河和拉林河两岸有小面积分布,含水层由顾乡屯组和猞猁组细砂、中粗砂、砂砾石层构成,厚度一般20~35m;底部以白垩系泥岩为隔水边界,顶部以顾乡屯组的上段粉质粘土为弱透水边界。潜水含水层分布在松花江河谷平原,由细砂、中粗砂及小砾石构成,顶部为较薄的亚黏土,有较好的渗透性,底部大部分以白垩系泥岩为隔水边界,部分地区以东深井组粉质粘土为弱透水边界。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部分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泄以蒸发和人工开采为主。
截至2021年底,哈尔滨市有万亩以上灌区数70处,水库252座,水库库容量426000万立方米。截至2022年9月,哈尔滨市大型水库有龙凤山水库、磨盘山水库、西泉眼水库,蓄水量分别为12303万立方米、25300万立方米、2190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有红星水库、石人沟水库等17座。此外,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设有哈尔滨水文站,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至2024年已有126年历史,是松花江干流上游控制站、国家重要水文站和国际报汛站,为省、市水利部门和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提供着水文数据支撑。
三江治理工程是黑龙江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于2015年5月开工建设,到2018年底基本建成并发挥作用。其中,三江治理工程中的胖头泡蓄滞洪区是国务院批复的松花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滞洪区最大滞洪库容45.7亿立方米,与已建的白山、丰满、尼尔基水库,以及城市堤防工程等共同承担哈尔滨城市防洪任务,使哈尔滨市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
土壤
哈尔滨境域内共有11个土类30个亚类,从东到西形成了暗棕壤、黑土、黑钙土三种地带性土壤,在地带性土壤中,镶嵌着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盐土、碱土、砂土、水稻土等非地带性土壤。其中暗棕壤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约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0.34%;暗棕壤是哈尔滨东部山地、丘陵区的主要山地森林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湿润的小兴安岭南麓、张广才岭西坡等中、低山及丘陵区,该区内还有大面积的沼泽土、草甸土、白浆土等土壤类型,黑土、黑钙土是全市最主要的耕作土壤,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22%;黑土土类续分为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三个亚类,主要分布在中部半湿润的岗平地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的山前谷地、漫岗地;黑钙土多分布在西部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气候较干燥的松嫩平原的低平平川地,分为黑钙土、草甸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碳酸盐黑钙土四个亚类,其中淋溶黑钙土和碳酸盐黑钙土分布面积很小。
白浆土俗称“蒜瓣土”,占哈尔滨市土地总面积的14.67%,主要分布在东、中部的山地丘陵和宽谷地区,以及东部山地向松嫩平原过渡的河流低阶地和高阶地的下部平缓地区,分为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三个亚类。草甸土又称暗色草甸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63%,广泛分布于哈尔滨地下水埋藏深度小于3米的江河两岸河漫滩、阶地和沟谷洼地以及山间谷地等低平地上。沼泽土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95%,广泛分布于哈尔滨所属各区、县(市)的江河泛滥平原、河漫滩、山间沟谷洼地,分为草甸沼泽土、泥炭腐殖质沼泽土及泥炭沼泽土三个亚类。泥炭土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0.38%,主要分布在低河漫滩、牛轭湖交接洼地及山间的沟谷地。盐碱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松嫩平原东缘,主要包括盐土和碱土两个土类,盐土主要是草甸盐土亚类和盐化草甸土亚类,碱土主要是草甸碱土亚类和碱化土亚类。砂土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0.09%,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及其支流两岸高河漫滩上,只有一个亚类,即流砂土亚类。水稻土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46%,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市东部和南部的山间沟谷和丘陵盆地,江河两岸的高、低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上,分为白浆土型水稻土、黑土型水稻土、草甸土型水稻土、沼泽土型水稻土四个亚类。
自然灾害
哈尔滨市有大风、暴雨、冰雹、雷暴、暴风雪、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冷害、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大风多发生在3~5月,发生次数约占总次数的85%。哈尔滨暴雨多发生在盛夏季节,7~8月是暴雨集中期,发生次数占总次数的92%。哈尔滨沙尘暴以三四五月份出现最多,少数发生在秋季和冬季,极少数发生在夏季;哈尔滨市西南方向双城市沙尘暴发生次数比北部呼兰区的多,主要受地貌因素和风向的控制。2023年3月22日,哈尔滨出现了大风、扬沙、浮尘天气,空气中灰尘较多,能见度低,空气质量指数AQI达500左右,为严重污染状态。
哈尔滨的干旱有些年出现在春夏之交或夏令时节,有些年会出现春夏连旱。2016年8月,哈尔滨市受旱面积达175万亩,受旱地区主要为双城区和木兰县,其中双城受旱面积为165万亩,分布于万隆乡、韩店镇等8个乡镇;双城区部分农田玉米已枯死,当地农户提前收割将其作为青贮饲料;针对杂粮、花生等经济作物旱情,当地农户通过运水车运水、喷灌等方式浇灌农田缓解旱情。
哈尔滨洪水主要来自嫩江和二松,松花江流域年最大洪峰多发生在7~9月,少数年份发生在5~6月或者10月。哈尔滨南岗区整个区域以及延寿县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处于洪灾高风险区;同时,以南岗区以及延寿县为中心区域,洪灾风险性从这两个地区向四周风险性逐渐降低。2023年8月初,哈尔滨市12区县(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7058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0050.18公顷。其中,五常市、尚志市受灾严重。
哈尔滨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水土流失、冻土冻融、水质恶化等,其中最常发生的有泥石流、滑坡、塌岸。泥石流集中发生在每年的6~8月,尤其以7月最多,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张广才岭西麓的低山丘陵区,发生频率较高的县(市)主要有延寿、尚志、依兰、阿城,其中延寿县六团镇的三处泥石流是柳树河流域内最典型、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带。滑坡主要分布于东部低山丘陵区局部地段,在山区与平原的衔接处或江河岸边的碎屑岩出露区。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截至2022年底,哈尔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4.2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8.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6.26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186立方米,是中国人均水资源量的二分之一。截至2023年,该地区出现了降雨减少,且因气候变暖原因而导致地表水蒸发量增加,地下水过度采用,水资源浪费现象突出,污染程度加剧,哈尔滨域内自产水较少,过境水较为丰富,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等严峻问题。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底,哈尔滨市土地总面积5307643.11公顷。国有土地总面积2868341.87公顷,国有土地面积占比54.04%。其中,湿地面积33116.37公顷、耕地面积465379.80公顷、园地面积6387.33公顷、林地面积2076233.06公顷、草地面积14046.6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89067.0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5182.05公顷、水工建筑用地面积4183.12公顷、水域面积143557.58公顷、其他土地面积11188.86公顷。
矿产资源
截止到2022年底,哈尔滨市共发现各类矿产65种。其中,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且已列入黑龙江省储量表的有23种。主要矿产资源包括煤、铁矿、铜矿、铅矿、锌矿、钨矿、钼矿、化肥用蛇纹矿、硫铁矿、水泥用大理岩等。未列入储量表但已发现或开发的矿产有2种,分别为天然气、石油。
截至2020年底,哈尔滨市被列入省储量表矿区共80处。按规模分,大型15处,中型21处,小型44处。按矿类分,以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区最多,达39个;其次是有色金属矿产14个;黑色金属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贵金属矿产的矿区数量相对较少。矿产资源具有成带、成片集中分布特点,金属矿产种类多,但小型矿床多、大型矿床少,贫矿多、富矿少,选冶难度大。建材用的矿种多,资源丰富。建筑用石、水泥用大理岩、水泥配料用粘土等非金属矿产均能保证较充足供应,并能外销大庆。
湿地资源
哈尔滨市湿地资源丰富,湿地类型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人工库塘湿地。其中,河流湿地16.67万公顷,沼泽湿地0.9万公顷,人工湿地1.5万公顷,湖泊湿地0.8万公顷。2018年,哈尔滨市被国际湿地组织评为首届“国际湿地城市”;2020年2月,哈东沿江湿地保护区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3年,全市累计恢复湿地约25万公顷。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市湿地公园共15处,面积2.0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3处,面积2.0万公顷;省级湿地公园2处,面积0.03万公顷。现有湿地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面积10.17万公顷。
生物资源
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市森林面积220.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5%。2023年,全年完成造林980.0公顷。国有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东部的五常、阿城、尚志、巴彦、宾县、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等10个山区半山区县份。哈尔滨的天然林有柞木林、杨桦林、硬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经济植物有野生果树、油料植物、木本粮食植物、药用植物,分布在东部山区、半山区。人工林以纯林为多,混交林较少,多为70年代实行“两荒”造林后营造的。人工林按其用途可分为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等;用材林主要有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杨树、水曲柳等,分布在阿城市的山河、中和、吉兴、红星、玉泉、小岭、料甸、亚沟、平山、沙河10个国营林场;防护林,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杨树、柳树等,分布在呼兰县和阿城市的西部平原及丘陵地区;薪炭林,以灌木柳为主,主要分布在呼兰县和阿城市的部分乡、村;特种用途林主要是风景林,分布在阿城市东部山区,仅占有林地面积的1.2%,蓄积量只占有林地蓄积量的2.1%。经济林,主要树种有大秋、黄太平、梨、李子等,分布在阿城的丘陵山区和呼兰平原的部分乡镇。
哈尔滨市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截至2021年11月,有红松、樟子松、胡桃楸等13种珍贵树木,山参、五味子、党参等名贵药用植物11种,野生食用植物有10余种,如蕨菜、刺嫩芽等还有猴头蘑、木耳等大量食用菌。野生花卉13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有7种。截至2024年3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主要有红松、水曲柳、紫椴、杓兰、大花杓兰、兴安杜鹃等。
