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
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其发展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根据它本身的,可以分为五个时期:(1)先秦萌芽时期;(2)汉唐奠基时期;(3)宋元全盛时期;(4)西学输入时期;(5)近现代数学发展时期。
数学的萌芽
我们的先民在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历程中,逐渐认识了数与形的概念。出土的
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大多为圆形或其他规则形状,陶器上有各种几何图案,通常还有三个着地点,都是几何知识的萌芽。先秦典籍中有“
隶首作数”、“
结绳记事”、“
刻木记事”的记载,说明人们从辨别事物的多寡中逐渐认识了数,并创造了记数的符号。殷商
甲骨文(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已有13个记数单字,最大的数是“三万”,最小的是“一”。一、十、百、千、万,各有专名。其中已经蕴含有十进位置值制萌芽。传说
伏羲创造了画圆的“规”、画方的“矩”,也传说黄帝臣子倕[chui垂]是“规矩”和“准绳”的创始人。早在大禹治水时,禹便“左准绳”(左手拿着准绳),“右规矩”(右手拿着规矩)(《史记·禹本纪》)。因此,我们可以说,“规”、“矩”、“准”、“绳”是我们祖先最早使用的
数学工具。人们丈量
土地面积,测算山高谷深,计算产量多少,粟米交换,制定历法,都需要数学知识。《周髀〔bi婢〕算经》载商高答周公问,提到用矩测望高深广远。相传西周初年周公(公元前11世纪)制礼,数学成为贵族子弟教育中六门
必修课程——六艺之一。不过当时
学在官府,数学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
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中国开始了由
奴隶制向
封建制的过渡。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此时王权衰微,畴人四散,
私学开始出现。最晚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掌握了完备的十进位置值制记数法,普遍使用了算筹这种先进的计算工具。人们已谙熟九九乘法表、整数
四则运算,并使用了分数。
框架确立
战国时期,各
诸侯国相继完成了向
封建制度的过渡。思想界、学术界诸子林立,百家争鸣,异常活跃,为数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尽管没有一部先秦的数学著作留传到后世,但是,人们通过田地及国土面积的测量,
粟米的交换,收获及战利品的分配,城池的修建,水利工程的设计,赋税的
合理负担,产量的计算,以及测高望远等生产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据东汉初
郑众记载,当时的数学知识分成了方田、粟米、
差分、少广、
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九个部分,称为“九数”。九数确立了《
九章算术》的基本框架。
秦始皇结束了
列国纷争,首次建立了
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本应有利于数学的发展。但他的专制政策窒息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秦朝的残暴统治,尤其是焚书坑儒,给中国
文化事业造成空前的浩劫。不久,
刘邦利用推翻暴秦的农民起义,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西汉政府与民生息,社会
生产力得到恢复、发展,给数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人们提出了若干算术难题,并创造了解
勾股形、重差等新的
数学方法。同时,人们注重先秦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作为数学新发展及先秦典籍的抢救工作的结晶,便是《
九章算术》的成书。《九章算术》(省称《九章》)是中国最重要的数学经典,它之于中国和东方数学,大体相当于《
几何原本》之于希腊和欧洲数学。在世界古代
数学史上,《九章》与《原本》像两颗璀灿的明珠,东西辉映。
