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音译自
藏文:བླ་མ,藏语拼音:lama,
威利:bla-ma),
藏传佛教术语。
形成经过
公元七世纪印度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教与本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
在藏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
招财、招寿、替身仪轨、
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
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修建起拉萨著名的大、
小昭寺,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也陆续修建寺庙,随同前来的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佛教开始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
赤松德赞还派近臣前往内地请僧人到西藏讲经。公元781年唐朝开始轮流派僧人去西藏。受人尊敬的
大乘和尚摩诃衍,就是汉族僧人在西藏的代表,他在西藏传教11年,著述9部经论,讲经说法,使汉地佛教在西藏兴盛起来。
公元10世纪初,“佛教”在西藏形成。
发展历史
松赞干布积极发展与邻近地区的友好关系,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约2百年为前弘期。这一时期,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其间曾一度占优势。赤松德赞(755年一797年在位)时从印度迎来寂护和莲花生两大师,建立
桑耶寺和僧团组织。期间,在印传佛教和
汉传佛教之间曾引发一场争论(792年—794年),最终印传佛教在赞普的支持下得以取胜。赤祖德赞(815年一838年在位)时,又委僧人为
大相,并规定七户养僧一人之制等,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继任者赞普达玛期间,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但其后约百年,
卫藏地区的佛教仍不绝如缕。
10世纪,佛教逐渐由
西康、青海、
阿里等地将戒律传回卫藏地区。同时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其中最有成绩的是
仁钦桑波(rin-chen-bzang-bo,958年—1055年),译出以密宗为主的不少显密经典。又从印度迎请
阿底峡进藏,主要传授显宗教理,兼及密宗。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要有宁玛派、
噶当派、
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主和唐朝
文成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显宗
说一切有部、
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
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过
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
月称所著的《
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中观论著的代表作。《
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
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
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藏传显宗教理的传授与探讨特别注重口头的立宗辩论,辩论时严格按照
因明学的“
应成论式”的规矩进行,辨析精细入微,为其他各系佛学少有。藏传密宗一般分为事部、行部、
瑜伽部、
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
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
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还是
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合一”是藏传佛教的另一大特点。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
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要的寺院依其重要的程度分别规定为国家级、省级、县级的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文革期间许多寺院受到严重的破坏, 1979年以后由
政府资助和信徒群众自愿集资逐渐恢复。藏传佛教的文献极为丰富。藏文《大藏经》分
《甘珠尔》和《
丹珠尔》两大部分,其中《
甘珠尔》包括显密经律,主要为佛教的原始经典,《丹珠尔》为论藏,系释迦牟尼弟子对
佛语的阐释和论述的译文集成。藏传佛教于后弘期时传入青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及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13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
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本世纪初,开始传入
欧美,分别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迅速发展,现已成为
西方国家的不可忽视的
宗教信仰之一。
四大派别
宁玛派
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 “宁玛”(rnying-ma)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
吐蕃时期译传的旧
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
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
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故称为“古”。通称“
旧译密咒派”。
宁玛派僧徒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称阿巴,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不注重学习佛经,也无佛教理论。第二类有经典,也有师徒或父子间传授。我们主要介绍是第二类。 严格意义上的宁玛派是11世纪时“大素尔”
索尔波且?