截至2023年,哈尔滨市古树名木共计2211株,以散生为主,树种有榆科、胡桃科、杨柳科、芸香科、木犀科、蔷薇科、松科、桑科、椴树科。其中,榆树占8成以上,其余古树名木品种有水曲柳、云杉、樟子松等20余种,主要分布于香坊、南岗、道里、平房等老城区的城市公园。名木有古梨树、榆树、暴马丁香、山杏等。截至2021年7月,哈尔滨市一级古树仅有3株,均为榆树,最大树龄为330年。其余古树名木的年龄主要集中在99~199年,有937株,占87.16%,平均年龄为140年左右;树龄199~299年古树有130株,全部为榆树。另有松北区的名木山杏,树龄在100年以下。
截至2023年,哈尔滨市共有陆生野生动物约450余种,其中鸟类345种,兽类78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1种。濒危物种和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成分在整个物种组成中占比较高,其中有东北虎、原麝、紫貂、梅花鹿、东方白鹳、金雕、丹顶鹤、白头鹤、黄胸鹀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有长尾斑羚、猞猁、黄喉貂、马鹿、黑熊、棕熊、豹猫、白枕鹤、鸳鸯、花尾榛鸡、各种鹰类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余种。普通夜鹰、短刺猬等黑龙江省级保护动物40种。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呈现逐年增长势头,环颈雉、东北兔、野猪等种群数量显著增长,东北虎、紫貂、原麝、长尾斑羚、熊、鹿等种群数量也在逐步得到恢复性增长。
截至2022年底,哈尔滨市辖区内共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不同级别、类型的自然保护地79个,批复总面积84.8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6%。其中,自然保护区17处,森林公园25处,湿地公园20处,风景名胜区9处,地质公园8处。
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哈尔滨市五常市山河屯林业局施业区内,自然保护区主要以天然兴凯松、松茸、东北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和栖息于此的珍稀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据统计,保护区共有野生植物137科394属703种,其中藓类植物29科55属77种,蕨类植物21科36属61种,裸子植物3科6属11种,被子植物84科297属55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东北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兴凯松、松茸、野大豆、黄檗等9种。保护区有陆栖动物343种,其中兽类16科48种,鸟类48科246种,两栖类4科7种,爬行类4科9种,鱼类15科3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东北虎、豹、金雕等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棕熊、黑熊、大天鹅等41种。
黑龙江阿勒锦岛国家级湿地公园
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是哈尔滨国际湿地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四面环水、形似梭形,总面积4.19平方千米,湿地率为71.1%,包括林地、草甸、灌木丛、沼泽、滩涂等多种生态环境,是哈尔滨市总体面积最大、滩岛高程最高、自然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天然湿地,属于典型寒区河流湿地,亦是松花江河流湿地江心洲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迁徙通道,根据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湿地研究院2017~2020年开展生态监测数据显示,园内具有高等植物、浮游动植物、鸟类、鱼类、昆虫类等共计1144种。其中,高等植物334种,浮游植物41种,浮游动物100种,底栖动物37种,鸟类136种,鱼类37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2种,兽类12种,昆虫类440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包括野大豆、东北红莲,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包括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雕鸮、长尾林鸮、鹊鹞、鸳鸯等。
黑龙江呼兰河口国家级湿地公园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区东北部,是在松花江与呼兰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的原生态湿地,占地面积38.5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25平方千米,水草地13.5平方千米,是中国省会城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大量珍稀鸟类栖息于此,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种类的3种,如东方白鹳、丹顶鹤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27种,如:大天鹅、白枕鹤、鸳鸯等。针尾鸭、花脸鸭、白眉鸭、黄鼬等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物种,以及白琵鹭等48种濒危物种。
哈尔滨哈东沿江自然保护区
哈尔滨哈东沿江自然保护区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东北部,包含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以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草甸为主要湿地类型,以水鸟、水生动物、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在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组成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7科227属465种,其中包括野大豆、莲、小慈菇在内的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种;鸟类共有234种,列为保护鸟类的有66种,占保护区鸟类种数的28.21%,其中包括东方白鹳、丹顶鹤在内的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28种,黑龙江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38种。哈东沿江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尤其是东北亚迁徙水鸟重要的停歇地及繁殖地。每年春秋迁徙季,有超过2万只水鸟在此停歇,包括东方白鹳、丹顶鹤等濒危珍稀鸟类。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7月,哈尔滨市共下辖9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其政府驻地在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末,哈尔滨市常住人口988.5万人。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市户籍总人口939.5万人。按所在地分,城镇人口528.6万人,乡村人口410.9万人;其中九区人口551.4万人,九县(市)人口388.1万人。按性别结构,男性人口469.4万人,女性人口470.1万人。按年龄结构,0~17周岁人口117.2万人,18~34周岁人口160.4万人,35~59周岁人口416.3万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5.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3万人,出生率3.6‰;死亡人口5.1万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1.8‰。
民族
哈尔滨是一座多民族散杂居的特大型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多、比重大、流动性强。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市拥有45个少数民族,市内主要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南岗、双城、五常、尚志和依兰等区、县(市)。2016年,哈尔滨市少数民族人口有60余万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其中近80%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中在市区。2021年,全市共有少数民族乡(镇)14个;其中满族乡(镇)9个、朝鲜族乡4个、满族锡伯族镇1个;共有少数民族村218个,其中满族村132个、朝鲜族村81个、锡伯族村3个、回族村2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重点村镇分别为6个。
语言
哈尔滨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的“哈阜片”的“肇扶小片”,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区及周边区县,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契丹时期,后经金、元、女真,到蒙满时代使用的阿尔泰语系(其中包括蒙古语、满语、赫哲语等)。除以本土语言为基础形成的方言外,哈尔滨方言也受到数次历史移民的影响。
哈尔滨,是一个让外地人没有方言困扰的城市,这里的人都说着一口能让人听懂的“普通话”。据历史记载,仅1920年至1930年间,流入东北的移民就达600多万,这些移民多是从山东、河北、河南闯关东的人,受此影响,东北方言融合了京、津、冀、鲁等地区的方言。另外,随着东北北部的开垦扩大,操着方言的山东人和河北人开始向哈尔滨地区迁徙,他们的方言与土著方言在哈尔滨地区慢慢传播,历经几代人的传承,最终形成了十分近似于普通话的“哈尔滨话”。
宗教信仰
哈尔滨市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等宗教。2020年,全市共有宗教活动场所321处,其中佛教活动场所25处、道教活动场所3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20处、天主教活动场所21处、基督教活动场所251处、东正教活动场所1处。全市有信教群众52万余人,有全市性宗教团体6个,即市佛教协会、市道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市基督教协会。
金熙宗年间,佛教开始在哈尔滨地区流传,上京建立了储庆寺。清朝时,满族、汉族、蒙古族等族信佛教者较多,建立了一些寺院。元至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宝胜寺教徒达300余人。20世纪初叶,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佛教也随之广泛传播。相继建立了镇江寺、常青寺、净土寺等,居士日渐增多。1923年,成立哈尔滨佛家会。同年,日本人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先后创立了4所佛寺。1924年,极乐寺建成,成为当时佛教活动中心。全市的佛教派别以天台宗为主,有临济派、曹洞派和毗卢派等。1933~1936年,日本侵略者又分别建立寺院,加强对中国佛寺的控制和利用。1966年,佛教活动中断。1983年,极乐寺恢复开放。1986年5月7日,成立哈尔滨市佛教协会。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回人杨华先随移民迁至阿城,并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筹建清真寺,有20多户回民集居于清真寺附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在黑龙江省各地的伊斯兰教信奉者又陆续流向和移民到哈尔滨上号(香坊)和傅家甸。随之,山东、河北等地投亲靠友的穆斯林也来到此地。随后先后兴建清真东寺、简易礼拜寺、清真西寺等。20世纪20年代,又相继建立顾乡清真寺、清真西女寺、清真东女寺、太平清真寺等。东北沦陷时期,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处于停滞状态。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市各清真寺因遭破坏而关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政府拨款修复寺庙。1988年,哈尔滨市伊斯兰教协会成立。哈尔滨市伊斯兰教信仰者穆斯林基本上是属于格底木派。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全面开工,一些信奉天主教的中国教徒从关内外,波兰教徒从欧洲、东仪教徒从俄国以及其他国籍教徒从世界各地先后来到哈尔滨,天主教随之在哈尔滨发展起来。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第一座天主教堂在傅家店(今道外)建立。此后,全市相继又建立方济格修女会、南岗波兰天主堂等10处,拥有信徒4000余人。1924年,哈尔滨天主教隶属北满教区,后归吉林教区管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教区脱离中国教区,罗马教廷任命高德惠为驻伪满洲国的宗座代表。1959年,成立中国天主教哈尔滨教区,彻底摆脱了罗马教廷和外国侨会的控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天主教活动完全停止,各天主堂关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的天主教教务活动得到恢复,将原东正教教堂改修复为天主堂。1990年,有天主教堂1座,信徒2800人。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基督新教(简称基督教)教会,标志着基督教传入哈尔滨。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许多国家教会挤进哈尔滨,使哈尔滨称为基督教在北满的传教中心,并相继建立了分属10个不同宗派的17个基督教会。东北沦陷初期,中国牧师以哈尔滨市为基地领导北满各地教会。1940年,在哈尔滨建立的基督教被日本帝国主义所控制。1946~1948年,基督教多数教牧人员和信徒走上爱国独立自办教会的道路。1954年,成立哈尔滨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三自爱国会工作中断1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开放南岗大直街基督教堂。1981年12月,恢复召开三自爱国会。1990年,基督教活动场所达9处,信徒10004人。