《九章》之前还有一部《
周髀算经》,它本是一部以数学方法阐述
盖天说的天文著作,一般认为于公元前1世纪成书。卷上记载了
商高答周公问,陈子答荣方问。前者有
勾股定理的特例3^2+4^2=5^2,后者有用勾股定理及比例算法测太阳高远及直径的内容。近年
湖北省张家山出土的竹简《
算数书》正在整理,其少广一问与《九章》少广章第1问基本相同,两者的关系有待于研究。
《九章》集先秦到西汉数学知识之大成。据东汉末大学者
郑玄(公元127—200年)引东汉初
郑众(?—公元83年)说,西汉在先秦九数基础上又发展出勾股、重差两类数学方法。魏
刘徽说:《九章》是由九数发展而来的,由于秦朝焚书而散坏。西汉
张苍(?—公元前152年)、
耿寿昌(公元前1世纪)收集秦火遗残,加以整理删补,便成为《
九章算术》。方田章提出了完整的分数
运算法则,各种
多边形、圆、弓形等的
面积公式;粟米章提出了比例算法;衰[cui崔]分①章提出了比例分配法则;少广章给出了完整的开平方、开立方程序;
商功章讨论各种立体体积公式及工程分配方法;均输章解决
赋役中的合理负担,也是比例
分配问题,还有若干结合西汉社会实际的算术杂题;盈不足章解决
盈亏问题及可以用
盈不足术解决的一般算术问题;方程章是
线性方程组解法,并给出了正负数加减法则;勾股章由旁要发展而成,提出了
勾股定理、解
勾股形及若干测望问题的方法。全书以计算为中心,有90余条抽象性算法、公式,246道例题及其解法,基本上采取算法统率应用问题的形式。它的许多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此后中国数学居世界前列千余年的基础。《九章》分类不甚合理,没有任何定义和推导,少数公式
不准确,个别公式有错误,则是不容讳言的缺点。《九章》的框架、形式、风格和特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和东方的数学。
《
九章算术》成书后,注家蜂起。《
汉书·艺文志》所载《许商算术》、《杜忠算术》(公元前1世纪)估计为研究《九章》的作品。东汉
马续、
张衡、
刘洪、
郑玄、
徐岳、
王粲等通晓《九章算术》,或为之作注。这些著作都未传世,从后来
刘徽(今山东
邹平人,生卒不详)《
九章算术注》所反映的信息看,这些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归纳验证《九章算术》的正确性方面,理论上未能在《九章》基础上作出长足进步。
体系建立
《
九章算术》之后,中国的数学著述基本上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为《九章算术》作注;二是以《九章算术》为楷模编纂新的著作。经过两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到魏晋,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庄园
农奴制和门阀士族占据了经济政治舞台的中心。思想文化领域中,儒家的统治地位被削弱,谶纬迷信和繁琐的经学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谈三玄——《
周易》、《
老子》、《
庄子》为主的辩难之风。学者们通过析理,探讨
思维规律,
思想界出现了战国的百家争鸣以来所未有过的生动局面。与此相适应,数学家重视理论研究,力图把自先秦到两汉积累起来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必然的可靠的基础之上。
刘徽和他的《
九章算术注》便是这个时代造就的最伟大的数学家和最杰出的数学著作。
大约与刘徽同时或稍前,有
赵爽(又名婴,字君卿,生卒不详,估计是
三国吴人)的《周髀算经注》,其可观者为“
勾股圆方图”,用600余字概括了两汉以来勾股算术的成果。
刘徽《
九章算术注》作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原十卷。前九卷全面论证了《九章》的公式、解法,发展了
出入相补原理、截面积原理、齐同原理和率的概念,在
圆面积公式和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中引入了无穷小分割和
极限思想,首创了求圆周率的正确方法,指出并纠正了《九章》的某些不精确的或错误的公式,探索出解决球体积的正确途径,创造了解
线性方程组的
互乘相消法与方程新术,用
十进分数逼近
无理根的
近似值等,使用了大量类比、
归纳推理及
演绎推理,并且以后者为主。第十卷原名
重差,为
刘徽自撰自注,发展完善了重差理论,此卷后来单行,因第一问为测望一海岛的高远,名之曰《
海岛算经》。他还著有《九章重差图》一卷,已佚。刘徽生活在辩难之风兴起而尚未流入清谈的魏晋之交,受思想界“析理”的影响,对《