释迦迥乃(1002—1062)、“小素尔”索尔穷喜饶扎巴(1014—1074)、
卓浦巴(本名释迦僧格,1074一1134)
三素尔建立寺庙并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时才形成的。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著名的寺庙有
西藏的
多吉扎寺、
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宁玛派14世纪就已传播到
不丹、
尼泊尔;近代来,印度、
比利时、
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寺庙,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
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
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
前弘期时
莲花生等
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
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九乘即
声闻、独觉、菩萨等
显教三乘,事续、行续、
瑜伽续等外密三乘,
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鲁瑜伽(随类瑜伽)、
阿底瑜伽(最极瑜伽)等内无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圆满法”。宁玛派最为注重修习心部的大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的关键仅是
消业净习,即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
萨迦派
萨迦派中的“萨迦” (sa-skya)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
北宋熙宁六年(1073)昆?衮却杰波(1034一1102年)在后藏
萨迦县萨迦寺弘法,故名。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3个支派。此外,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
德格的贡钦寺,青海
玉树的
结古寺、
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
林周的
那烂陀寺,今
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萨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代表人物有
萨迦五祖。初祖贡噶宁波(1102一1158)、二祖
索南孜摩(1142一1182)、三祖扎巴坚赞(1147一1216)、四祖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一1251)、五祖
八思巴?洛追坚赞(1235一1280,萨迦班智达侄子)。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为
元朝统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八思巴被元世祖
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大宝法王,同时又授予八思巴统领西藏十三万户之职权,领总制院事,管理
西藏地方政教事务。1267年西藏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势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
康区和
安多各地,对元朝皇室亦有
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萨迦派内部的矛盾亦逐渐发展,1324萨迦寺分成细脱、仁钦岗、
拉康、都却4个拉章,各领属民、土地。1351年,
萨迦派在西藏的掌权地位被
帕竹噶举派的
大司徒绛曲坚赞取代,萨迦势力日渐衰落。
明成祖时,封萨迦首领为
大乘法王,萨迦派仅保有萨迦附近一小片领地,其首领称
萨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个拉章传承断绝,都却拉章则再分为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延续至今,萨迦法王由两房的长子轮流担任。现今的萨迦法王在美国居住。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
辩经。
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
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 “
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 “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舍去“非福”(“
恶业”、做坏事)。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
三善趣之中。第二层次是断灭“
我执”(“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
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一切见指“
断见” (指片面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 )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萨迦派对
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元代帝师
达玛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汉、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对勘藏汉文佛教大藏经典,历时3年撰成《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这为《
藏文大藏经》的编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础。
噶举派
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bkav-rgyud),藏语意为“
口授传承”,谓其传承
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
玛尔巴译师。这一派支系众多,有
达波噶举和
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
达波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
米拉日巴师徒。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
传法。他融汇
噶当派的《
道次第》和米拉的《
大手印》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的
帕竹噶举、
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
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
琼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区(shangs)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 “香巴噶举派”。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
墨竹工卡的
止贡寺、四川德格的
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
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
修心法门,修的是
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
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明点(心)的修炼,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格鲁派
格鲁派(dge-lugs-pa)中的“
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
教理源于
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
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派奉
宗喀巴大师(1357一1419)为祖师。
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分别年写成《
菩提道次第广论》和
《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
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
甘丹寺,并自任住持,这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后来,该派势力逐步扩大,修建了以
哲蚌寺、
色拉寺、
扎什伦布寺等为代表的寺院。
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
班禅、章嘉活佛(
内蒙古)、
哲布尊丹巴(
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清代以来,
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发展,除拉萨三大寺外,扎什伦布寺、
昌都强巴林寺,
青海塔尔寺、
隆务寺、
佑宁寺,甘肃
拉卜楞寺、
卓尼寺,四川
格尔底寺、
甘孜寺,云南
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
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夏所传的
龙树的
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
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
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
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即主张止往修、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格鲁派认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轻安之感,即是止的本体;修观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轻安之感,此为观的本体。修习应止观相互配合,由止到观,由观到止,而达涅。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格鲁派则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
札仓、康村三级,而且各有管理组织,执事人员实行任期制,各司其责,重要事务则会商决定。学经制度健全。有系统的佛教
教育体系和
学位制度,规定显密并重,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程序。同时格鲁派寺院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学科,对藏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活佛转世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区别于其它佛教流派最明显的特征。它是如何出现的呢?