金皇统八年(公元1143年),道士萧抱珍来到金源(哈尔滨阿城区)乳峰古洞(今太虚洞)开辟洞府,传经布道。此后,松峰山道教因受到金朝统治者的扶持而兴盛起来,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早建立道观的地方,有800余年历史。金世宗大定年间,金源乳峰道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金朝灭亡后,太虚洞道观衰落,至清代又复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道教由哈尔滨市附近各县、山东和河北等地向市内传入,并与佛教关系密切。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孙明昶在香坊兴建慈云观,标志着道教开始传入哈尔滨市内。哈尔滨市的道观多为龙门派,还有尹喜派、金辉派。1947年土改时期,正阳宫、关岳庙、武圣庙等道观改作它用,有的道士成了企事业职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道观关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士均已故去,后继无人。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紧随着俄国筑路员工进入哈尔滨,俄国东正教也在哈尔滨广泛传播,即在“老哈尔滨’’(今香坊)修建尼古拉教堂,由茹拉夫斯基任首任司祭,进行宗教活动。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建成圣母报喜教堂。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建成圣·索菲亚教堂。另有伊伯维尔随军教堂等大型教堂10余座,还有一些小教堂。东正教成为哈尔滨主要的宗教,初由北京传教士团管辖,后划归俄境的海参崴教区管辖。1922年,经俄国最高国外教廷批准,单独建立哈尔滨教区。哈尔滨东正教活动之兴盛,传教之广泛,教徒之众多,居中国境内北京、上海、哈尔滨三大教区之首。文化大革命时期,全部教堂被关闭。1984年10月,哈尔滨东正教堂恢复开放。1990年,信徒近3300人。
经济
综述
哈尔滨市以建立“4567”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即构建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4大经济新模式,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医药、能源、汽车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现代信息服务等7个服务业发展能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先进算力等产业跨越发展。截至2023年9月,哈尔滨市成功获批国家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6个、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64户。
2022年,哈尔滨市现代产业体系规模达7149.3亿元,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生物医药三个主导产业晋位千亿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同比增长3.4%,高于黑龙江省1.2个百分点。2022年,哈尔滨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490.1亿元,排在中国第53位。2023年,哈尔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0.1亿元,下降1.4%;第二产业增加值1293.6亿元,下降0.6%;第三产业增加值3652.5亿元,增长5.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3:23.2:65.5。
第一产业
哈尔滨第一产业是以玉米、大豆、水稻、乳制品、肉类5大产业链为主,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哈尔滨市已基本形成了“南部绿色稻米、北部粮油畜禽、中部果菜肉蛋、东部绿色生态等”特色产业功能板块。
哈尔滨素有“稻米之都”之称,有“哈尔滨大米”“和粮溢田”等区域公用品牌。截至2022年底,哈尔滨市有11家粮油企业获得“龙标品质”认证,13个优质粮食品牌获得“圳品”认证。2023年,哈尔滨全年实现粮食产量230亿斤,获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七连优”。全市大米品牌总体价值达到1074.7亿元,其中五常大米品牌价值提高到713亿元,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第4名,8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中国第一。2023年,哈尔滨市蔬菜食用菌(含小菜园)全年产量达到151.3万吨,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401.2万头、增长4.3%,肉蛋奶产量120万吨。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1138万亩、认证数量735个,稳居副省级城市首位;获评省“黑土优品”品牌农产品191款,位列全省第一。。
截至2023年6月,哈尔滨市已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昊伟农庄”“覆膜田”等一批农产品新品牌,已发展了五常大米、通河大榛子等7个农产品地理标识和知名品牌;有非转基因、寒地黑土高质量食品品牌。截至2023年11月,全市累计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2个,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5%。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55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5家,省级10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发展到10个。其中,五常示范园成功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截至2023年底,全市绿色食品标识认证7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35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65.0万亩。
2023年,哈尔滨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4.3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农业产值770.2亿元,下降3.3%;林业产值31.0亿元,增长6.5%;牧业产值294.1亿元,增长2.1%;渔业产值22.6亿元,增长1.1%;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56.4亿元,增长3.4%。
第二产业
哈尔滨第二产业是以食品、医药、汽车、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发展航空、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千亿级支柱型集群,以及卫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百亿级引领型集群。2023年,哈空调、变压器、哈重型等一批市属国企被国家和省市评为“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称号。截至2024年5月,哈尔滨市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3个;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6个;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8户、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33个。
在生物医药方面,哈尔滨重点发展四大方向:一是以人参、五味子等为重点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二是以强仿药为主的抗肿瘤药等大品种化学药,三是以双特异性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为主的生物技术药,四是以智能化医疗设备、中医学原创性康复设备为主的医疗器械。2008年,哈尔滨市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19年,哈尔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列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市生物资源量在中国名列前茅,拥有生物经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余户,10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哈尔滨市已有哈药集团、葵花药业、誉衡药业等7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
在高端装备产业方面,2023年,哈尔滨确定首批高端装备市重点项目23个,哈尔滨轴承高端轴承建设、科能熔敷机器人3D智能熔敷再生制造产品及高温机械手臂等项目开复工建设,红光重工年产10万吨风电塔架及附件基地项目、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叶片生产加工项目一季度正式投产。2023年,哈尔滨市成功获批国家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
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哈尔滨有哈飞、中国航发东安、东北轻合金等龙头企业;2023年第一季度,哈尔滨市哈飞先进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研发制造、航发东安航空产品生产能力升级改造等项目开复工建设;哈尔滨市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科技部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食品产业方面,百威啤酒、益海嘉里等龙头企业带动宝钢制罐、华兴玻璃等配套企业发展。
在汽车制造业方面,2023年哈尔滨乘用车出口生产基地启动建设,一汽哈轻恢复整车生产。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2023年第一季度,哈尔滨市确定首批新材料市重点项目21个,同创普润龙江学子创业园一期暨电子材料产业化、玻璃钢研究院国家新材料科技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开复工建设。2023年,东轻金属材料大部件成为中国商飞大飞机国内唯一供应商。
2023年,哈尔滨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29.8亿元,比上年增长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21.6%,比2022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产业同比增长20.4%、9.5%、11.6%,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4%。2023年1~9月,哈尔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及以上企业287户,其中5亿元及以上69户,10亿元及以上28户。
第三产业
哈尔滨第三产业是以特色文化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发展信息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优势产业。
2023年,哈尔滨投入1.74亿元政府消费券拉动销售额63亿元,并开展了“枫情不夜街”“52号森林市集”等夜经济活动;举办第五届哈尔滨电商直播节、乡村振兴直播行等活动,开展北大荒哈尔滨直播电商基地等6家直播电商共享基地示范创建,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420亿元。文旅产业方面,2023年,哈尔滨开展哈洽会、哈夏音乐会、国际啤酒节、哈马、冰雪博览会、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等经贸文旅体活动;同时创建了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冰雪经济经贸洽谈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等品牌。2023年,哈尔滨新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太阳岛风景区、飞鹤乳业智能化工业观光产业园、冰雪大世界分别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哈尔滨市荣膺“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连续七年位居中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榜首。2023年,哈尔滨全年接待游客1.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692.5亿元,分别是上年的2.5倍、3.4倍,达历史最好水平;全市旅行社共517家,其中出境组团旅行社73家。