九章算术》“析理以辞,解体用图”(《九章算术注·序》),并对各种算法进行总结分析,认为数学像一株枝条虽分而同本干的大树,发自一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理论体系。刘徽博览群书,谙熟诸子百家,他不迷信古人,敢于创新,实事求是。对他未能解决的
牟合方盖,坦诚直书,表示“以俟能言者”(《九章算术·少广章注》),表现了一位伟大学者寄希望于后学的坦荡胸怀。
《
孙子算经》三卷,常被误认为春秋军事家
孙武所著,实际上是公元400年前后的作品,作者不详。这是一部数学
入门读物,给出了筹算记数制度及乘除法则等预备知识,其河上荡杯、
鸡兔同笼等问题后来在民间广泛流传,“
物不知数”题则开一次同余式解法之先河。
张丘建(今山东人,生平不详)著的《
张丘建算经》三卷,
成书于
北魏(5世纪下半叶)。此书补充了
等差级数的若干公式,其
百鸡问题是著名的
不定方程问题,后世十分重视。
《
缀术》包含了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和儿子
祖暅〔geng 更〕之(一作祖暅,生平不详)的数学贡献。由于其内容深奥,隋唐算学馆学官(相当于今天大学数学系教授)读不懂,遂失传。据认为,将圆周率精确到八位
有效数字、球体积的解决及含有负系数的二次、
三次方程皆是其中的内容。
祖冲之,字文远,祖籍
范阳逎(今
河北省
涞水县)人。刘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造
大明历,使用
岁差,改革闰制。他的改革遭到
守旧派官僚
戴法兴的反对,祖冲之不畏权势,据理驳斥,坚持了反对谶纬迷信,不虚推古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对机械深有研究,制造过
水碓、水磨、
指南车、千里船、
漏壶等,并著《安边论》、《
述异记》等。
祖暅之,字景烁。从小爱好数学,巧思入神,极其精微。专心致志之时,雷霆不能入。有一次走路时思考问题,仆射
徐勉迎面而来竟然没有发现,头撞到徐勉身上,徐勉唤他,他才知道撞了人。其父的《大明历》经他的努力在
梁朝颁行。
北周甄鸾(今河北无极人,生卒不详)有三部数学著作传世,即《
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
数术记遗》。前二部内容浅近,无足道者。《数术记遗》一卷,传本题(东)汉
徐岳撰、北周甄鸾注,近人多以为系甄鸾自撰自注,假托徐岳。书中记载了三种大数
进位制及14种算法,其中珠算虽不同于元明的珠
算盘,然开后者之先河,似无可疑。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的鼎盛时期,然而数学上除
天文历法研究中
刘焯(公元544—610年)创造等间距
内插公式(7世纪初)和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创造不等间距内插公式(8世纪)外,几无创造,数学成就及理论水平远远低于魏晋南北朝。唐初
王孝通(生卒不详)撰《
缉古算经》一卷,解决了若干复杂的
土方工程及勾股问题,且都用三次或
四次方程解决,是为现存记载三次、四次方程的最早著作。然而,《缉古算经》未必是高于《
缀术》的著作。王孝通是历算博士,曾任
太史丞,在
天文历法方面是保守的。他在《上〈缉古算经〉表》中指责《缀术》全错不通,于理未尽,大约他与当时别的数学家一样读不懂《缀术》。他自诩他的《缉古算经》千金不能排其一字,他一旦瞑目,其方法后人莫晓。科学家不必作谦谦君子,但如此狂妄,也是不足取的。
隋唐统治者在国子监设算学馆,置
算学博士、助教指导学生学习。唐
李淳风等奉敕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为《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
孙子算经》、《
夏侯阳算经》、《
缀术》、《
张丘建算经》、《
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
缉古算经》等十部算经作注,作为算学馆教材,这就是著名的《
算经十书》,该书是中国古代数学奠基时期的总结。李淳风等注释保存了许多宝贵资料,但注释水平并不高。由于种种原因,算学馆实际未培养出像样的数学家。
数学高潮
经过盛唐的大发展,唐中叶之后,
生产关系和社会各方面逐渐产生新的
实质性变革,到10世纪下半叶,
赵匡胤建立宋朝,统一中国,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土地所有制以国有为
主变为私有为主,