活佛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
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萨迦教主八思巴为“西天佛子,化身佛陀”,此后,元代人就开始称西藏高僧为“
活佛”,这时它指宗教修行中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到
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它才成为寺庙领袖继承人的特称。1252年,忽必烈召见八思巴时,也邀请噶玛噶举高僧
噶玛拔希。但噶玛拔希投向了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被蒙哥封为国师,并赐给一顶
金边黑帽及一颗
金印。1283年,噶玛拔希圆寂。为将本教派既得利益保持下来,他便以佛教意识不灭、
生死轮回、“化身再现,乘愿而来”为依据,临终前要求弟子寻找一小孩继承黑帽。弟子秉承师命,找来一小孩为噶玛拔希的
转世灵童,
黑帽系活佛转世制度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明朝,黑帽系活佛噶玛巴被明
永乐皇帝封为明三大法王之首的“大宝法王”。今天,这一活佛转世系统仍在传承。1992年9月27日,拉萨堆隆
德庆县楚布寺举行盛大的十六世噶玛巴活佛转世灵童
坐床典礼,揭开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转世的又一页。
活佛转世制度创立后,藏传佛教各教派为了自己的利益,纷起仿效,相继建立起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活佛转世系统。据统计,清朝
乾隆年间在
理藩院正式注册的大活佛就有148名,到清末增至160名。其中,随着本教派利益的膨胀而建立的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是达赖转世系统和班禅转世系统。
达赖活佛转世系统创建于16世纪。清初,
五世达赖喇嘛不远千里到北京朝见顺治皇帝,被封为“西天
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
释教普通瓦赤咖恒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的称呼从此正式确定下来,并传承至今。现世达赖喇嘛是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命“免予
掣签,特准继任为第十四辈达赖喇嘛”后,于1940年2月22日由
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主持,在
布达拉宫正式
坐床的。
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出现于1713年,清朝中央政府正式册封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
满语,为
梵语ratna之
变音,旧译“宝师”或“大宝”)。民国时期,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
班禅出走内地,圆寂于青海,宫保慈丹经扎什伦布寺班禅行辕寻访到后,国民政府
代总统李宗仁特令“免予掣签,特准继任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1949年8月10日在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关吉玉主持下,十世班禅坐床大典在
塔尔寺举行。
17世纪
格鲁派掌权后,这种活佛转世的办法成为西藏特权阶层争夺利益的手段。为杜绝大活佛转世中的族属传袭之流弊,1793年清朝颁布“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时,创建
金瓶掣签制度,将其列入“善后章程”第一条;大皇帝为求黄教兴隆,特赐一
金瓶,规定今后遇到寻找活佛
灵童时,邀集
四大护法,将灵童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牙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然后由众
呼图克图会同
驻藏大臣在
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金瓶掣签制度,完善了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金瓶掣签后,驻藏大臣、寻访灵童负责人要将掣签所得灵童的
情况报告中央政府,经中央政府批准后,才能举行
坐床典礼。为此,清朝特制两个掣签金瓶,一个用于达赖、班禅
转世灵童的认定,现存放于拉萨
布达拉宫;另一个用于确认蒙藏大活佛、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现存放于北京雍和宫。
前弘期
拉萨大昭寺主殿内供奉着一尊享有世界上最为罕见之尊荣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近600年来,众多的
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尊佛像的脚下,以表达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
时至今日,每天仍有数以千计的信徒在这
尊像前顶礼膜拜,像前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躯磨擦得像镜子一样光滑。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因有释迦牟尼的奶母等人从旁指导,故造像与其本人酷肖。据
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
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并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时,
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
长安送抵拉萨,此后,这尊佛像便与藏传佛教共荣辱。在迎娶
文成公主前,松赞干布已娶邻国
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尺尊公主带来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