数字经济方面,2023年,哈尔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项目建成投用,累计建成5G基站2.6万个,实施数字经济项目159个,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含电商直播基地)已达26个;哈尔滨已获批成为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综合试点城市,华为鲲鹏创新中心、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等已在当地投入运营。
现代服务业方面,2023年,哈尔滨金融业占GDP比重提高到12.4%,敷尔佳科技、正业设计、东盛金材等3户企业成功上市、挂牌,上市企业总量达33户、占黑龙江全省82.5%。
招商引资方面,2023年,哈尔滨成功签约神州数码、奇安信等1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赛格集团、江丰电子、华大基因等头部企业落户;亚布力论坛、中国企业家太阳岛年会等平台新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225个、签约额1570.9亿元,实际利用内资1151.9亿元、增长26.4%;且有52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9亿元、增长18.9%,中航哈轴高端轴承等204个项目建成投产。
现代物流业方面,2023年,哈尔滨哈东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哈冷国际冷链物流产业园、朝阳冷链配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获批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有哈俄班列、俄运通科贸、哈尔滨航路等跨境物流企业,以哈尔滨为集散中心面向俄罗斯的航空货运、铁路班列、公路货运开通运营,辐射俄罗斯123个城市、19个海外仓及场站;并创建了集贸易、物流、报关、退税、仓储等于一体的“龙链通”外贸平台。2023年,通道和口岸建设方面,哈尔滨全年国际航空货运通道飞行256班,货运量8062吨、贸易额16.5亿元,分别增长24.8%和10%;哈俄班列开行138列、发运货物1.3万标箱,哈俄冷链班列正式开通。哈尔滨跨境冷链保税运输、二手车出口、RCEP海外仓(新西兰)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全年跨境电商贸易额实现42.7亿元、增长35.6%;汽车出口4501辆、总额10.1亿元,增长5倍以上,成为外贸新增长点。
2023年,哈尔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亿元,增长8.6%;哈尔滨市与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95.3亿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出口总额212.8亿元,增长56.0%;进口总额282.5亿元,增长12.3%;进出口总额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其中对俄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17.9亿元,增长78.8%。
经济功能区
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位于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产业园结合哈尔滨市的资源禀赋、科教资源优势,以及深圳产业外溢需求,聚焦信创、先进石墨、智能传感器、高端装备与机器人、现代农业等5个产业方向。2023年3月,深哈产业园被科技部确定为科技赋能东北振兴的示范样板,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对口合作典型向全中国推广。同时,园区正在搭建以“哈尔滨大学大所+深哈产业园+深圳科技企业与深圳资本”为核心的“1+1+1”产学研深度融合合作机制,与哈工大、黑龙江省工研院等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推进哈尔滨一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2023年1至9月,园区实现产值31.7亿元,同比增长26.8%。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园区深哈·科创总部项目一期已正式签约75家企业,签约入驻率63.7%。截至2024年4月,园区累计注册企业639家,华为“一总部双中心”、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北科生物、科友半导体等企业落户园区,初步形成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经济、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位置,是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亚欧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以及联通欧亚与北美的航空枢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日本、韩国均处在2小时航空交通圈,航运可与俄罗斯远东港口相通,可对接国际陆海联动大通道。试验区覆盖了哈尔滨新区科创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国际贸易会展中心、国际文化旅游中心等多个重点产业园区,主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寒地冰雪经济。2023年,哈尔滨片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5.21亿元,同比增长25.5%;对俄进出口总额42.6亿元,同比增长98.9%;新设立外资企业数同比增长31.6%。截至2023年11月,哈尔滨片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占黑龙江全省的26.3%;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4家,占黑龙江全省的14.8%;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8家,占黑龙江全省的2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1.7%;拥有对俄合作企业超130家,其中有三都国际、轩辕集团等一批对俄合作30多年历史的龙头企业。
社会事业
教育
2020年7月,哈尔滨入选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名单。截至2020年11月1日,哈尔滨市18个区县(市)的人口中,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66%下降至1.05%,下降0.61个百分点。2022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5.4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23%。
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普通高校48所,在校生83.4万人。成人高校11所,在校生2.9万人。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科研机构8所,在校生0.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4所(包括职高、中专、技校),在校生7.4万人。普通高中107所,在校生15.7万人。普通初中345所,在校生24.9万人。普通小学(含农村小学网点)396所,在校生35.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9所,在校生0.3万人。幼儿园1268所,在校生11.2万人。
医疗
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331个(包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55个,卫生院18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5个;卫生机构床位9.4万张,其中医院8.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8.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3.0万人,注册护士3.8万人;卫生机构全年诊疗3895.6万人次。
科技
哈尔滨科教资源富集,拥有哈工大、哈工程、哈兽研、703研究所、哈电、哈飞等一批创新实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聚科技人才近万人,为“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等国家重大工程做出了贡献。截至2023年9月,哈尔滨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29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部共建2个;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0家、技术创新中心72家;哈工大先进焊接、哈医大寒地心血管等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相继获批。截至2023年10月,哈尔滨连续举办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会议,获批20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为中国对俄科技合作最活跃、对俄科技合作服务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2023年,哈尔滨市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30户、总量达2832户,转化科技成果1070项;并建立了哈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市科技大市场正式运营,征集可交易科技成果218项,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基金30亿元。哈尔滨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列东北地区之首。2023年,哈尔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2%,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两年超过全中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独立科研机构69个,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0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利授权17754件,下降24.5%。其中,发明6502件,实用新型9497件。备案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平台13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8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7家。2024年2月27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设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在哈尔滨通过验收,这是中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24年5月,哈尔滨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文化
