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郡望
刘氏家族
中国的每个姓氏,往往都有一些最著名的郡望。这些郡望,或为该姓的发源地,或者为一个美丽动人的历史典故,往往都有它非常深刻的含意,不但能让族人缅怀先祖,而且能让世人一看就知道是哪姓哪宗。与大多数中国姓氏一样,作为中华望族大姓的刘姓,也有许多著名的郡望。这里选择一部分。
详情
彭城郡
彭城郡原为西汉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复为彭城郡。开皇(581-600年)初废郡,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武德四年(621年)又改为徐州,天宝元年(742年)名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徐州。
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因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一郡望。
西汉初,汉高祖刘邦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彭城刘氏之称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彭城刘氏就是汉家刘氏甚至天下的代称。狭义的“彭城刘氏”仅指则仅指刘交和刘嚣的后裔。
沛 郡
沛郡沛国郡刘邦将家乡泗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省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以后的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不过,作为刘姓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沛郡刘氏望族多出自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之后。如淮南王刘安,就是沛郡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居沛县。三国魏扬州刺史刘馥、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代名将刘毅(齐悼惠王刘肥之后)、丹阳令刘恢等,都出自沛郡。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因而沛郡刘氏在当时成为江南大族。
据《元和姓纂》记载,沛郡相县刘氏是楚元王刘交小儿子棘阳侯刘调之后。这支家族在晋代有荆州刺史刘翁叔,生子刘弘,任晋光禄卿、丹阳尹。刘弘之子刘琰刘臻。刘輶玄孙刘济,唐朝中书舍人。刘济之孙刘伯华,官任工部郎中,生子刘颂、刘茎、刘衮。刘颂,唐朝左补缺;刘衮,检校郎中;刘臻,隋朝时任仪同,封铙阳公。刘臻之子刘翁彦,金部郎中。沛郡刘氏另一有支出自东汉时皇族。刘秀之刘辅为沛王,其后代世居沛地成为大族。
京兆郡
京兆郡原本为京兆尹,始建于西汉太初元年,三国魏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西安)。京兆刘氏兴起于隋唐朝,其渊源一说来自蜀汉刘氏,一说来自楚元王刘交之后。待考。
隋代有刘猛,官任通州刺史。刘猛之孙刘弘基,唐初开国功臣之一,任右骁卫大将军、太仆卿,封夔国公。其子孙在唐朝多人做大官,家族盛极一时。
南康郡
南康郡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省于都县东北)。唐朝时又改为虔州。南康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记载,楚元王刘交第6代孙刘延寿的裔孙刘璠始居南康。刘璠的第6代孙刘惠骞,南朝萧梁时任同州刺史。刘惠骞的孙子刘悔陵,唐朝时任少府监。宋元以后,南康刘氏更加兴盛。
河间郡
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到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问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约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河间刘氏同样也出自汉皇族,又分为两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的后裔。另一支则是东汉章帝之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后裔。
河间刘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如唐代著名宰相刘仁轨所在的尉氏刘氏,就是河间刘氏的分支。唐朝时期,河间刘氏还产生了一位著名的诗人刘长卿。此外,如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南宋时伪齐皇帝刘豫等,都是河间人。
弘农郡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119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函谷关城)。王莽改名右扶风。东汉初复名弘农郡,末年避灵帝名讳改名桓农郡。三国魏复名弘农郡。十六国前秦移治陕县(今河南省陕县)。北魏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又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即故函谷关城)。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移治今灵宝县;义宁元年(617年)又移治陕县。唐武德初废。