租佃农民取代了魏唐的具有农奴身份的部曲、
徒附。农业、
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得到更大发展。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有三项——
印刷术之广泛应用及
活字印刷,火药用于战争,
指南针用于航海——完成于唐中叶至
北宋。宋秘书省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首次刊刻了《
九章算术》等十部算经(时《
夏侯阳算经》、《
缀术》已失传,因8世纪下半叶一部韩延《
算术》开头有“夏侯阳曰”云云而误认为是前者而刻入,后者只好付之阙如),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印刷本数学著作。后来
南宋数学家鲍澣之翻刻了这些刻本,有《九章算术》(半部)、《
周髀算经》、《
孙子算经》、《
五曹算经》、《
张丘建算经》五种及《
数术记遗》等孤本流传到现在,是世界上传世最早的印刷本数学著作。宋元数学家
贾宪、
李冶、
杨辉、
朱世杰的著作,大都在成书后不久即刊刻。数学著作借助
印刷术得以空前广泛的流传,对传播普及数学知识,其意义尤为深远。
宋元数学高潮早在唐中叶已见端倪。随着
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人们改进筹算乘除法,新、旧《
唐书》记载了大量这类书籍,可惜绝大多数失传,只有韩延(生平不详)《算术》(8世纪)以《
夏侯阳算经》的名义流传下来,该书提出了若干化乘除为加减的捷算法,并在运算中使用了
十进小数,极
可宝贵。
11世纪上半叶贾宪(生平不详)撰《黄帝九章算经细草》,是为北宋最重要的数学著作。
贾宪曾任左班殿直(低级武官),是当时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
楚衍的学生。还著有《算法𢽾古集》二卷,已佚。他将《
九章算术》未离开题设具体对象甚至数值的术文大都抽象成
一般性术文,提高了《九章算术》的理论水平;他对某些类型的数学问题进行概括,比如提出开方作法本源即
贾宪三角,作为他提出的立成释锁(即开方)法的
算表,这是开方问题的纲;他提出了若干新的重要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创造
增乘开方法,并提出了开
四次方的程序。贾宪的思想与方法对宋元数学影响极大,是宋元数学的主要推动者之一。《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因被
杨辉《
详解九章算法》抄录而大部分保存了下来(阙卷一、二及卷三上半部,卷五的一部分)。
大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对数学有独到的贡献。在《
梦溪笔谈》中首创
隙积术,开高阶
等差级数求和问题之先河,又提出
会圆术,首次提出求弓形
弧长的近似公式。
12世纪北宋
刘益(生平不详)撰《
议古根源》,亦失传。杨辉《
田亩比类乘除捷法》引用了它的若干题目与方法。《
缀术》失传之后,开方式的系数仍皆为
正数,刘益突破了这个限制,首先引入负系数方程,并创造了益积
开方术与减从开方术求其正根,杨辉誉之为“实冠前古”。
1127年金朝入主中原,赵宋南迁,史称南宋。1234年,
蒙古贵族灭金,后来建立
元朝。1279年元灭南宋,占领中国。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初,是宋元数学高潮的集中体现,也是
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数学著作最多的半个世纪,并形成了南宋统治下的
长江中下游与金元统治下的太行山两侧两个数学中心。
南方中心以
秦九韶、
杨辉为代表,以
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同余式解法及改进乘除捷算法的研究为主。北方中心则以
李冶为代表,以列高次方程的
天元术及其解法为主。元统一中国后的朱世杰,则集南北两个数学中心之大成,达到了中国筹算的最高水平。
1247年秦九韶撰成《
数书九章》18卷。秦九韶,字道古,自称
鲁郡(今
山东省)人,约1202年生于
普州安岳县(今
四川省)。他生活在宋元激烈斗争的南宋末年,并卷入了南宋统治集团战和两派的斗争,支持抗战派
吴潜,屡遭
刘克庄等人弹劾。
贾似道专权后被贬到
梅州(今
广东省),不久(约公元1261年)死于任所,并在死后被追随贾似道的周密丑诋不堪。他天资聪明好学,对数学、天文、土木建筑、诗词、音律、弓马等都十分精通。他多次呼吁统治者施