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81个,博物馆69个,文化馆(艺术馆)26个;公共图书馆17个,图书馆分馆143个;综合档案馆19个,专业档案馆1个。哈尔滨市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0.1万小时,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9.8万小时;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广播综合覆盖率10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96.1万户。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有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博物馆等,国家二级博物馆有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哈尔滨世纪汽车历史博物馆等;一级图书馆有哈尔滨市香坊区图书馆、哈尔滨市呼兰区图书馆、哈尔滨市阿城区图书馆、哈尔滨市双城区图书馆等,二级图书馆有哈尔滨市道里区图书馆等,三级图书馆有哈尔滨市图书馆等。此外,还有黑龙江省美术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市非遗中心)、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等。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市推广“一书·一城”全民阅读活动,捐赠摆渡船主题图书馆500余所,建设了30个24小时“智慧图书馆”,哈尔滨市获评“全国阅读活动百强市”荣誉称号;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实现全覆盖,累计播放11.3万场次,观影受众达600余万人次。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坐落于哈尔滨南岗区文庙街25号,始建于1926年,建成于1929年,为祭祀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庙宇,由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倡导中外人士和政府集资修建而成。博物馆于1985年成立,以文庙为馆舍,收藏、展示和研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物、历史、文化为宗旨的全国首家省级专业性民族博物馆。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家一级博物馆,AAA级旅游景点单位,免费开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征集、收藏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珍贵的民族文物,并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推出了《黑土文明 多彩龙江——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等大型基本陈列展览。
黑龙江省美术馆坐落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97号,其建筑整体具有典型的十九世纪欧洲建筑风格特征,毗邻哈尔滨著名景观圣·索菲亚教堂。馆舍为三层,1986年被确定为省级一类保护建筑。美术馆下设黑龙江省版画院、黑龙江美术创作研究院、典藏部、展览陈列部、理论研究部、公共教育部、学术委员会、黑龙江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等专业部门,其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美术馆馆藏的美术作品以近现代美术作品为主,尤以版画类居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大荒、黑龙江版画创作群体的版画创作,收藏了晁楣、张祯麒、杜鸿年、郝伯义、张作良等一大批黑龙江版画家的版画作品,使得美术馆基本上具备了研究北大荒、黑龙江版画学派前期代表版画家的原作资料。除了版画作品,美术馆还收藏了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得罗夫的代表作品和一部分俄罗斯当代油画精品。
哈尔滨市香坊区图书馆位于香坊区民生大厦,馆舍面积4508平方米,是集自修室、书库、少儿阅览室、成人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展厅、多功能厅为一体的多功能区级中心分馆。201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一级馆,是哈尔滨市首家区级中心分馆。截至2021年4月,图书馆年接待读者201589人次,外借181572册次;下设社区分馆14家,分布驻区的2镇及9个办事处,每个分馆使用面积均在120平方米以上,藏书2000余册,年订阅报刊73种,年接待读者千余人;社区图书室15家,农家书屋39处。
体育
截至2021年底,哈尔滨市共有体育场37个、体育馆46个、游泳跳水馆及室内泳池69个、室内冰球场18个;优秀运动员共340人,教练员共96人。截至2022年底,全市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共有346人,全市各区、县(市)浇建室外公益冰场90块。
截至2022年5月,哈尔滨有冰雪运动场馆36所,又建成冰上运动中心(气膜馆)10座。冰雪体育运动方面,哈尔滨每年举办中国杯国际冰盘公开赛、芬兰蒂亚滑雪马拉松、冬季铁人三项世界杯等各类冰雪体育赛事和活动190余项,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冰雪体育运动会、冰球赛、冬泳赛等群众冰雪活动参与度居中国首位。截至2022年8月,哈尔滨有冰球比赛馆一个,冰球室内训练馆3个,冰壶训练馆1个,游泳馆、人民体育馆、人民体育场、射击场、滑雪场等训练场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张丹、张昊、孔令辉、焦刘洋、苗立杰、于静、张虹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并先后承办了第十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第二十四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及花样滑冰、冰球、速度滑冰、短道速滑等单项体育赛事,还举办过哈尔滨国际马拉松、中国·哈尔滨轮滑世界杯马拉松赛、中国·哈尔滨WKG&M-1世界综合格斗赛、中国·哈尔滨国际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公开赛、哈尔滨全国铁人三项锦标赛、哈尔滨中俄国际象棋棋王棋后对抗赛、中国赛艇公开赛、U.I.M.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哈尔滨大奖赛、中国·哈尔滨国际帆板大奖赛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2023年7月8日,哈尔滨市获得2025年亚洲冬季运动会举办权,成为中国首个“双亚冬之城”。
2015~2017年,哈尔滨市运动员获世界比赛奖牌68块,全国比赛奖牌484块,省级比赛奖牌1302块。2021年,哈尔滨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金牌27枚、银牌17枚、铜牌9枚。2022年,哈尔滨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奖牌6枚,其中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1枚;参加国内比赛获得奖牌368枚,其中金牌148枚,银牌112枚,铜牌108枚。2023年,哈尔滨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奖牌6枚,其中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2枚;参加国内比赛获得奖牌521枚,其中金牌186枚,银牌169枚,铜牌166枚。2023年黑龙江省第十五届运动会赛场上,哈尔滨取得了496金415银386铜,包揽了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3项第一。哈尔滨市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环保
2023年,哈尔滨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65天,优良天数304天,比上年减少6天,优良天数比率83.3%;哈尔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8,同比提升2.1%;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微克/立方米,降幅为5.3%,平均浓度为历史最低;二氧化硫年均值1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值29微克/立方米。2023年,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13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中位列第13名。在大气方面,哈尔滨市通过将分散供暖改为集中供热、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升燃煤锅炉排放标准,推动散煤替代,引导企业进行碳交易等方式治理。2023年,哈尔滨大气重污染应急减排清单由原948家拓展到5916家,实现涉气企业全覆盖;淘汰燃煤锅炉138台,建成区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清零”,推进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15台(套)。
2023年,哈尔滨市一共有25个国考断面对松花江水进行监测,其中在8个国考断面上建有水质自动监测站;哈尔滨道外区生态环境部门对松花江一级支流的阿什河实施了排污口延伸整治工程,取缔非法排污口10个,对现有39处排污口设立排口标识牌,纳入常态化监管。自2018年消除劣Ⅴ类以来,阿什河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除化学需氧量指标外,其他指标均达到Ⅲ类水体标准。2023年,哈尔滨市2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8%,实现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实现100%;哈尔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量达标率100.0%。
2023年,哈尔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治理土壤环境方面,哈尔滨市率先启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修复项目。2023年,哈尔滨市治理黑土侵蚀沟1555条,植树8.3万株、造林1.47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3年,哈尔滨市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分贝,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划分为二级;哈尔滨市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6.6分贝,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水平等级划分为三级。2023年,哈尔滨市道路交通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7.1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划分为一级;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2.6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划分为四级。截至2024年4月,哈尔滨市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终端处理能力可以满足现阶段分类处理需求,全市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社会保障
2022年11月17日,哈尔滨市被确定为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在该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参加个人养老金。2023年,哈尔滨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22.3万人,比上年增长1.9%;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111.5万人,增长2.0%;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29.8万人,增长0.7%;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109.7万人,增长5.8%;参加失业保险111.9万人,增长8.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10.7万人,增长1.5%;参加生育保险108.5万人,增长2.6%;参加工伤保险149.5万人,增长0.3%。
2022年,哈尔滨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710人;特困人员2.2万人,增长0.2%;城市社区服务综合服务设施1041处。2023年,哈尔滨市全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6万人,比上年下降4.7%;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市区每人每月850元,县(市)每人每月689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3.7万人,增长4.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市区每人每年7680元,县(市)每人每年5796元。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66家,床位4.3万张;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5万张,收养人员1.8万人。
交通
综述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枢纽、国家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也是中国东北亚地区的国际门户枢纽,是国家相关规划确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铁路枢纽,并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截至2021年底,哈尔滨市共有车站(线路所)79个。截至2024年6月,哈尔滨主城区共有哈尔滨站、哈尔滨西站、哈尔滨东站、哈尔滨北站等22座客运车站。此外,还有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哈尔滨平房机场、哈尔滨港等交通枢纽。