据《元和姓纂》,弘农刘氏大族出西汉皇族,是汉高祖的哥哥代王刘喜的后裔。代王后裔到东汉时有刘琦,官任司徒,始迁居弘农。刘琦之子刘宽,汉恒帝时任南阳太守,累官至太尉,封逢乡侯。其后裔刘隆仕南朝宋为冯翊守,后避居汝颖。刘隆的后代历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为官,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唐朝时,弘农刘氏有刘元立,任商州刺史。又有刘钦忠,邓州刺史。他的孙子刘长卿,任工部员外郎
琅邪郡
琅邪郡始建于秦朝,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琅邪台西北。西汉因之,移治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境),辖51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属江苏)及青岛等地。东汉改为琅邪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北)。唐朝乾元初废。
琅邪刘氏有两支,一支出自西汉皇族,是汉高祖庶长子齐王刘肥的后裔。刘肥之子刘章,封城阳王。刘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于此,后为琅邪大族。晋有刘超,是西汉齐王刘肥的后裔。刘超的父亲刘和,为琅邪国上军将军。刘超初任琅邪国记室掾,随晋元帝渡江后封零陵伯,官至左卫将军,为苏峻所害。另一支琅邪刘氏出自东汉皇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琅邪王刘京后裔。汉桓帝时有琅邪人刘猛,官至宗正
东莞郡
东汉末建安初年,分琅邪郡齐郡置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8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等地。东莞刘氏为西汉齐悼王刘肥之后。刘肥生城阳景王刘章,传国九代至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其后裔有刘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书右仆射。还有刘勰,为南朝梁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传世。
平原郡
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废。平原刘氏支众多,都出自汉皇族。
元和姓纂》载,汉高祖之子淮南厉王刘长生济北贞王刘勃。刘勃的儿子刘崇,始迁居平原高唐。其后裔至晋代有刘实,字子真,为刘崇的第11代孙,官任太常,封循阳侯。南朝齐将领刘怀珍,为汉景帝之子胶东唐王刘寄后裔。刘寄传国五代,至后汉有刘暹,居平原,至唐而绝。平原刘氏名人还有南朝梁学者刘峻,在东阳紫岩山讲学,从学者无数。另外,后汉和帝长子刘胜曾封平原王(怀王),其后袭封者甚多,如乐安寿王之子刘得、河间孝王之子刘翼等,均封平原王。
高密郡
高密最初为封国,始建于西汉宣帝时,是由胶西国改置为高密国,治所在今山东省高密,辖境包括今胶县和潍坊一带。据《元和姓纂》载,高密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城阳共王刘章的后裔。刘章“传国八代,后分城阳置高密,遂为郡人。”
东莱郡
东莱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治所在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东汉时移治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东)。后改为国,唐朝时曾改为莱州。东莱刘氏来自西汉皇族,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城阳景王刘章第十(原误作七)代孙文王刘悝庶子别封为掖侯,他的后裔因居于东莱,后发展为该郡大族。唐朝吏部侍朗刘彤,就自称为其后裔。
南 郡
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省荆州),下辖18县。辖境包括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地。隋开皇初废。据《元和姓纂》,南郡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文帝的儿子代王刘参曾孙代王刘义的后裔。
南朝宋时有刘凝之,其父刘期公官衡阳太守,家于枝江为大族。刘凝之慕老莱子严子陵为人,性好山水,携妻子泛游江湖,隐居衡山,终身不仕。
高平郡
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山阳郡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辖7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高平刘氏出自鲁恭王刘馀。刘馀为汉景帝第五子,立为淮阳王,后徙封于鲁。他的儿子刘骄封郁桹侯,徙居高平。刘骄九代孙刘表,字景升,汉末任荆州刺史。
竟陵郡
竟陵郡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省钟祥)。辖境包括今钟祥、天门、京山、潜山、沔阳等地。齐以后辖境渐小,治所屡更,北魏改名石城。竟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鲁恭王刘馀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鲁恭王馀裔孙章帝封为竟陵侯,因家焉。”后汉有刘焉,为鲁恭王后裔,世居竟陵(今潜江西北)。其子刘璋,汉末为益州牧,后降刘备。
丹阳郡