尺尊公主邀文成公主一起建庙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经勘测发觉,吐蕃地形状似仰卧的魔女的心脏,湖水系魔女的血液,应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庙以镇之。所建寺庙就是今日之大昭寺。现8岁等身像供奉于拉萨
小昭寺。松赞干布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赤松德赞即位赞普后,派人往印度迎请著名僧人锡瓦措(又译称
寂护静命)和教长
白玛(
莲花生大师)来吐蕃弘传佛法。他们到吐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佛教建立根据地,即由莲花生勘查选定地点,兴建了西藏
佛教史上第一个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
桑耶寺。在
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地派人到印度请来12位僧人,为7位吐蕃贵族青年剃度授戒。这7人出家是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藏人出家之始,他们在藏文史籍中被尊称为“
七觉士”。
赤松德赞之后的3位
赞普也都大力扶植佛教,僧侣免于赋税和
体力劳动;王宫内设置供奉佛、法、僧“三宝”的道场,让僧人参与国政。在
藏文史籍中与松赞干布、
赤松德赞合称为“三大法王”的
赤祖德赞执政时,还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规定每7户平民负责供养1位僧人的生活。当僧人讲经时,赤祖德赞坐在中间,头发编成两辫束以长丝带伸展在僧人座位上,然后让僧人坐上去,以此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后,展开了大规模的
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都被封闭,
大昭寺改为
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因为是文成公主把
释迦牟尼佛像从内地带来并使吐蕃有了佛教,故文成公主被禁佛者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人被勒令改信其他教派,不愿从命而又戒杀生的僧人被强迫操起弓箭,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佛教寺庙内的壁画被涂抹掉后,又在上面画僧人饮酒作乐的画。
许多佛像被拖出寺院钉上钉子扔入河中,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这次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以致
西藏宗教史籍把朗达玛以后的近百年间称为“
灭法期”或“黑暗时代”。而从
松赞干布时佛教传入
吐蕃到朗达玛禁佛这一时期,在西藏佛教史上被称为“前弘期”。
僧职称谓
综述
藏传佛教的僧职,在教内已形成一整套既严格又分门别类的选拔制度,它是维系藏传佛教寺院及
僧团秩序、开展各类
宗教活动的重要
组织保障。其称谓众多,概括来说,大体上可分为
封号性僧职称谓、
学位性僧职称谓、戒律性僧职称谓和寺院组织中之僧职称谓。
大宝法王
封号性僧职称谓,是由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种僧职称谓,在藏传佛教诸多僧职称谓中最具声望。这类僧职起始于元朝,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后,封
萨迦派第五代祖师
八思巴·洛哲坚赞为国师,授予玉印,领总制院事,统领天下释教;1269年,忽必烈又晋封八思巴为帝师,从而促使了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正式形成。自此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对藏族地区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宝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活佛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年,
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德银协巴应明朝
永乐皇帝最胜圆觉妙智慧大宝法王大宝法王大慈法王
大乘法王
大乘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年,萨迦派高僧
贡噶扎西(汉籍中称
昆泽思巴正觉大智法王
大智法王是明朝对
藏东地区的藏传佛教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明朝
永乐初年,朝廷邀请
岷州明英宗明代宗阐化王
阐化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帕主噶举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年,明成祖封当时任帕主噶举派主寺
泽当 学位性称谓
除了以上数位僧职较高的法王外,明朝政府授予的藏传佛教僧职称谓,可谓不胜枚举,诸如
赞善王、
护教王、
阐教王、
辅教王以及西天佛子、
灌顶国师、灌顶大国师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清朝时期,清政府继续对藏传佛教高僧,特别对格鲁派大活佛授予至高无上的僧职头衔,比如达赖、班禅、章嘉和哲布尊丹巴等。由于这一时期授封的僧职称谓大都是藏传佛教界具有广泛影响并形成制度化的活佛系统,故准备另文专述。
学位性僧职称谓,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因为这一僧职称谓是极少数僧侣经过长期的清苦修学而获得的一种宗教
学衔,它能够显示各自在佛学
知识领域具有颇高的专业水准和身份。
这一
宗教学格西善知识拉然巴曼然巴拉然巴格西,是藏传佛教格西中级别最高的学衔,也是藏传佛教显宗中最高的学位。每位申请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考僧,必须在拉萨
大昭寺举行的祈愿大法会期间,通过三大寺(
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高僧提出的佛学疑难问题的答辩,并得到认可才能获取这一宗教学衔。
措然巴格西小昭寺举行的大法会,并在拉萨三大寺众高僧前答辩佛教
经律论取胜,才能获得这一宗教学衔。
林赛格西,该学衔排在措然巴格西之后,是某位学僧在拉萨三大寺中的任何一寺内通过答辩佛教经论而考取的一种格西学位。