公路
截至2020年底,哈尔滨市辖区内有公路6357条(未含林区专用公路),其中国道13条、省道15条、县道85条、专用公路2103条、乡道799条、村道3342条。截至2021年底,哈尔滨市公路总里程24993千米;按技术等级分,高速总里程为877千米,一级公路里程为388千米,二级公路里程为1430千米,三级公路里程为4158千米,四级公路里程为16206千米,等外公路里程为1933千米;按行政等级分,国道里程为2616千米,省道里程为1519千米,县道为2971千米,乡道为5259千米,专用道为1923千米,村道为10705千米。截至2022年底,哈尔滨市共有道路3030条,道路长度2735.0千米,建成区路网密度8.2千米/平方千米。2023年,哈尔滨市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7859.0万吨,增长6.4%;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193.2亿吨千米,增长5.0%;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2265.0万人,增长56.5%;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15.7亿人千米,增长72.5%。截至2023年末,哈尔滨市私人汽车保有量199.0万辆,增长5.4%;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40.2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5.1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4468辆,增长156.5%。
哈尔滨市有京抚公路(G102)、同哈公路(G221)、饶盖公路(G229)等国道,有哈尔滨经济圈环线(S001)、哈尔滨—北安(S101)、哈尔滨—亚布力(S102)、哈尔滨—松原(S103)、哈尔滨—大安(S104)等省道,有G1211吉黑高速(吉黑省界山河至哈尔滨永源镇段)、G1015铁科高速(五常至拉林河黑吉界段)、绥化至大庆高速公路、哈肇(哈尔滨市至肇源县)高速、G1001哈尔滨绕城高速、G1011哈同高速、G1111鹤哈高速等高速公路。截至2024年6月,哈尔滨市已建成东三环快速路、滨北线松花江公铁两用桥、四方台大桥、松花江公路大桥、松浦大桥、绕城高速东线跨江桥、阳明滩大桥7条跨江通道。
铁路
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交通枢纽,内接满洲里、绥芬河、大连,外接西伯利亚大铁路与欧洲大陆联通,是苏联推动国际共运的重要枢纽城市,也是苏共与中共合作的前沿阵地。哈尔滨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也是黑龙江铁路运输枢纽城市。2021年,哈尔滨市有京哈、滨北、滨洲、滨绥、拉滨5条普速铁路。2024年,哈尔滨有哈大高铁、哈齐高铁、哈牡高铁、京哈高铁、哈佳快铁、哈伊高铁等高速铁路。其中,哈大高铁是中国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哈牡高铁连接起龙江两大旅游中心城市的冰雪资源,高铁沿线的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中国雪乡和镜泊湖等冰雪旅游景区串点成线;哈伊高铁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哈—京港澳通道的延长线,是中国纬度最高、全线所处地区全年温差最大、首条穿越多年岛状冻土区的高速铁路,线路起自哈尔滨市,途经绥化市,终至伊春市,正线全长318千米,设计时速250千米。2023年,哈尔滨全年铁路完成货物运输量为799.0万吨,下降38.2%;铁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56.3亿吨千米,下降2.1%;全年铁路完成旅客运输量3809.4万人,增长178.4%;铁路旅客运输周转量66.4亿人千米,增长103.0%。
截至2021年底,哈尔滨市共有车站(线路所)79个。截至2024年6月,哈尔滨主城区共有哈尔滨站、哈尔滨西站、哈尔滨东站、哈尔滨北站等22座车站办理客运业务。其中,哈尔滨站为特等站,位于南岗区铁路街1号,是哈大高铁、哈齐高铁、哈牡高铁、哈佳铁路和京哈线、滨州线、滨绥线、滨北线等主要干线的交通枢纽,共设有8站台14线;哈尔滨站也是最靠近老城区和商业区的核心车站。哈尔滨北站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为一等站,是哈齐高铁和滨洲铁路上的车站之一;哈尔滨北站普速场于2015年8月8日开通运营,高速场于2015年8月17日正式投入使用,站房面积9967平方米,站场规模为6台10线。此外,哈尔滨南站为一等站,是货运列车编组站,不办理客运业务。
航空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已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中国国内重要城市,连接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2023年,哈尔滨全年民航旅客运输量1034.6万人,增长118.5%;民航旅客运输周转量194.1亿人千米,增长102.2%。民航货物运输量5.5万吨,增长23.2%;民航货物运输周转量1.2亿吨千米,增长13.8%。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哈尔滨机场),原名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建成于1979年,距离哈尔滨市区33千米,为4E级民用运输机场,满足波音747系列和空客340系列同类及以下机型起降需要。哈尔滨机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东南亚至北美航线的最佳经停点,现为中国东北地区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国际航空港。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归黑龙江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管辖,是东北第一个开放第五航权的城市。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运营航线266条,其中国际航线15条,国内航线251条。哈尔滨市已打通哈尔滨至北美洛杉矶、温哥华货运双通道,国际客运航点数量居东北地区第1位。2023年,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2080.5万人次,保持东北地区第一;全年航空货邮吞吐量13.1万吨。2024年1~6月,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完成运输起降7.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1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2%、18.2%、9.8%。此外,哈尔滨平房机场由航空工业哈飞所有,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水运
哈尔滨市境内水运资源丰富,有松花江、呼兰河、二龙山水库等通航河流、湖泊,2017年航道总里程635千米。2020年,哈尔滨市辖区有水路运输企业55家,其中客运企业21家、货运企业29家、客货兼营企业5家。有客货运输船舶309艘(经核查符合经营资质条件),其中客运船舶132艘7694总客位,货运船舶177艘72880总吨。其中,水路客运主要集中在市区,包括城市轮渡和旅游客运两种形式;市区有水路客运企业9家,其中轮渡企业5家、旅游客运企业4家;企业所属经营性客运码头28座,有客运船舶87艘6723总客位;企业经营城市轮渡航线8条、湿地旅游航线5条和江上游览航线5条。2023年,哈尔滨全年水路完成货物运输量为110.9万吨,增长6.4%;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为0.5亿吨千米。
哈尔滨港务局有限公司,简称“哈尔滨港”,是中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东北地区水路联运主要港口,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其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经水路江海联运东出鞑靼海峡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地区和中国沿海各省。2020年,哈尔滨港有哈尔滨港区、宾县港区、巴彦港区、木兰港区、通河港区、方正港区、依兰港区7个港区,有港口经营企业6家,主要从事港区内货物装卸、过驳等港口经营业务。哈尔滨港有生产用货运码头泊位29个,装卸过驳的货物种类主要为江沙和少量煤炭。港口货运吞吐量300万吨。其中,哈尔滨港区是哈尔滨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三棵树、航运站、滨江油库、阿什河、上战备路、下战备路、松北、新农镇、呼兰9个作业区。
公共交通
2023年,哈尔滨市在优化调整9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同时增加租赁汽车数量,并利用智慧平台实时监控6251辆公交、4680辆网约车、1.4万辆巡游出租车和4.7万辆“两客一危”及重型货车运营状态,实现车辆运营调度智能化管控,为交通规划、运营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截至2024年11月26日,哈尔滨地铁开通运营线路共有3条,分别为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共设站点78座,运营里程91.57千米。2023年哈尔滨地铁线网累计客运量为28128.29万人次,进站量为18543.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74447.25万人次千米,线网客运强度为0.98万人次/千米·日。
2022年2月27日,哈尔滨中车智轨电车1号线正式开通,采用直线双向发车的运行方式,路线全长约18.9千米,共设“宝能城”站、“科技四街”站、“天翔街”站、“松北大道西”站、“东北虎林园”站、“东北亚大街”站、“纪检监察学院”站7个站点,同时智轨与地铁2号线的有效接驳,初步建立起地铁、智轨、常规公交多层次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截至2022年底,哈尔滨市共有编码公交线路364条,其中新开辟、调整和延伸公交线路8条。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8467.7千米,其中新增线路382.9千米。全市共有公交运营车辆7428辆,其中新增、更新车辆1120辆。全年公交客运量4.6亿人次。其中,截至2023年8月,哈尔滨主城六区公交线路数量达到256条,线路总长度增加2000余千米,达到5500多千米,车辆数量超过6000台,绿色环保车型占98%,城区主干线路实现环保车型全覆盖。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市主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
2022年,哈尔滨市共有巡游出租汽车运营车辆1.7万辆,客运量3.2亿人次;网约车运营车辆5038辆,客运量0.5亿人次。
人文
综述
哈尔滨仅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原文化、金源文化、京旗文化、俄侨文化和犹太文化等多种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也是一座红色基因赓续、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城市,是一座欧陆风情浓郁的城市,是中国啤酒产业的发源地,被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中国啤酒之都·哈尔滨”称号。
饮食
哈尔滨自修建中东铁路开埠,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先后容纳了俄罗斯、满、京津、鲁及本土世居等诸多方面的文化,构成了哈尔滨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形成了特有的“哈尔滨范儿”的哈埠菜美食体系,基本可以分为:以京鲁菜为基础的传统中餐,来自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的西餐,中西文化交融、南北文化融合而形成的“融合菜”,以满族为主要特色的少数民族饮食,具有“乡土气息”的铁锅炖以及清真美食,还有烧烤、火锅等。哈尔滨饮食文化中具有东北特色,对于正餐而言一个“大”字足以概括哈尔滨菜肴,大盘子、大菜码、大桌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哈尔滨人受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影响,喜欢吃粘糕、粘豆包、玉米饼子、大碴子、小米饭等。受满族影响,喜好炖菜,炖菜做法简单,有所谓的“八大炖”,如:小鸡炖蘑菇、排骨炖豆角、猪肉炖粉条、鲶鱼炖茄子、得莫力炖活鱼、牛肉炖柿子等。此外,哈尔滨美食还有白肉血肠、炒肉渍菜粉、冻柿子、冻梨、冰点心、杀猪菜、地三鲜、酱骨棒、烤冷面、哈尔滨熏鸡、张飞扒肉、大拉皮等。
锅包肉是哈尔滨的特色名菜,已有百年历史。在哈尔滨大厨技艺传承里,锅包肉一直秉承着烹制、酸甜汁儿的传统技艺。做法是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浆入锅炸至金黄色,再在炸好的肉片外浇上酸甜的芡汁。菜色呈金黄色,外酥里嫩,口味酸甜。其中烹汁儿过程相当讲究,把炸好的锅包肉放在勺里,在颠翻炒勺过程中把提前调好的糖醋汁淋到热锅里,热锅把醋味水分蒸发,激发醋的香味,使得锅包肉更加爽脆,整个过程不超10秒。其中,勺温一定比食物温度高,只有这样才能把汁儿和气的味道逼进食物中。2022年,哈尔滨锅包肉入选国家《地标美食名录》。
铁锅炖起源于闯关东时期,通过乱炖的形式产生的菜品,主要使用灶台和大铁锅,在里面加入鸡、鹅、鱼、排骨等其中一种或两种主料,再加上其他蔬菜配料,通过大火烧开再小火炖,最后大火收汁。比如出名的有“铁锅炖大鹅”“地锅鸡”“灶台鱼”等。哈尔滨的铁锅炖,主食可以在铁锅边上贴一圈金黄的玉米饼,或在上面蒸一屉小花卷。