丹阳郡始建于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下辖17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吴移治今南京,以后辖区缩小。丹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孙、江都王刘非之子丹阳侯刘敢的后裔。丹阳刘氏在唐代有刘邺,字汉藩,任懿宗、僖宗朝宰相。他的父亲刘三复,官刑部侍郎,世居句容
长沙郡
长沙郡始建于楚国,汉初改为长沙国。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辖境包括今湖南省大部、广西小部,广东连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东汉改为郡,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长沙刘氏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刘发后裔封王侯者甚众,分居湘鄂各处,形成大族。
南阳郡
战国时秦始建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汉代辖26县,包括今河南叶县、鲁山及南阳大部、湖北枣阳郧县等地。后逐渐缩小。隋朝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邓州为南阳郡。南阳刘氏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为长沙刘氏的北派分支。刘发是景帝之子,封长沙王。后裔有很大一部分北迁河南南阳一带,其中一支更发展为东汉皇族。
范阳郡
范阳郡始建于三国魏黄初七年,是由原涿郡改置,治所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随开皇初废。范阳刘氏来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据《元和姓纂》记载,长沙定王刘发传国7代后,有支庶迁居范阳郡。东汉时,有司徒刘寿。
庐陵郡
庐陵郡始建于东汉兴平元年,治所在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唐朝时又改为吉州。庐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长沙王刘发的后裔。《元和姓纂》记载,长沙定王之子刘仓,封安成侯,世居今江西吉安。刘仓后裔非常兴旺发达,蔚为庐陵望族。梁朝时有安成内史刘元偃,世代居信吉州,自称为刘仓后裔。唐代有行昌,左司员外郎。他的孙子刘淑,任殿中御史。
广平郡
广平郡始建于西汉景帝时,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后改为广平国。东汉废入巨鹿郡。三国魏复置广平郡,辖境扩大。隋开皇初废。广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景帝之子赵王刘彭祖之后。彭祖之子刘苍封广平阴城侯。刘苍死,嗣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广平肥乡。刘苍后代到唐朝出了三位宰相,即刘祥道及其子刘景先,为高宗祖;刘从一德宗相。其族还有多人在朝中做官,贵盛一时。
中山郡
中山郡始建于汉高祖时,景帝时改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省定州市卢奴县),所辖范围相当于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废。西汉时,汉景帝封儿子刘胜为中山王,史称中山靖王,蜀汉刘备家族,就是中山刘氏之后。今日绝大部分中山刘氏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另外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封第五子刘焉为中山王。但后世中山刘氏中,至今尚未发现有自称是中山王刘焉后裔的。唐朝时,中山郡刘氏在当地就已经衰落。宋元以后,随着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刘氏宗族中扬名起来。
广陵郡
广陵国始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广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武帝的第4个儿子广陵厉王刘胥的后裔。刘胥在汉武帝时受封为广陵王,宣帝时刘胥的4个儿子均封侯。后刘胥图谋不轨,赐死,诸子废为庶人。元帝时又立胥子刘霸为广陵王(孝王),传国至王莽时绝。刘胥的子孙世居广陵,形成大族。东汉时有刘胥第6代孙刘贶,官任司徒。又有刘辩,任清河太守。刘辩之子刘瑜桓帝时官拜议郎。桓帝死时,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杀宦官,失败身死。晋代刘颂,官至廷尉、吏部尚书,其家世居广陵,为名族。当时同郡有四大姓:雷、蒋、彀、鲁,均在刘姓之下,时人为之语云:“雷、蒋、彀、鲁,刘最为祖。”
梁 郡
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今河南商丘,下辖8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魏时始改为梁郡,移治下邑(今砀山)。北魏还故治,隋开皇初废。梁郡刘氏有两支:一支出自西汉文帝之子刘武。刘武于文帝二年受封为梁王(即梁孝王),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因其地卑湿徙治睢阳(今商丘)。他的后代显贵者众多,遂衍为大族。梁郡刘氏另一支为东汉明帝次子梁节王刘畅之后。刘畅后裔刘海游,于北魏时任南兖州刺史,其后代至隋唐有多人为官,十分显赫。如刘海五代孙刘寂,任兴州刺史
兰陵郡