仁政,并把数学知识看成开源节流、施仁政、利国利民的有力工具。《
数书九章》分
大衍、天时、田域、测望、赋役、钱谷、营建、军旅、
市易九类81题,其成就之大,题设之复杂都超过以往算经,有的问题有88个条件,有的答案多达180条,军事问题之多也是空前的,反映了秦氏对抗元战争的关注。
大衍总数术系统解决了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正负开方术把以增乘开方法为主导的求
高次方程正根的方法发展到十分完备的程度,有的方程高达十次;
线性方程组解法完全以互乘相消法取代
直除法;提出了与
海伦公式等价的三斜求积公式;使用了完整的十进小数
表示法,等等,都是其杰出成就。
杨辉共撰五部数学著作,传世的有四部,居元以前数学家之冠。杨辉,字谦光,钱塘(今
杭州市)人,生平不详,只知在今
江浙一带管钱粮,为政清廉。与其他大家比较,他的著作偏重于教育与普及。1261年,杨辉在
刘徽注、
李淳风等注释、
贾宪细草的《
九章算术》基础上作解题、比类,并补充了图、乘除、纂类三卷,是为《
详解九章算法》,今图、乘除、方田、粟米、衰分上半部、
商功之一部分已佚。商功章的比类中的垛积术发展了沈括的
隙积术;“纂类”则打破了《九章算术》的分类格局,按方法分成乘除、互换、合率、
分率、衰分、
叠积、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类。1262年又撰《
日用算法》,着重于改进乘除捷算法,只有少量题目保存下来。1274年撰《
乘除通变本末》三卷。卷上的“习算纲目”是一个从启蒙到《九章》主要方法的数学
教学计划。本书还总结了九归等乘除捷算法及其口诀。次年编纂《田亩比类乘除捷法》二卷,引用了刘益的方法与题目,批评了《
五曹算经》四不等田求法的错误。同年,编纂《
续古摘奇算法》二卷,对
纵横图即
幻方研究颇有贡献。后三部书又常合称为《
杨辉算法》。
十二、十三世纪,北方出现了许多
天元术著作,大都失传,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以天元术为主要方法的著作是
李冶的《
测圆海镜》12卷(公元1248年)、《
益古演段》三卷(公元1259年)。李冶(公元1192—1279年),字仁卿,号敬斋,
真定栾城(今河北省)人,生于大兴(今
北京市)。其父为官清廉正直,李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且爱好数学,青年时便成为名重中原的学者,金词赋科进士。入元,遂隐居于忻、崞〔guo郭〕(今
山西省北部)一带,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研究数学及各种学问,常粥𫘸〔zhan毡〕不继,而聚书
环堵。1251年起,主持
封龙书院(今河北省)。1257、1260年两次受到元主忽必烈召见,发表了立法度,正纲纪,进君子,退小人,减刑罚,止征战,反对种族偏见的政治主张。他被聘为
翰林学士。然而他羞于作唯天子、宰相之命是听的御用文人,不久便以老病为辞回到
封龙山。他一生文史著述颇多,仅存《
敬斋古今黈》。《
测圆海镜》在洞渊九容基础上考虑了
勾股形与圆的10种基本关系,在卷二一十二中就15个勾股形与圆的关系提出了170个求圆径长的问题,答案当然都相同。这些问题大都要用
天元术列出方程。卷一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包括
圆城图式、识别
杂记等部分。圆城图式以天、地、乾、坤等汉字表示点,是个创举。识别杂记提出692条公式,除八条外都是正确的,集历代勾股形与圆的关系研究之大成。《
益古演段》64问,这是一部用天元术阐释蒋周(可能是北宋人)《益古集》的方程列法的著作。其中保存了《益古集》的若干题目和旧术(方法)。
朱世杰有两部重要著作《
算学启蒙》(公元1299年)、《
四元玉鉴》(公元1303年)传世。朱世杰,字汉卿,号松庭,燕山(今北京市)人,生平不详。他在13世纪末以数学名家周游全国20余年,向他学习数学的人很多。《算学启蒙》20门,259问,包括了从乘除及其捷算法到增乘开方法、
天元术等当时数学各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四元玉鉴》24门,288问,卷首给出
古法七
乘方图(改进了的
贾宪三角)等四种五幅图,以及天元术、二元术、三元术、
四元术的解法范例。创造四元消法,解决了多元高次
方程组问题,以及高阶
等差级数求和问题,高次
招差法问题,是本书最大的贡献。此书是中国古代水平最高的数学著作。
杨辉、朱世杰等人对筹算乘除捷算法的改进、总结,导致了珠算盘与珠算术的产生(大约在元中叶),完成了我国
计算工具和计算技术的改革。元中后期,又出现了《
丁巨算法》、贾亨《
算法全能集》、何平子《