杀猪菜是哈尔滨双城区较有名、地道的菜,就是把一头猪的所有部位烀熟了全部上桌,从头吃到尾,整个一桌子菜就叫杀猪菜。有现灌的血肠、蒜泥白肉、酸菜、肠灌肉等,并将烤糊的辣椒捏碎后放入酸菜汤里。
冻梨又称冻秋梨,是哈尔滨名小吃,东北地区冻梨的主要品种为花盖梨、秋白梨等,制作工艺简单,只需要将梨整箱放在户外即可。冻梨有两种吃法,第一种是自然条件下微微解冻后切开或者直接咬着吃,自然解冻的冻梨果肉还带着少许冰沙,有着冬天吃冰的感觉;第二种吃法是东北地区正宗吃法——吸梨水,冻梨完全解冻后拔掉梨“尾巴”,可以直接用嘴巴吸里面的汁水。冻梨的特色在于其冰凉的口感和独特的味道,咬一口下去,酥脆的冰壳破开后便露出里面鲜嫩多汁的梨肉,冻梨的味道既有梨子的清甜又带着一丝酸味。
特产
马迭尔冰淇淋、哈尔滨红肠、东北大酱、格瓦斯饮料、大列巴面包、哈尔滨啤酒是哈尔滨最具代表性六大特产。
哈尔滨红肠,原产于东欧的立陶宛。中东铁路修建后,由沙俄引进中国,成为东北的哈尔滨、佳木斯、七台河、满洲里等地特产,以哈尔滨红肠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特产之一。红肠因颜色火红而得名,是一种用猪肉、淀粉、大蒜等食材精制而成的一种肠类食品,采用传统原木熏制工艺而成,咸淡适宜,油而不腻。
列巴是俄语面包的音译,由俄罗斯传来,现为哈尔滨一绝。这种大面包为圆形,有五斤重,味道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大列巴面包,直径达25厘米以上,每个约2.5千克,采用炭烤工艺而成。
习俗
艺术
冰雪雕是冰雕和雪雕的统称,是一种以冰雪为主要材料来雕刻的艺术形式。同其他材料的雕塑一样,冰雪雕也分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冰雪雕与其他材质的雕塑一样,讲究工具使用、表面处理、刀痕刻迹,但由于它材质无色、透明(白色),具有折射光线的特征。冰雪雕技艺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减法的艺术”。冰雕重在雕刻,美在晶莹剔透;雪雕注重塑形,美在洁白朴实。故此冰雪雕出的形象通透洁白立体感强,形象鲜明,不过受季节和温度影响,保存时间短。以冰雕、雪雕、冰雪娱乐项目为主的兆麟公园、太阳岛雪雕园和冰雪大世界是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金色品牌。兆麟公园相继举办了第四十三届全国专业冰雕比赛、第四届全国青年专业冰雕比赛、第二十一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冰雕比赛、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冰雕比赛、第六届青少年冰雕比赛等十余场冰雕赛事及公益活动,被掰断龙牙的冰雕作品《鱼波龙年》是第四届全国青年专业冰雕比赛的金奖作品。
哈尔滨是中国接触欧洲古典音乐最早的城市,也是中国传承现代音乐艺术最早的城市,有中国国内第一支交响乐团、第一所音乐教育学校,被联合国授予亚洲唯一的“世界音乐之城”。哈尔滨有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音乐主题公园、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等音乐文化场所,先后建成了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等一批文化场馆,并培养了哈尔滨交响乐团等一批专业乐团,每年引进国外优秀剧目,举办高端文艺演出百余场,近3000名国内外演职人员参演,并且每年举办音乐节、国际音乐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在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里,展示了傅庚辰、金铁霖、李双江、郭颂等音乐名人。2023年,哈尔滨市以立法形式将每年8月6日确定为“哈尔滨音乐日”;以及市民音乐嘉年华文化活动入选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
截至2022年10月,哈尔滨交响乐团创作了交响乐序曲《丁香》、大型主题交响曲《灯塔》、交响音诗《千里江山》、新时代交响序曲《启航》《庆典序曲》、交响乐《辉煌》、交响诗《松花江》等音乐作品及《你是一座美丽的城》《不负韶华》《盛世华章》等原创歌曲;哈尔滨歌剧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7年度舞台艺术创作项目《情动哈尔滨》、大型原创音乐剧《空降玫瑰》等作品;其中,交响乐《灯塔》入选全国优秀交响乐展演优秀作品,音乐剧《空降玫瑰》获全国优秀音乐剧参演项目。哈尔滨还举办了各类音乐活动,比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全国声乐展演、国际手风琴艺术周等国际、国内重要音乐活动,并且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永久落户哈尔滨。其中,“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作为“音乐之城”特色品牌,已延续63年、成功举办36届,成为中国开办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国家级音乐盛会,是中国三大音乐节之一。此外,哈尔滨还有民众自发组建的上百个民乐团、管弦乐团、合唱团,以及哈尔滨少年宫小雪花艺术团、哈尔滨少儿小提琴艺术团等少儿演出团体。
最初老哈尔滨建筑体现和发展的主要是俄罗斯建筑艺术风格,以及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和新兴文艺运动建筑风格,这些就初步奠定了近代哈尔滨建筑风貌的基础格调。哈尔滨现存的老建筑有四百多处,包括新艺术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等,教堂、公馆、府邸、交通站舍、中央大街等建筑带有清晰的类型特征,比如哈尔滨江畔铁路俱乐部餐厅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哈尔滨市区还保留了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哥特式等一大批历史建筑,被誉为“东方莫斯科”“万国建筑博物城”。
哈尔滨新艺术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为哈尔滨火车站,建筑整体无论是顶部还是外立面都不存在平面,各方向的平面都被竖向穿插的三个突出的装饰柱打破;车站的正面造型、顶部线条、玻璃幕墙、台阶、铁艺装饰、站名等都是曲线形式;新艺术风格元素已经成为城市建筑风格的源头,简化后的新艺术风格主要凭借符号化的植物铁艺栏杆、特殊造型浮雕、曲线运用等装饰元素。
哈尔滨仿古式建筑的代表为建成于1929年的哈尔滨文庙,文庙中的正殿大成殿采用古代建筑等级中的最高规制,正面横阔十一开间,顶部为重檐庑殿顶,其规制可比故宫太和殿;此外,哈尔滨文庙也是表现国家精神的仿古式建筑。
哈尔滨文艺复兴风格是采用横向五段、竖向三段的构图法则;下段为基座层,常以连续的腰线与上面分割;中段或以完整的柱式,或以仿重块石形式砌筑墙体;上段为檐壁和屋顶,檐壁常以生动的枝繁叶茂的植物浮雕花饰和扦格石作为装饰,屋顶则是孟莎式双折坡顶,并配以异形的老虎窗,组成阁楼层;方底穹顶也是法国文艺复兴建筑中常见的,不过穹顶不像拜占庭式那样半遮半掩;代表建筑有黑龙江省对外联络办公室、哈尔滨市兆麟小学、哈尔滨市道里区妇女儿童用品商店等。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具有浓厚的颜色、华丽的装饰和精细的雕工,其特征为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与雕琢,经常使用交错的曲线和卵形的空间;哈尔滨道外区拥有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哈尔滨地区结合北方寒地民居的建造习惯,采用四合院式的平面结构形成了院落式的“圈楼”,并且更多地借鉴东宫等俄国巴洛克建筑的门、窗口沿位置装饰与顶部雕塑的特点。
地区象征
哈尔滨市花为丁香花,每年5月为哈尔滨丁香花绽放的季节。截至2024年6月,哈尔滨市有常用丁香栽植品种13个,加上科研和实验品种,总计50余个品种,形成了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绿化景观。丁香,木樨科丁香属,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丁香植株一般高2米至8米,小枝圆,髓心实;单叶对生,椭圆或披针形,有叶柄;花两性,呈顶生或侧生之圆锥花序。花冠细小,漏斗状,具深浅不同的4裂片,有白色、紫色、紫红及蓝紫色等花色。作为喜光耐寒的物种,丁香渐渐成为哈尔滨市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绿化树种。1988年4月正式确定丁香花为哈尔滨市市花。哈尔滨有“榆都丁香花满城”的美誉。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12月,哈尔滨市共有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亚沟石刻、哈尔滨文庙、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等十几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24年,哈尔滨市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五国头城遗址、极乐寺、松峰山道教遗址、东城子遗址、哈尔滨中共北满分局旧址等百余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文庙为东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建筑规制最全的孔庙,也是黑龙江省现存最完整的仿清官式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哈尔滨文庙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建有殿、坊、门、碑、桥等景观20余处。主体建筑呈序列展现,形制完备,规范严整。如大成门、大成殿皆为三出陛;主要建筑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而配殿分别为绿、灰瓦顶;彩画包括“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等级分明、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是清代官式建筑的典范之作,亦是了解古建筑知识和文化的绝佳殿堂。哈尔滨文庙于1981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是一所遗址型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47号,属近现代重要史迹,遗存年代为1936~1945年。其建筑面积9997平方米,新馆内展览分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研制细菌武器、实施细菌战、毁证和审判六个版块。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始建于1933年,曾以石井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等名义活动,犯下了细菌战、人体实验等战争罪行,是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灭亡。七三一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了遗址的整体格局。七三一旧址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5万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和制造的军事基地,是日本侵华期间留存的近现代历史遗迹,真实地记录了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武器研究、制造和使用,准备和实施细菌战、人体实验的全过程,史实清楚,证据完整。2023年,共有重点遗存27处,其中23处遗址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国的早期都城,历经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代皇帝,作为金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8年之久。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以西城垣为边,由南北相邻的两个长方形城池组成,平面呈曲尺形,南北相隔的城墙俗称腰城或腰垣。遗址以南北二城的城垣和皇城内的建筑址保存较好,城垣为夯土版筑,全城外城垣周长约11千米,含腰垣城垣全长约12.7千米,总面积约6.28平方千米。金上京城设有马面、角楼、瓮城、护城壕等防御性建筑,全城共有12座城门,其中有4座为瓮门形制。1982年,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该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底,哈尔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278项,其中,有方正剪纸、五常东北大鼓等国家级项目6项,桦树皮画、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等省级项目112项,鱼皮画、刻陶手工技艺等市级项目160项,非遗传承人达252人。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龙江皮影戏是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其历史悠久,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汇集灯光、音乐、雕刻、美术等于一体,具备独立的演出形态、演出剧目、表演手段和传承谱系的皮影戏品种,号称黑龙江皮影戏的“江南派”。其演唱没有文本,完全是口传心授,对白幽默风趣,非常口语化,表演起来通俗易懂,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是黑龙江省唯一专业的皮影戏演出团体。截至2022年12月,哈尔滨有16个剧目获国家级奖项,8人获40多项国家级单项奖,30多项省级奖。其代表作品有《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鹤与龟》《哪吒与三太子》《古诗·所见》等。“龙江皮影戏”还曾多次应邀赴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演出。
