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郡是
秦朝的郡级行政区。最早是
战国韩宣王置,以境内有河、洛、伊三川而得名。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复置,郡治最早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后位于洛阳。部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灵宝以东的伊、洛流域和
北汝河上游地区。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改为
河南郡。
秦国占领荥阳后,秦国设置了三川郡,这是秦人东进后设置的第一个郡,在后来并吞六国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三川指
黄河、
伊河、
洛河。
据《
史记·
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
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
二周,置三川郡。”汉初,刘邦入洛阳,改三川郡为河南郡。
洛阳说依据为历史史书记载:《汉书》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阳户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史记索隐》:“三川,今洛阳也。”唐《通典》秦平天下,置三川郡。汉高帝置河南郡。开元元年,改为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于我唐,并为帝都。《读史方舆纪要》洛阳县附郭。周下都也。在洛水北,故曰洛阳。秦为三川郡治。
荥阳故城,因位于荥泽西岸荥水之阳而得名,东有鸿沟通淮泗,北依邙山临黄河,南面遥望京索,西过虎牢接洛阳,为南北之绾毂,东西之孔道。春秋时,晋楚称霸中原曾鏖战于此;战国时,秦拔荥阳置三川郡,为郡治并设敖仓于邙山;楚汉之争,双方曾屡战荥阳,纪信赴汤蹈火换得刘邦脱险奠定后来胜局。
三川郡辖境,大体上正是位于“天下之中”的古“河南地”,或称“河洛地”,是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它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的要道,也是秦国控制东方的战略要地。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刘邦举兵反秦,三川郡均是攻守要冲。丞相李斯之子李由曾为三川郡守。
公元前205年,
汉高祖刘邦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河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此。辖县22个:洛阳(新莽时称宜阳)、荥阳、
偃师(莽时称师成)、京、平阳、中牟、平(莽时称治平)、
阳武(莽时称阳桓)、河南、
缑氏(莽时称中亭)、卷、
原武(莽时称原桓)、巩、谷成、故市、密、新成、开封、成皋、苑陵(莽时称左亭)、梁、新郑。河南郡有27.6444万户,人口174.0279万。这组数字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秦汉时期三川郡(河南郡)地位的重要及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