详明算法》等改进乘除捷算法的著作。
继承发展
《
算学宝鉴》
全称《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王文素著,完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全书分12本(由子至亥)42卷,近50万字。据劳汉生介绍:“《算学宝鉴》自成书后四百年间未见各收藏家及公私书目著录,民国年间由
北京图书馆于
旧书肆中发现一兰格抄本而得以入藏。”正是这一偶然发现,才得以将明代数学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明示天下,而近些年专家学者们对这一手抄孤本研究的成果更是喜人。
《算学宝鉴》对当时见到的数学著作及民间算法、
算题,均能“留心通证”,明确指出原书之谬;对“占病法”、“孕推男女”等不科学的算题一律不集。因该书有“通证”的毅力、“新集”的魄力,故有去伪存真、补缺
续断、正本清源的结果。
2.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
算学宝鉴》在通证的基础上,“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集算诗中提到的“悬空定位无踪影,带从开方有正翻”,正是其在学术上高人一等、算法上技高一筹的写照。
3.古术天元,并未失传
《算学宝鉴》研究了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内容详实可贵,这充分说明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及天元术、四元术在明朝并未完全失传。王文素在解法中所用名词术语、演算程序,基本上与宋元数学一致,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4.珍贵史料,不可多得
《算学宝鉴》系一部
应用数学书,书中例举的米、肉、马、麻等价格资料应有尽有,船费、脚银、税种等经济史料不胜枚举。我们可以从这些资料透视当时的
社会生活。
5.在世界数学史上的位置
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 Hirner 、
意大利的鲁非尼 Ruffini 早200多年。在解
代数方程上,他走在牛顿 I.New ton 、拉夫森 J.Raphson 的前面140多年。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
算学宝鉴》中的“开方本源图”独具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特色,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法国数学家斯蒂非尔 M.Stifel 1544年著的《整数算术》一书,较《算学宝鉴》迟20年且不够完备。
《算学宝鉴》虽尘封多年,但从对该书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文素是继宋杨辉、秦九韶和元朱世杰后明代最杰出的数学巨匠,《算学宝鉴》是代表明代数学中兴的最高水平的数学巨著。王文素的数学成就是
中国数学史连续性的有力证据,所谓“中国古代传统数学到明代几乎失传”的观点确实应该改变一下。
明朝出现了一批有关珠算的著作。其最著者为
程大位的《
算法统宗》(公元1592年),凡17卷,595问。此书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以珠算为主要计算工具,并载有珠算开方法。此书在以后二、三百年问被多次翻刻、改编,流传之广是罕见的。中算史专家
李俨先生在《中国古代数学简史》中对此书有极高的评价,他指出“在中国古代数学整个发展过程中,《算法统宗》是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从流传长久、广泛和深入来说,那是任何其他数学著作不能与它相比的”。
艰难复兴
16世纪末,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来华,与徐光启等一起翻译《
几何原本》等著作。后来,传教士们又引入了
三角学、
对数等西方
初等数学,从此,中国数学开始了中西会通的阶段。清朝260余年,留下数学著作极多,都在不同程度上融会中西数学。
清
宣城梅文鼎(公元1633—1721年)潜心于中西
数学研究,著述甚多,其孙梅瑴成将他的著作编辑成《
梅氏丛书辑要》60卷,其中数学著作13种40卷,内容遍及当时中国数学的各个门类,对清朝数学影响极大。
康熙皇帝爱好数学,他御定由
梅瑴成、
何国宗、