方正剪纸诞生于哈尔滨市方正县,方正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中叶,历经两百余年的发展,经过多民族民间剪纸技艺与中原地区剪纸艺术的融合与创新,方正剪纸逐渐形成了淳朴豪放、细致流畅、简洁明朗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它在制作时采用自制的剪纸用具,技法独特,讲究装饰,表现题材多样,造型质朴可爱,构图秀逸隽美,为东北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鲜活例证。1993年,方正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五常东北大鼓属于北派大鼓中的“江南派”,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前后,许多满族人从京津地区移居到拉林河流域,在此圈地、设屯,把中原文化带到了五常,也把华北地区的民间书曲带到五常,它与本地民间说唱形式相结合,经过当地艺人的整理、发展、创作,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五常大鼓书。五常东北大鼓融合了当地满族音乐的诸多元素,尤其大量吸收了满族萨满仪式中演唱的萨满古调,除“小口”“大口”两个板腔体唱腔外,另有曲牌30余个。其唱腔结构巧,板式变化俏,三弦伴奏下的女声演唱优雅婉转、清晰亮丽,说、唱皆用五常本地语音,属北方普通话,表演有评书艺术之风。其代表作品有《忆真妃》《黛玉悲秋》《露泪缘》等。
风景名胜
综述
哈尔滨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第1名。2023年,哈尔滨全年接待游客1.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692.5亿元,达历史最好水平。2023年,哈尔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71家,S级滑雪场10家。
重要景点
松峰山旅游度假区
松峰山又名松蓬山,古称金源乳峰,距离哈尔滨城区65千米,一直有着“天降仙境”的美誉。其自然资源禀赋极高,以崖险峰奇、怪石嶙峋、古松参天、泉清水秀著称,是东北地区八大名山之一、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有着“东北道教第一名山”和“龙江第一秀”的盛誉。松峰山作为东北地区最早的道教圣地,已经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历史上是金代皇家问道、避暑、狩猎的胜地,因此也被誉为“千年道家仙山”。松峰山仍保留有从金代流传下来的太虚古洞、拜斗台、棋盘石、曹道士碑刻等古迹。在松峰山,一共有六处祈福迎祥的好去处——寻仙谷、铜坐龙雕像、十二生肖祈福广场、六十元辰像、五仙阁和柞树王。
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
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坐落在宾西长寿山,距离哈尔滨市区约50千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5%,有“天然氧吧”的称号。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由长寿山片区和长寿湖片区组成,2012年获批国家森林公园,因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后又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素有“一湖、两泉、三山、四峰、五洞、六石”之称。其中,长寿山景区以“山”取胜,有樵夫观天、石林石海、奇形树、骆驼峰等景观;长寿湖景区内湖面与寿字相依,寓意“延寿”,正面摩崖石刻大字是清乾隆御笔的天下第一“寿”字,高38米,宽18米,为中国国内较大的石刻寿字。
鸡冠山景区
鸡冠山景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距离哈尔滨市157千米。鸡冠山景区因大小山峰呈鸡冠状而得名,总面积38.6公顷,由大鸡冠山、鸡冠石林、鸡冠石海、鸡冠鼎四部分组成,由鸡冠山地质公园、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东北抗联鸡冠山根据地红色遗址、遗迹等景点组成,大小地址遗迹景点30余处。景区以山峻、石奇、树美、水秀闻名于世,被誉为“小山有大山之势,北山有南山之秀”,被称作“北国张家界、哈北后花园”,属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还是黑龙江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鸡冠山景区不仅有着集中分布的天然地质资源,比如象形花岗岩,被著名地质专家论证为国内罕见的地震地址遗迹,“千米画廊”“石佛峰”“绝壁凌空”等景观成为黑龙江省内独特的自然景观。鸡冠山景区还保存着原始森林地貌,有百年以上参天大树,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天然的森林氧吧。景区内还现存大量的抗联遗址,遗址内发掘了大量当年抗联的军事、生产、生活设施和文物,经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央党史办、国家图书馆、省内外著名抗联史研究专家综合认定,鸡冠山地区抗联密营遗址群为迄今为止中国东北发现的面积较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历史遗迹较多、保存较完整的东北抗联游击根据地。
东北虎林园
东北虎林园位于哈尔滨松花江畔北岸,占地面积144万平方米,是人工饲养和繁育东北虎的基地,也是一家集保护、科研、饲养、繁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东北虎林园拥有各种不同年龄的纯种东北虎近1000只,是真正的“千虎之园”。景区建有十几个观赏景点,可观赏到白虎、雪虎、白狮、狮虎兽、猎豹、花豹、金钱豹、非洲狮、孟加拉虎、黑色美洲虎、美洲狮等珍稀动物,游程约1个小时左右。
森工平山旅游区
森工平山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座落于哈尔滨市阿城区。旅游区内有全中国最大的野生散养鹿场,还有驼峰岭、神鹿岭、将军岭、山路十八弯、黑瞎子沟等20余处景点。其中,森工平山皇家鹿苑是八百年前大金国帝王将相的皇家狩猎场,也是新中国建设最早的狩猎场,俗称李范五狩猎场。景区内的食草动物驯养示范基地,占地面积462公顷,是中国建设最大的生态型半散放式食草动物园。饲养繁殖的梅花鹿、马鹿、黇鹿、牦牛、矮马、羊驼、骆驼、岩羊、盘羊、波尔羊等鹿科、牛科、马科、骆驼科、羊科类食草动物10余种,1000余头(只、匹)。此外,旅游区内还有森林湿地、月亮湖、好汉坡、驼峰岭、卧龙谷、森林氧吧、阳光浴场、黑瞎子沟、将军岭、神鹿岭、鸳鸯湖等原生态自然景观。
太阳岛风景区
太阳岛是集欧陆风情、郊野风光、东北民俗、冰雪文化集一体的多功能性景观区,坐落于松花江北岸,江南区和松北区之间,总面积88平方千米,景区规划面积38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区50平方千米,南北以松花江和改线前进堤为界,东起滨州铁路桥,西至四环高架桥。太阳岛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东区为核心景观区,也是游客集中观赏的区域;中区为文化休闲区域,代表有极地馆、科技馆、月亮湾电视城;西区为自然生态区,代表有冰雪大世界、一湖三岛。2006年,太阳岛景区被联合国友好理事会授予联合国生态示范岛屿的荣誉称号,同年太阳岛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同时太阳岛还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位于哈尔滨道里区,始建于1898年,全长1450米,宽21.34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是中国第一条步行街,有“亚洲第一街”之美誉,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建筑成就奖”。它的建筑风格多样,从文艺复兴风格到巴洛克风格,再到折中主义和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构成了中央大街独特的欧陆风情,被称作“汇百年建筑风格 聚世界艺术精华”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截至2024年1月,中央大街有各类历史建筑62栋,比如哈尔滨党史纪念馆、端街博物馆、拾楼壹号哈埠菜历史收藏馆、哈尔滨往事展馆、中央大街美术馆、秋林格瓦斯百年文化馆、哈尔滨俄侨纪念馆等建筑,每一个建筑设置二维码,市民游客扫码即可听建筑、看建筑、读建筑。
防洪纪念塔
防洪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北段松花江畔广场,斯大林公园中部,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建。防洪纪念塔由塔、廊两部分组成;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顶组成,花岗岩质,通高22.5米;塔基有两层不同高度的底座,分别表示1932年和1957年特大洪水的水位;塔身下部有全市各界人民抗洪抢险的浮雕;塔顶有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群雕像;塔周建有21孔半圆形回廊,回廊两端各有一说明碑。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哈尔滨市十七座教堂中规模较大和较早建成的,被称为“建筑艺术博物馆”。1903年,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侵入了哈尔滨;1907年,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破土动工建造了一座随军教堂,同年,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以随军教堂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墙,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建成了清水红砖、绿色圆顶的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有着俄罗斯式的穹顶,罗马风格的拱券高窗宏,以及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
伏尔加庄园
伏尔加庄园是集研学、度假、婚礼、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四季庄园,坐落于哈尔滨近郊阿什河畔,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是以哈尔滨历史为依托,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中俄文化交流基地、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莫斯科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庄园里有四十多幢俄欧风情功能建筑,如:独角兽森林马场、海神湾、伏特加主题酒堡、俄罗斯民俗园、森林高尔夫球场、山顶花园婚礼教堂、钓鱼村、圣尼古拉教堂、江畔餐厅、彼得洛夫艺术宫、普希金展览馆等。
金源文化旅游区
金源文化旅游区位于阿城区南2千米处,以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金太祖陵遗址公园和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为核心,是重要的历史人文旅游景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是以展示金代历史及金源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馆藏金代文物千余件。金太祖陵有“龙江第一陵”之称,是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初葬之地,被誉为“龙江第一陵”,里面有玉带桥、宁神殿等建筑。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中国境内建在最北方高纬度地区的都城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这里定都,是金朝修建的第一座都城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位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中段西麓,享有中国“雪之门”的美誉。冬季积雪期长达170天,滑雪期长达150天,先后承办过大冬会、亚冬会等11届国际国内重要赛事,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区域内拥有5S级滑雪场2家,建有水上乐园、熊猫馆、森林温泉馆、山地自行车公园、世界第一滑道等大型游乐设施,建有20千米木质徒步观光栈道。度假区内有宾馆酒店26座,总床位数5000余个,配有电影院、游泳馆、健身房、酒吧、KTV等休闲娱乐场所。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始创于1999年,是由哈尔滨市政府为迎接千年庆典神州世纪游活动,凭借哈尔滨的冰雪资源优势,而推出的大型冰雪艺术精品工程,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景区先后获得最有影响力冰雪旅游目的地奖、青少年最喜爱的龙江冰雪景区、龙江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旅游产业投资百强企业、黑龙江文化产业十大品牌、首届黑龙江省政府质量奖等诸多荣誉。
对外交流
领事机构
友好城市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47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