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梵文:Mahāprajnāpāramitāśāstra, 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简称《智度论》、《智论》、《
大论》,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慧度经集要》,
古印度佛教大德
龙树菩萨(约三世纪)撰,是
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大智度论》,是由
龙树菩萨所造,姚秦弘始四年,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中西明阁上创译,至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大智度论》堪称龙树菩萨晚年名著,为解释《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巨著。鸠摩罗什译本共一百卷,最初三十四卷是“大品般若初品”之注释,其后各卷则是节译,如果全部译出,或将超过千卷之数。《大智度论》全书所引经典极多,为理解
大乘佛教之重要论书,对佛教学说、思想、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规制、僧伽等解说甚为详细,所引经典、论书包含
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及初期大乘之“法华”“华严”等诸经典,堪称“
佛教百科全书”。
汉译出后,慧远认为译文“繁秽”,曾加以删削而成《大智论钞》,并撮其要旨,详加阐述。谓“其为要也,发轸中衢,启惑智门,以无当为实,无照为宗。无当则神凝于所趣,无照则智寂于所行。寂以行智,则群邪革虑,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则二谛同轨,玄辙一焉”。
此论由比利时拉冒特 (Lamotte) 神甫译为
法文。南希真于1966年在其所著的《呈现在大智度论中的龙树哲学》一文中,又将《大智度论》的重要章节译成英文,并作了解释。 注疏有
僧肇《大智度论钞》8卷,
慧影《大智度论疏》24卷,僧侃《大智度论疏》14卷,
昙影《大智度论钞》15卷等......
此论
未发现有梵本,因此关于作者和发现的时间,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鸠摩罗什,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具名鸠摩罗什婆,意译童寿。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始入长安,
姚兴待以国师之礼,迎法师入西明阁及逍遥园。鸠摩罗什于此翻译
大乘经论,弘始十一年示寂于长安。鸠摩罗什先后译出《
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般若》《法华》《
阿弥陀经》《维摩经》《
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
中观学派学说。佛教自从东汉年间传入
汉地,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
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至后世颇受重视,所译经典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
《大智度论》主要讲述
中道实相,以
二谛解释
实相之理,发挥般若思想,对《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出系统解说及论证。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
大乘佛教和
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
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最后归结为无相实相、
法性空理,以此为尽善。但此论系依经而作,解释毕竟不能完全穷尽义理,故
龙树又著《
中论》、《十二门论》作为补充。
卷首所载
僧叡之序称:“是以
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
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
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
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