明安图、
陈厚耀等编纂的《
数理精蕴》53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时传入的西方数学知识。上编立纲明体,为数理本源、几何原本、算术原本等五卷;下编分条致用,为实用数学和
借根方比例,以及
对数、
三角函数等40卷,表4种8卷,同样对清朝数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此书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印行。
1723年,
雍正帝即位,认为传教士不利于自己的统治,除少数供职于钦天监者外,将传教士悉数赶到
澳门。此后,西学的传入遂告一段落,中国数学家一方面消化前此传入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忙于整理中国古典数学著作。
1773年乾隆帝决定修《
四库全书》,
戴震(公元1724—1777年)从《
永乐大典》中辑出《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
孙子算经》、《
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以及赝本《
夏侯阳算经》等七部汉唐算经,并加校勘,《
数书九章》、《
测圆海镜》、《
四元玉鉴》等久佚的宋元算书也陆续辑出或发现,从此掀起了乾嘉时期(公元1736—1820年)研究整理中国古典数学的热潮。古书注释以
李潢(?—公元1812年)《
九章算术细草图说》、
罗士琳(公元1789—1853年)《
四元玉鉴细草》影响较大。而开创性的研究则以
焦循(公元1763—1820年)《
里堂学算记》、
汪莱(公元1768—1813年)《
衡斋算学》、
李锐(公元1768—1817年)《李氏算学遗书》最为有名。
18世纪初,法人杜德美(公元1668—1720年)传入
牛顿、
格雷果里创造的三个三角函数的级数展开式。后来,三角函数和
对数函数展开式的研究成为中国数学家的重要课题。明安图(17世纪末至18世纪60年代)、
董祐诚(公元1791—1823年)、
项名达(公元1789—1850年)、
戴煦(公元1805—1860年)等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善兰(公元1811—1882年)的《
方圆阐幽》、《
弧矢启秘》、《
对数探源》(公元1845年)在三角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研究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创造的
尖锥术提出了几个相当于
定积分的公式,在接触西方
微积分思想之前独立地接近了
微积分学。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浙江
海宁人。幼年即嗜好数学,30余岁即获创造性成果。
1840年,列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数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1852年
李善兰到上海,与英国传教士
伟烈亚力(公元1815—1887年)合译《
几何原本》后九卷、《
代数学》13卷、《
代微积拾级》18卷等许多西方数学著作,后者是
中国第一部微积分学译著。后来,
华衡芳(公元1833—1902年)与英人
傅兰雅合译了《代数术》、《微积溯源》、《
三角数理》、《决疑数学》等书,后者是中国第一部
概率论译著。他们创造的许多术语至今还在使用。李善兰还融会中西,著述颇丰。《椭圆正术解》等四种是关于
圆锥曲线的研究,《
级数回求》等是关于
幂级数的研究,而《
垛积比类》则在朱世杰基础上系统解决了高阶
等差级数求和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李善兰恒等式。1872年撰《
考数根法》,证明了
费尔马小定理,提出了
素数判定法则。他的著作汇集为《
则古昔斋算学》,包括14种科学著作。
李善兰是开展
现代数学研究的第一位中国数学家。然而,总的说来,时处清末,经济衰落,社会动荡,有志于现代数学的人没有与现代
工程技术结合的条件,不可能有大量可观的成果,而士大夫阶层更多的人抱有西学为我中华所固有的偏见,不求甚解。此后不久,尤其是
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古代数学传统基本中断,中国数学研究纳入了统一的现代数学。20世纪是中国数学复兴的世纪,人们期待,在下个世纪中国将重新取得数学大国的地位。