多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大经堂门前的石阶上举行的法会上通过答辩佛教经论而获取的一种格西学位,排在林赛格西之后。凡是具备条件的各大寺院均可授予多然巴格西的宗教学衔。 除了上述四种不同级别的格西学位之外,还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格西学位,比如,阿然巴、曼然巴等。
阿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的
密宗学院中通过对密宗理论的研习以及实践修炼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一般而言,进入密宗学院修学的条件比较严格,其学僧必须先经过在
闻思学院研读藏传佛教
五部大论的阶段,并在此获得毕业后才有可能升入密宗学院深造;最好是取得上述格西学位中的任何一项后,被选派或推荐到密宗学院研修,最后取得阿然巴格西的学衔。阿然巴格西的学衔也有等级差别,如在拉萨上、下密宗学院中取得的阿然巴格西学位,是至高无上、最为权威的密宗格西的头衔。
曼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藏传佛教各大寺院
医学院长期研习
藏医药学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或藏医学位。由于医学院所学
理论知识学衔,在此不一一赘述。
戒律性称谓
戒律性称谓,藏传佛教同其它佛教流派基本相一致。比如,藏传佛教中的戒律性称谓,大体上可分为七类:即格聂、
格聂玛、
格策、
格策玛、
格隆近事男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男性,也就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佛教徒。其梵文音译为
优婆塞或邬婆索迦。居士中又可分为六种:即归依居士、一戒居士、数戒居士、多戒居士、圆戒居士和
梵行居士。
格聂玛,即
女居士优婆夷或邬婆斯迦。 格策,即
沙弥沙弥十戒(又说为三十六戒)的僧侣。其梵文音译为室罗摩尼罗。 格策玛,即
沙弥尼比丘比丘僧在广大藏传佛教信徒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寺院中的称谓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也就是在藏传佛教寺院组织机构中任职的各类僧官的称谓。由于藏传佛教拥有众多不同的宗派支系,各个派别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僧职体制,而且各派内部又有细微差别,限于篇幅,在此就不详述了。但值得说明的是,格鲁派作为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宗派,它在寺院中建立起来的健全而完善的机构体制和僧职制度,对其它宗派产生了巨大影响,且各个宗派纷纷参照推行格鲁派的寺院制度,从而使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职设置在大体上趋于一致。为此,在这里主要以格鲁派为例介绍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值得提出的是,在历史上不少寺院的赤巴由寺主活佛来兼任。比如,第一世至第五世达赖喇嘛曾任哲蚌寺赤巴;历代
拉卜楞寺寺主嘉木样活佛常任该寺赤巴,如此等等。 措钦夏奥,这一僧职在各大寺院中扮演
司法官的角色,负责全寺僧纪纠察工作,也就是执行寺院里规定的各项清规戒律的高级僧官。
措钦吉瓦,任这一僧职的僧侣在各大寺院内充当大管家的角色,主要负责管理全寺的财物或
后勤工作,堪称寺院中的后勤部长。
堪布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由于担任堪布这一僧职应具备渊博的佛学知识,因而必须是寺院或札仓中最有学问的德高望重的高僧,故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担任堪布这一僧职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大德。
等级一览
活佛
摩梭人称古汝。为寺中之最高领袖。黄教活佛依照宗喀巴制度的规矩,通过寻找原世大活佛的转世灵童,送到西藏学习,然后举行考试答辩,录取的叫做格邓梯。
肯布
肯布是世袭职务,系
永宁土知府、蒗蕖土知州的次弟, 自幼人寺,学习经典成为存记肯布,老
土司逝世,新土司承袭,土司次弟,便袭肯布职务,新肯布袭职叫上任。上任时,由老肯布率领全寺喇嘛到土知府迎接,各执仗仪,齐奏法乐,献以
哈达,接回寺中。
如果土知府无弟,仍由老肯布代理,不妄传于他人。肯布之下设给史职位,一般设两个给史,主要协助肯布管理寺内的行政事务。
给史
是佛教中的一种学位,到西藏拉萨考试中成绩优秀者才能取得这种学位,在黄教喇嘛中,本寺喇嘛往拉萨应试所录取的给史,就成为本寺给史。任期不限。
拉擦
拉擦属捐纳职务,一年一任,从哈尔巴班中选出,由肯布任命,一般在上年三月份任命下一年正月上任的拉擦。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九,寺院要召集所有喇嘛念。咪洛”经,由当年上任的拉擦承担这一活动所需经费,并在初八这天宴请宾客,以庆贺当年拉擦正式就职。担任拉擦的人,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一般为哈尔
巴中家庭富裕者。“拉擦。一词藏语为“代活佛。之意,平时代理活佛主持喇嘛寺的念经仪式。
格古
为肯布任命的
僧官,称为铁杖喇嘛,主管喇嘛寺内全体喇嘛的纪律,从哈尔巴中选出。其条件是:一、铁面无私;二、经典湛深;三、富有经验;四、克已躬行。
当选后,每日早晚,手执长六尺方二寸,约十余斤重的铁杖,率领待从十余人,督察寺内外不守教规的喇嘛,因杖重难举,每步触地,发出砣砣响声,众喇嘛一听便规规矩矩,勤于佛事,若有人犯了禁令被查出,轻则鞭打,重则杖打。所以喇嘛们对格古颇为敬畏。
翁增
也为肯布任命的僧官,其职责是组织寺院喇嘛念经。念经时,翁增坐在比一般喇嘛的座位稍高的座位上,首先念经文的起始句,众喇嘛便齐声紧随读之;翁增一般挑选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并能熟读各种经文的人担任。
哈尔巴
从格洛喇嘛升格为哈尔巴。格洛喇嘛则从格楚喇嘛中升格。格洛喇嘛是已人佛门的喇嘛,格楚则是初进佛门的小学教徒。
活佛称谓
活佛,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
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
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雪域之地培育出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世界宗教舞台上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