兰陵郡始建于东晋,是从原东海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峄城镇),下领5县。辖境包括今山东枣庄、滕县等地。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兰陵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汉武帝之孙、广陵孝王之子兰陵侯刘宜的后裔。刘宜在汉宣帝时受封为兰陵王,至于莽时绝封,其后裔为兰陵刘氏主脉。
东平郡
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辖7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等地。南朝宋改为郡,北齐废。东平刘氏出自汉皇族,有很多支派。汉宣帝第四子刘宇受封为东平王,其后又有成阳共王刘喜之子刘庆封东平侯。后汉皇子刘苍也被封为东平王。他们的后代形成东平刘氏各支,为当地豪强。汉桓帝时,东平宁阳刘梁聚众讲学,影响很广。汉末刘桢,为建安七子之一,系东平刘氏后裔。明代著名水利家兵部尚书刘大夏家族,也自称东平刘氏之后。
临淮郡
临淮郡始建于汉武帝时,治所在徐县(今江苏省泗洪南),领29县,辖境包括属于今江苏和安徽的睢宁、嘉山、盱眙、六合、天长、洪泽淮安、阜宁、建湖、盐城、兴化、东台、海安、泰县及泰州、靖江等地。临淮刘氏出自东汉光武帝之子广陵思王刘荆。刘荆的儿子刘平封俞乡侯。平子刘彪袭爵,彪孙刘熙,仕魏为尚书郎。熙子刘述,任东平太守。述子刘建,晋代任永城令,世居临淮。刘建的儿子刘会,官琅邪内史,跟随晋元帝渡江,居丹阳。其子孙仕宋,至梁末又徙居晋陵(今常州)。
唐代著名的晋陵刘氏,就是临淮刘氏分支。其代表人物,刘子翼著作佐郎,他的儿子刘祎之,事武则天为宰相。
东海郡
东海郡始建于汉初,是由原郯郡改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北),下辖37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地区。东海刘氏出自东汉皇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刘强是刘秀长子,郭皇后所生,本立为皇太子。郭后被废后,刘强贬封为东海王。其后裔嗣王封侯者甚众,遂衍大族。汉代末年,有东海郯人刘虞,出任幽州刺史,累官至太尉,封容丘侯。后与公孙瓒不和,为其所害。
尉氏县
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高阳郡
高阳郡始建于东汉桓帝时,西晋时设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省蠡县南)。辖4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隋开皇初废。高阳刘氏出自西汉皇族,是淮阳宪王之子高阳侯刘并的后裔。刘并在汉平帝时受封为高阳侯,王莽篡汉时免爵。其后裔散居高阳各处,为大族。
宣城郡
宣城郡始建于晋代,是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治所在宛陵县(今安徽省宣城),辖11县。辖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地。宣城刘氏渊源失考。宋代有刘琦,字公玉,博学强览,立志峻洁。历任都官员外郎、歙州通判、侍御史。清代有刘南英,字宇千,诗人。尤精琴理,著有《琴学集成》。
高密国
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陈留郡
陈留郡始建于汉武帝元狩元年,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隋开皇初废。陈留刘氏失考。《元和姓纂》列其为刘姓26个旧郡望之一。
济阴郡
济阴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三年,是由济阴国改置,治所在定陶县(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北)。济阴刘氏兴起于唐朝,渊源失考。在唐代有刘晏,官任左仆射,封彭城郡公。刘晏的儿子二子:刘执经,吏部郎中;次子刘宗经,国子祭酒
河南郡
河南郡始建于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是由原秦三川郡改置,治所在今洛阳东北,辖22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今黄河以北原阳县。其后渐小,隋初废。河南刘氏主支出自匈奴族。东汉匈奴左贤王去卑裔孙刘库仁,字没根,后魏时任南部大人、凌江将军。其弟刘眷,生罗辰,任定州刺史。其后又居辽东襄平,随魏孝文帝徙洛阳。罗辰后裔有刘崇望,唐昭宗时任宰相。其后至宋朝有刘温叟,官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有清操。
顿丘郡
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西南),下领4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北齐废。据郑樵通志·氏族略》,顿丘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之后。
东 郡
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汉代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据《元和姓纂》记载,东郡刘氏出自匈奴,是匈奴刘去卑的后裔。北魏时刘库仁弟弟刘罗辰征东将军永安公。刘罗辰第7代孙刘政会的儿子刘奇,唐时任吏部侍郎。刘奇的儿子刘超,任河南少尹;刘微,任吴郡太守、江南采访;刘循,金吾将军。刘政会次子刘元象,主客郎;刘元育,易州刺史。东郡刘氏在唐朝多人做官,蔚为大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1 19:36
目录
概述
详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