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梵文:Prajñā,巴利文:paññā),也称为智慧、妙智慧,音译为般若,汉语拼音读作[bōrě],又译作波若、钵若、般罗若、波罗若、钵啰枳穰等,佛教术语,意为智慧,为三无漏学之一。大乘
佛教将它列为六度(波罗密)之一,因此又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
在梵文中,jñā可以译为知觉、知识或了解。Pra是
比较级,代表更高、更大、超过、超越的意思。因此,在字面上,慧(Prajñā)有是一种高级的知觉能力,是一种分辨是非、于
法简择的能力,有情众生都拥有这种能力。具备慧的人,可依自己的观察力,来选择正确的道路。缺少智慧,即是
愚痴无明。 佛教所谓的慧,是能够了解缘起、断除
结缚、止息
烦恼的能力。要得到这种智慧,需要依戒与定的帮助。
般若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高僧
支娄迦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般若在中国多指为智慧,《
世说新语·文学》载:“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
佛经,初视《
维摩诘》,疑
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佛教徒认为,般若智慧跟世间的智慧不同,“智慧轻薄,故不能称于般若”,是经由
内观所产生的正见;因证得金刚性如来藏空性心而生起实相智慧。般若在中国没有相当的名词可以代替,虽意为智慧,乃不足以表显般若的含义,所以译经家不直接汉译为“智慧”,而以音译。《
大智度论》所说:“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浅薄,是故不能称。”一般
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到”,应为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即是“究竟圆满之智慧”,佛教称之为胜义智或实相智,如
佛祖在菩提树下体验真理的智慧。科学家之智是不究竟的、不完满的智慧,佛教称之为方便智。般若的思想可归纳为“假有性空”,所谓:“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般若还要靠“缘起”,《十二门论》说:“内缘起,即无明缘行等十二支;外缘起,即如以泥土、轮绳、陶等而成瓶。”。
大乘佛教的兴起主要还是般若思想。《
大般若经》指出
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说大乘即说般若,说般若即说大乘。般若能与一切善法为母一切佛法无不摄入般若。般若能生诸佛,是诸
佛母,般若能示世间诸法实相,名如来母,能生
如来。又说般若为第六波罗蜜,阇那为第十波罗蜜。大乘佛教认为世上一切事物,皆由
因缘而成,虚而不实的,可以说,性空乃生命最根本上的真实本质。众生之愚痴,约而言之有三:不信三世因果、不知诸法缘起性空,不明诸法实相、佛性本具之理。
中国的般若学派相传有“六家七宗”[1],最有代表想的就是本无宗。
鸠摩罗什来
长安之前,中土的《般若经》的翻译已经很盛行,例如
道安特别着重宣扬《般若经》[2],并常采取和利用
道家或
儒家固有的哲学术语。道安大师的“本无”二字来自于道教。罗什弟子
僧肇的《不真空论》批判了六家七宗的“本无”、“即色”和“心无”三家的观点,《般若无知论》云:“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所谓“无知”,“不知之知”,简称“智”,是指佛教的般若智慧。这说明世界万法是非有非无,有无皆空的思想,罗什看了《般若无知论》,称赏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又云僧肇为中土“解空第一”[3]。僧肇又称“般若无知”并非指一无所知,而是“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虚不失照,照不失虚”[4]。慧文根据《大智度论》里的“一心中得”结合般若的“空”、“假”、“中”而成“
一心三观”[5]。一心三观是天台宗的基本思想之一。 禅宗
六祖惠能解释“无念”时说:“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6]
玄奘译有《大品般若经》六百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有《摩诃般若经》二十四卷、《小品般若》七卷、《
金刚经》一卷,西晋无罗叉等译有《放光般若》二十卷,西晋
竺法护译有《光赞般若》十卷。其中
玄奘所译《大品般若》有六百卷之巨(以及浓缩后成为极精简的
心经),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般若类经典,是现存的《大品般若》是最完备的。
1、《名僧传抄·昙济传》,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解释:“陈朝小招提寺慧达法师作〈肇论序〉,有‘或六家七宗,爰延十二’之语。唐元康作《肇论疏》,释此句曰:‘或六家七宗,爰延十二者,江南本皆作六家七宗,今寻记传,是六家七宗也。梁朝释宝唱,作《续法论》一百六十卷云,宋庄严寺释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第一本无宗,第二本无异宗,第三即色宗,第四识含宗,第五幻化宗,第六心无宗,第七缘会宗。本有六家,第一家分为二宗,故成七宗也。……’”2、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回忆说:“昔在汉阴(襄阳)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遍。”3、《高僧传》说,罗什大师称:“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4、《般若无知论》5、《佛祖统纪、慧文传》6、《
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